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界最推崇的中國畫家是誰?為什麼?

綠葉帶刺


我覺得你的這個提法是有一些問題的。我可以肯定對回答:西方根本沒有推崇中國的任何畫家。

這是什麼道理呢?很簡單,你到美國大街上去問問,有人知道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嗎?根本沒有!


可能你覺得這也太不可思議了吧?別不服,還有人真做過這樣的調查:他們就是在美國紐約、華盛頓這樣的大都市的大街上隨機詢問過年輕人這樣的問題:請問你三個問題,謝謝回答一下可以嗎?徵得同意以後,提問:

你知道齊白石嗎?

你知道張大千嗎?

你知道徐悲鴻嗎?

調查結果是,沒有一人知道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

假如我們在中國做同樣的調查,如果我們問三個畫家。例如,莫奈、梵高、畢加索。你都不用在北京上海。中國中西部的小縣城就能有回應。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不是西方人沒有文化,而是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不屬於西方的文化。

對西方人來說哪怕莫奈、梵高、畢加索爛熟於心,但是,絕對不會有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這些詞條的。

美國作家詹姆斯-佈雷德利就美國青年對中國瞭解情況,對中國學者說,美國青年對中國的瞭解幾乎為零。

他們瞭解的中國,都是美國媒體上對中國的種種歪曲,美國青年對中國也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


你想想,美國為首的西方怎麼會了解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

中國的課本上就有西方文學家藝術家的介紹,但是,西方的課本上不會有中國的文學家藝術家的。

中國的大學有西方繪畫雕塑專業,還有西方美術史的博士學位。西方沒有一個國家的美術學院有中國畫,更不用說有中國美術史了。

當然,西方學術自由,倒是也有研究中國美術的博士,但是,也僅僅限於學術層面,一般老百姓,包括大學生也沒有中國美術的任何常識 。

就是藝術拍賣,中國畫參加西方拍賣的作品數量也是非常少的,而且拍賣價格永遠低於西方繪畫作品的價格。

例如,畢加索的畫幾千萬,齊白石的畫就幾萬。還有像徐悲鴻的畫,都進入不了西方繪畫拍賣會名錄。

中國畫拍賣得主,也都是中國人。

所以說,西方推崇中國畫家,純粹是一個虛幻出來的一幅圖景。

我希望大家多瞭解一下西方社會文化結構的現實,再談西方人推崇中國畫家的事。


目前,中國每年數計以萬人的美術生到西方學習繪畫和藝術。

而到中國來學習美術的西方人,不會超過10人的。你從文化交流的比例上看就知道,會不會有西方推崇中國畫家的問題了。

與之相反,在中國推崇西方各種畫派的專家都多如牛毛,汗牛充棟了。

比如說,在我們頭條這個自媒體,天天就能看到推崇西方畫家的文章。

我大致的估算了一下,就是在我們頭條,推崇西方繪畫的文章,比推崇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的文章都要多的多。你想想,還需要西方人推崇中國畫家嗎?我們自己都推崇不夠啊。


當然,我們說的是西方社會對中國畫家瞭解的情況的確如此。

但是,不排除西方有一些畫家,也能夠了解一些中國畫的信息。

這些畫家主要是傳統繪畫的改革派。例如莫奈、馬蒂斯、畢加索,這些畫家,他們從西方繪畫改革的角度,能夠看到中國畫與他們要改革的油畫的某些相通之處,因此,對中國畫評價很高。

例如,畢加索與張大千見面之後,就對張大千說,你們中國畫很厲害,世界繪畫的希望在中國、非洲,西方沒有繪畫了。


畢加索說得真不錯,但是,西方人根本不理會畢加索說的。

因為,西方人總體上還不瞭解中國畫。所以,像畢加索那樣高的評價中國畫的言論,在西方並沒有任何市場,反而在中國卻非常震撼。

西方不瞭解中國畫,不等於中國畫的藝術成就科學含量沒有油畫高。恰恰相反,中國畫的藝術成就和科學價值遠遠高於油畫。

所以,畢加索才會大膽承認中國畫的優秀性,他還親自臨摹中國畫家的作品,像臨摹西方經典作品那樣認真。

我們在西方還沒有熱愛中國畫之前,沒有必要在乎西方人的推崇與不推崇的問題。

這不是我們固步自封,而是文化不對稱時代,我們最大的任務就是把中國畫做的更好,更有創造性和藝術感染力,未來中國畫在西方一定會非常震感的。

西方對的中國文化,就像中國明清時代對待西方文化一樣。

儘管西方那時候到處都是哥倫布、瓦特、牛頓,但是,中國的詞條里根本沒有這些。

風水輪流轉,歷史潮流來,這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中國畫在西方世界正處於黎明前的黑暗。


千千千里馬


這肯定是要推崇張大千了,張大千才是中國畫真正的藝術大師,名副其實,其作品流芳百世,作品價值連城,在民間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



家在半山腰


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潘天壽這些中國頂級的畫家受到很多國外的追捧!在各大拍賣會上齊白石的作品拍賣到億元的很多!

1. 齊白石 :(1863-1957),現代傑出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原名齊璜,純芝,字渭青、號白石、瀕生、阿芝、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十二歲學粗木工,後做雕花木匠,兼習畫。亦習詩文,書法、篆刻,初為畫工,為鄉里人畫衣冠像。六十歲後定居北京,以賣畫、刻印為職業。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前輩諸家,重視創新,不斷變化,創造了獨特不群的風貌。所畫作品,都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其篆刻朴茂有力,書法剛勁沉著,詩文、畫論也有獨到之處。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團委員,美術家協會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2. 徐悲鴻 :((1895--1953)江蘇宜興計亭人。父親是個貧苦的畫家。悲鴻幼年隨父學畫,二十歲即在上海 賣畫。1918年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後考入法國國立巴黎美術學校,其間又曾到柏林、比利時。

1927年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併兼任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

1929年任北京藝術學院院長,其間創作了大幅油畫《田橫五百壯士》、《奚我後》,國畫《九方皋》。抗日戰爭開始後赴南洋、印度等地舉辦畫展,將全部賣畫收入損獻給祖國救災抗戰。抗戰勝利後回到北平,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代表。

1953年因患腦溢血病逝。這位傑出的畫家,美術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為我國美術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著有《徐悲鴻彩墨畫集》等。

3. 張大千 :(1901-1984)名愛,又名秀,季 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署人張大千”。四川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 的薰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遊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揲誠就。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 齊名,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後,一度迷於佛學,曾去寧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等待別了師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青年時期就能畫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濤、八大山人畫風的作品,幾可亂真,所以有“南方石濤”之稱。他早年畫的《石濤畫冊》,竟被著名鑑賞家、畫家陳半丁作為石濤“真跡”珍藏起來,以誇耀於畫友面前,被張大千識破指出,後來傳為佳話,足以證明千在二十幾歲在摹擬古人傳統繪畫的功力和成就,已經是驚人了。張大千於1940年後,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對於我國敦煌洞窟,逐個整理編號,進行臨摹,豐富了繪畫技法。1948年適居香港,後又旅居印度、法國、巴西等國。1984年病逝臺灣,享年八十四歲。


哎呀馬呀


那肯定是徐悲鴻了。徐悲鴻畫的馬可是享譽全世界的。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6歲時跟著父親讀四書五經,後來又學繪畫)。出生在屺亭橋鎮的一個平民家庭的徐悲鴻,原名壽康,年長後改名為“悲鴻”。父親徐達章是私塾先生,能詩文,善書法,自習繪畫,常應鄉人之邀作畫,謀取薄利以補家用。母親魯氏是位淳樸的勞動婦女。徐悲鴻9歲起正式從父習畫,每日午飯後臨摹晚清名家吳友如的畫作一幅,並且學習調色、設色等繪畫技能。10歲時,已能幫父親在畫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17歲時,徐悲鴻獨自到當時商業最發達的上海賣畫謀生,並想借機學習西方繪畫,但數月後卻因父親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曾短暫求學於南京藝術學院的前身上海美專。

1919年赴法國留學,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歷西歐諸國,觀摩研究西方美術。在北洋政府的資助下,24歲的徐悲鴻到法國學習繪畫。抵歐之初,他參觀了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皇家學院的展覽會以及法國的盧佛宮美術館,目睹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優秀作品。徐悲鴻感到自己過去所作的中國畫是 體物不精而手放佚,動不中繩,如無韁之馬難以控制。”於是,他刻苦鑽研畫學,並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弗拉芒格擅長於歷史題材的人物畫,其畫作不尚細節的刻畫而注重色彩的和諧搭配與互襯,對徐悲鴻日後油畫風格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

徐悲鴻一開始被外國人瞧不起,外國人認為他學不好畫畫,他用實際證明了自己,狠狠打了那個外國人的臉。徐悲鴻去博物館看畫,常常都是自己帶好水和一些吃的,一看就是整整一天,晚上回去就練習畫畫,常常到深夜才休息。就這樣日復一日,他的畫畫技藝大大增長,畫出了許多精美的作品。他的名聲也由此享譽中外。

徐悲鴻的畫

1八駿圖

2愚公移山圖

3負傷之師

等等





奇趣奇談


趙無極,2018年香港蘇富比秋拍,趙無極的作品《1985年6月至10月》以5.1億港元成交,宣告成為亞洲油畫之王。


睦然生活美學


拍出天價的中國畫家的作品,買家大部分也是華人,看中的是投資價值而不是藝術價值。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很低。在繪畫藝術方面,日本的浮世繪對西方的影響要比中國畫大的多。雖然其本身也受到中國畫的影響。


深泉116


是宋元明清古畫,因為是獨一無二國外沒有的藝術。(江西吉安的畫熊國昭)


手機用戶滴水


張大千,他順乎世界潮流,發明開創潑墨潑彩的技法,使中國畫大大的垮前一步,融入世界畫壇大潮流。


樂在水墨


齊白石,張大慶,林風眠,吳冠中。這四位是最受西方關注的中國畫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