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逾800條區塊鏈提問的背後,如何看待區塊鏈概念炒作的狂歡?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时评」逾800条区块链提问的背后,如何看待区块链概念炒作的狂欢?

繼上週國家宣佈將區塊鏈作為重點科技發展後,以“區塊鏈”為炒點的狂熱從一直延續至今,各大區塊鏈及數字貨幣相關的公司股價大漲,比特幣價格重新站上了1萬美元的高位,刷新逾1個月新高。

與此同時,在國內A股市場,從10月25日到10月27日21時30分,滬深交易所互動易平臺發佈了近840條涉及區塊鏈的提問。此外,10月28日,在區塊鏈概念的帶動下,約百股漲停,許多公司更是發佈公告有意無意地“蹭熱度”。

近年來,在資本加持和產業推動下,國內區塊鏈產業突飛猛進,騰訊研究院區塊鏈白皮書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經營相關區塊鏈的公司,從2016之前的不到1000家,增長到2018年的逾1.5萬家;中國新增

區塊鏈專利書全球佔比逐年提升,從2014年的33%提升到2018年的82.1%。

在這樣的背景下,區塊鏈的“火熱”能持續多久?其中又有幾份真,幾份炒作呢?在這全民為區塊鏈瘋狂的當下,我們必須冷靜對待,追根溯源。

區塊鏈帶動數字貨幣“再炒作”?

區塊鏈本身是一種中性的技術,即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區塊鏈(Blockchain),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同時作為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幣網絡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

區塊鏈熱度起來之前,以

區塊鏈為基礎的ICO先在國內火了一把,割了不少韭菜。然而,2017年下半年,國內監管加強了對ICO的管控,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聯合發佈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是指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同時,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任何所謂的代幣融資交易平臺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等業務;各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代幣發行融資交易相關的業務。

由此可以發現,雖然區塊鏈本身是一種中性的技術手段,但是在其發展中不可忽略ICO、比特幣等歷史因素,如今比特幣也價格也隨之炒起來,那麼不禁讓人擔心並警惕數字貨幣的“再炒作”,在短期的狂歡的後,市場迎來的可能又是一地雞毛。

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表示:“區塊鏈技術前景廣闊,我們認可這種技術對傳統世界將產生重大影響。”不過,面對幣圈的狂熱氣氛,他提醒到:“區塊鏈技術的利好不等於對ICO及變相發幣的認可,也請廣大投資者謹慎觀察,不宜盲從。”

區塊鏈是否會成為大部分公司的標配?

我們僅從技術的角度去探尋,也難免戶疑問:是否每家公司都需要區塊鏈?有區塊鏈基礎的公司在業務發展更勝一籌?

區塊鏈是一種技術手段,其本身就不具有讓所有公司都“直接”產生盈利的特點,只有具備銷售區塊鏈技術方案,外包相關團隊等業務的公司才更容易“直接”分一杯羹。

大部分公司更多地是通過

區塊鏈提高自身業務效率,並由此產生輸出技術的能力,比如,區塊鏈電子發票能夠有效規避假髮票問題,實現全流程監管的科技創新和無紙化智能稅務管理。因此,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不能通過短期炒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另外,基於每個公司不同的業務,其所發展的區塊鏈技術也相對定向化、單一化,這甚至可能並不會為其業務擴大、公司發展帶來“質”的改變。但同時,要讓區塊鏈技術落地卻需要付出不少成本,區塊鏈通過成員的自由准入來實現去中心化,將會帶來計算機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對於一些體量並不大的公司,是否真的需要自主研發區塊鏈?其又是否能在由區塊鏈“狂熱”引起的同質化競爭中勝出?如果技術的成本無法通過利潤增厚來覆蓋,那麼最終為了“狂歡”買單的只是廣大投資者而已。

這些年來,人工智能、物聯網、新零售、工業大麻……每一個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提出都經歷過從狂熱到冷靜的階段,不少公司因熱點起,因熱點滅,不少投資者因炒作賺的盆滿缽滿,因炒作被割了韭菜。潮起潮落,唯有理性對待,方能站穩腳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