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最後的下場是什麼?

文史頻道


大家好,我是史海漫步。


狄仁傑的生平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生於官宦之家。狄仁傑的主要政治生涯是在武則天時期度過的,武則天以洛陽為政治中心,號稱“神都”,故在洛陽也有狄仁傑的住宅,位於尚賢坊內。狄氏家族在河南一帶生活的人很多,這裡可以說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狄仁傑是通過明經考試入仕的,時間約在唐高宗顯慶(656-661)中。其首任之官是汴州(治今河南開封)判佐,從七品下。判佐又稱判司,是對諸曹參軍事的統稱,分掌本州各種具體行政事務。狄仁傑到底充任的是哪一曹參軍事,史書缺載,不得而知。在此任上,他得到了工部尚書、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賞識,上奏唐高宗,推薦他任幷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都督府法曹參軍,正七品上,主管司法刑獄之事。

上元二年(675),狄仁傑四十六歲,調入長安任大理寺丞,從六品上,掌管本寺日常事務,並負責審判斷罪之事。狄仁傑在此任上作出了突出成績,高宗遂任其為侍御史。侍御史與大理丞雖然都是從六品的官員,但前者卻是所謂清要之官,掌糾彈百官,權任頗重。此後,他還任過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道巡撫大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當了宰相,這時他已經六十二歲了。這一時期,武則天為了鞏固統治,大興告密之風,任用酷吏,以剷除政敵。狄仁傑拜相不足半年,就被酷吏誣告謀反而抓捕入獄。後因缺乏證據,加之眾臣營救,遂被無罪釋放。

狄仁傑出獄後被貶為彭澤(今江西彭澤東北)縣令,在這裡前後四年。萬歲通天元年(696),升任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刺史。一年後,調任河北安撫使,接著又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都督。神功元年(697)閏十月,入朝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這是其第二次拜相,時年六十八歲。聖曆元年(698)八月,兼納言。九月,以宰相身份任河北道行軍元帥,率大軍擊突厥。突厥退軍後,他又任河北道安撫大使,以穩定河北動盪的局勢。久視元年(700)正月,任內史(即中書令的改名,為宰相之一)。同年九月病死,終年七十一歲。這個時間出自多種史籍記載,但可能存在錯誤,因為千唐志齋收藏的《大周故袁府君墓誌銘》為狄仁傑所撰,其中明確記載墓主與夫人葬於久視元年十月廿八日,既如此,則狄仁傑就不可能死於此年九月,而應該死於十月之後的某時。

驚聞狄仁傑去世的噩耗時,武則天忍不住潸然淚下,悲傷不止,過了好久時間才喃喃地說:“朝堂空了,朝堂空了……”從此每當朝廷遇到大事,而百官又商議許久不能定奪時,武則天就會不由自主地仰天長嘆:“老天為何這麼早就奪走了我的國老啊”可見,武則天是多麼的重視狄仁傑。

總結

狄仁傑的一生都是致力於唐朝的光復而鞠躬盡瘁,為朝廷推薦了大量人才。一生愛民如子,同時也是一名曠世奇才。真可謂是,唐朝的一代名相!


史海漫步


狄仁傑去世於久視元年(700),屬於壽終正寢的,去世以後也是倍享哀榮。

一、武則天時期

眾所周知,武則天是比較信任和器重狄仁傑的,狄仁傑的很多建議,包括重新冊立李顯為儲君,武則天都予以採納。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贈文昌右相,諡曰文惠”(《舊唐書》狄仁傑傳)。

所謂“文昌右相”,就是尚書右僕射,尚書省兩位最高長官之一,從二品。

這裡多說一句,狄仁傑去世時的官職是內史,所謂“內史”,就是中書令,中書省兩位最高長官之一,正三品。

所以狄仁傑去世後的贈官比他生前官職高了一階。

二、神龍政變後

(一)中宗李顯追贈狄仁傑司空

神龍元年(705)正月發生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復位。

李顯能夠復位,與狄仁傑此前力勸武則天恢復李顯的儲君之位有重要關聯。李顯本人對狄仁傑也是非常感激的。因此,李顯復位後,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司空乃是三公之一,正一品。

(二)睿宗李旦追贈狄仁傑梁國公

睿宗李旦即位後,追贈狄仁傑為梁國公,我們現在經常聽人說的“狄梁公”,就是來源於此。

三、狄仁傑祠堂被毀

現在網上流傳比較廣的狄仁傑祠堂被毀的說法,可能讓人覺得有點意外和悲哀。所以在這裡我也一併說一下。

首先說,狄仁傑祠堂被毀是確實存在的。但這並不是朝廷的意思,只是魏州當地人的行為。

狄仁傑在出任宰相之前,曾擔任魏州刺史,頗有政績,因此,魏州當地人給他立了生祠,也就是給活人立祠。

狄仁傑離職後,他的一個兒子狄景暉出任魏州司功參軍,非常貪暴,惹怒了魏州當地人,於是當地人又把狄仁傑的祠堂給毀了。

四、狄仁傑後人經歷

除了上面已經提到的出任魏州司功參軍的狄景暉之外,史書記載的狄仁傑的後代,還有狄仁傑的長子狄光嗣。狄光嗣在武則天聖歷初(約698)擔任司府丞(從六品上),當時武則天讓每位宰相各推舉一名尚書郎人選,狄仁傑就推薦了自己的長子狄光嗣,於是武則天任命狄光嗣出任地官員外郎(從六品上,但班次在司府丞之上),非常稱職,武則天很高興,稱讚這是內舉不避親的典範。

後來,唐玄宗開元七年(719),狄光嗣自汴州刺史(從三品)轉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從三品),但在任上出現經濟問題,“坐贓”,並因此被貶為歙州別駕(從五品或正五品),卒於任上。

以上就是狄仁傑最後的情況。

該回答由詳侃歷史原創,歡迎大家討論。


詳侃歷史


我是消逝的鄉愁,我來和大家聊聊。

首先更正下題目“狄仁傑最後的下場是什麼”,下場多指不好的最終結果。換成“狄仁傑最後的結局如何”是否更好些。

狄仁傑病逝於久視元年(700年),享年70歲,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

狄仁傑(公元630—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的名相。武則天是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兩人也是老鄉關係。歷史上的狄仁傑是個了不起的人才,武則天曾親筆在他身著的紫袍上寫了“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12個金字,以示表彰。

  1. 狄仁傑剛正廉明,執法不阿。擔任大理丞期間,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

  2. 狄仁傑也有知人之明,先後舉薦了張柬之、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幹練的官員,皆為唐朝中興之臣,朝中政風為之一變。“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3. 狄仁傑忠於李唐王朝,但又在武周政權中位居高官,他竭盡全力輔佐武則天,同時又不遺餘力促成武周政權迴歸大唐。

近幾年裡,隨著《神探狄仁傑》、《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以及《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等影視劇的熱播熱映,狄仁傑的名字越來越為人們熟知,一舉超過包青天佔領C位。除去一些不知名的網劇,在視頻網站上搜索狄仁傑,相關的影視作品竟有40多部。在這些影視作品中狄仁傑智慧超群,不僅善於微服私訪、查案斷案,而且精通醫術,解毒治病。有的影視作品中狄仁傑甚至擁有高超的武藝。現場勘查,仵作驗屍,審案斷案。審理的都是關乎大唐國運的大難要案,儼然成為了一個“名相”“神探”外加“神醫”的全能狄仁傑。當然,亦真亦假之間,不過是人們的精神寄託而已。

狄仁傑確實是大唐武周時期的一代名相,在歷史上也有很高的讚譽。但是個人認為狄仁傑真正的能力體現在他的執法不阿以及突出的政治能力。後世關於狄仁傑精通醫術的記述大都出自 《集異記》,其實,《集異記》不過是唐代中期的一部傳奇筆記小說集,所述雖然是本朝人物的奇聞異事,但其中已經加進了許多神話、志怪的虛幻內容。至於精通醫術大概率也是後人的編撰與不斷神話。

狄仁傑有個小兒子叫做狄景暉,用現在的話來說也是“坑爹專業戶”,虎父犬子。擔任幷州魏功參軍之後,貪婪殘暴,生活不儉點,激起當地群眾的嚴重不滿。以至於鄉民砸毀了曾經為狄仁傑立的生祠。這也成為了狄仁傑一生中最失敗的事了,教子無方,差點毀了他的一世英名。

現在山西省太原市的建南汽車站旁邊的狄村就是狄仁傑的故里。村旁的唐槐公園中有一顆古槐,據說是狄仁傑的母親當年親手植下的,園內還有北宋范仲淹撰文、黃庭堅書狄梁公碑文,講述了大唐名相狄仁傑的傳奇功績。有機會歡迎大家去看看,我大美的山西,給家鄉打個廣告。

我是消逝的鄉愁。夢迴沉睡的歷史,感受時代的變遷。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一起交流。


消逝的鄉愁


大家好,我是歷史博學。作為一名歷史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我想簡單的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可以對您所幫助。

首先狄仁傑最大的功勞就是讓皇統回到了李氏。武則天當政,以武三思為首的武家子弟一直在運作,想要讓武則天未來將皇位傳給自己,真正地將李氏王朝變成武氏王朝。

其次因為李氏諸王一直不斷起兵反抗武則天,再加上自己的兩個兒子李顯、李旦先後被自己廢黜,武則天害怕未來他們清算自己,所以一度偏向於立武三思為太子。

最後武則天就此向狄仁傑徵詢意見,他極力發對,明確自己的意見,想要立太子就必須立李顯,武則天只好作罷。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的發表一些和歷史相關的文章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侃妹娛樂圈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武則天時期的官不好做,小心翼翼也未必會有好的結果,因此官員的幸福指數是極低的,尤其是武則天實行酷吏政治的時候,官員們更是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而宰相更是其中的高危職業,整個武則天時期,從684年開始算一直到705年的春天,武則天的統治長達21年,其中就任命了近70位宰相,他們的平均任期僅有兩年,而且大部分並沒有得到武則天的信任,直接從高位上被硬生生擼下來,要麼貶官、外放,要麼可能就是送了命。

應該說狄仁傑算是一個意外,他晚年深得武則天信任,先後兩次拜相,第一次時長四個月,第二次是三年,最後在宰相任上走完了他的一生,武則天對於狄仁傑的去世深感痛惜,這算得上是生榮死哀。

實際上,狄仁傑雖不像他推薦的張柬之宰相那樣大器晚成,但真正受到器重的時候也不算小了。他以科舉明經考試入仕,但早年官運很一般,甚至還被小吏給誣告了,幸虧當時任河南道黜陟使的是工部尚書閻立本。閻立本堅定地認定狄仁傑就是滄海遺珠,於是狄仁傑因禍得福成為幷州都督府的法曹。

直到676年之後,已經年近50歲的狄仁傑才被任命為從六品下的侍御史,幾年後升任從五品上的度支郎中。應該說狄仁傑在唐高宗時期一直都是官位不顯的,並沒有得到李治的重用。李治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都被武則天壓制,實際上從684年開始就是武則天臨朝聽制,兩年後,狄仁傑成為寧州刺史,他非常善於撫慰百姓,能實實在在為百姓著想,因此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正因為如此,寧州百姓為狄仁傑立碑紀念,而御史郭翰向朝廷舉薦了狄仁傑,不久,狄仁傑就被任命為正四品下的冬官侍郎。

自此以後,狄仁傑逐漸為武則天所重視,691年,62歲的狄仁傑成為地官侍郎,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實際上的宰相,這是狄仁傑第一次拜相,這個時候的狄仁傑雖然被武則天看重,但是武則天對他的信任程度遠不能和後來相比,而且當時正在實行酷吏政治。酷吏們無所不在,或公或私對朝廷命官展開屠殺。而狄仁傑也不能倖免,在他擔任宰相四個月之後,就被酷吏來俊臣弄到了獄中。這對於狄仁傑來說是一場生死考驗,幸虧狄仁傑第一時間“承認”自己謀反,然後想方設法寫了一封血書讓他的次子狄光遠找武則天喊冤。狄仁傑這才見到了武則天,並洗脫了自己的嫌疑,但是官復原職已經不是不可能的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狄仁傑被任命為彭澤縣令,當了四年縣令之後,他被派往魏州做刺史抵擋契丹犯邊,與民生息,契丹不戰而退,狄仁傑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頌,並立碑紀念。第二年,也就是697年,狄仁傑升任鸞臺侍郎,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再次拜相。這次宰相的任期還算是比較長的,長達三年之久,而此時的武則天是非常信任和尊重狄仁傑的。

不過年近七十歲的狄仁傑身體素質開始下降,他為此上表請求告老還鄉,但是並沒有得到武則天的准許,不過武則天為狄仁傑想的比較周到,不允許狄仁傑行跪拜之禮,不讓狄仁傑晚上在宮中值班,並且叮囑大臣們,只要不是特別大的軍國之事,儘量不要去打擾狄仁傑。

700年,77歲的武則天巡幸三陽宮,71歲的狄仁傑也隨駕前往,並被武則天賜下宅第, 應該算是絕無僅有的恩寵了,不過可惜的是,這一年的九月,狄仁傑就病逝了,這對於朝廷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損失,而武則天更是難以接受。

自是朝廷有大事,眾或不能決,太后輒嘆曰:“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個月後,為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奪職下獄,貶為彭澤縣令。營州之亂時,得到起復。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用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

本名

狄仁傑

別稱

狄梁公、狄國老

字號

字懷英

所處時代

唐朝→武周

民族族群

漢族(疑為羌人後裔)[2]

出生地

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

出生時間

630年[3]

去世時間

700年

主要作品

《狄仁傑集》

主要成就

勸立李氏,延續唐朝社稷

官職

內史、司空(贈)

爵位

汝陽縣男、梁國公(贈)

諡號

文惠

陵墓

狄仁傑墓

狄光遠,狄光嗣,狄景暉

久視元年九月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當時,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擴展資料狄仁傑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及第,被授為汴州判佐,後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升任幷州都督府法曹。

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寺寺丞。他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後改任侍御史。

調露元年(679年),狄仁傑改任度支郎中,並加朝散大夫,後隨唐高宗巡幸汾陽宮(在今山西靜樂),充任知頓使。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狄仁傑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傑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

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八零後小施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神劇《神探狄仁傑》讓“狄胖胖”斷案如神的形象深入人心,每次最喜歡看的部分就是“狄胖胖”一本正經地給反派講故事。歷史上的狄仁傑可不僅僅是一個“神探”,更是傑出的政治家,是李唐王朝的續命功臣。

延續李唐王朝

狄仁傑最大的功勞就是讓皇統回到了李氏。武則天當政,以武三思為首的武家子弟一直在運作,想要讓武則天未來將皇位傳給自己,真正地將李氏王朝變成武氏王朝。

因為李氏諸王一直不斷起兵反抗武則天,再加上自己的兩個兒子李顯、李旦先後被自己廢黜,武則天害怕未來他們清算自己,所以一度偏向於立武三思為太子。

武則天就此向狄仁傑徵詢意見,他極力發對,明確自己的意見,想要立太子就必須立李顯,武則天只好作罷。

有一天武則天做了一個夢,召狄仁傑解夢,具體什麼夢說法不一,大體的意思是武則天夢到自己是一隻折斷了雙翼的鳥,狄仁傑解夢說雙翼折斷就是皇帝拋棄了兩個兒子,趁機進言:“兒子和侄子誰的關係更近?如果立兒子為太子,那麼可以保證武則天萬年之後享受太廟祭祀,如果傳位給侄子,從來沒有聽說過侄子會祭拜姑母的。”

唯仁杰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為儲貳。——《舊唐書》

經過狄仁傑的不斷勸諫,最終武則天決定接回李顯,立為太子,萬年之後將皇統還給李氏。

也因為對李氏擁有如此大功,所以狄仁傑備受後世李唐皇帝推崇。他病死之後,武則天追贈他為“文昌右相”,李顯繼位之後,追贈他為“司空”,到了唐睿宗時期,更是追贈狄仁傑為“梁國公”,唐玄宗時期將狄仁傑請入太廟,配享中宗。

舉薦人才

狄仁傑除了剛正不阿,敢於進言外,他還是著名的“伯樂”,一生舉薦無數人才,甚至留下了“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美名。

狄仁傑舉薦的名人有張柬之、桓彥範、敬暉,這幾人後來都身居宰相,而且發動了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

他還舉薦了姚崇,他就是唐玄宗的第一任宰相,幫助唐玄宗穩定了朝局,打下了開元盛世的基礎,姚崇也被成為唐朝四大賢相之一。

正是因為舉薦了大量人才,讓狄仁傑在後世士大夫階層留下了很好的名聲,被歷代官員所推崇。


總結一下,狄仁傑是武則天的肱股之臣,因為他的不斷勸諫,保住了李唐的皇統。病逝之後被李唐歷代皇帝推崇,最後得以追贈梁國公,配享太廟。也因為其善於舉薦人才,所以被士大夫階層所追捧。


榮耀歷史


700年,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哀痛不已,發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嘆,並下令停朝三天,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705年,中宗李顯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710年唐睿宗李旦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941年,後晉追封狄仁傑為太師。

時至今日,狄仁傑一直是正義公理的化身,在老百姓的心中立著。

宰相是一個位高權重卻又風險很高的位子。和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時代的其他宰相相比,狄仁傑是很成功的一個,是死後名聲光鮮亮麗的一個。

對他而言,女皇武則天把他高看一眼;對武則天而言,狄仁傑又言無不盡,是政治上的好幫手。有人曾經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足見狄仁傑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

狄仁傑的成功,在於他體恤百姓、清正公廉、嫉惡如仇。他最為光彩的階段是在武則天當了皇帝之後。武則天上臺後,狄仁傑也是起起伏伏,風雨飄搖,過了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在謫貶彭澤之後,在契丹入侵和安西四鎮鎮守和解決突厥南下造成的困局中,狄仁傑對局勢的判斷有板有眼、思路清晰、措施得當,深得武則天賞識。

身居宰相之位,狄仁傑對武則天忠心耿耿,知無不言。特別是在皇位的傳承問題上,他權衡大勢,堅決支持李唐光復,力勸武則天第二次把廬陵王李顯立為太子,才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狄仁傑衷心不二有膽識,武則天深信不疑有胸懷。武則天后來甚至下令狄仁傑上朝時不用跪拜,其他大臣不得無辜打擾。699年,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狄仁傑和一杆子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只有狄仁傑獲賜宅所。

700年,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哀痛不已,發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嘆,並下令停朝三天,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705年,中宗李顯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710年唐睿宗李旦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941年,後晉追封狄仁傑為太師。

時至今日,狄仁傑一直是正義公理的化身,在老百姓的心中立著。

狄仁傑無疑是一個善終的宰相,他的人生歷程並不平坦。縱觀他的人生,我們會發現正義、人格、胸懷等是撐起人生的基礎。


回望歷史的青年


受影視劇的影響,一說起狄仁傑,總是感覺他是一個古代的偵探,擅長查案,但是,歷史上的狄仁傑可不是個專職偵探,而是妥妥的一位高官,而且是一位在那個時期起了很大作用的官員。


狄仁傑為官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敢於直言勸諫,歷經唐朝、武周時期,官場上起起落落,但是有君主恩寵傍身,狄仁傑也是得以善終。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狄仁傑病逝於武則天時期,在得知狄仁傑去世之後,武則天下令廢朝三日,以表示對狄仁傑逝世的哀悼,並追贈狄仁傑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是歲九月,病卒,則天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贈文昌右相,諡曰文惠。


武則天對狄仁傑是恩寵的,從狄仁傑去世之後武則天的做法就可以看出,而狄仁傑的身後之榮耀並不只是在武則天時期。在武則天的武周時代結束,唐中宗復辟之後,追贈狄仁傑為司空;唐睿宗繼位為帝后,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中宗返正,追贈司空;睿宗追封梁國公。

唐朝的江山經歷了武則天時期的顛覆,而狄仁傑正是處於這一時期的大臣,狄仁傑作為唐朝舊臣,一直在為大唐的復辟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神龍政變”的推動者之一張柬之便是狄仁傑推薦於武則天的。



不管是在唐朝時期還是在武則天時期,他對唐朝的貢獻,李唐家族都看在眼裡,後來的唐中宗、唐睿宗都曾對他進行追封,便說明了這點。總體來看,狄仁傑最後的結果還是好的。


參考文獻:

《舊唐書·狄仁傑傳》


說與山鬼聽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

狄仁傑出身官宦世家,自己也兩次做宰相,終身清廉。為官不畏強權,敢於為民請命,懲治腐敗,打擊不法。為治理國家,舉薦賢良,立下汗馬功勞。雖然,也曾經屢遭別有用心的官員構陷,幾起幾落,甚至危及生命,但他憑藉自己的機智,終能化險為夷,安然度過危機。

狄仁傑久視元年(700年),九月,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武則天對狄仁傑非常信任敬重,常稱呼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也不讓狄仁傑行跪拜之禮。所以,狄仁傑死後,武則天非常傷心,痛哭道:"朝堂空矣!"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狄仁傑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狄仁傑在中國歷史上享譽盛名,歷朝歷代都有名人對他讚譽不已,包括民間百姓,也由衷地對他歌功頌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