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孝,既是父母的枷鎖,也是自己的刑具

(全文4100餘字,閱讀大概需要6分鐘。)

題記:

孝順,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這個詞語出《國語.楚語上》,意指做子女的要盡心盡責奉養父母。儒家思想兩位傑出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皆主張孝道,認為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之事。

一直以來,國人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孝順也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但是,孝順又往往讓子女們揹負了太多的思想包袱。真正的孝順,重點在孝,而不在順。一味地順從父母就是愚孝,也會陷父母於不義。

今天,麥穗小魚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愚孝這件事。

01/孝順,已經是一種過時的概念

“百善孝為先”。可見,“孝”字在世人的心目中佔據著多麼重要的位置。

歷史上關於孝順的典故很多,“臥冰求鯉”、“單衣順母”、“子路負米”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尊老重孝的典範。

這篇文章就從“子路負米”這則故事說起。

愚孝,既是父母的枷鎖,也是自己的刑具

子路“百里負米”孝順父母

據史料記載,孔子的弟子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經常靠吃野菜充飢。但是,子路認為自己吃野菜沒關係,然而父母年歲已大,長年累月靠吃野菜填飽肚子肯定會營養不良,很是擔心。

於是,子路便經常趕往百里之外的集市買米,再日夜兼程地揹回家,奉養雙親。一年四季無論是嚴寒酷暑,還是颳風下雨,他都風雨兼程、堅持不懈。每當看到父母吃到了米,他都甘之如飴。子路“百里負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也被後人津津樂道、爭相傳頌。

其實,當今我們身邊也有不少盡心盡責孝敬父母的故事。每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中,總少不了孝敬這一恆久的話題。

201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陳斌強,為了更好地照顧患有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親,每週都會用布帶將母親綁在自己瘦弱的身上,騎上電動車,帶著母親走上30公里的崎嶇山路去學校教書,週五再把母親“綁”回家中悉心照料。連續五年,風雨無阻。

大會給陳斌強的頒獎詞如是說:

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媽媽用它揹著你。長大了,這布帶是兒子的深情,你用它揹著媽媽。有一天,媽媽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

愚孝,既是父母的枷鎖,也是自己的刑具

陳斌強的孝心感動了億萬中國人,他的所作所為不僅撫慰了母親,也撫慰著每一位中國人的心。這種中華民族樸素而真摯的人性之美是社會的一方良藥,也是一支喚醒人們尊老重孝的強心劑。

孝順,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也是每一位做子女的最基本的義務和責任。如果,一個人連最起碼的孝順都做不到,你還如何指望他去有所作為呢。當然,這種人也是不可交的。枉為人子,也枉為人父。

但是,在我看來,孝順本不需要大張旗鼓的宣揚和讚歎。為人子女,理應孝順。只是,因為物慾橫流的世界蒙塵了我們的心,讓我們尊老重孝的意識越來越淡薄了。

所以,我們才不得不去弘揚孝道,不得不去樹立尊老重孝的典型。這既是不得已而為之,也是為了清掃一下我們汙濁的心,繼續擦亮中華民族尊老重孝的金光閃閃的傳統美德。

02/孝順,重點在孝,而不在順

有人說:“孝順,首先就是要順從父母。”處處與父母對著幹,又談何孝順呢。

誠然,孝順有順從的意思。但是,毫無原則地一味順從絕對是和真正的孝順背道而馳的。

大名鼎鼎的李安導演在紀錄片《男生女相:華語電影之性別》中,說過這樣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

父母和子女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去製造一個階級的觀念,不一定非要小的去服從大的。

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要尊重他,他的性向,他的喜好,他的任何東西,你都要尊重他,都要接受他,這樣大家才是,現代社會里和平相處的一個基準,一個多元化尊重個體的基準。

孝順其實是一種過時的觀念,但是,和中國人講這種根深蒂固的東西很難。然而,在我個人思想裡,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的東西,他們已經不懂得什麼是孝了,只要愛我就行了,彼此尊重就可以了。

孝順是一種過時的觀念,這句話很扎眼。

愚孝,既是父母的枷鎖,也是自己的刑具

孝順,是一種過時的觀念!

在中國這樣一個講究孝道的傳統觀念裡,絕少有人會接受李安的這種說法。大部分的人還是認為“父命難違”,“天下之事,父母為大”。還是覺得父母生我們養我們如此的不易,“對抗”父母就是忤逆,就是不孝。

但是,李安導演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想法。一切孝順都應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毫無底線和原則的順從父母、遷就父母是不可取的。那不是真正的孝,而是一種愚孝。

猶如《歡樂頌2》中的樊勝美,她就是中國式愚孝的典型代表人物。媽媽有著極強的重男輕女封建思想、哥哥嫂子好吃懶做,她的家人就像飢餓的吸血鬼一次又一次地撲向她,狠狠地咬了一口又一口,有種不榨乾她最後一滴血絕不罷休的感覺。即便是這樣,她還是不忍心丟下病重癱瘓在床的老父親。

愚孝,既是父母的枷鎖,也是自己的刑具

面對家人的親情綁架,她一忍再忍,連自己的愛情都搞丟了。最後,她崩潰地哭喊:“你們就是把我當成衛生紙,不停地給我哥擦屁股”。

可是,不滿的情緒發洩過後,她還是不忍拒絕家人的予取予求,無力衝破心中那個厚重的“孝順”枷鎖。最終,樊勝美成為了家庭的犧牲品,成為了“愚孝”的犧牲品。她的那句“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讓觀眾唏噓不已又陷入深思。

我們自古至今津津樂道、引以為傲的“孝道”,很多時候都是愛錯了方式的“愚孝”。

多少人把“孝”當成“責人的利器”、“打人的大棒”,用來指責別人道德上的缺點。更有人說孝順就是“以順為孝”,那麼請問,倘若下一輩都順著上一輩的意願行事,那我們這個社會如何去發展?想必會一直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原始時代吧!

所以,孝道絕不可濫用!更不能動不動就用道德去綁架!真正的孝順是晚輩對長輩物質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慰藉,而不是對父母一味地遷就和順從。

03/每一個孩子,都要勇敢地拒絕做父母的附屬品

家長總喜歡按照自己的經驗閱歷給孩子們規劃好人生軌跡,世俗也在不斷旁敲側擊地要你順從父母。一旦你做出了“出格”的事情,哪怕是違背了父母的意願,他們便會給你扣上“不懂事”的帽子,甚至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指責你“不孝順”。

我最討厭有些父母動不動就給孩子施加各種壓力,動不動就放大招,拿出撒手鐧。向孩子哭訴:“我辛辛苦苦把你養這麼大有什麼用,我就是養了個白眼狼。”、“我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你拉扯大,換來你這樣對我”......。這樣的話有時候就想一個鞭子,抽的我們心疼,卻又讓孩子們揹負太多的壓力。

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大家都看過吧,劇裡的蘇大強讓人既“恨”的牙癢癢,又心疼的要命。蘇大強在老伴去世後,“作”出了新高度,也把孩子們折磨的十分痛苦。老大蘇明哲好面子,對父親蘇大強的要求是言聽計從。一心要當孝子,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蘇家,放在了父親蘇大強身上。全然不顧自己的小家,以至於妻子和孩子都對他怨聲載道。

愚孝,既是父母的枷鎖,也是自己的刑具

記得《雙面膠》裡有這樣一段話:

“在亞平眼裡,老婆是和自己一體的,是自己可以管轄的範圍,是可以商量統戰的對象。而對娘,你永遠只能俯首貼耳、低眉順眼。”

蘇明哲和亞平的內心無疑是掙扎的,他們被傳統的孝順禁錮著,他們不願落得不孝順的臭名聲。所以,他們選擇忠於父母,忠於世俗、忠於自己的“大家庭”,一再降低自己的底線和原則,無論父母說的是對還是錯,他們都全盤接受,最終淪為父母的附屬品。

心理學家丹·艾倫德在《親密同盟》一書中說:“從忠於父母向忠於配偶轉變的失敗,幾乎是所有婚姻衝突的核心問題。”

愚孝,既是父母的枷鎖,也是自己的刑具

都說婆媳關係是最難處的,很多家庭婆媳關係處理不好,大都因為丈夫是個“乖寶寶”、“媽寶男”,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從而導致夫妻關係不和諧,家庭關係不和睦。

我一直都認為傳統文化裡的孝,帶有一種長輩的精緻利己主義,是幾千年封建禮教的延續。就如王志文在《天道》裡的那句臺詞:“如果養兒是為了防老,那神聖的母愛也有了功利的雜質。”

真正的孝順不是對父母俯首帖耳、百依百順。父母也不應該天天把“我這輩子都是為了你”之類的話掛在嘴邊。因為,這樣的愛太沉重,常常壓得讓人喘不過氣。帶有這種思想包袱的人,通常都兩頭受氣。既不能討到媳婦的好,也不能讓自己的父母如意。

愚昧的父母一味地索取,愚孝的子女一貫的遷就,這幾乎是愚孝最典型的特徵。當然,索取不僅僅是物質上,還包括父母在精神上、思想上、甚至心靈上對子女的“強掠豪奪”。久而久之,整個家庭便埋下了危機。輕則爭吵不斷,重則妻離子散。

所以,無論是做兒子的還是做女兒的,都要敢於向父母不合理的要求說“不”,敢於跳脫世俗的約束。學會拒絕蠢忠、學會拒絕愚孝。做一個善良的、有責任的、有主見的、正直而自由的自己,絕不做道德綁架的“奴隸”。

04/愚孝,既是父母的枷鎖,也是自己的刑具

最近,餃子“熟了”。因為,由他執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大獲全勝,不僅攬得近50億票房,直逼吳京的《戰狼》,更是為他贏得了好口碑。

很多網友表示,本來興高采烈的去影院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結果被劇情和臺詞搞的淚雨紛飛。

尤其是這一句“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也休想搬動。”收穫了一眾票友的眼淚,讓人們感慨萬千。生活中的我們在別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點成見,雖然我們有心改變卻時常無能為力。其實,“孝順,就必須順著父母”又何嘗不是一種成見呢?

愚孝,既是父母的枷鎖,也是自己的刑具

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裡的龍王的兒子敖丙,他身上寄託著龍族全族的希望。龍王為了讓兒子敖丙帶領龍族走出苦難,不惜獻出自己身上最為寶貴的萬龍甲。而敖丙內心深受著對龍王和整個龍族“盡忠盡孝”的煎熬,不惜和自己唯一的朋友哪吒為敵。最終,敖丙還是選擇放棄成見,選擇做自己。他和哪吒聯手抗魔,也為此犧牲了自己。

我們在敖丙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了“愚孝”的影子,這個影子是模糊而又清晰的,悲涼而又讓人心痛的。

愚孝,既是父母的枷鎖,也是自己的刑具

比起孝順,我更願意談責任、義務和愛。

李安導演說:“孝順更多的是一種道德壓力,而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然的情感。”

有時候,道德說教給人的壓力太大了。這會讓很多孩子明知道自己是愚孝,明知道不能毫無原則地遷就父母,順從父母。但是,一想到父母哭著喊著質問自己“我付出了這麼多,犧牲了這麼多,怎麼就生了你這麼一個“不孝”的孩子。”他們就“認慫”了,放棄了抵抗,也放棄了對世俗的挑戰。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人們只記住了這句話。卻忽略了“不孝有三”中排在第一位的不孝竟然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就是說,一味地順從父母、遷就父母,並不是孝順。而是變相的把父母置於不仁不義之境地。

真正的孝順應該是尊重父母的選擇、尊重父母的生活,在他們年老體弱時,盡力盡責地去奉養。但,絕不包括把自己的一生一併奉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