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楊

據百家姓網2018年最新統計“楊”姓目前為中國第六大姓,人口約 4620 多萬。

“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木”指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

姓氏起源-楊

“楊”姓圖騰

楊姓,據說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南吳的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

楊(Y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自姬姓:

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

①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漢字演變

②源於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

③源於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後,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於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2、源自揚姓

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

3、源於改姓而來:

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

①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為北魏勳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隋文帝因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②收養:西晉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

③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順長大,力學皆優,念外家楊姓之恩,改為楊姓。

④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

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時為白族第一大姓。

滿族姓氏所改《滿族姓氏錄》載:滿族之楊佳氏、富爾哈氏改為單姓‘楊’,

蒙古族“烏古納”氏所改,蓋“烏古納”之漢意為“羊”。或取其漢意“羊”、諧以同音字“楊”而為單姓。

彝族之楊氏,則由“察普”所改。“察普”即草氏族,或以為姓。後改為單姓“楊”。

羌族之楊姓,或以人名為姓。羌有“楊塔爾”者,其後或取其首音,諧以漢姓“楊”而為單姓。

白族之楊姓,傳說為三國時諸葛亮所賜。《中國人的姓名·白族》載:“三國時諸葛亮賜各酋長楊、李、趙等姓。”

苗族之楊姓,來源不一:或為人名所改,有名“樣金”者。樣、楊音近。遂以楊為姓;或由歐姓所改、貴州之臺江有分佈。

納西族之楊姓,或為“牙爾”所改。本為家名,遂以為氏。後或改為單姓“楊”。

景頗族之楊姓,由“木然”氏所改。或改為“尚氏”。

阿昌族之楊姓則出自“喇碑”氏。漢意為“太陽”,或取其漢意“太陽”之“陽”音、諧以漢字“楊”而為姓;

普米族之楊,則出自“熊·扛尼”氏;

錫伯族之楊姓,則由楊佳、楊吉哩、楊阿里等姓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漢姓“楊”而為單姓。

裕固族之楊姓,由亞赫拉格氏(按:或作“亞拉格氏”,唐代作藥羅葛、藥樂葛;宋代則作夜落紇、夜落隔)所改;

達斡爾族之楊姓,來源不一:或為亞爾茲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音近之“楊”而為單姓;或為畢力央氏所改,似取其尾音諧以漢姓“楊”字而得。

蒙古人姓氏所改。《續通志·氏族略》載:“明賜元人姓名巴珠曰楊效誠;阿爾婁臺曰楊汝誠;托克托曰楊必敬。”

清代高麗族有楊姓。世居輝寧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載。

得姓始祖

楊伯僑,又名文實,獻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勳,仍封伯僑於楊,為楊侯,承繼乃祖爵位,諡賢敬。

“楊”姓分佈極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3.1%,尤以長江流域的省份多楊姓。

楊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

  • 郡望

1、弘農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

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肅通渭西北);

3、河內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

  • 堂號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陝西之弘農縣,今為陝西之華陰縣,是楊姓先人杼公興旺發祥之地,以望立堂。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拒絕行賄者時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後世遂以“四知”為堂號。

“光裕”、“賜書”、“崇本”、“清白”、“務本”、“四知”、“紹興”、“瑞 本”、“紹先”、“河東”、“棲霞”、“秦和”、“鴻儀”、“安陽”、“鴻山”、“新楊”、“道南”、“信海”、“北山”、“德智”

楊姓古代名人

楊朱戰國,魏國,哲學家,道家楊朱學說派創始人

楊雄西漢,前53年-18年,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漢賦四大家之一

楊震東漢,?-124年,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官員,曾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楊堅隋朝,541年-604年,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代周建隋滅陳,結束南北分裂局面

楊素隋朝,544年-606年,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隋朝開國元勳

楊廣隋朝,569─618年,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完善科舉制度,開鑿大運河

楊行密唐末,852年-905年,廬州合肥(今安徽長豐),政治家、軍事家,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

楊業北宋,?-986年,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將領

楊安兒金末,?-1214年,山東東路益都(今山東青州),紅襖軍起義首領

楊萬里南宋,1127年-1206年,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南宋四大家之一

楊璟明朝,?-1383年,合肥,將領,封璟營陽侯

楊士奇明朝,1366年-1444年,江西泰和(今江西省泰和縣),內閣首輔,政治家

楊榮明朝,1371年-1440年,建安(今福建建甌),內閣大學士

楊溥明朝,1372年-1446年,湖廣石首(今湖北石首),內閣首輔,諡號文定

楊一清明朝 1454年-1530年,鎮江丹徒(今屬江蘇省),政治家、文學家

楊繼盛明朝 1516年-1555年,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諫臣,官至兵部員外郎

楊秀清清朝,1823年-1856年,廣西桂平,太平天國左輔正軍師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楊姓歷代名人805名,佔總名人數的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位;楊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2.02%,排在第六位;楊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的1.96%,排在第十位;楊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2.12%,排在第十一位。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姓氏起源-楊

姓氏起源-楊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諡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隻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戲曲《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蹟。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

雁門關外楊家將征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而蕩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為十里飄香的果園。

海外分佈

楊姓向海外比較大範圍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後,尤其是在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後,這是中國南部特別是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的楊姓人士向海外遷移的發軔時期。主要是為了避免天災人禍而向海外謀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家。

在鴉片戰爭以後直到 20世紀初葉,或因政治避難,或為追求西方科技,或為尋找革命真理,楊姓人士遷居的主要地區則面向西方歐美一帶,這也是楊姓人士飄洋過海的第二個重要時期。

馬來西亞沙巴州楊氏

這是楊姓人士足跡踏遍東南亞的第一步。據史料記載,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的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去北婆羅洲,即今馬來西亞沙巴州。雲川在此長期羈留,而與當地魯順族酋長女兒相愛而結婚。公主後因雲川遇難而為夫跳海殉節,留下了“寡婦山”這一遊覽勝地。而後有原籍福建漳州長泰人楊原抄(1858—1925年),於1877年隻身南渡,抵達新加坡,寄宿同鄉宗親會館中,後又移居今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經過艱苦努力,創建立古晉市,成為當地著名的實業家和華僑領袖。這裡已建立了沙撈越古晉董楊宗親會。這個宗親會成立於1971年,包括沙撈越的民丹莪、泗裡街、加帛、加拿逸和詩巫等5個地區的楊姓,其次還有美里楊氏公會和雪龍楊氏公會。

孟加拉楊氏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間(1780—1783年),楊姓人士楊阿秋去印度經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來,並吸引、接納中國的僑民,在當時的印度加爾各答建立了“中國城”,從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緬甸仰光楊氏

始於清咸豐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們為謀團結、敦親誼,於清光緒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總堂”。嗣後,1922年旅緬僑領楊昭固,又倡議新建植德堂於仰光海濱街三若開恆頭,門牌 75—76號第三、四樓,1925年冬落成。當時“四知總堂”的會址系租賃,歲時蒞止、春秋祭祀,鹹感侷促。

1957年由幾位正副理事長倡議籌建會所,推舉楊唐豪為建委會主任,著手勸募基金,幸得諸族親熱烈支持,踴躍捐獻,數月之間,鉅款立就。1958年購地於仰光海域街門牌400號,第二年己亥冬興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內部雕刻佈置,歷時經歲,至1962年12月舉行落成慶典。已在全緬各重鎮、市區籌設分堂,宗旨是聯繫宗親、加強團結,盡力推行族親福利,並協助貧窮子弟就學或介紹職業。

菲律賓楊氏

楊姓人士已散佈在菲律賓全國各地區。宗親總會成立於 1950年3月19日,會址設在馬尼拉市,下面還有禮智三描分會(禮智市)、宿務分會(宿務市)、三寶顏分會(三寶顏市)、納卯分會(納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會(怡郎市)和美骨區分會及五寶楊氏家族會等。這裡的楊姓人士大都來自中國福建的泉州市、廈門市及其附近的晉江、金門、同安、安溪等縣。

新加坡楊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華僑,其中楊姓人士佔了較大的比重。他們最初去新加坡的具體時間雖然難以考證,但據記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這裡就成立了檳城楊氏植德堂公司。嗣後又在這裡建立了新加坡楊氏總會及新加坡潮安仙樂楊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楊氏公會、檳城楊氏公會和新加坡潮州弘農楊氏公會等宗親會組織。

泰國楊氏

居住在泰國的楊姓人士也不少,他們在這裡建立了泰國楊氏宗親總會。

印度尼西亞楊氏

居住在印尼的楊姓人士建立了印尼楊氏宗親總會和印尼萬隆佛曇楊氏聯誼會。後者為以伯僑公為大始祖,直系傳下第59世的世隆公,開基於福建漳浦縣佛曇鎮衍派的子孫居住於萬隆市者所組成,會員800餘戶,達5000餘眾。還有印尼坤旬楊氏弘農世家,這一家曾於1994年8月組團回河南靈寶市漢太尉楊震教書地三鱔書堂祭祖,,並在開封參加了新建天波楊府的剪綵活動。

歐美澳洲楊氏

20世紀以來,楊姓子孫在留學或經商的過程中,僑居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洲的楊氏很多。這些人在貿易、科學、藝術、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許多人都成了各界精英。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美國國家工程師學院院士楊祖佑,當年即被布什總統任命為總統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等眾多知名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