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用了40年的三棱刺刀有多厉害?为何它让敌人闻风丧胆?

韩圣希


即使武器技术发展到了今天,各种先进的飞机导弹已经屡见不鲜,但是作为军队之本的陆军仍然具备极其重要的军内地位,而如何强化单兵战斗力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除了加强单兵身体素质和使用更加先进的防具以及枪械外,近战冷兵器——这种使用年代至今已有上万年的工具,我们的老祖先在结成部落的时候就已经大规模采用了,只不过没有现在的这么锋利罢了。

而说到近战冷兵器,必然会提及解放军陆军的三棱军刺,即三棱刺刀。那么这款武器到底有多么厉害,为何传闻它能够使得敌人闻风丧胆呢?

56型三棱军刺,从其服役开始,至今已经超过40年,其独特的造型使其最大的亮点,也正是这种设计使得56型三棱军刺能够在接敌时,取得恐怖的杀伤效果。

和国外各国军队使用的近战武器,过分注重锋利、刀身强度以及多功能性不同,三棱军刺使用的金属材料并不突出。奥地利军队的格洛克刀使用的磷化碳钢、德国军队的KM2000军刀采用的是55Si弹簧钢等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高强度钢,而56型三棱军刺使用的顶多称之为特种合金钢,最硬的地方位于刃口附近,较耐磨,不容易钝口。但是之所以称之为“三棱军刺”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款近战冷兵器,在工业工艺水平不高的时代,三条棱的刺刀能够保证强度。

56型三棱军刺的杀伤力极强,一旦插入人身体内部,将会因为其棱口的特殊形状,使得伤口并不为一条线状,而是一个大窟窿。三棱军刺在旋转拔出后,甚至会因为会拉动肌肉肌腱,从而产生流血极其严重的大出血,严重时候截肢都是小事,如果不得到快速救治,被56型三棱军刺“照顾”的敌方伤员很有可能因为流血过多而快速毙命。

另外,三棱军刺还有这血槽设计,这些空的血槽在插入人体内后,血液会通过血槽顺着刀身流出,使得血肉不能与军刺紧紧地吸在一起,使得士兵拔出刺刀更为顺畅。

甚至有传说三棱军刺的血槽和刀身淬毒,毒素藏入血槽内,血液会更快与毒药接触并发挥效果,从而使得受伤者“无药可救”。其实三棱军刺没有毒,表面的暗白色是因为镀铬的缘故。

但是56型三棱军刺也有一些缺陷,由于其形状均匀,并不适合劈砍,仅仅适合捅刺,这使得三棱军刺并不能满足解放军现代战争的需求,所以三棱军刺也难免遭到淘汰,三棱军刺目前已经退役。

56型三棱军刺是一款让敌人闻风而逃的利器。但三棱军刺在解放军长达40年的装备历程,并不说明三棱军刺有多先进。因为工艺和造价限制,我们做不好现代化的匕首型军刺,三棱军刺完全是工业技术水平低下的妥协产物,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优势,到了81式步枪的时代,三棱军刺就被淘汰了。人们喜欢并津津乐道,主要是情怀。


科罗廖夫


三棱军刺是上世纪60-90年代,解放军普遍装备的轻武器,它的作用主要是像刺刀一样安装在枪上,在白刃战格斗中刺击敌人的身体部位。

存在即是合理,三棱军刺的诞生与应用,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黄金期,并且获得了许多武器爱好者的推崇。

比如,在李连杰的《中南海保镖》中,邹兆龙饰演的反派便是凭着一把三棱军刺,在前半段的格斗中压得李连杰只有招架之力,简直是酷毙了的视觉!

相比于二战期间各国普遍装备的各种款式刺刀,三棱军刺拿在手中的第一感觉是重量比较轻,且三棱的外形设计比扁平条状的刺刀更加符合力学的稳定原理,使军刺很是坚固耐用,不会像刺刀那样在格斗时出现扭曲变形甚至折断。

三棱结构良好的刺击效果,早在2000多年前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军队中,就已得到了诸多实战的验证。当时的秦军,装备的是三棱形的锋利箭镞,不仅射出的箭矢飞行稳定性好,而且破甲穿刺的杀伤力也是一流。

实战时,由于军刺独特的三棱形结构形成的三面血槽,能在刺入人体后导致更迅速的放血效果。这在战场医疗条件受限制环境下的士兵来说,基本等于是宣判了死刑。

同时,迅速放血的效果也能让三棱军刺比起刺刀来,更容易从对手身体里拔出。刺刀刺入人体时,由于血压和肌肉的强烈收缩会夹住刀面,极有可能出现拔不出来的情况。白刃格斗敌我交叉的混战场面,士兵拽不出刺刀,搞不好敌人的刺刀就会先招呼到自己身上。

三棱军刺的实战效果检验,主要是在对印度和对越南的两场自卫反击战上面。

对印自卫反击战时,印度军队里编有一部分廓尔喀雇佣兵。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廓尔喀人,历史上专门出产强悍凶猛的勇士,再加上他们配备的狗腿状廓尔喀弯刀,往往能爆发出恐怖的杀伤了,甚至一刀砍下牛头也不在话下。

但凶悍的廓尔喀弯刀,在解放军三棱军刺的刺击下,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等到了对越自卫反击的战场,越南人对解放军手中的三棱军刺,可谓是留下了毛骨悚然的印象。

由于三棱军刺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磨损,露出的氧化层下的铬、砷化物,会增加人体伤口愈合的难度,所以在越南人的口中逐渐传出了一种讲法,说解放军的三棱军刺含有剧毒,一旦被刺中便只能等死。

尽管三棱军刺为我军带来过良好的格斗战果,但它身上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

三棱的刃口呈现出的是棍状的外形,表明这款武器只能用于刺杀,顶多再加上类似闷棍的功能,而不能像刺刀那样还能施展劈砍、侧划、挑刺等灵活的战术动作,战斗之余还能拿下来切割物品,因而功能显得十分单一。

此外,随着冲锋枪、突击步枪等速射武器的普及,白刃格斗的机会越来越少,像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那样的“万岁冲锋”战术,在美军强大的炮火面前像麦子一样成片成片倒下,简直就是白白去送人头。

因此,90年代以后,三棱军刺逐渐退出了战场。

特定战场环境下的白刃格斗,又落到了刺刀身上,毕竟刺刀从抢上拆下来摇身一变就是军刀,开罐头、锯木头、切割绳索各项功能都很齐全。


剧透历史


解放军三棱刺刀是我军冷兵器的经典之作,曾给印度廓尔喀军团、美军、越南人民军留下过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棱刺刀和戈戈里弯刀的王者对决

廓尔喀雇佣兵团有200多年的历史,自1815年成立以来,参加过英国所有的对外战争。廓尔喀军团身体强壮,性格彪悍,擅长山地战和近战肉搏,是英军引以为豪的王牌部队。

印度独立后,向英国争取了18个营的廓尔喀士兵。60年代初侵略我国边境的主力部队就是廓尔喀兵团。

1962年我军发动了自卫反击战,其中就有一场惨烈的肉搏战,对手是印军114旅廓尔喀第8联队1营,他们使用的兵器是著名的戈戈里弯刀。

拿着戈戈里弯刀的廓尔喀人在肉搏战少有败绩,不过这次遇到拿着三棱军刺的解放军,就是他们的噩梦。


这次近战我军几乎全歼廓尔喀1营,并俘虏了他们的营长,打的印军魂飞魄散。这一战能取得如此骄人战绩,三棱军刺功不可没。

三棱军刺的威力

三棱军刺刀身呈棱型,韧性非常强,连续刺杀几十人刀身都不会变形,三面樋设计降低了兵器的重量,使用者携带和实战都非常便捷。

三棱军刺在肉搏战中有两大优点。

一、三棱军刺在刺入人体后,放血迅速,被刺者肌肉收缩时就无法贴住刀面,这样使用者就可以更轻松拔出刀,同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下一步攻击动作。


二、三棱军刺扎出的伤口一般是方形,跟普通刺刀相比,更加难以止血和愈合。这对于医院来说,只是缝线针数多少的问题。

但在战场上就完全不同,就算被刺中的不是要害部位,如果应急处理止不了血,那基本也会直接挂掉,所以三棱军刺的致死率很高。

在对越反击战中,越军曾盛传三棱军刺有毒,其实完全是谣言。首先,三棱军刺本身威力大,致死率高。

其次三棱军刺的钢体在冶炼的过程中,为了品质需要加入了少量的砷元素,但成品刀是没有毒的。只是刀体磨损后,其中的砷元素会让伤口更难以愈合。


在越南战争中,由于是山地战,近身肉搏比较多,美军也为此吃了不少三棱军刺的苦头。美军认识到它的威力后,战后曾跟我国订过几批三棱军刺。

不过三棱军刺虽然威力大,但功能单一,无法完成劈砍削等动作,在野外作战时也不具备锯、砍、剪等功能。

由于三棱军刺已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所以它逐渐被其他刀具所取代。

但三棱军刺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为我军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不失为我军冷兵器的经典之作。



花木童说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三棱刺刀没什么了不起的。

早在二战期间,三棱刺刀就已经出现。

三棱刺刀的优点2个:

第一重量较轻比较坚固。

这是三棱军刺的最大特点,普通的刺刀再优秀也存在扭曲变形甚至折断的可能。


第二刺杀后容易拔出。

有过拼刺经验的人都知道,刺进去容易拔出来难。

刺刀刺入人体以后,因为血压和肌肉剧烈收缩往往会夹住刺刀的刀面。

拼刺基本都是混战,你拔不出刺刀期间就很有可能被其他敌人刺中刺死。

而三棱军刺因设计特殊,肌肉不容易夹住,比较容易拔出刺刀。

至于有人说三棱军刺什么威力大?没有证据表面,三棱军刺的威力大于其他军刺。三棱军刺造成的伤口,也不会比普通刺刀的伤口更难处理,至于刺中要害,无论什么刺刀都会致命。

至于有人说三棱军刺有毒,更是无稽之谈。

三棱军刺表面是镀铬处理,不是什么磷化处理,至于什么“砷”元素更是无从谈起。

其实三棱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而且我军装备三棱刺长达40年,恰恰说明我军轻武器装备还是有严重问题的。

无论是中印战争还是中越战争,尤其是中越战争,基本没有拼刺刀的肉搏战。

中越战争中后期,一线部队将56式冲锋枪的刺刀能拆的全部拆除,因为根本用不上。

而三棱刺又非常特殊,它基本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普通匕首式刺刀。

比如美军二战期间的M4刺刀,拆下来还可以做匕首使用,用途挺多。

而美国八十年代已经全面使用M9刺刀,这是一种多用途刺刀,具有铁丝剪、刀背锯齿(锯断低硬度金属用)、刀鞘背面有磨刀石、刀鞘末端钢质铁丝剪座附平口螺丝刀。

这才是未来轻武器的潮流,世界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而我军95式多用途刺刀,其实也是仿造美国M9刺刀,但是1995年代的事了。


萨沙


三棱军刺,刀身呈棱型,三面血槽。之前我国配置三棱军刺,它直接安装在枪上,可以折叠收起但一般不拆下来使用。它是三棱的刃口,只能刺不能砍,因此被称为"刺"而不是"刀"。三棱刺的威力更多地体现在它的三棱结构的坚固和穿刺上,毕竟大家都明白“勾股定理”嘛!三棱军还有他独特的受大众关注度这么高的原因还是它刺造成的伤口易造成大量出血不易缝合。


主要还是畏惧军刺的不可缝合的伤口和可以大量的失血的伤害,所以军刺在那个时代适合当时形式的需要。

而现代人喜欢军刺更多的还是跟风趋势,军刺的实用性的大大折扣,使得它不能适应时代的脚步。

现在经济越来越发达,各种武器越来越先进,且作战多是远程,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军刺的概率是非常少的。三棱军刺的长度在30~50cm,不便于携带,还容易弄伤自己。它的功能也很单一,只能用来“刺”这一个动作,缺乏现代刀具普遍具有的砍、切、锯等功能。单从功能来看,三棱军刺被淘汰也是大势所趋!



军营阿哲


如果看过《中南海保镖》,你或许会对三棱刺刀有一定的印象,许正阳的最后一击用正是它。被神话了的三棱刺刀其是我国在对越自卫战中发明的一款刺刀,这款刺刀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有三个非常锋利的血槽,被它刺中后,血液会很快顺着血槽流出,堪称放血神器。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以后,三棱刺刀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传言称三棱军刺是被国际禁用了,给出的原因竟是三棱刺刀上涂有剧毒,甚至说制造三棱刺刀的材料本身就含有剧毒。但是传言总归是传言,那么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禁用,为何单单禁用小小的三棱军刺。既然不是禁用,那为何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三棱刺刀被我就弃用呢?

正所谓:适者生存,不适着被淘汰。三棱刺刀最大的缺点就是功能单一,缺乏现代战争特别是野外作战中需要的砍、锯、剪等功能,其被淘汰必然的结果。目前,我军装备的95式多用途刺刀才是紧跟国际潮流的一款刺刀。它刀刃具有刺杀砍削、锯锉的功能,配合刀鞘使用可剪断铁丝网;刀鞘底部有简易螺丝起子和开瓶器功能设计。


小武漫谈


解放军用了40年的三棱军刺有多厉害?为何它让敌人闻风丧胆?大家好,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三棱军刺的话题。据说我军装备了数十年的三棱军刺不仅杀伤力巨大,刺中人体后能快速放血让人迅速死亡,所以敌人一看见三棱军刺就会被吓得屁滚尿流,更有甚者称我军三棱军刺由于杀伤力实在太强了,遭到联合国禁用,三棱军刺与生化武器、核武器并肩,成为地球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一,如果不是因为被禁用,三棱军刺可能还要再服役100年。对于散播这类传言的人,兵器知识谱只能表示你们赢在了江湖。以兵器知识谱薄弱的武器领域知识储备来看,三棱军刺只是一种刀身呈棱型且有三面樋的刀具,要注意这个“樋”不是血槽,它存在的意义并非快速放血,而是在于减轻重量的同时保持军刺本身的坚固性,更是一种对材质的要求低于刺刀的刀具。至于三棱军刺为何会被我军长时间装备以及生产诸如“巨大杀伤力”、“刀身涂毒”、“闻风丧胆”、“联合国禁用”等传言的原因,咱们先从它的诞生开始分析吧。下图为伊拉克战争中被美军缴获的56-1自动步枪,枪身上安装有不可拆卸式的56式四棱刺刀。

<strong>三棱军刺的诞生

三棱军刺最早的记载源于我国《诗经》的“国风豳风破斧”,原文是这样的: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我们姑且不管原文意思,只研究文中所提到的兵器。文中提到名为“锜”的兵器就是一种形状与53式三棱军刺一样的且有三面樋的矛头,古人制造“锜”的原因与近代设计三棱军刺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即减轻重量的同时保持军刺本身的坚固性,由于“锜”的功能单一,很快被历史淘汰(就连淘汰原因都跟三棱军刺一样),因此“锜”是我国史上非常鲜见兵器。下图为类似于“锜”的四棱矛头。

现代棱型军刺最早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军队装备的格拉斯刺刀,用来取代原先的剑式的夏塞波刺刀。由于一战时期仍然会出现大规模的白刃战,剑式刺刀常常会因战斗激烈而变形或者折断,棱型刺刀则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故而被大量装备除法军以外的其他十多个国家军队。受法军格拉斯棱型刺刀的启发,沙俄也仿制出类似的棱型刺刀,最终成为沙俄军队的标配,并一直沿用到莫辛.纳甘步枪上。我国在引进莫辛.纳甘步枪生产技术时深深爱上了这款体型修长,外观犀利的军刺,将其命名为53式刺刀(莫辛.纳甘被命名为53式步骑枪)。下图为53式步骑枪上安装的53式四棱刺刀。

<strong>棱型军刺在我国被发扬光大

由于建国初期我军战术思想非常落后,即使全球主要军事大国都在研究“立体化现代战争”的环境下,我军仍然热衷于“刺刀见红”,因此我国自建国以来经历的几乎每一场战争都能够看到士兵端着上刺刀的步枪向前冲锋的画面,更有70年代军队表演千人刺刀屠戮体操的震撼场面。直到80年代自卫反击战时棱型军刺在逐渐从步枪上拆除,从81式自动步枪列装以后开始全部使用可拆卸式的剑型刺刀,而多功能刺刀则是到95式自动步枪的列装才开始出现在战士手中并沿用至今。棱型刺刀在我军长时间服役的原因除了“刺刀见红”的情怀以外还有冶金技术发展的制约,由于棱型刺刀对材料的要求不高,便于加工和大两生产,同时成本低廉,十分符合我国“全民皆兵”国情。长期装备一款老式武器给人留下“依依不舍”的印象,实则表现的是一个国家军事工业和战术思想的落后形象。下图为70年代民兵装备的63式自动步枪,枪上仍然使用不可拆卸式的四棱刺刀,将自动步枪设计成这副模样显示了我国战术思想的倒退现象,63自动步枪只装备不到10年时间便从军队中迅速撤装。


实战中军刺的表现

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缺乏自动火器装备,士兵需要冷兵器作为栓动步枪的火力补充,刺刀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密集队形开始冲锋后刺刀便成为主要的战斗武器。自第二次世界结束后各国相继研发出中间威力的自动步枪后刺刀的作用开始下降,战斗中能使用到刺刀的概率明显下降,因此各国军队装备的刺刀要求具备砍、锯、剪等多用途性能。直到小口径步枪时代的到来,基本宣布了刺刀终结令,由于现代条件下的战争大多发生在双方数百甚至上千公里以外,只有战争进行到“一边倒”的程度时才会发生短兵相接的战斗,士兵装备的军刺仅用来砍、锯、剪,刺刀彻底失去了杀伤敌人的作用,美军和俄军在本世纪初相继摈弃了士兵的刺杀训练。我军虽然现代化建设晚于其他军事大国,但是79年自卫反击战中就已经发现刺刀在战场上几乎好无用武之地了,事实上自60年代对印自卫反击战开始就已经没有刺刀杀伤敌人的记录了,现在我军也开始修改步兵训练大纲,刺刀拼刺技能不再作为考核内容。下图为我国预备役部队在使用81-1式自动步枪进行突刺体操表演,81式采用可拆卸式的剑型刺刀是战术思想进步的重大表现。

棱型军刺的各种传言的由来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关于我军三棱刺和四棱刺的传言,其中最危言耸听的就是“联合国禁用”说了,要知道棱型军刺是一种冷兵器,如果冷兵器都能被联合国禁用的话,那么士兵只能扛着木棍去打仗了;另一个夸张的传言是“刀身涂毒”说,大家应该知道,但凡脑子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不会往自己的刀具上涂毒,因为刀具除了会杀伤敌人以外在训练或其他使用途径时都有误伤自己和他人的风险,倘若涂毒了,那岂不是害人害己?“刀身涂毒”说的来源其实是一件很尴尬的事,那就是建国初期我国冶金技术实在太落后,很难去除钢材中大量的砷元素,懂冶金的读者们应该知道砷元素对钢材性质的影响。还有“快速放血”说,传言说棱型刺刀刺中人体后会造成无法止血的十字型伤口,使人快速失血死亡,我相信这是被电影《中南海保镖》里的台词洗脑了,这种关于棱型刺刀的传言与“95式步枪瞄准基线太高”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被影视剧里的台词洗脑了,客观地讲棱型刺刀造成的杀伤与剑式刺刀基本一致,史上有记录的棱型刺刀杀伤案列是第二次印巴冲突,巴方士兵用56半上的四棱刺对印军俘虏突刺,身中三刀的印军士兵整夜都在痛苦地挣扎,直到第二天清晨才慢慢死去。可见,棱型刺刀并没有传言中那种令人立时毙命的威力,能让人立时毙命的只有枪!也许有读者认为那是因为三刀都没有刺中要害,所以才造成印军俘虏受伤后十多个小时才死去,那么大家可以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刺中心脏、脑部、大动脉等要害,水果刀会不会造成立时毙命的效果?下图为老山前线我军侦察兵,他们手中的自动步枪不再安装刺刀,自1963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以来,刺刀对敌人的杀伤几乎为零。


最后是“敌人闻风丧胆”说,这个传言中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敌人一旦看见我军端着上了棱型刺刀的步枪开始冲锋时就像耗子看见了猫,尚未开打就抱头鼠窜。大家用正常的思维想一想,这种场景现实中可能发生吗?敌人被吓跑的原因只能是我军强大的火力打击和气势凌厉的攻势,在压倒性优势面前,即使枪上没有刺刀同样能让敌人“闻风丧胆”。比如1984自卫反击战中的7.12大战,我军能以一个团抵御越军六个团轮番进攻的原因是在战斗的17个小时内向敌人发射了60000发122mm、130mm、152mm等大口径炮弹,以人类有史以来最猛烈的炮火给予敌人毁灭性的杀伤才赢得胜利。在这样猛烈的炮火中一支自动步枪甚至一挺班用机枪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更何况一把功能单一的棱型军刺呢?下图为参加7.12大战的我军152mm牵引榴弹炮炮兵连,7.12大战期间我军一共组织100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对敌人实施猛烈炮击。


兵器知识谱


三棱军刺被广泛使用40多年,肯定有它的优点。有什么优点呢:

三棱军刺的独特造型,在刺入敌人身体后,比较容易拔出。在战场上,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分秒见生死,耽搁一下,或许倒下的就是自己。

三棱军刺的伤口是锥形,战士们有一个标志性战术动作:将刺刀刺入敌人身体后,顺势旋转,可给搅碎敌人伤口下的身体器官。这一招,杀伤效果相当厉害,不死即残。三棱军刺的伤口,虽然不是无解,但是在战场环境下,初期的处理相当麻烦,这才传出了三棱军刺的“恶名”。

我军历史上,为什么会使用那么长时间呢?最大的原因就是穷。这就说到了三棱军刺的有一个有点,制造方便,对材料强度要求低。在我军一穷二白的年代,我军真没有像苏联那么多优质钢材,所以我军舍弃了苏制刺刀,三棱军刺就应用而生。

制造方便,工艺要求低:一个钢棒,三面铣削,迅速成型。三棱造型,结构强度高,不易折断:次一点的钢材也绝对好使。——简直是“性价比”神器。有人不愿意承认,三棱军刺是为了省钱。看看56式半自动步枪就知道了,一直用到上世纪70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被装备了AK的越军压制严重。不得已,后来不得已换装了81式取代56式。

说回被无数人神话了的三棱军刺,它为什么会退出历史?

一方面,热兵器发展,刺刀类冷兵器天然受到冷遇。

另一方面,三棱军刺也有缺点:携带不方便,功能有限。现在的军刀都讲究多用途——刺杀砍削、砍瓜切菜、杀猪宰牛、锯树挖土、剪铁开瓶,恨不得万能。三棱军刺功能太单一,军队也不缺钱了,所以只能捧入博物馆,享受人们的膜拜。


尔朱少帅


看到三菱军刺就想起那个谣言:因为三菱军刺特殊的血槽设计,敌人身体捅破之后伤口会无法缝合,最终失血过多死,从而被国际组织禁用。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所谓的伤口无法缝合根本就是空穴来风,被国际组织禁用更是扯淡,只不过是一些好事者为博人眼球造的谣言而已。▼这张照片就是被三菱军刺类似尖锐物体刺破之后留下的伤口的缝合方案。我敢说,就这么一个小伤口,对一个熟练的医生来说,用时超过5分钟都是对其职业生涯的侮辱。要是缝不上,建议回家抱孩子。回归正题。所谓的三菱军刺即我国56式三菱刺刀,是56式步枪早期型号的刺刀。▼这就是三菱军刺的外观。可以看到它的刀身上有三根菱形条状物,可以达到扩大伤口的目的,同时充当血槽使用。但是这样一来也对这种刺刀的功能产生了限制,那就是它只能用于刺,完全干不了别的活。最终因为功能太过单一,这种所谓的杀人利器被剑形刺刀给代替。所以说,三菱军刺其实并没有多厉害。

那既然没多厉害,我国当年为什么要研制这么一款独特的刺刀呢?其实是因为我国当时材料研制的水平不足,缺乏性能出色的优质钢材。而刺刀虽小,但是需要较高的硬度和韧性,否则在拼杀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刺刀断裂的尴尬局面。为了减少优质钢材的使用,同时获得较好的性能。我国当时的工程师非常睿智,选择了合金钢锻压,刀身菱形设置加强筋增强强度同时充当血槽的方案。这种军刺生产后经过了实战的检验,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于是在国内名声大燥。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之后,江湖流传出一种“三菱军刺刀锋淬毒”的传说。这其实是因为很多人对56式三菱刺刀制造工艺的一种误解。因为当初在生产时,为了防锈,延长其使用寿命,而在淬火时添加了砷元素。一想到砷元素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砒霜,砒霜是我国有名的毒药,所以大部分人认为三菱军刺是有毒的,更进一步添加了其神秘色彩。其实吧,热处理时加入的那点砷,根本没办法在刺杀时对人体造成伤害。56式三菱军刺主要杀伤在于其特殊的刀口在瞬间产生的大出血。后来,随着技术和战争形式的发展,地面作战的激烈程度降低,双方的交战距离被拉远,脸贴脸的白刃战概率几乎为零。于是,作为一种白刃战利器的刺刀,地位一落千丈。而56式三菱刺刀这种只能用于拼刺的军刺更是无法适应现代战争,所以只能遭到淘汰。在56式军刺之后,我国放弃了三菱刺刀,后来出现的刺刀都是匕首型或者剑形刺刀。
这便是现代剑形刺刀▲。从图中就可以看出,现代的刺刀已经不单纯了,不仅可以用于拼杀,还可以当锯子,当刀,当起子,当钳子使用。这样一来,原本单一用来拼刺的刺刀成功融入当兵携行装具,充当刺刀的同时,它还是一件可以用于野外生存的多功能匕首。步兵特战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减轻士兵负重是世界各国的难题,一件工具或者武器的用途越多,说明就可以相应减少其它对应工具的携带,达到减重的目的。所以未来的单兵装备,一定是朝着多功能多用途发展的,三菱军刺这种功能单一的武器被淘汰合情合理。


赤焰哒哒哒


世界上没有哪一款武器能够厉害到单凭自身性能就可以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地步,关键要看武器掌握在什么样的人手中,正如恩格斯所说:“枪自己是不会动的,它需要坚定的心和勇敢的手。”说起解放军曾经装备过的56式三棱刺刀,就其性能而言,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论长度,它不及日军的30式刺刀;论硬度,它不如德军的KCB77型刺刀;论功能,它赶不上美军的M9,不具备砍、锉、剪等功能。

然而,就是这样一款造价低廉、功能单一的武器,在解放军的手中却实现了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不仅成为近战歼敌、克敌制胜的法宝,更彰显了一种敢于刺刀见红的勇敢精神。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56式枪族陆续配发部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军换装81式自动步枪,三棱刺刀一直作为解放军近战训练的核心武器,频繁出现于各级部队的训练场上,刺杀训练更是成为解放军长期坚持的传统课目。在1964年全军大比武期间,杀气腾腾的刺杀操表演,令在座的二战名帅蒙哥马利为之动容;

1977年,身为127师师长的原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亲自为战士讲解示范刺杀要领,迅速提高了所属部队的实战水平。总之,经过近40年的努力训练,解放军运用56式三棱军刺的刺杀水平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以至于当今世界任何一支军队,都不敢与解放军打白刃战。

我当兵时配发的第一枝枪,就是一把56式半自动,教我们刺杀训练的,是一名刚从前线下来的老兵。他曾经反复告诫我们:“刺中目标后必须转动枪身90度,否则等于白刺。”因为三棱刺刀不同于扁刺,不存在刺中之后拔不出来的问题,拔出之前转动枪身,一方面可使敌伤口创面难以缝合;另一方面,转动产生的剧痛可使敌迅速昏厥,彻底丧失战斗力。老班长除了教我们训练突刺、防左刺、防右刺等基本招式外,还传授了一项他自创的绝技——凌空突刺:在与敌对峙的过程中,借助自己出色的弹跳力突然跃起,在半空中先格挡开敌人的突刺,尔后居高临下猛刺敌咽喉,落地后再借助身体惯性,突刺附近的敌人,并用枪托横击后续敌人。凭借这项绝技,老班长在战场上荣立了一等功,并被评为战斗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