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朝到當代,疊體字發生了哪些變化?

國學大師章太炎性格桀驁狂放,罵慈禧、罵光緒、罵袁世凱、罵孫中山,曾被清政府通緝,被袁世凱軟禁,但他仍舊毫無顧忌,被稱作“民國時期的禰衡”,綽號“章瘋子”。

從商朝到當代,疊體字發生了哪些變化?

他在為自己的閨女起名之時,充分發揚了自己的神經病風格。為四個女兒分別起名為章㸚(lǐ,稀疏明朗)、章叕(zhuó,連綴)、章㠭(zhǎn,展開)、章㗊(jí,眾口)。

“㸚”、“叕”、“㠭”、“㗊”,這四個字都屬於“疊體字”。疊體字是指統一部件疊加,或同一部件的正形與其反形或倒形疊加所構成的,不包括其他部件的一類特殊漢字。

疊體字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史,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和楷書系統裡都有它的身影。但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疊體字在文字史的不同時期數量、組合層次、構件屬性、詞性會有差異,比如“隻”不是疊體字,但簡化後的“雙”就變成了疊體字。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個話題:從商朝到當代,疊體字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從商朝到當代,疊體字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甲骨文中的疊體字

甲骨文是刻在龜殼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內容是商朝占卜的記錄,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是能夠被釋讀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經專家隸定的甲骨文總數為1012個(根據徐中舒先生主編的《甲骨文字典》)。翻閱此書可找到71個疊體字(佔總數7%),可釋讀的有58個(佔總數5.73%)。

列舉如下:

從商朝到當代,疊體字發生了哪些變化?

這58個甲骨文疊體字,都是由兩到三個獨體構件組成的,不存在合體構件。獨體構件是以筆畫為直接單位構成的漢字,它是一個囫圇的整體,切分不開,從圖畫演變而成。

這58個甲骨文疊體字,從語法功能上看,動詞有26例,名詞有17例,還有部分用作形容詞和數詞。

二、金文中的疊體字

金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體名稱,指的是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筆者從這本書找到了47個疊體字。

從商朝到當代,疊體字發生了哪些變化?

從商朝到當代,疊體字發生了哪些變化?

上面所列疊體字佔到可識別金文總數的1.94%,少於可識別甲骨文疊體字的比例。主要原因是金文中會意字的絕對數量減少了,金文總字數卻成本增加了。

47個金文疊體字由40個基礎構件合成。這些基礎構件隸定為:

從商朝到當代,疊體字發生了哪些變化?

金文疊體字已經出現了合體構件,這與甲骨文疊體字全部為獨體構件不同。

從商朝到當代,疊體字發生了哪些變化?

同甲骨文相似,金文中的疊體字也以二疊為主,三疊為輔,沒有四疊、五疊、六疊。

從語文功能來看,47個金文疊體字中,動詞20例,名詞13例,形容詞10例,數詞2例。

三、小篆中的疊體字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從商朝到當代,疊體字發生了哪些變化?

東漢經學家許慎所著《說文解字》完整地收錄了晚至東漢王朝的小篆字形。《說文解字》一書共收錄小篆9353字,重文1163字。筆者從《說文解字》中檢索得到114個疊體字(包括重文和新附字),佔所收總字數的1.08%。

從商朝到當代,疊體字發生了哪些變化?

通過合理的拆分,114個疊體字可以得到83個基礎構件,其中獨體構件73個,合體構件10個。

從語法功能來看,《說文解字》小篆疊體字歸為動詞類的共有45例,歸為名詞類的共有37例,歸為形容詞類的共有28例,歸為數詞類的共有3例。

四、楷書中的疊體字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從商朝到當代,疊體字發生了哪些變化?

隸變使漢字的構件系統由線條構形轉變為筆畫構形,使漢字進入了今文字階段。隸書中保留著“蠶頭燕尾,波碟挑法”的美術化特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漢字書寫速度。楷化的主要任務是實現漢字的去美術化,楷化使得漢字最後一點波折的筆畫變成了平直的筆畫,使漢字最終實現了符號化。

關於楷書辭書,筆者最偏愛的是冷玉龍主編的《中華字海》,“廣採博收、不遺珠璣”,共收錄漢字八萬五千多個。這本鉅著中收錄了448個疊體字,佔全書總字數的0.54%.

五、疊體字的發展趨勢

漢字在發展過程中選擇了以音義合成為主的構成方式為主要道路,形聲字就變了現代漢字的主流,會意字的重要性越來越低。疊體字作為會意字的一部分,也跟著走下坡路。甲骨文中疊體字佔比高達7%,現代楷書中疊體字佔比還不到1%。

楷書的疊體字在結構樣式方面的玩法比甲骨文和金文要豐富得多。

從同構字的構件數量上來說,甲骨文和金文只有二合式、三合式和四合式疊體字,而楷書中出現了五合式、六合式和八合式疊體字。從同構字構件的位置上來說,甲骨文和金文只有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品”字結構等三類模式,而楷書中則出現了上中下等新結構。從詞性上說,甲骨文和金文的疊體字是為動詞、名詞、形容詞、數詞而造,而楷書中出現了虛詞類疊體字。

如今,古老的疊體字有三大去向:一是原來的疊體字仍然作為基本的常用字保留下來,並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使用。如晶、鑫、森、磊、森、品、林、多等等;一是漢字簡化後,除了特殊用途古籍、題字外,均以簡體形式出現在印刷品中。如轟(轟)、姦(奸)、鱻(鮮)等等;一是字書中以異體或俗體形式出現的疊體字。由於很少被人們實際使用,所以會繼續保留在字書當中,作為漢字發展歷史的標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