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yunyaling1987


中国古人信奉“多子多福”,子嗣的繁盛不但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表现,更能在诸多儿子中间选择贤良者继承自己的衣钵,使得自己未竟的事业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这一点在古代帝王的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皇子不但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更能在自己驾崩之后维护自己的尊严。像明武宗朱厚照,生前放荡不羁、不受管束,在《明史》之中可谓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位,他的悲剧就在于后继无人,堂弟嘉靖以外藩入继大统,自然不会为他这位尊者讳言。

然而,没有儿子是一种烦恼,儿子多了也不见得好到哪去。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不但数量惊人,而且各个优秀,这让晚年的康熙甚为苦恼,甚至有些驾驭乏力的感觉。最后十几年的时光中,“九子夺嫡”险些让这位“自信人生二百年”的千古一帝晚节不保。


胤禩的贤能的确有目共睹

八阿哥胤禩刚开始在“九子夺嫡”之中是力量最为强劲的一位,不但网罗了九阿哥胤胤禟、十阿哥胤䄉为其出谋划策,就连四阿哥胤禛的同胞兄弟——十四阿哥胤禵也毫不犹豫的站在他的这一边。

胤禩自幼聪明好学,深得父亲康熙的喜爱,在他13岁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大哥、三哥、四哥一起封为贝勒,这在康熙的诸位皇子中,是受封贝勒最为年轻的一位。除了聪明伶俐之外,胤禩平时待人谦逊,礼贤下士,在众多的大臣之间,也搏得了一个“贤明”的称号,这让康熙很是高兴。

胤禩之所以悲剧,不是说他才能不够,而是他没有胤禛洞察皇帝心思的判断。康熙47年,皇太子胤礽因狂悖不法被康熙废黜,储君出现真空,胤禩成为了呼声最高的皇子,对于储君位置的渴望,胤禩表现的极为明显,这让康熙感到很不舒服,在康熙看来,他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兄友弟恭,即使太子被废,也不应该落井下石,毕竟血浓于水。



这一点胤禛就把握的很有分寸,他不但没有诋毁太子,反而尽力为太子求情,希望康熙能给太子一个机会,这让康熙很受感动。而反观胤禩,不但公然跳到前台,还弄了个术士张明德搞“谶语”,不但让康熙很反感,而且废黜了他贝勒的爵位。

这一次,胤禩虽仍在文武大臣之间保有声望,然而却彻底失去了争夺储君的机会,正所谓“朕不给,你不能抢”!

雍正的报复手段

眼看争储无望,胤禩退而求其次,虽然自己不能被立为储君,可让自己阵营的登基也未尝不可。后来,他开始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包装”十四阿哥胤禵上,希望胤禵能在西北立下大功,顺利接班,从而保证自己集团的利益。

然而,康熙61年,皇帝在畅春园突然驾崩让一切计划毁于一旦,隆科多捧出大行皇帝的遗诏,宣布皇四子胤禛继位,一切都已成定局,胤禩也只能俯首称臣,这一刻,他明白自己的下场终归是一场悲剧。


登基之初,雍正为了稳固朝局,并没有发作,先是为了避讳把兄弟们的“胤”字改为“允”字,而且还出乎意料的把允禩封为和硕廉亲王,与允祥、马奇、隆科多共同总理朝廷事务。在外人看来,难道兄弟俩会重归于好,共理朝政吗?

然而并没有,从雍正二年开始,雍正解决了西北罗不藏丹增在青海的叛乱,并且一手解决了年羹尧,允禩在朝中就失去了牵制的作用。在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之后,允禩的悲剧也就不远了。

雍正四年,允禩、允禟被宗人府除名,为了羞辱,雍正还把他们的名字改为“阿其那”、“塞思黑”,就是满语中的“猪”、“狗”的意思。被圈禁在高墙之内,不到一年,允禩就忧愤成疾,一命呜呼了。

乾隆为何要给允禩平反?

乾隆43年,乾隆皇帝开启了大肆平反的行动,不但给多尔衮、多铎、鳌拜平反,而且也给父亲的死敌允禩、允禟平了反,恢复了他们的宗籍。


按照乾隆皇帝的话说,是雍正临死前对于兄弟们的残忍手段有点后悔,嘱托乾隆能够予以纠正。但我认为这不过是乾隆给老爸一个台阶下,毕竟不能因为给允禩平反而损害了老爸的权威。

从雍正四年到乾隆四十三年,九子夺嫡的风波也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当时的恩恩怨怨,政治影响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况且雍正打压兄弟的借口没有真凭实据,虽然靠着权力强制执行,然而在民众或者大臣之间,是很难服众的。乾隆这么做,一是赢得了宗室的支持,二也是为雍正挽回了颜面。

再者,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面对如此好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父辈之间的恩怨其实在他心中并没有多少记忆,为他们平反,还能获得“仁君”的贤明,何乐而不为呢?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乾隆不仅为胤禩平反,还恢复了所有遭到雍正严惩的皇叔们的爵位和宗籍,有人说,乾隆这样做是否定雍正的决策,是大不孝行为,其实乾隆这样做,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乾隆继位)

说起来,清朝经过康熙和雍正两朝皇帝的励精图治,到乾隆接手的时候,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再加上在交接王位的问题上,得到雍正很好的安排,因此比之前几朝皇权交接都要顺利。

乾隆在年少时与康熙有过一年的交集,可以说在他心目中,康熙是他的偶像,康熙的仁政也让他深受影响。

乾隆继位之前,由于得到雍正的保护,没有发生与前朝大臣互通往来的问题,因此在他继位后,没有可以用的心腹,只能遵雍正遗诏,任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张廷玉为总理事务大臣。

乾隆在几位大臣的辅佐下,对雍正的铁腕政权进行了一些反思,并整改了一些严厉的政策。

乾隆的举措立刻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拥护,据清人袁枚记载,乾隆元年,乾隆每下达一个诏令,都会受到朝臣和百姓的欢呼,甚至在民间将乾隆比作尧舜之君。

(康乾盛世)

乾隆想做一个仁政爱民的明君,也想做好爱新觉罗家的当家人。

他不光要得到民心,还要得到宗族的支持,这样他的皇权才能更加稳固。因此,他本着“亲亲睦族”的态度,为曾经被雍正圈禁的皇叔允䄉、允禵等人一一翻案,并解除圈禁,恢复了他们的爵位,部分人甚至还恢复了官职。

此举不光缓和了皇室成员为争夺储位产生的历史矛盾,还安抚了宗室人心,乾隆的皇权得到了稳固。

不过皇叔允禩和允禟两人却迟迟没有翻案。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才下谕旨恢复了允禩和允禟的原名,并入宗籍。

乾隆为何要拖这么久才为允禩和允禟翻案呢?

其实早在乾隆初年,乾隆本来想一并翻案,但是新帝继位,便不断地推翻先帝的决策,是极为不孝的行为。

(胤禩)

胤禩与胤禟当初和雍正争储时,是最为针锋相对的两个人,雍正恨他们恨到无以复加,不仅削除了他们的爵位和宗籍,还给他们改名“阿奇那”和“塞思黑”(猪和狗的意思),最后将他们永久圈禁在高墙之内。

如果乾隆在这件事上也否定了雍正的决策,那就相当于是当着天下人打雍正的脸,这事他不能做。

因此他一直在考虑怎么找一个借口既能维护雍正的颜面,又能为允禩和允禟两位皇叔翻案。

乾隆四十三年,老一辈也死得差不多了,历史伤痕也渐渐愈合。

乾隆适时地下了一道谕旨,先是说胤禩与胤禟就“心术而论”,“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以此肯定了雍正处理二人是正确的。

(雍正剧照)

然后又说胤禩与胤禟“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意思是说虽然这二人有怨尤诽谤,但没有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雍正到了晚年,也曾对此颇有悔意。

最后乾隆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亲政四十三年,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说,后世的人就更不敢说了,因此他为胤禩与胤禟翻了案,不光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还一并收入宗籍。

乾隆这样做,一方面也维护了雍正的颜面;另一方面,借口雍正晚年后悔当初对兄弟太过严厉,圆了他的心愿;最后也是显示自己“亲亲睦族”的宽大气度,为自己博个明君的好名声。

不过,凭心而论,乾隆在处理这件事上,的确是值得称赞的,毕竟在雍正及以前,宗室兄弟之间心狠手辣有之,尔虞我诈有之,唯独缺少一丝温情,乾隆这样做也是为爱新觉罗后世做出了表率。


张生全精彩历史


九子夺嫡中雍正脱颖而出,八阿哥和九阿哥被雍正削去了宗籍,赠名为“阿其那”、“塞思黑”,且被囚禁至死。后来乾隆在乾隆四十三年为八阿哥和九阿哥平反了。

乾隆登基后不赞同雍正的某些政策和做法,所以他继位之后对雍正之前的政策有了一定的调整,对敏感的一些政策进行了改变和补充,但没照抄照搬雍正的一套,这可圈可点。


康熙是纵横捭阖的主,主张仁政治国,乾隆自小受到康熙爷爷的喜爱,也想励精图治成为千古名君! 乾隆四十三年,颁布了旨意,为雍正朝的八阿哥、九阿哥平反,意思如下:

八阿哥和九阿哥当初结党营私,但与雍正皇帝是亲兄弟,胤禩等人自作孽不可活也就算了,但雍正的判定是出于当初众大臣的意思,所以,作为孙子,现在我为他平反,以完成父亲生前来不及完成的愿望。


乾隆是好大喜功的主,这说辞也完美无缺、天衣无缝!但熟悉历史的人都晓得:这不过是巧妙的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和伎俩罢了,他真正的目的是妄图彰显自己仁政爱民,心怀宽广,雍容大度,会来事罢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雍正上位后,打压曾经的对手,将自己的兄弟整得惨不忍睹。乾隆当皇帝不到两个月,就颁布谕旨,开始给雍正的政敌平反。

胤禟与胤禩的后代又成了皇族,搬回王府,重新过上贵族的生活;胤䄉也被放了出来,还给安排工作;胤禵不仅重获自由,而且得到乾隆赏赐的公爵、府邸和钱财。等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彻底为胤禩平反,恢复胤禩的宗室身份,并录入玉蝶。

在清朝强调以孝治天下,乾隆给胤禩等人平反,完全是与雍正对着干,那他为何还要这样做呢?

乾隆的内心深处,对雍正有着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他看不上父亲带有法家风格的执政思路

乾隆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崇拜的是施行“仁政”康熙。康熙是很有人情味的皇帝,不仅有政治手腕,而且为人比较宽厚。弘历第一次见康熙,就发自内心地觉得亲切。

乾隆能够当上皇帝,与康熙也有间接关系,爷孙两感情不错。既然胤禩等人是康熙的儿子,乾隆看在爷爷的份上,可以酌情考虑。

雍正的个性与康熙截然相反,弘历在他面前,就像贾宝玉在贾政面前一样,只觉得害怕,不觉得亲切。对于雍正,乾隆在上位之前就已经颇有不满。

弘历曾写过一篇议论文——《宽则得众论》,论述如何做一个好皇帝。他说做好皇帝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宽容大度,“包荒纳垢,宥人细故,成己大德”,容忍臣子的“小毛病”才能赢得民心。

这篇文章是在隐晦地批评雍正。雍正对兄弟残酷,对臣子严苛,许多人已经心生不满。弘历不敢直接抨击雍正,只能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文章隐晦地表达出来。他一登基,就反雍正之道而行之。

乾隆想笼络人心,做历史上最成功的帝王

新天子登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争取大家对他的支持。乾隆要赢得人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给别人尝到甜头。

被雍正打击过的皇族,一个个都噤若寒蝉,如同惊弓之鸟。乾隆将他们释放,让他们重获新生,这个举动很自然就能让他们对新天子感恩戴德。其他皇族看到乾隆的宽厚,也会有人由观察转为拥护。

乾隆曾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帝王,他将李世民视为自己的楷模。李世明治国理政的特点是什么呢?宽厚、开明。所以乾隆也想做一个宽厚开明的帝王。要开明不能只停留于口号,还要用真实案例佐证,所以,乾隆善待雍正的对手能起到一个榜样作用。

任何一个皇帝,不管多么伟大,总会出现弊端。要青出于蓝,就要勇敢地除旧布新。事实上,清朝前期几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都否定过前任,对原有的制度进行过革新。

雍正雷厉风行的措施,解决了康熙留下的问题,却过犹不及。乾隆要有所作为、想当最有成就的帝王就必须突破雍正的框架、纠正雍正走跑偏的赛道。

雍正处理“八爷党”案件时,将胤禩等人赐名“阿其那”、“塞思黑”,全家被开除宗籍,成为庶民,明显量刑过重。爱新觉罗家族成员衣食无着,很不利于皇家形象,乾隆有必要重新评估。

总评:乾隆作为爱新觉罗家的话事人,要照顾对自己没有威胁的家族成员,有必要为胤禩等人平反;作为大清的帝王,乾隆为胤禩等人平反是为了感天动地,为了青出于蓝,为了彪炳史册。


秋媚读史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八日的时候,乾隆刚刚登基,这时候可能是因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烧到了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身上。

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是九子夺嫡这场斗争中的失败者,雍正登基之初对他们还是很优待的,给他晋升了爵位,但是胤禩仍旧和雍正对着干,后因为很多罪名,将他们改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意思就是猪和狗,并给他们开除宗籍,囚禁至死,将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开除了宗籍,他们的档案不得再进入皇族,而乾隆继位之后,深感有愧,毕竟是皇族后代,做个普通百姓实在是不合适,后来乾隆恢复了他们宗室的身份,搬回了王府,而自己的亲叔叔胤禵也放了出来,给了他爵位。圣旨是这样写的;
”允禩,允禟等孽自由作,得罪已死,其子孙仍是天潢支派,若俱屏其宗碟之外,与庶民无异。当初办理此事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处理之处,着诸王满汉文武大臣各抒己见,确议俱奏”<strong>

这个时候乾隆这么做我觉得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做法,学习祖父康熙的从政原则,宽大为怀,这也和乾隆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有关。另外,就和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一样,总是怀揣着梦想的,乾隆也想当一个伟大的皇帝,学习唐太宗的宽厚,开明,自己也要创建一个贞观盛世。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笼络人心了,为了赢得大家对他的支持。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当政已经四十三年了,这个时候乾隆颁布了圣旨为八阿哥和九阿哥平反,意思就是他们虽然是结党营私,父亲对他们的惩罚也是有点后悔的,只是碍于面子罢了,现在将替父亲做出正确的决定,为二位平反,恢复宗室,恢复原名,收入玉碟。在这一年,他还为多尔衮,多铎平反昭雪,修筑陵寝,此外还有豪格复其原号,享配太庙。



这个时期乾隆已经是六十八岁了,已经是老年人了,一般来说人老了之后心态也变了,人也会由严厉变为仁慈起来,另外,这些年来他的思想统治,文字狱,反清复明的各种清除活动已经让他达到了目的,到了这个时候为他的宗室沉冤昭雪也是为了一定程度上笼络人心吧。


月光侃历史


老实说,历史上的八阿哥其实是怪冤的。

在康熙在的时候,老爷子拼命地打压他,让他毫无出头之日;老爷子不在了,老四拼命打他,最终落了个凄惨的结局。

说真的,其实康熙也并不是怎么特别讨厌或痛恨老八,事实上,八阿哥的母亲地位很低,但康熙并没有因此而看轻他。

相反,八阿哥从小到大受到的恩宠比别的阿哥还要多,比如封贝勒爷,在同年龄段的阿哥中,八阿哥是最早的。

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八阿哥好学、脾气好、善解人意、会做人有关吧?



也正因为如此,在太子第一次被废时,康熙令众臣推荐一个阿哥为储君,结果大学士马齐等都推了八阿哥。

然而,康熙却出尔反尔,绝不承认,因为其本意是希望众臣重新推举废太子,没想到居然是八阿哥!

由此,八阿哥悲惨的大半生,就是因为这个推举事件开始了。

论事实,这事真不能怪八阿哥,毕竟,这是民主形式,八阿哥也是民心所向啊。

康熙认为八阿哥不能继位,并不是因为他的母亲出身低,而是认为他太柔弱,会被群臣所制,这是他绝不愿意看到的。

其次,八阿哥是个妻管严,子嗣太少(只有一个),这也是康熙不同意八阿哥为储君的理由之一。

于是乎,为了防止群臣再度拥护,康熙之后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八阿哥,其目的就要让八阿哥和群臣明白——我绝不会选老八为储君,就死了这条心吧!



等到雍正继位后,其对八阿哥的影响力还是颇为忌惮的。早在康熙末年的“九王夺嫡”中,闹事对风头正劲又结党的八王党十分厌恶。

但是,其继位后,却用了个欲擒故纵的把戏,先把八阿哥和十三阿哥同时封为亲王、总理大臣,但这个意义却是两样的。

对老十三,雍正是真心信任并重用,但对老八,却是明升暗贬,处处使绊子,有意要抓他的把柄。

结果,不管八阿哥做什么,雍正总是要挑他的刺,八阿哥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终,在雍正四年正月,八阿哥被革去王爵,开除宗籍,交宗人府囚禁于高墙之内,其福晋也被命自尽,并挫骨扬灰。

之后,八阿哥被改名为“阿其那”,同党九阿哥被改名“塞思黑”,大意是猪狗之类。



这还不解恨,最终八阿哥允禩并定罪40条、九阿哥允禟定罪28条,两人在雍正四年八月与九月相继死于非命。

从这个角度上说,雍正杀弟大体是可以成立的。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也就是近半个世纪后,乾隆发布了一道谕旨,其中说:

就“心术而论”,允禩与允禟“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 但“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

因此,“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

乾隆的话说得还是很中肯,“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讲真,这么个大冤案,乾隆又离得最近、威望最高,他都不敢平反,试问后代子孙谁敢?

由此也可看出,乾隆对老爹当年骨肉相残的举措其实是颇有微词的。

最终,八阿哥、九阿哥被恢复原名,子孙也归入宗籍。

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虽然晚了点,但也算是为允禩和允禟恢复名誉了。


坑爹史册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乾隆为其叔叔八阿哥平反是有其用意的。

一、彰显他气量大度,让世人认为他是个仁慈的君主。

乾隆的八叔九叔因为参与了八王议政、唆使弘时暗害乾隆,这一切的事情是有的,当然这和雍正为了加固手中的皇权所使用的手段也有很大的关系,皇位自古便是胜者为王败者寇,乾隆作为雍正的儿子,皇位的胜出者,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对他的影响已经是微乎其微了,所以他为阿奇那(他八叔)塞斯黑(他九叔)恢复名誉,人都已经死了,政治也稳定了,现在的平反就给世人的映像是他是个气量大度、仁慈的君王。所谓帝王心性就是这样了。

二、为了皇室的团结,也是给自己的后代子孙的权位争夺敲响警钟的同时,做一个榜样。

乾隆登基以后,不光是给他的八叔和九叔平反,还给多尔衮、多铎、豪格等人也进行了平反。

乾隆在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时发布谕旨,其中说,就“心术而论”,允禩与允禟“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再次肯定了雍正对允禩和允禟的处理是正确的。但是,乾隆说到这里时,突然口气转缓,说允禩与允禟“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因此,“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

乾隆的这些话表达了什么意思,他的父亲雍正的做法是正确的,不过皇室相残他的父亲也是有悔意的,只不过不得不做,我作为他的儿子帮他做。允禩和允禟其实最后就是让雍正暗中给残害了,这一点能瞒过老百姓,但是瞒不过朝廷和皇室的人。他这样说既表达了他父亲的悔意又表达了自己的仁慈,

现在已到晚年的乾隆深深的懂得当时斗争的残酷,因为他就是亲历者,这种毫无亲情可言的兄弟关系的冷漠,自己的后代之间也会发生,他现在的平反不但能给自己的儿子们敲响警钟,还能维护皇室进一步的团结。况且阿奇那塞斯黑的意思是猪、狗。做为皇室的象征龙,怎么会跟这种称谓联系在一起呢?皇室的正统与威严也是需要维护的,他们之间再怎么斗争那是家事,是不能跟猪狗扯上关系的。试想如果长久这么下去,是否会淡化百姓中皇室的威严呢?所以说乾隆为允禩和允禟的平反是有原因的,既能表达自己的仁慈、父亲的悔意,还能维护皇室的团结与威严,这一切的平反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权威已经巩固,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是我的理解,希望喜欢的朋友点赞评论关注我,谢谢。


逗号谈历史


在康熙帝晚年的“九子夺嫡”中,以失败而告终的“八爷党”首领八阿哥允禩,最终遭到了胜利者雍正帝(四阿哥)的疯狂清算……

雍正帝 大清算“死敌”八阿哥

在罗卜藏丹津、年羹尧摆平之后,腾出手来的雍正帝,要开始对八爷党算总账了!



气急败坏的雍正帝说:“允禩既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自绝于朕,宗姓内岂容此不忠不孝、大奸大恶之人?"

随后,削去八阿哥允禩一切爵位和封号,革除亲王爵,开除宗室籍(开除爱新觉罗族谱了),贬为一介庶民,囚禁于高墙之内,还将其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猪”或“俎上冻鱼”)。同党九阿哥允禟,也被改名为“塞思黑”(满语“狗”),大致意思是骂老八老九是猪!是狗!



八阿哥被清算的这年九月十四日,没熬过多少时日就在狱死了。46岁的胤禩,禁不住百般折磨,加之身患呕吐之症,不进饮食,死于狱中。

50年后,也就是乾隆帝四十三年,乾隆帝给这位八叔平反了,恢复已死去的八阿哥亲王身份,拉回族谱,并将其诸多事宜,妥善安之。




乾隆帝为什么给父亲的仇敌八阿哥平反?

主要有2大方面原因:一个是政治需要,二是不乏情感因素。



1、政 治需要

后继之君,给前任皇帝在位时治罪的人平反,大多出于政 治需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为了捞政 治资本。

这是一个历代统治者都百玩不厌的政 治套路:就是老皇帝在位时越是施威,而新皇继位后就越要施恩,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弛有度,这样新皇既能收买人心,又能彰显新皇仁德,进而捞足了政治资本(名誉、人心、功德、仁慈等等)。毕竟,胜利者总是有足够的话语权讲宽容,而失败者连恨的机会都没有。乾隆帝作为胜利者雍正帝的继承人,也是这样做的。

二是为了 安抚世人心。

毕竟,对乾隆帝来说,八叔(八阿哥)与父亲雍正的恩恩怨怨,那已经是上一辈的事了,况且当年的八阿哥及八爷党,已灰飞烟灭了,早不能对乾隆帝构成任何威胁。乾隆帝四十三年时他的八叔,已经死去50年了,给这个昔日的“八贤王”平反,也可借此安抚世人之心。


2、情感原因



史载,雍正帝晚年,多次提及当年对待兄弟的做法,颇有后悔之意,希望乾隆帝予以改正。所以呢,出于尽孝,乾隆帝就只好圆了老爸雍正帝生前的这个愿。

(这一点存疑,我个人认为这更像是乾隆帝的自编之词,借老爸雍正帝的口吻说有悔意、良心发现尔尔,似有替老爸雍正帝脸上“贴金”之嫌,但以此名义乾隆帝也正好行自己之需。反正这种对先帝有利的事儿,不管真假,自然会被写进清史里,被大书特书。)

另外,乾隆皇帝还发布了一道上谕说:胤禩、胤禟获罪虽是咎由自取,但并无明显的悖逆之迹。(其实这一点就太牵强了,八爷党当年都和他老爸雍正争的头破血流了,还叫“无明显悖逆之迹”?好吧,你是皇帝,你说什么都是对的。)



其实,说到底是乾隆帝想给八阿哥平反了。给已没有任何威胁的八叔平反,对后继之君的乾隆帝来说,反正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乾隆帝要平反,总是要找到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或名义,才好给八阿哥平反。但找来找去,才发现没法美化,只能找到几条似是而非的牵强理由,还算比较说的过去。(其实若深究,也说不过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毕竟,八阿哥胤禩,也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一员,老爸雍正帝之前搞的是有点太绝情了,但说到底还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所以乾隆帝也有出于同宗同祖的几分感情在。在外人看来,侄子给叔叔平反,厚待罪人叔叔,也会赞扬乾隆帝顾及同宗之义。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时机,乾隆帝并不是一继位就给八叔平反,而是等到了自己在位43后。那时一切风轻云淡,恩怨淡化,当年的很多当事人已不在世了(或老去了),此时平反时机成熟了,几乎没人再反对,给八阿哥平反就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了。


峰子奇观


康熙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都是当年和四阿哥胤禛争夺皇位最大的敌人,胤禛登上皇位后为雍正,胤禛两个字就成了避讳字,于是“胤”字就改为“允”,八阿哥胤禩以后就叫允禩。

胤禩,又名允禩,康熙八子,与雍正争帝位被折磨其死,乾隆时平反。

允禩很有才华,也很受康熙宠爱,曾经积极争夺皇位,允禟和允禵是有力帮手,雍正登上皇位后,就把他们抓起来圈禁,慢慢的折磨而死,雍正还不解恨,将他们除爵,这一支的子孙后代全部开出宗籍,变成草民。当年雍正做这些时,还是弘历的乾隆已经十几岁了,全部过程都看在眼里,都是自己的皇叔,一系列行为就算有想法也没办法。

乾隆登基皇位时画像。

雍正13年8月,也就是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弘历登上皇位为乾隆,仅在2个月后,乾隆就下了道震惊全国的谕旨,据《清高宗实录》记载,谕旨内容为“允禩允禟等孽由自作,得罪已死,但其子孙,仍是我天皇支派,若俱屏弃宗牒之外,与庶民无异,当初办理此事者,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处理之处,着诸王满汉文武大臣各抒己见,确议具奏”。

胤禟,又名允禟,康熙9子,被雍正折磨而死,乾隆平反。

乾隆当登位,就发布这道谕旨,大意是,允禩允禟等人当初跟父亲作对,获罪已经死掉了,但是他们后代仍是我爱新觉罗的子孙,让他们变成草民太丢皇族的脸,当初的处理结果是众大臣商议的,其实并非我父亲雍正的本意,所以这个事需要重新处理,各位王爷大臣商议后拿个意见奏上来。

胤禵,又名允禵,康熙14子,被雍正圈禁,乾隆时恢复自由,晋升为多罗恂郡王。

这个谕旨说白了,是要给当初雍正的政敌平反了,乾隆认为,雍正那会儿宗室成员被杀、被关、被流放的不计其数,这是雍正的耻辱,也是大清的耻辱,雍正那会儿的王公大臣们虽然不满但不敢提意见,对允禩允禟也充满着同情,所以乾隆为了理顺人心,为了巩固自己帝位,获得更多宗室的支持,允禩允禟的后代恢复了宗室的身份,还关在监狱的14阿哥允禵释放,给予皇室身份,此外还有恢复豪格王号等,而到了乾隆43年,也就是1778年,乾隆功告千秋时,正式把多尔衮、允禩等复其原号,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图文绘历史


一想到八阿哥,很多人想到《雍正王朝》八爷胤禩带领一群铁帽子王逼宫失败,雍正在朝堂上骂胤禩和胤禟,说“他们是猪,他们是狗,他们是阿其那,他们是塞思黑”“允禩,你这真要自绝于朕前,自绝于列祖列宗吗”。

我们在《清史稿》中可以看到相关记载:八阿哥胤禩性格沉稳又有才华,在九子夺嫡中长时间占据主导。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诸多阿哥,大臣上书请立胤禩为太子。康熙晚年疑心重,因此事而大怒,囚禁了八阿哥。因为此事也给了四阿哥胤禛机会。胤禛在不显山不露水的不让康熙起疑心的同时,又做出一些贡献展现才能,最后被确定为继承人。八爷党自然是不服的。



所以雍正在搞定了罗布臧丹津,年羹尧等以后,雍正慢慢剪掉了胤禩的羽翼。将其削去皇籍改名为阿其那,这个名字有人说是“猪”这样的恶语,也有说这是“令人讨厌的人”。胤禩被贬为民王,后来胤禩又被圈禁。大臣上书请求将胤禩正法,雍正没答应。后来,胤禩在宗人府的囚禁下,郁郁而终。

乾隆皇帝四十三年为八爷胤禩平反主要原因有二(据《清史稿》)。

一,八爷,九爷结党营私,都是咎由自取,但是他们没有显出明显的谋逆之举,所以予以宽恕。

二,乾隆说:“皇考晚年,意颇悔”。雍正晚年提到“削去两个弟弟胤禩,胤禟的皇籍,贬为平民,赐予阿其那,塞思黑的名字。”这件事时,有一些后悔的意向。所以乾隆也算满足父亲雍正的一个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