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後,下詔48位嬪妃都殉葬,唯獨這個妃子因為女兒逃過一劫

導語:朱元璋死後,下詔48位嬪妃都要殉葬,唯獨這個妃子逃過一劫

自古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雖然可能這個數字有點誇張,但是皇帝的妃子也不在少數。妃子上位無非兩條路,一條是生下皇子,母憑子貴,一條就是得到皇帝的寵愛,寵冠後宮,擁有自己的勢力。但是皇家自古涼薄,所以看起來兩條路還是生下皇子簡單一點。事實也確實如此,誕下子嗣的妃嬪是幸運的,有了兒子就有了依靠,有朝一日兒子被封為王爺,自己就可以搬去兒子的府邸居住,從此離開了後宮這個是非之地,還有兒子承歡膝下。皇后就算沒有子嗣,也會成為太后。

朱元璋死後,下詔48位嬪妃都殉葬,唯獨這個妃子因為女兒逃過一劫

但是這麼多妃子,皇帝每天朝政那麼繁忙,一天只臨幸一個妃嬪。所以有很多妃子可能到皇帝去世,有太多人是進了宮幾十年連皇帝一面都沒有見過的,有的就算一時幸運被臨幸了,可是沒有誕下子嗣,在後宮沒有依靠。唐朝時期沒有誕下子嗣的妃嬪會被送去冷宮或者送到寺廟出家,像武則天就是李世民的武才人,然後被送到感業寺出家。但是在很多朝代,無子嗣的妃子大多都是要殉葬的。

朱元璋死後,下詔48位嬪妃都殉葬,唯獨這個妃子因為女兒逃過一劫

“人殉”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出現了,那時人們野蠻無知,認為讓奴隸一起殉葬,死後能夠繼續奴役他們,所以“人殉”很普遍。當時的殉葬具有濃厚的封建迷信意識,這也是人們對自然的不瞭解和懼怕而造成的,更是封建君王唯我獨尊踐踏生命的具體表現。到了漢朝,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以及人們對自然的進一步加深瞭解,破除了迷信。加上漢末三國連年戰爭,人口急劇減少,國家對人口很重視,“人殉”的陋習被逐漸廢除。

朱元璋死後,下詔48位嬪妃都殉葬,唯獨這個妃子因為女兒逃過一劫

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又恢復了廢除千年的陋習。晚年的朱元璋,在病重時候曾經立下詔書:內宮中所有嬪妃,以及曾經侍寢的宮女,一律賜死殉葬。但是念及寶慶公主年幼,特留其母妃張美人,將公主妥善撫養長大。那麼朱元璋為何要這樣對待這些妃嬪,又為什麼因為一個公主而放過了一個妃嬪?

朱元璋死後,下詔48位嬪妃都殉葬,唯獨這個妃子因為女兒逃過一劫

其實站在皇帝的角度可以想明白,朱元璋讓陪侍過的嬪妃殉葬無非是為了孫子江山著想。在兒子朱標去世後,他選擇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為接班人。但是朱允炆歲數小,況且從下在爺爺和父親的保護下長大,對於宮廷的鬥爭沒有涉及,朱允炆自己也是一個性情溫和的人,所以朱元璋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的孫子掌控不料朝局,為此朱元璋大開殺戒,為孫子清除障礙,把那些有功之臣除掉。在除掉開國元勳以後,朱元璋就開始清理後宮,把一些資歷高有輩分的妃子們也殺死,害怕她們以後干預朝政。

朱元璋死後,下詔48位嬪妃都殉葬,唯獨這個妃子因為女兒逃過一劫

另一原因是朱元璋這個人很迷信,他相信輪迴之說。從他給兒孫起名可窺一斑,老朱讓後代子孫起名必須按照“五行相生”的規律起名。比如朱標是“木命”,所以名字裡面又木字,到了孫子輩,五行中木生火,所以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炆”字是火字旁,是火命。其他兒孫皆按這規律起名字,他想用“五行相生”把江山永遠傳下去。朱元璋很迷信,所以他也相信自己會轉世為帝,所以讓這些妃嬪殉葬,為的就是在自己死後,在另一個世界,也能享受帝王的權利。

朱元璋死後,下詔48位嬪妃都殉葬,唯獨這個妃子因為女兒逃過一劫

公元1398年,71歲的朱元璋終於病倒了。在他的病榻前忙碌的,除了太醫侍從,還有他晚年經常召幸的張美人。張美人當初懷孕的時候,非常期望自己能生下一個男孩,日後封為王爺,自己得享尊榮。但是沒想到天不遂人願,生下的卻是一個女孩,做為朱元璋十六位公主中最小的一位,這個孩子被封為寶慶公主。朱元璋病重時,寶慶公主不過四、五歲的年紀,僅比父親的曾孫大一點點。但是小小年紀的她就已經會看人臉色,父親臥病在床,母親除了要為父親擔心,還要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以寶慶公主在陪著母親伺候父親的同時,把病重的父親哄得很開心。就這樣朱元璋怕年幼的女兒失去母親而被人欺負,所以赦免了張美人。當初曾經因為生下女兒而懊惱的張美人,卻因為這個女兒,而成了朱元璋的妃嬪中唯一倖存於世得以善終的一個。

朱元璋死後,下詔48位嬪妃都殉葬,唯獨這個妃子因為女兒逃過一劫

小編有話說:這個“人殉”本來就是被歷史所拋棄的制度,朱元璋一生英明能幹,但是在死前恢復了“人殉”,給自己的政治生涯除了誅殺功臣外又增加了一項罪過。有趣的是,過了50年後,他的六世孫朱祁鎮,就是那個曾經因為寵幸宦官王振,導致土木堡大敗被瓦剌擄走,而被無數後人恥笑的明英宗,在臨死前卻廢除了這一殘忍的制度,沒有讓後宮嬪妃殉葬。並且至此以後,明朝就再沒有以人殉葬了。所以一個好人,未必能做一個好皇帝;一個好皇帝,未必就是一個好人。古人誠不欺我。大家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