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孝”連累了多少人?真正的孝道,不是綁架與順從

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最講究“孝道”。從幼兒讀物到小學課堂,再延伸至公益廣告,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洋溢著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氣息,而其中“百善孝為先”。


“愚孝”連累了多少人?真正的孝道,不是綁架與順從


中國的歷史文化長河為什麼能源源不斷的流淌著?是因為我們重視情感與文化傳承。但是真正能說清“孝道”的人,又有多少呢?

“愚孝”連累了多少人?真正的孝道,不是綁架與順從


孔子論孝

當初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孔夫子認為先安定家庭,才是首選之道。進而提倡“孝”,樹立父母權威。孔夫子對西周時期“孝”進行繼承與改造,融合五項:

一、“孝”應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從內心真正尊敬長輩才是根本,非表面功夫,而父母真正得到的是人格尊重與精神慰藉。

二、行孝於守禮。

三、“孝”、“悌”結合,將家庭血親中的等級延伸至社會關係,所謂“出則悌”。

四、提出“幾諫”的原則。孔夫子認為,如若父母有錯,子女可用委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不義。

五、仁是孝的人性根源。


真正的“孝道”,應以敬為先

“孝敬”與“孝順”,從字義上,也顯然不同含義。敬,代表敬畏,敬仰,從內心產生真正的力量。而順,則多為順從。然而我們知道順從,是遠遠不夠的。


“愚孝”連累了多少人?真正的孝道,不是綁架與順從


“孝道”不代表“順從”

孝,不代表一定要順從。近年來,也愈發這樣的觀念與思想。隨著科技的與社會的發展,滿足了衣食住行的附加生活要求外,我們更多向內求,更多與時俱進的思想與革新,也從傳統“孝道”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傳承中華文化,我們需要與時俱進,而非盲目複製黏貼。不少被“孝順綁架”的案例,導致最後子女失去自我的獨立能力,將個人天賦潛能永遠埋葬在無名的領域之下,甚至被“愚孝” 影響一生。

“愚孝”連累了多少人?真正的孝道,不是綁架與順從


可能從小到大,聽從父母的安排。一旦進入社會,便認為自己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導致整天鬱鬱寡歡。一旦遇到較為挑戰的選擇,自己卻無從入手,於是自我懷疑。

孝,是人性的本能,而動物亦然。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等例子不勝枚舉。但在古代文化發展至今,卻在很多方面成為扭曲扼殺人性的繩索。而中國子女與父母之間產生的代溝,亦是最大的。


“愚孝”連累了多少人?真正的孝道,不是綁架與順從


“孝道綁架式”

父母理應站在尊重子女的基礎上,進而施教“孝道”,這樣不會抹殺子女的天性,而不是“奴性”教育,否則那將是非常可悲的親情關係。

可能僅僅是父母一句“我生你養你,你還想怎麼樣?”,“你吃我的喝我的,有本事你別求我”。年紀再小的小孩都有自尊心,都有自己的思考問題的角度與層次。對於父母的無意言語,或是對小孩一輩子的心理陰影。於是出現了叛逆期,甚至親手斷送了子女美好的一生。


“愚孝”連累了多少人?真正的孝道,不是綁架與順從


真正的孝道,是內心的尊敬與平等的交流,彼此心靈與心靈之間的溝通與情感傳達。作為父母的我們,多傾聽子女的心聲;作為子女的我們,多陪伴父母的時光!


對此,你是持什麼觀點呢?歡迎評論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