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雲十六州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手機用戶84426048458


  • 幽雲十六州其實還有其他兩個名字, “薊雲十六州”和“燕雲十六州”。

它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去往中原農耕地區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原和北方草原民族的區分地區,更是中原民族抵擋北方草原民族的天然屏障。

從宏觀的地理來看,此處是“漢地邊緣”,“漢胡交界”之處,在中國地理當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

這條線以北較為乾旱,古代生產方式以遊牧為主;而以南則是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傳統漢地。

而這條線大體又和長城重合。

 幽雲十六州古時期是:幽州,檀州,順州,儒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媯州(讀:gui),蔚州(讀:yu),武州,新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

 分別對應現在的北京密雲,北京順義,北京延慶,河北薊縣,河北河間,河北任丘北,河北涿州,河北懷來,現河北蔚縣,河北張家口宣化區,河北涿鹿,山西應縣,山西朔州東,山西朔州,山西大同一帶。


正因為幽雲十六州的重要地理位置,如果遊牧民族想南下入侵,幽雲十六州正好是天然的保護傘。不過如果幽雲十六州掌握在中原王朝手裡,那遊牧民族想南下就很難了。

從地圖上看出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正好攔住了。這兩道山脈構成了保護漢地(華北平原)的第一道防線。而且此處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一旦這個地方被遊牧民族掌握,那中原王朝北線,黃河以北、以東地區的北方土地幾乎無險可守,將面臨沉重的壓力。

所以幽雲十六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在歷史上也特別的有名!

公元前936年,石敬瑭起兵反後唐,但是和後唐的兵力差距較大,被其大軍兵圍太原,石敬瑭被迫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出兵南下解了石敬瑭之圍,並助其擊敗了後唐的大軍。 所謂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契丹亦是如此。

後唐被滅亡之後,石敬瑭自立為帝,為了回報契丹在此次戰役的幫忙,不但把幽雲十六州這一重要的天然屏障獻給了契丹,還每年向契丹稱臣納貢,除此之外,為了表達自己的忠心,竟還認了比自己小十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皇帝”,便也有了後世貽笑千載的“兒皇帝”。

由於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這個天然屏障獻給了契丹,中原民族抵擋遊牧民族的屏障沒有了,使得遼國民族的疆域直接擴展到了長城沿線,也給後世的中原王朝埋下了諸多隱患,尤其是北宋,北宋的政權深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高達二百多餘年。

  所以北宋一直想收復幽雲十六州地區,宋太祖還曾想用金錢買回幽雲十六州,但是一直都沒有成功。

  公元1125年,金朝滅遼,幽雲十六州便成為了金朝的疆域。後,蒙古崛起,滅了金朝,幽雲十六州又被蒙古佔領了去。


歷史黑鏡


燕雲十六州,燕是今北京市,雲是今大同市。

十六州大致包括今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廊坊、承德、保定、衡水、張家口、大同、忻州、朔州等地。

這些地方是傳統上的邊境地區,漢高祖白登之圍就在此地,安祿山也是從這裡起兵謀反的。

北魏南遷以前,大同是它的都城所在。遼國得到十六州以後,在燕州建了南京析津府,在雲州建了西京大同府。後來金國在遼南京基礎上建立金中都,元朝在金中都基礎上建立元大都。後來北京成為中國明、清、民國和共和國的首都。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首先說一下幽雲十六州指的是哪些州?

如圖,燕雲十六州具體指: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

概括來說,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

如果只說這個有點少,我們再進一步說說這個問題的由來及發展。

先說這個問題是怎麼出現的呢?

大家看這是唐朝地圖,是沒有所謂的幽雲十六州的問題的。從上圖看屬於河北道,河東道,和單于都護府的一部分。後來唐開元天寶年間設立緣邊節度使。天寶十節度使是唐天寶年間設置在邊陲的十個軍區長官,地方勢力逐漸強於中央,北方尤其顯著。

那怎麼會出現這樣一個地理概念的呢?

這得到唐朝末年。終於後梁滅唐,朱溫建立後梁。

圖晉就是河東道,也是後來的後唐。北邊就是契丹。

936年,後唐的河東節度使反後唐,向契丹求援,他給出的條件是,割讓幽雲十六州,然後向契丹稱臣,稱父子,也就是他是遼太宗的兒子,史稱兒皇帝。這樣,938年,幽雲十六州就割讓給了契丹。又稱為燕雲十六州。

從這兒之後,這些地區一直被北方少數民族所佔領,中原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向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過渡。在燕雲十六州,漢族也和契丹族混居。從遼到金。他們對這些地區採取的政策是既拉攏又排斥,遼用科舉任官和婚姻來使漢人忠於自己,又不完全信任,而將置於社會底層。而金朝也同樣,將幽雲漢人列於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等民族之後。而幽雲漢人,也出現了複雜的心理,在漢人金人契丹人之間搖擺,不定。

先是後周柴榮的努力,剛開始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收復瀛、莫、寧(天津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後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時,最終病重班師,再說宋朝,曾經的高梁河一戰,幽州百姓也曾是“以牛酒迎犒王師。”可是後來,還是失敗了。奪取幽雲十六州的願望破滅。北方人民不再對宋有什麼希望。他刻意奪取十六州,最終是失敗了。1004年,宋遼有澶淵之盟,雙方穩定邊境下來。幽雲十六州不再奢望。

後來的金朝崛起,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於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後明在此建內長城)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約歸還。

後來1126年北宋滅亡,1127年南宋建立 ,北方又落入金人之手。直到1213年,燕雲十六州被蒙古帝國佔領。1264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改燕京(今北京市)為中都,定為陪都。1272年,將中都改名為大都。

這就這樣,燕雲十六州 又被蒙古帝國統治了455年,之後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燕雲十六州得以重新併入漢人勢力範圍

再往下1644年清軍入關,清世祖順治皇帝定都北京,燕雲十六州由清朝統治,直到1912年滅亡。

這就是幽雲十六州, 京畿重地,養馬屏障之地。北方與中原的過渡地帶,兵家必爭之地。後來日本又策動華北五省自治,也是這一帶地區。

我還記得我們的毛主席吟詠的詩篇,江山如此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果真是如此呀!好了,我們的介紹就到這裡,歡迎關注我們,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謝謝大家,再見!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看著五代十國的地圖,真的是一聲嘆息,那是一段屈辱的歲月。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可惜在後唐之時,陰山已經失守。到了後唐末期,後晉高祖石敬瑭因擔心後唐末帝對自己不利而產生叛變之心。他為了從契丹借兵,不惜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並承諾事成之後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

就這樣,公元938年,幽雲十六州正式劃入遼國,而遼國的疆域往南擴展到明長城以南。

如果說陰山山脈是第一道抵禦遊牧民族的防線,那麼幽雲十六州地區即為第二道重要的防線,尚可以依託太行山脈以及燕山山脈為屏障。而幽雲十六州防線的淪陷,特別是幽州、涿州、瀛州的丟失,使得遊牧民族已經深入中原的腹地。

失去了天塹的保護,中原防禦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使得中原政權受遊牧民族的威脅竟長達400多年,即便是歷時300多年的宋朝都對之無可奈何。直到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北下攻克大都,才重新將其納入中原版圖。然後又以北齊長城為基礎,沿著幽雲十六州的北面邊境,重新修建了明長城。

那麼幽雲十六州對應著現在那些地方呢?幾乎囊括了北京、天津,以及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地區。我將它們用紅線標註在前朝後唐的地圖上,它們從東向西分別為:

薊州:天津市薊州區;

檀州:北京市密雲區;

順州:北京市順義區;

幽州:北京市區;

涿州:河北涿州;

莫州:河北任丘市北;

瀛州:河北省河間市;

儒州:北京市延慶區;

媯州: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

武州: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

新州: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

蔚州: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

應州:山西省應縣;

雲州: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

寰州:山西朔州市東;

朔州:山西省朔州市區

結語:

嗚呼哀哉!後晉高祖石敬瑭為了一己之私,除了沒有底線地對遼人稱兒,還將中原的第二道防線拱手相讓,中原百姓因此飽受遊牧民族的欺辱長達400多年。直到明太祖朱元璋之時,幽雲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中原的懷抱。



史海覓蹤


幽雲十六州又叫做燕雲十六州,大概包括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以及山西北部。幽雲十六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人曾這樣評價:失去嶺北則燕雲不保,燕雲不保則必禍亂中原!

據《宋史·地理志》記載,並且根據當今地理位置判斷,這十六州分別大致對應以下地方:

幽州——北京市區

儒州——北京延慶

檀州——北京密雲

順州——北京順義


薊州——天津薊縣


瀛洲——河北河間

莫州——河北任丘

新州——河北涿鹿

武州——河北宣化

蔚州——河北蔚縣

媯州——河北懷來

涿州——河北涿州


朔州——山西朔州

應州——山西應縣

寰州——山西朔州東部

雲州——山西大同


無恥小人,貽害千年

在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大將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反唐自立,後唐軍隊隨即包圍太原,為了獲得一線生機,石敬瑭竟向契丹求救,在契丹軍隊和石敬瑭的兩面夾擊之下,後唐旋即滅亡。

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的支持,不顧臉面,認比自己小11歲的契丹領袖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己稱“兒皇帝”。並且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他的這一舉動直接禍害了後期的北宋王朝。

幽雲十六州的丟失,不但讓中原王朝失去了抵擋遊牧民族的天然防線,使得遊牧民族的鐵騎一馬平川,而且還讓北宋失去了天然的養馬場,終北宋一代,騎兵力量都無法與漢唐相媲美。


幽雲十六州的變遷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曾派使臣到遼國講和,願意花費巨資贖回幽雲十六州,但被遼國斷然拒絕。幽雲十六州成了北宋歷代皇帝的心病,誰要是能收復十六州,封王不在話下。

1122年,宋金聯盟成立,金國以滅亡遼國為目的,而北宋則已收復幽雲十六州為目的,雙方一拍即合。遼國滅亡後,金國曾短暫將其中7州歸還。不過在六年之後,金國就發動了全面的侵宋戰爭,史稱“靖康之變”,宋朝不但沒有如願收復十六州,反而喪失了長江以北的大片領土,偏安江南。


在經歷了金國、元朝的統治之後,直到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國號大明,同年派大將徐達北伐,將元順帝趕回了蒙古。

從913年到1368年,整整過去了455年之後,幽雲十六州才正式回到了漢人政權的懷抱,結果雖皆大歡喜,但這455年間卻給中原大地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宋史·地理志》中記載,983年,宋太宗基本恢復了漢唐時期的疆域,只有“燕、雲十六州”還不曾收復。這應該是燕雲十六州一詞最早的出處,而燕雲十六州之所以成為一個特定的稱謂還是拜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所賜。

933年的冬天,後唐明宗李嗣源去世,其子李從厚繼位,李從厚繼位之後就開始實行換鎮政策,試圖削藩,其中將李從珂從鳳翔調到河東,這激起了李從珂的不滿,於是李從珂起兵反叛,李從厚倉皇出逃後還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之後李從珂派人殺死李從厚而自己登基,成為後唐末帝。

繼位之後的李從珂和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彼此忌憚,兩人曾經算得上是李嗣源的左膀右臂,作戰英勇,而且李從珂是李嗣源的養子,而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兩人過去就暗地裡爭功。現在李從珂成為皇帝,彼此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法,誰也不放心誰。

李從珂試圖困住石敬瑭,好在有其妻永寧公主的居中斡旋才讓石敬瑭順利回到了河東,從此石敬瑭裝病不出,但這仍舊不能消除李從珂的猜忌。後來兩人的猜忌升級,李從珂下令石敬瑭換鎮,而石敬瑭上表請求李從珂將皇位讓給李嗣源的親兒子李從益。

矛盾不可調和的結果是李從珂派兵攻打太原,而石敬瑭也選擇反叛。在矛盾還沒有激化到這個地步的時候,李從珂曾問計於李崧和呂琦,兩人建議李從珂與契丹議和,送點錢財,籠絡契丹,這樣石敬瑭就會心生忌憚,不敢反叛,兩人還草擬了《遺契丹書》,等著李從珂派人去契丹,只是後來李從珂改變了主意。

等到李從珂和石敬瑭必有一戰的時候,石敬瑭在桑維翰的建議下求助於契丹,為了防止契丹選擇幫助李從珂,石敬瑭是下了血本的:向契丹稱臣、父事契丹,並且約定成功之後,割地給契丹。

《資治通鑑》記載:“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而《舊五代史》記載:“願以雁門已北及幽州之地為壽。”

當時石敬瑭的部下劉知遠(後漢開國皇帝)還曾勸說石敬瑭只向契丹稱臣,再送上金帛就完全可以說動契丹出兵,但是石敬瑭並沒有採納這個建議,他想的是隻許勝不許敗。這正是耶律德光求之不得的機會,於是他第一時間答應出兵幫助石敬瑭,親自領兵五萬兵馬支援石敬瑭對抗唐軍。自然結果就是石敬瑭勝了,後晉建立後,石敬瑭按照約定向契丹稱臣稱子,每年給契丹運輸三十匹帛,並割地。

《舊五代史》和《資治通鑑》都記載:“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入於契丹。”

這十六州就是燕雲十六州,實際上早在唐朝末期,幽州這一帶曾有一個割據政權,即桀燕,是由劉仁恭和劉守光父子建立的一個政權,不過因為這對父子倆行事奇葩、荒唐並且殘暴不仁,桀燕在913年就被李存勖所滅。後來幽州這一塊就一直在後唐的控制之內,然後到了後唐末期,石敬瑭為了對付李從珂,就把燕雲十六州許給了契丹。

燕雲十六州位於現在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以及北京、天津北部地區。具體來說:

太行山西北有:朔州(山西朔縣)、寰州(山西朔縣東馬邑鎮)、雲州(山西大同)、應州(山西應縣)、蔚州(山西靈丘)、新州(河北涿鹿)、武州(河北宣化)、媯州(北京懷來)、儒州(北京延慶);

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有:順州(北京順義)、檀州(北京密雲)、幽州(北京市)、薊州(天津薊縣)、涿州(河北涿縣)、莫州(河北任丘)、瀛州(河北河間)。


蕭曉四姑娘


幽雲十六州,處於現在的河北、山西、北京和天津一帶。因為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易守難攻,古時候這裡就是中原政權的“北大門”。有話說得好: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可見幽雲十六州對中原地區的重要作用。

公元936年,後晉皇帝石敬瑭求兵與契丹並相互約定,事成之後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從公元938年開始,幽雲十六州就“中斷”了與中原文化的聯繫,直到元朝的建立。



幽雲十六州中,燕(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這七州被稱為“山前七州”。雲州、儒州、媯州、武州、新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這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又稱“山後九州”。


那麼幽雲十六州又在現在的哪些地方呢?幽州——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 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


門外老漢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周邊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北方的,對中原這塊香餑餑向來是垂涎不已。唐僧肉,誰都想吃,可愣是吃不下,這就是個問題。


幽雲十六州有多重要?


為什麼彪悍的草原民族,逐鹿中原困難重重?除了某些中原王朝的軍事力量強大外,還得多虧了沿長城一線的險峻地形這一天然屏障。靠西有河西走廊抵抗匈奴,靠東也有幽雲十六州阻攔契丹。


(幽雲十六州範圍)


早在部落時期,契丹就曾數次南下,但始終未能跨過幽雲十六州。從地理上講,幽雲十六州,顧名思義是分佈在燕北地區和華北平原上的十六個州,即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等地區。


有多重要?對中原政權來說,這裡是防禦門,燕山以南,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中原地區再無險可守。此外,作為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匯帶,這裡也是訓練騎兵和培養良馬的理想之地。


(幽雲十六州分佈圖)


對遊牧民族來說,這裡則成了染指中原的第一塊跳板,在它背後,是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也就是說,這一帶是誰的,誰就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進可攻退可守,實打實的兵家必爭之地。


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


若要說中國歷史上混得最慘的皇帝,石敬瑭絕對算一個。在位6年,對契丹唯唯諾諾,對內臣如履薄冰,51歲時便在憂鬱中死去……常言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石敬瑭也不例外,甚至他的發家可以用“屈辱”來形容。


(後唐末帝李從珂)


公元926年,唐明宗李嗣源即位,作為女婿的石敬瑭成為了後唐陣營的中堅力量,統領北方的邊防軍。不巧的是,李嗣源沒幾年就撒手人寰,親兒子李從厚繼承皇位後,還沒坐熱乎,又被養子李從珂篡位。


上位後的李從珂害怕舊事重演,便想方設法地削弱石敬瑭的兵權。能在宮鬥中活這麼多年,石敬瑭也不是吃素的,李從珂一個養子都能當皇帝,他石敬瑭好歹還是個名正言順的女婿。


“墨菲定理”在哪裡都不會缺席,事情如李從珂所料,石敬瑭果然幹起了風風火火的謀反事業。


(石敬瑭自稱為契丹的“兒皇帝”)


在五代十國,謀反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風險指數還是很高的。這不,在李從珂的重兵圍剿下,石敬瑭節節敗退。認輸?不可能,那就向遼國(契丹)搬救兵吧。


雖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可像石敬瑭這種直接把幽雲十六州奉上,還要給耶律德光(遼太宗)當兒子的人,如此厚顏無恥也是少見。有了契丹的支持,公元936年,石敬瑭稱帝,史稱後晉。自此,中原失去了天然屏障幽雲十六州。


(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一失,中原門戶洞開


五代十國的恩恩怨怨,哪怕是再亂,隨著後周的滅亡,到頭來也塵歸塵,土歸土。但接下來的宋朝可沒這麼輕鬆了,石敬瑭的拱手相讓,直接讓幽雲十六州成為了宋朝不可磨滅的傷。


自宋朝開國以來,面對遼國鐵騎的長驅直下,除了種樹和存錢,竟別無他法。每年大把大把的鈔票送到契丹人手中,花錢買平安。好不容易等遼國氣絕了,又來了個金朝,這下破財也不能消災了,金人不僅不領情,最後還搞出了一個“靖康之恥”。


(宋、遼、西夏版圖)


失去幽雲十六州的中原地區,將遼闊的華北平原和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遊牧民族的面前,沒有任何阻礙,任胡人鐵騎肆意妄為。也正因為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收復幽雲十六州,成為了中原王朝的執念。後周世宗柴榮和宋太宗趙光義曾數次北伐,但均以失敗告終,直至兩宋滅亡,幽雲十六州也沒有被收回。


(宋太宗趙光義)


雖然宋朝的滅亡和君臣的昏招迭出密不可分,可不得不說,沒有了幽雲十六州的保護,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弱宋”這一稱號一半功勞都是拜幽雲十六州所賜……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全歷史


燕雲十六州是石敬瑭時期割讓的。

後唐莊宗李存勖虎父無犬子,異常驍勇,是個戰士國王,統一了北方。但這老哥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統一北方後居然對愛戴他的士兵們不好。羅馬皇帝賽維魯有一句名言,“讓士兵都發財,別管其他人”。李存勖這麼搞就出問題了,士兵們叛亂,推出他們的領袖對抗李存勖。李存勖命令李嗣源帶兵去平叛,李嗣源到了叛軍城下又被自己的士兵劫持,要他要麼帶著他們叛亂,要麼死,他只能做了叛軍頭子,和城內叛軍合流。之後各處大兵都在叛亂,李存勖最後被射死,李嗣源不情不願的做了皇帝。

李嗣源死了後,兒子李從厚繼位,李從厚削藩導致李嗣源乾兒子李從珂反叛,成了新皇帝。李從珂削藩,導致李嗣源女婿石敬瑭反叛。石敬瑭被大將張敬達圍在太原吃土,有的軍頭如安重榮害怕唇亡齒寒,來援助,也解不了圍。石敬瑭最後找了契丹人耶律德光才解了圍。

石敬瑭這人有一點好,知恩圖報,耶律德光救了他,他就一直對耶律德光非常恭順,割了燕雲十六州作為酬謝,並且禮數上一直不曾有失。

這就是燕雲十六州問題的由來。

具體地方如下圖:

周世宗柴榮時候,打下了突出來的那個部分。所以到了宋朝時候,宋遼邊界成了下面這樣。

放到今天的話,地圖是下面這樣:

從上面地圖的大同到天津北邊,大概就是燕雲十六州的位置。

這些地方的人比較幸運,沒有被趙宋統治。


加密貨幣百曉生


答:這個問題貌似很簡單,其實不然。

想當年,宋徽宗派馬植跨海與女真人海上結盟,雙方約好,宋助金滅遼,大功告成後,金將燕雲十六州之地還宋。

但是,當遼國被滅,宋金雙方坐在談判桌上兌換當年結盟時的誓言。

金國代表問宋朝代表,您說您想要回“燕雲十六州”,那您先跟我說說,這燕雲十六州都是哪些地方。

宋朝代表一下子也傻了眼。

對於燕雲十六州的大致印象,大家都知道,包括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區。

現在查《宋史•地理志》,上面也標得清清楚楚,什麼燕州、順州、儒州、檀州等等。

但是,自從沙陀人石敬瑭在公元938年把燕州、順州、儒州、檀州等十六州獻給契丹,至公元1123年宋金結盟滅遼,這其中的時間間隔將近有一百年,中間不知又經歷了多少變故。

其中最大的一筆變數,就是公元959年,不世之英主後周世宗柴榮曾水陸並進,率軍攻遼,用了一個月多一點功夫就收復了瀛、莫、寧(天津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

可惜的是,該五月,世宗皇帝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時,因突患重病,被迫班師。

這之後,世宗病故,趙匡胤發起陳橋兵變,全盤接管了後周之地,當然,也包括周世宗用血汗收復回的瀛、莫、寧(天津靜海縣南)三州。

那麼,自宋朝開國至宋金結盟,北宋君臣一直叫嚷著要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其實自己已攥有三州在手了。

但北宋諸帝,從宋太祖到後面的兩個鼻涕皇帝徽、欽二宗,都抵不過周世宗的一個腳趾頭,沒有能力向北收復一州一縣之地。

契丹人在管理剩下的十三州之地時,在名稱、轄區上作了很大的改變。

比如,它將原石敬瑭割讓的十六州中的幽州、雲州、新州和武州分別改為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奉聖州和歸化州。在南京道轄-府(原幽都府,後改南京析津府,即今天的北京)、八州(涿、檀、平、易、營、順、薊、景);在遼西京道轄-府(原雲州,後改西京大同府,即今天的大同)、八州(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儒、媯)八州。這其中的景州和武州是契丹人新增設的;營州、平州並非從石敬瑭手中得來,而是從後唐李嗣源手中奪來的;易州則是989年從北宋手中所得;另外,廢棄了原來的寰州。

……

遼國滅亡前夕,駐紮在涿州、易州的常勝軍留守郭藥師舉軍向北宋投降,獻上兩州之地。

所以,金國人問宋朝人,你們原先說要回的是從石敬塘獻給遼人的十六州,是哪十六州?

為這事,雙方扯皮了好幾個月。

最後,金國開出了的分配方案是:平、灤、營三州不是屬於當初石敬塘割讓之地,不在歸還之列,西京也不能歸還,只能將太行山以東的燕、薊、檀、景、順、涿、易七州交還於宋朝,但還土不還稅,還土不還人。

不難看出,因為涿州和易州是由郭藥師獻給北宋的,金國所答應歸還的七州其實只有五州。

一句話,所謂“燕雲十六州”,在地理變易下,其實是一筆糊塗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