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閔子騫

安徽省宿州市孝文化研究會會長 武新坦


安徽省宿州,有多元文化寶庫之稱,幾千年來,歷史特別鍾愛這塊土地,這裡積澱了豐富的歷史遺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閔子騫(公元前536年一一公元前487年),名閔損,字子騫,春秋末魯國(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子祠村)人。“孔門十哲”之首,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德行與顏回並稱,二千五百多年來,其孝道、孝儉、孝廉、孝義精神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坐落於宿州市曹村鎮閔子祠村的古臺寺古文化遺址,於2013年5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閔子祠及閔子墓等歷史遺蹟,至今保護完好,於1995年年8月被批准為安徽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 7月,埇橋區曹村鎮閔子祠村被批准為省級第六批千年古村落;《閔子世譜》記載的“鞭打蘆花的傳說故事”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閔子騫的傳說故事”已列入宿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閔子騫


圖為1995年8月,閔子祠及閔子墓歷史遺址被

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全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誌牌。

孝賢文明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中國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閔子騫孝行天下,是儒家文化的精華。儒家文化的開山鼻祖孔子及弟子顏淵、閔子騫等,緊緊圍繞著善事父母這一核心內涵,強調仁者愛人,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儒家思想,完成了孝賢從宗教到道德、從宗族倫理向家庭倫理的轉化。後經曾子、孟子等歷代儒家大師的不斷完善,中國孝賢文化從此得以全方位展開。閔子系孔子高徒,德行與顏淵齊名,為二十四孝之首。孔子在《論語》中曾五次頌揚閔子的孝行。“孝”是盡心事親,孝順父母;“賢”是有德有才,德才兼備,孝賢二字缺一不可,孝賢一詞並提涵義深遠廣闊,就是倡導人們在家盡孝,在外為國盡忠,彰顯公民道德風尚,人人都做有德有才的國家棟梁,家家都是和睦幸福的家庭。只有這樣,社會才會和諧,國家才能強盛。顯而,閔子騫是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閔子騫的歷史定位

1、“孔門十哲”之首一一閔子騫。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但孔子首肯的是十大弟子。《論語》稱之為“四科”,“十哲”。《論語》先進篇中的“四科”,“十哲”是指,子曰:“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意思是指在孔子的學生中,品德修養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於辭令的有:宰我,子貢;善於處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掌握了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的有:子游,子夏。孔子記此十人,而且目其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命其“十哲”的閔子騫德行與顏回並稱,為“孔門十哲”之首。程子曰:“四科乃從夫子於陳、蔡者爾,門人之賢者固不止也。曾子傳道而不與焉,故知‘十哲’世俗論也。”“十哲”是指前述十人,即孔子首肯的十大弟子。

曲阜孔廟大成殿內祭祀閔子,塑像牌位排在右首的第一人,譽為“孔門十哲”之首。孔廟主祭孔子及弟子,並以“先賢先儒”從祀。從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起,至民國年間孔廟配享從祀的“賢儒”已達172人,但兩廂習稱兩廡供奉的先賢先儒共156人,只以牌位書寫著名字,並無塑像。而主祭的是“四配”、“十哲”,既有牌位,又有塑像。“四配”,其塑像在孔子像左右,東為“復聖”顏子(名顏回),“述聖”子思(名孔伋);西為“宗聖” 曾子(名曾參),“亞聖”孟子(名孟軻)。“十哲”,其塑像在大成殿內兩山下排位為:東首第一名為閔子(子騫),後依次排位冉子(冉雍)、端木子(子貢)、仲子(子路)、卜子(子夏)、有子(子若);西為冉子(冉耕)、宰子(子我)、冉子(子有)、言子(言偃),可見閔子之名之顯赫,成就之巨大。

2、歷代皇帝對閔子的封號,是皇權政治對閔子的權威

認可和肯定。

封號是根據皇帝或顯貴的生前事蹟參照《諡法》追別的。閔子的諡號也是這樣。根據《諡法》說:“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篤聖”,則說閔子是聖人,而閔子騫,人稱其為“孝聖”。《閔氏家譜》中記載:自東漢漢章帝劉炟,章和二年三月(公元88年)起,祭祀閔子並建祠,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八年(720年),閔子神位配於曲阜文廟,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稱閔子為“篤聖”,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進封為“琅琊公”,南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年)又稱“費公”。南宋嘉熙九年改稱“先賢閔子”(1245年),清聖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南巡河道,路過宿州閔子祠及墓,隨祭拜先賢閔子,至南京,親題手書“德行之科”四個大字,賜予匾額,並命江南學士張廷樞頒懸祠內,時任宿州知州餘慎帶僚屬跪拜接迎,至今“德行之科”四個大字至今還懸掛在閔子祠主殿上方。後又授其裔孫世襲五經博士生員四名,以守奉祠墓。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賜“躬行志孝”匾額,懸掛在閔子祠中殿上方。

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閔子騫

清康熙四十四年手書“德行之科”至今懸掛在閔子祠主殿上

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閔子騫


清雍正皇帝手書懸掛在閔子祠中殿上

清道光年間聖旨下,賜下馬牌坊一座,坐落在南北二京驛道中間,由宿州知州周天覺建設執行。下馬牌坊上聯為:卻聘全真,德行列四科之首;下聯為:悅親有道,孝哉沐二字之褒。橫批為: 先賢閔子故里。當地百姓對牌坊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說。

3、閔子祠村閔子後裔加封授予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是對閔子中國儒家思想的認同。孔子、孟子、顏子、曾子、閔子五人其故居後裔,分別於不同的朝代被皇帝加封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從此,孔、孟、顏、曾、閔五個姓氏的班輩序列一樣,圴同輩排序,並載入家譜之中。五經博士,授八品虛職,可世代相襲,主要職責是:看護維修林廟,祭祀先祖,弘揚儒家文化。宋代閔子祠村,閔子四十八代孫閔泉,為本祠奉祀散官,授正八品職,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金兵奄至,宗廟失守,家譜、禮樂、祭器俱罹兵火,閔泉攜家帶口避難九華山。明初,閔子五十七代孫閔彥成及兒子閔思政,回宿認祖復業,修茸先祖祠廟,種植樹木。明萬曆二十一年,欽賜世襲奉祀生員四名,為閔學、閔可敬、閔可傳、閔光先後四人,衣巾奉祀,後世代承襲。明崇禎戊辰年間進士、通政使司觀政閔度,上疏當朝崇禎皇帝,更請五經博士奉祀,併為閔子同父異母二弟閔革、閔蒙同祀。崇禎十年八月十六日聖旨下:閔子為聖門至孝,即授四配之例,以優禮迫崇。異母二弟,列祠共祭。奉聖旨,是著該部執行。清順治五年,特蒙恩準給後裔世襲奉祀生員二名,為閔武、閔彪,後承襲至晚清。


閔子騫的歷史價值

中國古典文庫中孔子對閔子的論述、頌揚,主要集中在《論語集註》的雍也篇、先進篇、《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傳》、《闕里志》、《閔子世譜》等著作中。孔子在《論語》中曾五次表揚閔子的孝行。《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傳》簡述了閔子的生平。闕里,孔子故里。在今山東曲阜城內闕里街。因有兩石闕,故名。孔子曾在此講學。後建有孔廟,幾佔全城之半,《闕里志》是曲阜孔廟的志書。《闕里志》二十四卷,明陳鎬撰,孔胤植補,明崇禎刻清雍正增修本。由明萬曆年間張雲漢編撰,清順冶十四年任柔節刻本印刷的《閔子世譜》,入錄清乾隆《四庫全書》流傳至今。《閔子世譜》是宿州市唯一的一部入錄清乾隆《四庫全書》的刻本古籍,是清乾隆皇權政治對《閔子世譜》一書基本內容、基本事實的權威認可和肯定,體現了閔子騫生平事績的歷史價值和作用,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論語集註》、《闕里志》、《閔子世譜》等古藉中,記述了閔子騫一生許多感人的德行故事,具有劃時代的孝道、

孝儉、孝廉、孝義等精神,體現了閔子騫的歷史價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1《鞭打蘆花》傳孝賢

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閔子騫

選自李宏勳教授繪圖的《新編二十四孝圖》,閔損跪求父親饒恕後母,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


《論語集註》的先進篇中,孔子對閔子贊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與其父母昆弟之言。”意為閔子騫真是孝順啊!別人對他父母兄弟稱讚他孝順的話沒有不同意的。《闕里志》、《閔子世譜》圖文並茂的記述了閔子的歷史故事10餘個,描繪了閔子騫的仁孝、忠孝、禮孝的光輝形象,包括“孔門十哲”、“冒寒執靷”、“汶上清風”、“辭富娶貧”、“服官問政”、“言必有中”、“餘哀未盡”、“孝無間言”等。

公元前522年,閔子騫14歲,閔革8歲,閔蒙6歲,“鞭打蘆花”傳說故事發生。【原文】閔子騫少時,母卒,其父更娶,復生二子。子騫為父御,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溫,衣甚厚。即謂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寒兒,汝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鞭打蘆花》的歷史傳說故事,講述孔子弟子閔子騫曾受後母虐待,卻懷“孝悌”之心。一次,子騫及兩個弟弟閔革、閔蒙隨父坐牛車出門探親,行至宿北一山村旁,風雪突起,車上的兩個弟弟閔革、閔蒙喜眉笑眼,子騫則凍得瑟瑟發抖,其父見狀,怒用鞭打,剎時間子騫襖爛而蘆花飛揚,父撕開後母所生閔革、閔蒙的棉襖,發現卻全是絲綿。父始明真相,立即趕車返家,憤怒休妻。子騫跪求父親饒恕後母,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後母感動認錯,一家人復又和好,和睦相處。後來,孔子誇讚道:“孝哉閔子騫!人不間與其父母昆弟之言。”(閔子居住的鄉村,即今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區閔子祠村)。

“百善孝為先”,尊老孝親,彰顯道德滋養。閔子對於後母敬老孝親,具有極為高尚的啟發教育作用。我國作為一個具有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悠久歷史的文明之邦,在當今社會已進入老齡化的今天,更需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通過保護和弘揚孝老愛親,以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知恩、感恩、報恩”,讓每一個公民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

2“善為我辭”傳孝廉

春秋未期魯國當政的“三桓”(指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即魯公的三個兒子慶父、叔牙、季友的後代,而“三桓弄權”是指魯公三個兒子及其後代,不問朝政,相互殘殺,爭權奪利,導致魯國國政日非,民不聊生後果的一段時期。

公元前499年,閔子騫37歲,魯國季氏叫其閔子騫出使為費宰(即費縣縣令。費縣現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季氏想指派閔子騫去做費地的總管。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好好替我謝絕吧。如果再有人來找我,我肯定逃到汶水北岸去。”閔子不欲臣季氏,令使者善為己辭,言:“如再來召我,則當去之齊。”孔子勸說,後來閔子才做了費宰,並問政於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猶御馬之有㗸,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轡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執其轡策而已。”“古者天子以內史為左右手,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轡,以刑罰為策,以萬民為馬,故御天下而不失。善御馬者,正銜勒,齊轡策,均馬方和馬心。故口無聲而馬應轡,策不舉而極千里。”“善御民者,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齊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是以天地德之,而兆民懷之。”表現閔子的惟是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之精神,明德孝廉,彰顯服官問政德治之始。閔子騫在治理費邑時,“減徵賦、廢酷刑、定法律、倡節儉、德化於民”,使費邑境內重現了魯國強盛時期的繁榮景象。閔子騫只在費縣幹了不到一年的縣令,就與季孫氏發生矛盾,不滿季孫氏的貪腐,所以,便隨孔子周遊列國去了。

閔子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之精神,體現了閔子騫的孝廉德治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魅力。我們應當教育廣大幹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樹立起強烈的文化自信、道德自信。明德,重在官德,為官之道在於明德。以人格的魅力引領道德風尚,不斷賦予孝廉德治新的內容,促進全社會培育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言必有中”傳孝儉

閔子騫曾在魯國國都曲阜倉庫做事,魯國人要改建長府(即曲阜)倉庫。《論語集註》先進篇中記載: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為魯國人要改建長府倉庫,閔子騫氣憤地說:“依照老樣子,怎麼樣?為什麼一定要改建呢?”孔子表揚閔子騫說:“閔子騫這人平時不愛講話,一講話就擊中事情的要害。”孔子的道理總是言不妄發,發必當理,惟有德者能之。

閔子騫崇尚節儉,廉潔奉公,秉承良好的“節儉政風”,感化世人,教化社會。孝儉,是每個公僕的為官之道,彰顯儒家思想認同。孝儉文化作為“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對於孕育和睦家風、和諧民風、清明政風,都有著重要作用。節儉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政風育民風,民風淳則政風清。父母培育兒女,注重勤儉持家,好民風塑造好公民,好政風培養好公僕。

“曹溪一滴”傳孝義

公元前521年陽春三月,閔子騫15歲,他已讀完私塾啟蒙班、中班,閔子騫就要投師孔門,入高班了。閔子家境貧窮,當時貧家貧交不起充當學費的束脩?(乾肉條),便別出心裁地灌裝了一陶罐家園邊曹溪的泉水,封口用牛尿布緊緊紮上,一頭書箋細軟,一頭陶罐清波,閔子騫一路挑擔而行,直奔孔子私立學堂——曲阜杏壇,為孔夫子奉上一份特殊的禮物。閔子騫入杏壇報名時,同學中有的送臘肉,有的送乾肉條,而閔子卻送給老師一陶罐清凌凌的泉水,有的同學嗤笑說:“曹溪之水,怎能抵得上束脩(臘肉)?”閔子學堂前站立,低頭不語。孔子抱罐,細飲慢品清凌凌的泉水,頓覺甘美清爽,香甜怡心,當即自言自語地說:束脩百條,不及曹溪一滴也”,當即又給同學們講述了“鞭打蘆花”的感人故事;講學時又特意說道:“閔子騫千里求學,精神可嘉,雖是曹溪一滴,遠勝束脩百條。”讚揚學生閔子騫真誠信實,尊師重道的倫理道德和人格品性。後來,一傳十,十傳百,頌揚老師孔子“兼愛眾生”, 學生閔子騫“忠誠信實”的“曹溪一滴”民間故事,便流傳開來。 在閔子騫故里——皖北宿州,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學童,問到“曹溪一滴”的民間故事

都能娓娓道來。從古遺址出土的“盅形器”( 酒杯)文物物件看,在公元前六、七世紀,閔子故里就用曹溪泉水釀過酒。如今當地閔姓村民仍有釀酒、喝酒的傳統習慣至今。現安徽曹溪酒業有限公司釀製的“曹溪一滴”酒,在白酒界享有“人生一世,曹溪一滴”之美譽。

現代社會更應該繼承和弘揚閔子騫尊師重道、忠誠信實的精神。當前,我們建設誠信社會,需要來自制度力量的剛性約束,守紀律,講規矩,更需要來自自身道德力量的滋潤強化。因此,當今社會,宣揚閔子騫“忠誠信實” 的“曹渓一滴”民間故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曹溪一滴”感人肺腑的孝義故事,亦將起到淨化觀念、激濁揚清的精神感悟作用,這將是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世代相傳,潤物無聲。


閔子騫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在宿州

閔子騫孝賢天下,是儒家文化的代表。由於旅遊事業的不斷升溫,打造名人效應,開發旅遊資源,是人們的需求,也是當政者的一大功績。因此,爭奪歷史名人的故里和墓冢地,已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據我所知,全國有四個地方,他們分別是宿州市的閔子祠村,山東費縣的閔家寨,山東省魚臺縣的大閔村,及濟南市的歷城區,爭相把閔子騫的出生地和墓冢地作為屬地,榮宗耀祖,開發旅遊。但事實證明,閔子的故里和墓冢地定格在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子祠村,這一不爭的事實,在全國範圍內已無可非議。2019年3月30日(農曆二月二十四日,閔子騫的生日),為了打造宿州市閔子祠為全國乃至世界的閔氏宗親先祖閔子的祭祀地,在宿州市閔子祠召開了全國性的“紀念閔子騫誕辰2555週年家祭大會”,來自全國各地的閔氏宗親代表、曲阜孔子研究學院的專家學者180多人,齊聚宿州市閔子祠,共商傳承弘揚孝賢文化大計。中華全國閔氏宗親聯誼會會長閔春光(上海人),出席大會並講話,閔春光說:“宿州市的閔子祠及墓,就是閔子全國閔氏後人的根,光憑這兩棵2500多年的松柏樹和銀杏樹,就確信無疑,我們的先祖閔子騫就生在這裡,葬在這裡。”曲阜孔子研究學院教授梅慶吉也在這個家祭大會上發表演講,說:“我到過全國各地的閔子祠和閔子墓,可以說宿州市的閔子祠規模最大,建祠最早,閔子墓及兩個弟弟的墓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梅慶吉並在網絡上,發表一篇題為“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印證這一事實。

2017年11月初,一座明中期、具有近500年曆史的墓碑被髮掘發現,重見天日。墓碑上清晰的看到其碑面上所刻的用繁體中文赫然標明的“大明嘉靖拾捌年歲次乙亥春正月拾日”等字樣。大明嘉靖拾捌年即公元1539年,它告訴我們:這座墓碑離現在已經有480年,在全國來說,這座閔子騫原墓碑是最早的一個。宿州市的武新坦、單鼕鼕、閔凱、閔繁倫、閔慶河、閔繁寶、閔祥仁等閔子研究專家及閔子後人,曾出席在湖北省孝感市、山東省魚山縣、山東省臨沂市等全國的“孝賢文化節”會議,武新坦並在會議上發表演講,論證閔子騫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就在宿州,在全國有了話語權。2018年2月8日,由上海文旅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規劃設計的《中華孝文化園風景區修建性旅遊規劃項目》,業經得到安徽省規劃廳、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批准,納入了國家財政部項目庫。安徽省副省長張曙光於2016年6月30日、國家文物局長劉玉殊於2019年4月21日,分到宿州市的閔子祠及墓造訪調研,得到了國家及省市領導人的重視與認可。而且,宿州市孝文化研究會對閔子騫的研究,在全國來說是領先的,先後成立了閔子書畫院、中華全國閔氏宗親聯誼會皖北分會,出版發行了三本專著,李宏勳的繪畫藝術作品《新編二十四孝圖》、武新坦的歷史人物傳記《孝聖閔子騫》、侯四明、韓璽釗點校的明代《閔子世譜》,他們把閔子騫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定格在宿州是有充分論述論政的。

閔子騫的出生地及墓冢地在宿州的依據:

(1)、“文物發掘發現”說

考證一個歷史人物的出生地及墓冢地最有權威的印證,是文物發掘發現,一旦有文物發現,就可以如數家珍了,對閔子騫祠及墓的印證,完全可以按照古臺寺古文化遺址的文物發掘發現說。

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閔子騫


圖為2013年5月,古臺寺古文化遺址被

國務院批准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誌牌。

閔子故里——現今的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子祠村,在遠古時代,根據考古發掘發現:公元前6077~前5700年和公元前5858~前5650年,距今約8000年,就有人類刀耕火種,生存繁衍。考古專家吳加安曾對作者說:“古臺寺比古還古,8000年前,古臺寺的土地曾經滋生華夏文明,說明這裡的地氣有仙氣,只有地靈才能人傑啊!”是的,2500多年前,離古臺寺遺址只有1000多米的閔賢集,孔門十哲之一,春秋先賢、馳名中外的中華第一孝閔子騫,就在這裡出生,就在這裡長眠。

王吉懷、吳加安和梁中合在《安徽省宿縣小山口和古臺寺遺址試掘簡報》中認定:古臺寺遺址,位於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祠村麼莊南約200米,與小山口遺址相距10千米,西邊是京滬鐵路,東邊是206公路國道。遺址高出地面約10米,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200米,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測定,古臺寺遺址地層堆積除耕土層外,則包括了漢代堆積,大汶口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堆積,出土文物有陶罐、石刀、石斧、玉佩等。小山口遺址和古臺寺遺址的早期遺存屬同一文化類型。距今約8000年,是已確定的安徽省最早的新石器早期文化。

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閔子騫

古臺寺古遺址出土的“盅形器”(現存宿州市博物館)

在古臺寺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幾件像小茶杯一樣的器皿和殘片,考古專家稱之為“盅形器”,杯的底徑不過5釐米左右,器壁厚約1釐米,質地為夾砂紅褐陶。為防止燒製時不炸裂,先民們在陶土裡加了雲母和沙子,以增加耐溫熱急變性能。器形就好似皖北農村食用的窩窩頭,就連手捏的又粗又深的指紋印也清晰可辨,可足以看見原始杯盞的樸拙之風。當時,古臺寺遺址周邊的先民們剛從茹毛飲血的舊石器時代步入新石器時代,“盅形器”的出土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兩個聯想,一是那時候,先民們很可能會蒸窩窩頭了,二是那個時代已經有了酒,“盅形器”就是先民們喝酒的酒杯。這可是考古專家的推斷,如果這個推斷被史學界認可的話,那麼,皖北地區的釀酒史將推前至新石器時代早期。那麼,閔子騫及先祖們在2500年前有飲酒的傳說,就可以變成無懈可擊的事實。那麼,祖先們在這裡釀造的“曹溪一滴”和“閔子家酒”就是當時的名酒。我們可以自豪地向世人宣佈,中華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而宿州市就是它的源頭之一!

考古學家面對古臺寺遺址、小山口遺址出土的文物,是如何解讀歷史的呢?閔子騫的先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通過考古發掘得知,在距今5000年前後的皖北地區,就已經普遍種植水稻和小米了,因為在古臺寺遺址、小山口遺址中發現了這兩種農作物的硅酸體實體。古臺寺遺址的麼莊、閔祠自然莊至今還種植水稻,可想而知,古臺寺遺址周邊的閔賢集是多麼地文明、發展和繁榮,不難看出,春秋末期,閔子騫的前輩,為逃避“三桓弄權”的相互殘殺,遷至這裡生存,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合乎情理的,也是最具有說服力的。

(2)、古代文獻記載說


《史記》記載:“閔子,名損,字子騫,春秋未魯國人,少孔子十五歲。”,那麼,今天的宿州市曹村鎮的閔賢村,究竟當時的屬地,是魯國,還是宋國、宿國,說法不一。依宿州市不少地方留下的歷史遺蹟,及不少與此相關資料的記載,可以充分證明,今天的的宿州市曹村鎮的閔賢村,當屬魯國的屬地。可以認定:宿州市埇橋區的北部,包括夾溝、欄杆、解集、楊莊、支河、曹村等鄉鎮的地域均隸屬魯國,但是屬於魯國的邊沿地帶。《闕里志》記載:春秋時期,吳魯兩國相鄰。一天,魯國營地(今魯營集)軍馬脫韁跑至國界外的夏路吳莊,此莊地處魯國邊界。一天,吳國戍卒把軍馬逮住殺而食之。從此,兩國關係緊張,各自集結軍隊嚴陣以待。魯國外交官子貢,主張先禮後兵,通過外交途徑和解,在魯境會盟,由魯國在雲臺山前築起盟臺。子貢能言善辯,說服吳國,理論結果,吳國割據夏路吳莊,以此為界,賠償魯國損失,事件得以和平解決。後來夏路吳莊變成了“夏魯吳村”,此村名,沿用至今。明天啟年間,空城猶存,後人在城內建廟一座,名曰“吳王夫差廟”,以示紀念。無可爭辯的事實,以解集鄉夏魯吳村為界,向北便是魯國屬地了。解集鄉向西15公里,便是曹村鎮。可想而知,曹村鎮閔賢集一帶也當屬魯國屬地。顯而易見,曹村鎮閔賢集一帶當時隸屬於魯國是無可非議的事實。

元代《說苑》裡收入了《閔子騫單衣記》。故事述說閔子騫6歲喪母,其父再娶姚氏,生兩個弟弟,即閔革、閔蒙,而後發生了“鞭打蘆花”的故事,至今蘆花湖的遺蹟還歷歷在目,閔子騫的佳句“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單。”還傳頌至今。據元代費縣尹邵祖在《重修閔子祠記》中記載:宇內有閔子墓者,一在今之宿州,此處墓冢高大儼如山丘。一在濮之範縣(今河南省濮陽市),今日之費縣,據考證,費縣基本定論為閔子騫兒子閔沃盈之墓,而河南省範縣張莊鄉騎堤村在一家院子旁邊有一座土包,稱其閔子墓,周邊有許多異性墳墓,無實據查考閔子墓的真實留存。顯然,宿州市閔子祠村處就是閔子騫之墓了。閔子騫在費縣幹過費宰,時間不足一年,便辭官跟隨孔子周遊列園,所以,費縣閔家寨既不是閔子的出生地,也不是閔子騫的墓冢地,費縣的百姓對此也表示認同。

(3)、“古代志書”說

宿州州志自明代從成祖朱棣永樂起,到清代光緒止,先後編修宿州州志10次。因屢遭戰亂,或毀或佚,至現在僅存5部。明孝宗朱祐堂弘治12年(1499),宿州知州曾顯重修《宿州志》兩卷兩冊,現存安徽省圖書館;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6年(1537),宿州州判餘鍧再修的《宿州志》八卷兩冊,現存浙江省寧波“天一閣” 圖書館,宿州市埇橋區檔案局僅存其影印本;明神宗朱翊鈞萬曆24年(1596),宿州知州崔維嶽再修的《宿州志》,現北京圖書館存有日本影印膠捲一部;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州董鴻圖主修的《宿州志》,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光緒十五年(1889)知州何慶釗主修的《宿州志》,現存安徽省博物館。

明、清《宿州志》,五種現存版本,都對閔子騫系宿人,都有明確的記載。而最有說服力的實證是: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秋,宿州添注判官餘鍧主編的《宿州志》對閔子騫是宿州人,有明確的記載,並對《家語》之說予以批駁。嘉靖《宿州志》第348頁中,記載:閔子騫,名損,宿人。按《家語》:‘魯人,卒葬歷城東五里。’後人遂以閔子非宿人也。切祥春秋時,宿屬青州,為魯地,故《家語》以為‘魯人’。今宿有閔子、閔孝兩鄉及閔子墓。而近墓又有所謂‘騫山’者(閔子騫遊玩處),皆因閔子得名,其為宿人明矣。德行、孝友著有經傳,不敢贅錄。”嘉靖《宿州志》263頁、264頁記載:宿州坊鄉,即當時宿州設有閔子鄉,轄符離集、褚莊集、夾溝集、新豐集、閔子集,宿州還設有閔孝鄉、孝義鄉、仁義鄉,看來,他們一是對孝道的尊崇,二是對閔子騫以地名作紀念,行孝道,樹孝風。清末名臣李鴻章在北京修建“安徽會館”,主體三院五進,共有房舍165間。第三進為神樓,樓上奉祀文昌,關聖神像。樓下正廳高懸李鴻章手書“斯文在茲”匾額,奉祀孝聖閔子騫,介紹閔子騫生平時,記載閔子騫為宿州閔子鄉人,說本臣是鄉人(同鄉)祀奉。以閔子孝賢之遺風,砥節礪行,以展鴻業。“明”志、“清”臣都把閔子騫記載為宿人。

按《家語》文中記載:魯人閔子騫卒葬山東省濟南市歷城東五里。此言也是一段神話的夢幻傳說,絕不能置信,因閔子騫出生地在魯國,歷城地域在齊國,當時,兩地不是一個國度,況歷城始建閔子祠,是宋代濟南太守李肅之於1074年所建,離曹村鎮閔子祠初建於漢代,相差近1000年,此碑記載蘇轍以夢幻傳說所撰,人云亦云,此乃也無從查考也。江蘇省《滕縣閔氏家譜》、江西省《九江閔氏家譜》曾記載:閔貢,字仲叔,閔姓第十八代孫,公元前28年出生,閔貢為尋根歸祖,從甘肅隴西遷至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閔子祠村居住,後病卒於宿州,葬在閔子祠村閔子墓北100米處(今屬漢古墓群),閔貢後代遷至江西省九江市、江蘇省滕縣等地。

(4)、明代“閔子世譜”說

明朝萬曆年間,在宿州知州熊鍾弘的大力支持下,張雲漢耗費20多年編撰《閔子世譜》,清順冶十四年任柔節刻本印刷。清乾隆盛世,頒佈聖旨,向全國各巡撫釆集歷史典籍、善本古籍,然後經審閱,皇室批奏,入錄了紀曉嵐主持編撰的《四庫全書》,手抄收藏。正因為《閔子世譜》入錄清乾隆《四庫全書》,清代紫禁城文淵閣才藏有手抄本《閔子世譜》流傳至今。《閔子世譜》是宿州市唯一的一部入錄清乾隆《四庫全書》的刻本古籍。經宿州市孝文化研究會、埇橋區方誌辦專家學者們近2年的不懈努力,在埇橋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閔子世譜》校注本,於2018年12月,由黃山書社出版社出版發行,面示讀者。《閔子世譜》收錄閔子及後裔生平事績資料較詳,填補了國內外研究閔子騫的諸多空白,並把閔子騫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定格在宿州,所以出版《閔子世譜》校注本對提高宿州知名度,傳播中華孝賢文化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而又豐富的文化遺產。

《閔子世譜》記載:閔子歷代有祠,閔子祠毀於金元之亂。閔氏春秋以後,建炎以前有世譜,第譜亡於金元兵之難,子姓無不遺恨。由明萬曆年間張雲漢編撰,清順冶任柔節刻本印刷的《閔子世譜》,是南宋建炎元年以前閔子世譜的延續和充實。只有《閔子世譜》刻本印刷問世,閔子才得以薪火相傳。安徽巡撫採進本《閔子世譜十二卷》,是編兼及閔子後裔之事,故曰世譜。該書對閔子的生平,閔子的封號,家規家約,閔子後裔的遷徙,詩聯碑,重修閔子祠碑記,閔子的歷史地位及價值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保存了重要資料,凸顯了歷史變遷,是記述閔子及後裔的正史之書。該書收錄閔氏資料較詳,可補史傳之不足。清乾隆批准《閔子世譜十二卷》入錄《四庫全書》五十九卷史部2136種全錄:傳記類-聖賢之屬存目(32部),至此,閔子騫同許多歷史人物一樣,納入了中國的燦爛文明史,永載史冊。

《閔子世譜》一書的最基本內容及特點是:考證了閔子生平。閔子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在歷史上存有爭議。但《閔子世譜》一書把閔子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定格在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子祠村。任柔節在序中說:夫閔子自魯人,不必辨。其為宿人,以宿之名始於唐,在春秋為宋別邑,魯宋相鄰。其墓,據《闕里志》,以今在宿境者為真。

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閔子騫


閔子之墓,高6米,直徑40米。

《閔子世譜》閔振蘆傳中,述說:“汝讀《論語》雲:德行顏淵、閔子騫乎?夫子騫大賢,我宿人也。生於斯,葬於斯。由周迄今,宿東北有閔子鄉、閔子集、閔孝鄉、孝義鄉、閔子祠、祠後閔子墓,墓後東西兩小冢,是其兩弟。墓左有騫山,墓右有洗絮溝、曬書檯。祠東有洗硯池。山之側有摸兒寒。山之麓沒綿賢。祠西南曰兩子山。祠東曰姚婆山。祠南二里許曰閔子橋。天下有其實而後有其名。不然,寧有假合之跡,而可以傳不朽者乎?其為宿人,明矣。”可以說,閔子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定格在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祠村無可爭議。

(5)、“現存遺址實物物證”說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子祠村現存的實物物證:

(1)、古樹:閔子祠院內有一株古柏,樹齡約在2500多年前,高16米,胸徑1.86米,相傳為閔子騫親手所植,稱之為“閔公柏”。後院銀杏一棵,樹齡也在2500多年左右,樹高13米,胸徑1.21米,也為閔子手植,稱之為“閔公孫”。現“閔公柏”、“閔公孫”兩棵古樹,已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安徽省“名古樹”。

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閔子騫

“閔公孫”銀杏樹

(2)、騫山:閔子墓東200米,206公路國道738公里東側,兀立著一座小山,海拔187米,山上奇花異草,樹木茂密,風景如畫,是閔子騫遊玩和晨讀的地方。山因人而得名,人稱:騫山。

(3)、蘆花湖:閔子祠西北約500米處,一望無際的湖水碧波盪漾,岸邊蘆葦叢生。每當秋末季節,白茫茫的蘆花,如晨霜,如白雪,微風乍起,如粉蝶飛舞一般,名曰: 蘆花湖。使人悠然憶起“鞭打蘆花”的孝賢故事。

(4)、騫山漢墓群古遺址

埇橋區曹村鎮騫山漢墓群位於206公路國道738千米處,即騫山西側,閔子墓向北100米處。從騫山向西看去,一座座土包一個連著一個,約佔耕地100餘畝。如今,雖經承包戶多次平整,但耕地還是高高低低,坑凹不平。其實,這裡便是宿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騫山古漢墓群。這裡長眠著2000年前人們的祖先。騫山西麓亦有一大型墓葬,1994年被盜,考古人員進行了相關調查,對墓葬情況有了大致瞭解,可初步確認其為騫山古漢墓群是閔氏家族的後裔墓。據《江西省九江市閔氏家譜》記載:閔貢,字仲敘,公元28年出生,卒於安徽省宿州市北90裡閔子村(此墓尚有遺存)。後人遷至江西省九江市。1996年,被宿縣地區行署批准為地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5)、閔子祠有三座墓。閔子祠後有閔子騫之墓,儼如山丘,高6米,直徑40米,近旁有兩座中型墓,即兩個弟弟閔革、閔蒙墓,墓高2米,直徑24米,總佔地面積為6400平方米,整個墓地松柏藏密,素有“閔墓松風”之稱,為宿州八景之一。

而濟南歷城、山東省的費縣、河南省的範縣等3個地方均是一個墓,並且不是閔子騫的墓,魚臺縣是清代閔三洋之墓。

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閔子騫

“閔墓松風”遠景

(6)、漢畫像石在閔子祠

入閔子祠大門,步向中廳西牆,兩塊醒目的漢畫像石映入你的眼簾。據當地閔姓老人介紹說,漢畫像石是從騫山漢墓群挖掘出來的,在一次重修閔子祠時,鑲嵌在閔子祠圍牆的西牆。由於這兩塊漢畫像石的出土,可以推斷閔子祠始建於漢。漢畫像石中有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閔子祠的漢畫像石也不例外。如漢代“牛耕圖”、“狩獵圖”、“建築圖”、“車馬出行”、“迎賓宴饗”、“六博對飲”、“舞樂百戲”等。它反映了漢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思想意識、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使我們看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

漢畫像石是漢代厚葬風俗制度的產物,屬於墓葬中的藝術品。就雕刻者的本意來看,並不是為活著的人創作欣賞的,但藝術家和工匠們認真的創作態度,發思古之幽情,使漢畫像石成為一個時代藝術形式的傑出代表,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和領域。閔子祠圍牆西牆上的漢畫像石,就是中國漢畫像石刻的組成部分,其豐富的內容、精美的雕刻,無論在創作研究,還是對閔子孝道文化的探討,都是彌足珍貴的瑰寶。描繪閔子騫“鞭打蘆花”、“曹溪一滴”等故事的漢畫像石仍存在閔子祠中。

(7)、孝泉

閔子祠門前東南約5米,有一龍井,人稱孝泉,傳說他是騫山下龍的眼睛,龍眼常年不斷地噴出瓊漿,哺育著閔祠村辛勤、善良、樸實、孝廉的村民,使他們太平安樂,年豐人壽。人稱龍井是孝泉。龍井開鑿的年代無從查考。從明成化年間重修閔子祠碑文中查找,就有龍井的介紹,可見龍井的開鑿的時間應在明朝之前,最少也有1000多年的歷史。

孝泉的四周用毛石圈成。蓋在孝泉井口的塊石鑿成圓弧,直徑為50釐米。那塊石,經過天長日久的風蝕雨淋,人畜擦磨,光滑得像鏡面一樣,耀眼鋥光,圈石邊有三道深深的汲水的繩痕,鐫刻著孝泉的年輪,記載著閔姓人們祖祖輩輩孝道的歷史。泉水清澈見底,甘甜可口,營養豐富,人們年復一年地喝這泉水,養育著一代一代孝敬祖輩的兒女。今日之孝泉,仍有不少村民喝這泉水,但由於自來水工程的不斷升級,喝自來水的人多了,孝泉只能是孝義的見證。

(8)、宿州市閔子祠,現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閔子騫


閔子祠現狀照

閔子祠始建於漢,興盛於唐、宋,元初毀於兵火,明成化年間,提學御史司馬公垔命知州萬君本巨資重修,建屋十間,石門一座;明嘉靖丙申年間,巡按御史蘇公佑命知州應君照撤而新之,建正堂三間,東西兩序各三間,前堂三間,門三間,左右耳房各一間,門內東為宰牲所,西為庖廚所,各三間,門外碑亭二座,東西對列,石門一座,匾曰:“閔子祠”。清道光年間,民國元年均按此規模重修過。閔子祠現存三道庭院,前有影壁牆,殿宇19間。正堂中塑有一坐北朝南的閔子像,鬚生文面,一派大儒風度,祠外有兩座碑亭,原存碑110餘座。年份最早的是宋理宗趙昀的頌閔子騫,詩曰:子騫達者,誾誾成性。德高四科,學先百行。天經地義,孝哉閔子騫。父母昆弟,莫間其言。現存在大殿內的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宿州知州高其佩手書碑一座,詩文曰:內外言無間,詩歌誰無論。獨能傳聖道,一德共乾坤。墓樹朝常靜,冢山夜不昏。匪徒瞻拜起,相與勵賢孫。現宿州市曹村鎮有閔祠村、閔賢村,居住著閔子騫的後人,達5000餘人。上述一切物證、實證,印證了閔子騫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就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的閔子祠村。

本文參照主要文獻及著作:

1、《論語集註》 雍也篇、先進篇

2、《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傳》 司馬遷著

3、《闕里志》 明 陳鎬撰,孔胤植補

4、《閔子世譜》 明 萬曆年間張雲漢編撰

清 順冶十四年任柔節刻本 侯四明 韓璽釗點校

5、《宿州志》 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

宿州添注判官餘鍧主編

6、《宿州志》 清光緒 宿州知州何慶釗主編

7、《新編二十四孝圖》 駱承烈文 李宏勳繪畫

8、《孝聖閔子騫》 武新坦編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