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9,一座摆脱“老年危机”,转型“网红”的南昌老厂

建国初期,南昌曾有一大批让人引以为傲的工业成果,共和国第一辆飞机、第一辆摩托、第一辆拖拉机等,但随着企业改制,有的企业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有的多次改名后也形同“消失”,而699创意园正是后者,作为南昌工业文明的遗珠,它见证着建国后南昌工业兴衰。

699,一座摆脱“老年危机”,转型“网红”的南昌老厂

南昌699文化创意园

1954年,在国家“一化三改造”的指引下,也就是中学历史课本常说的“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一大批上海的企业和职工不远千里来支援南昌发展,江西华安针织总厂的创厂基础就包含了两家上海企业, “上海华安针织内衣厂”和“上海振昌针织内衣厂”,1954年这两家上海企业与南昌本地“南昌服装手工联社”公私合营联合建厂,最初设厂于沿江路的直冲巷(现滕王阁旁),由于适销对路,华安总厂迎来了快速成长期:

1956年,针织总厂决定在上海路另址新建厂区,也就是现在699创意文化园,由前苏联援建。

1957年10月,厂区落成并投入使用,成为江西省最大的针织厂。

1958年,为厂区配套建设的上海路生活区也建成。

1965年,为了解决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还特别设立“南昌内衣三厂”,作为下属厂。

699,一座摆脱“老年危机”,转型“网红”的南昌老厂

工厂菜票

发展顺风顺水,会逐渐让企业安于现状,而华安第一个生存危机正是安于现状的结果,华安长期品类单一,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外销出口至非洲和中东,1989年的中东战争引爆了这个危机,战争导致外贸受阻,南昌的针织厂基本都处于停产状态,企业亏损导致职工人心涣散,很多职工都被迫打两份工养家。

为了集中力量应对危机,走出困境,1993年8月,政府出面让南昌针织厂兼并针织总厂组建华安针织总厂,根据当时南昌市政府办公厅一份报告显示,江西针织总厂和南昌针织厂兼并前,共计亏损近8000万,相当于平均每个职工亏损2.67万,累计负债1.389亿元,平均每个职工背了4.63万元债务,从事第二职业的职工达50%以上,可见事态之严重。兼并后通过整合资源以及市场化管理探索,让华安针织厂开始起死回生。

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以及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被民营经济拉开一大截,华安针织厂又迎来了一个生存危机,这一次,华安没有选择再干下去。而是放弃老本行转身进入逐渐兴起的文创行业。

699,一座摆脱“老年危机”,转型“网红”的南昌老厂

江西华安针织总厂陈列馆

对标北京798,华安选择了将厂房依旧修旧的改造,2012年,历经50余年风雨的江西华安针织总厂再次复出,只是它换了一个新身份——699文化创意园,特有的历史感和散发出的历史气息,引来了不少游客观光打卡。

699,一座摆脱“老年危机”,转型“网红”的南昌老厂

699,一座摆脱“老年危机”,转型“网红”的南昌老厂

南昌699创意工厂

园内雕塑上不同年代的口号,仿佛把把游客又拉回到了这些年代。

699,一座摆脱“老年危机”,转型“网红”的南昌老厂

699雕塑

园内苏联式的建筑,给人一种岁月与空间的错乱感。

699,一座摆脱“老年危机”,转型“网红”的南昌老厂

改造后的旧厂房

699,一座摆脱“老年危机”,转型“网红”的南昌老厂

改造后的旧厂房

699,一座摆脱“老年危机”,转型“网红”的南昌老厂

改造后的旧厂房

或许,只有看到这些拆下来的机器,你才能想起来,这曾经还是个工厂。

699,一座摆脱“老年危机”,转型“网红”的南昌老厂

699园区机器

而现在,华安之于南昌记忆,更多的留在华安社区、华安学校、华安针织厂宿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