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地理位置不算特殊,為何會說山西在北朝的歷史地位中很重要?

bsdjfb


中國古代王朝大多將政治中心放在北方地區,較為依賴黃河流域所創造的優質地理資源,而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就往往會成為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脅,而緊挨著遊牧與農耕文明分界線的山西地區就成為了天下戰略的所在。

那麼古代山西地區是怎樣成為戰略樞紐的呢?而作為戰略樞紐的山西地區又對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而作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又為山西地區本身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下面本文就來對此一探究竟吧。

首先,山西的戰略位置優越根本在於所處地形,山西地區一方面緊挨著古代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分界線,而另一方面又緊挨著黃河流域的中原腹地,使得這個地區本身就是戰略主要通道。而另一個方面它又是華北地區地形最為複雜的地區,呂梁山脈與太行山山脈形成了一條天然的戰略方向,而中間的汾河谷地聯絡三個平原地帶又使得其不會像四川地區那樣過度封閉。

太行山溝通河北地區有著名的“太行八陘”等險要關口(娘子關就是一個例子),而北方雁門關、廣武地區、大同地區又形成了對北方的重要前線地帶,至於山西中部的太原城則起到了一個戰略樞紐的作用,而臨汾平原地帶則是與中原腹地連接的戰略樞紐。前趙

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全國政治格局經歷了一個由統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過程。開始和完成這個歷史過程的主體力量,都是聚集於今山西的北方少數民族。如最初打破西晉統一局面者,是避居呂梁山區的匈奴酋帥劉淵。公元304年,劉淵在左國城(今呂梁方山縣)率領內附匈奴登基稱王,建立匈奴漢國,後改成趙國(史稱前趙),攻城略地,掀開了“五胡十六國”(公元304——43

一百三十餘年後,結束這場漫長痛苦分裂的,是定都山西的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拓跋部。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匈奴衰落,烏桓鮮卑崛起,特別是鮮卑拓跋部,幾經磨難起落,進取不止。386年,拓跋珪16歲時,恢復代國,不久又改國號為大魏,史稱北魏或後魏。到398年,遷都平城(今大同)。至太武帝拓跋燾時,經過幾代人努力,先後敗後燕、攻大夏、克北燕、滅北涼、降後仇池諸國,最終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五胡十六國”時期,停止了分裂帶給北方的浩劫,開創了北朝社會經濟的嶄新局面,歷史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

  山西位於中國的中北部,黃土高原的東部,北接內蒙古草原,是古代遊牧區與農耕區交錯接壤的地區,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它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地區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589),中國歷史進入一個複雜多變的時期,複雜是指在原有的漢代版圖上,特別是在黃河流域,湧進許多新的民族,民族之間互相爭鬥,矛盾凸顯;多變是指西晉八王之亂後,晉室南渡,北地淪喪,導致匈奴、羯族、氐族、羌族、鮮卑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了北方,分裂割據,朝代更迭,此興彼亡,史載其時“內難興於戚屬,外禍結於籓維。劉淵一唱,石勒繼響,二帝沉淪,兩都傾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