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闵子骞

安徽省宿州市孝文化研究会会长 武新坦


安徽省宿州,有多元文化宝库之称,几千年来,历史特别钟爱这块土地,这里积淀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闵子骞(公元前536年一一公元前487年),名闵损,字子骞,春秋末鲁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子祠村)人。“孔门十哲”之首,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德行与颜回并称,二千五百多年来,其孝道、孝俭、孝廉、孝义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坐落于宿州市曹村镇闵子祠村的古台寺古文化遗址,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闵子祠及闵子墓等历史遗迹,至今保护完好,于1995年年8月被批准为安徽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 7月,埇桥区曹村镇闵子祠村被批准为省级第六批千年古村落;《闵子世谱》记载的“鞭打芦花的传说故事”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闵子骞的传说故事”已列入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闵子骞


图为1995年8月,闵子祠及闵子墓历史遗址被

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

孝贤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闵子骞孝行天下,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儒家文化的开山鼻祖孔子及弟子颜渊、闵子骞等,紧紧围绕着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强调仁者爱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儒家思想,完成了孝贤从宗教到道德、从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后经曾子、孟子等历代儒家大师的不断完善,中国孝贤文化从此得以全方位展开。闵子系孔子高徒,德行与颜渊齐名,为二十四孝之首。孔子在《论语》中曾五次颂扬闵子的孝行。“孝”是尽心事亲,孝顺父母;“贤”是有德有才,德才兼备,孝贤二字缺一不可,孝贤一词并提涵义深远广阔,就是倡导人们在家尽孝,在外为国尽忠,彰显公民道德风尚,人人都做有德有才的国家栋梁,家家都是和睦幸福的家庭。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能强盛。显而,闵子骞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闵子骞的历史定位

1、“孔门十哲”之首一一闵子骞。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孔子首肯的是十大弟子。《论语》称之为“四科”,“十哲”。《论语》先进篇中的“四科”,“十哲”是指,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意思是指在孔子的学生中,品德修养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善于处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掌握了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的有:子游,子夏。孔子记此十人,而且目其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命其“十哲”的闵子骞德行与颜回并称,为“孔门十哲”之首。程子曰:“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也。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故知‘十哲’世俗论也。”“十哲”是指前述十人,即孔子首肯的十大弟子。

曲阜孔庙大成殿内祭祀闵子,塑像牌位排在右首的第一人,誉为“孔门十哲”之首。孔庙主祭孔子及弟子,并以“先贤先儒”从祀。从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起,至民国年间孔庙配享从祀的“贤儒”已达172人,但两厢习称两庑供奉的先贤先儒共156人,只以牌位书写着名字,并无塑像。而主祭的是“四配”、“十哲”,既有牌位,又有塑像。“四配”,其塑像在孔子像左右,东为“复圣”颜子(名颜回),“述圣”子思(名孔伋);西为“宗圣” 曾子(名曾参),“亚圣”孟子(名孟轲)。“十哲”,其塑像在大成殿内两山下排位为:东首第一名为闵子(子骞),后依次排位冉子(冉雍)、端木子(子贡)、仲子(子路)、卜子(子夏)、有子(子若);西为冉子(冉耕)、宰子(子我)、冉子(子有)、言子(言偃),可见闵子之名之显赫,成就之巨大。

2、历代皇帝对闵子的封号,是皇权政治对闵子的权威

认可和肯定。

封号是根据皇帝或显贵的生前事迹参照《谥法》追别的。闵子的谥号也是这样。根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笃圣”,则说闵子是圣人,而闵子骞,人称其为“孝圣”。《闵氏家谱》中记载:自东汉汉章帝刘炟,章和二年三月(公元88年)起,祭祀闵子并建祠,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八年(720年),闵子神位配于曲阜文庙,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称闵子为“笃圣”,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封为“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南宋嘉熙九年改称“先贤闵子”(1245年),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南巡河道,路过宿州闵子祠及墓,随祭拜先贤闵子,至南京,亲题手书“德行之科”四个大字,赐予匾额,并命江南学士张廷枢颁悬祠内,时任宿州知州余慎带僚属跪拜接迎,至今“德行之科”四个大字至今还悬挂在闵子祠主殿上方。后又授其裔孙世袭五经博士生员四名,以守奉祠墓。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赐“躬行志孝”匾额,悬挂在闵子祠中殿上方。

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闵子骞

清康熙四十四年手书“德行之科”至今悬挂在闵子祠主殿上

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闵子骞


清雍正皇帝手书悬挂在闵子祠中殿上

清道光年间圣旨下,赐下马牌坊一座,坐落在南北二京驿道中间,由宿州知州周天觉建设执行。下马牌坊上联为:却聘全真,德行列四科之首;下联为:悦亲有道,孝哉沐二字之褒。横批为: 先贤闵子故里。当地百姓对牌坊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

3、闵子祠村闵子后裔加封授予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是对闵子中国儒家思想的认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闵子五人其故居后裔,分别于不同的朝代被皇帝加封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从此,孔、孟、颜、曾、闵五个姓氏的班辈序列一样,圴同辈排序,并载入家谱之中。五经博士,授八品虚职,可世代相袭,主要职责是:看护维修林庙,祭祀先祖,弘扬儒家文化。宋代闵子祠村,闵子四十八代孙闵泉,为本祠奉祀散官,授正八品职,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金兵奄至,宗庙失守,家谱、礼乐、祭器俱罹兵火,闵泉携家带口避难九华山。明初,闵子五十七代孙闵彦成及儿子闵思政,回宿认祖复业,修茸先祖祠庙,种植树木。明万历二十一年,钦赐世袭奉祀生员四名,为闵学、闵可敬、闵可传、闵光先后四人,衣巾奉祀,后世代承袭。明崇祯戊辰年间进士、通政使司观政闵度,上疏当朝崇祯皇帝,更请五经博士奉祀,并为闵子同父异母二弟闵革、闵蒙同祀。崇祯十年八月十六日圣旨下:闵子为圣门至孝,即授四配之例,以优礼迫崇。异母二弟,列祠共祭。奉圣旨,是着该部执行。清顺治五年,特蒙恩准给后裔世袭奉祀生员二名,为闵武、闵彪,后承袭至晚清。


闵子骞的历史价值

中国古典文库中孔子对闵子的论述、颂扬,主要集中在《论语集注》的雍也篇、先进篇、《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传》、《阙里志》、《闵子世谱》等著作中。孔子在《论语》中曾五次表扬闵子的孝行。《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传》简述了闵子的生平。阙里,孔子故里。在今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因有两石阙,故名。孔子曾在此讲学。后建有孔庙,几占全城之半,《阙里志》是曲阜孔庙的志书。《阙里志》二十四卷,明陈镐撰,孔胤植补,明崇祯刻清雍正增修本。由明万历年间张云汉编撰,清顺冶十四年任柔节刻本印刷的《闵子世谱》,入录清乾隆《四库全书》流传至今。《闵子世谱》是宿州市唯一的一部入录清乾隆《四库全书》的刻本古籍,是清乾隆皇权政治对《闵子世谱》一书基本内容、基本事实的权威认可和肯定,体现了闵子骞生平事绩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论语集注》、《阙里志》、《闵子世谱》等古藉中,记述了闵子骞一生许多感人的德行故事,具有划时代的孝道、

孝俭、孝廉、孝义等精神,体现了闵子骞的历史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鞭打芦花》传孝贤

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闵子骞

选自李宏勋教授绘图的《新编二十四孝图》,闵损跪求父亲饶恕后母,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论语集注》的先进篇中,孔子对闵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为闵子骞真是孝顺啊!别人对他父母兄弟称赞他孝顺的话没有不同意的。《阙里志》、《闵子世谱》图文并茂的记述了闵子的历史故事10余个,描绘了闵子骞的仁孝、忠孝、礼孝的光辉形象,包括“孔门十哲”、“冒寒执靷”、“汶上清风”、“辞富娶贫”、“服官问政”、“言必有中”、“余哀未尽”、“孝无间言”等。

公元前522年,闵子骞14岁,闵革8岁,闵蒙6岁,“鞭打芦花”传说故事发生。【原文】闵子骞少时,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鞭打芦花》的历史传说故事,讲述孔子弟子闵子骞曾受后母虐待,却怀“孝悌”之心。一次,子骞及两个弟弟闵革、闵蒙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宿北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两个弟弟闵革、闵蒙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袄烂而芦花飞扬,父撕开后母所生闵革、闵蒙的棉袄,发现却全是丝绵。父始明真相,立即赶车返家,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和睦相处。后来,孔子夸赞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子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区闵子祠村)。

“百善孝为先”,尊老孝亲,彰显道德滋养。闵子对于后母敬老孝亲,具有极为高尚的启发教育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具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悠久历史的文明之邦,在当今社会已进入老龄化的今天,更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保护和弘扬孝老爱亲,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知恩、感恩、报恩”,让每一个公民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2“善为我辞”传孝廉

春秋未期鲁国当政的“三桓”(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即鲁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而“三桓弄权”是指鲁公三个儿子及其后代,不问朝政,相互残杀,争权夺利,导致鲁国国政日非,民不聊生后果的一段时期。

公元前499年,闵子骞37岁,鲁国季氏叫其闵子骞出使为费宰(即费县县令。费县现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季氏想指派闵子骞去做费地的总管。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好好替我谢绝吧。如果再有人来找我,我肯定逃到汶水北岸去。”闵子不欲臣季氏,令使者善为己辞,言:“如再来召我,则当去之齐。”孔子劝说,后来闵子才做了费宰,并问政于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㗸,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辔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德法为衔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罚为策,以万民为马,故御天下而不失。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策,均马方和马心。故口无声而马应辔,策不举而极千里。”“善御民者,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是以天地德之,而兆民怀之。”表现闵子的惟是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之精神,明德孝廉,彰显服官问政德治之始。闵子骞在治理费邑时,“减征赋、废酷刑、定法律、倡节俭、德化于民”,使费邑境内重现了鲁国强盛时期的繁荣景象。闵子骞只在费县干了不到一年的县令,就与季孙氏发生矛盾,不满季孙氏的贪腐,所以,便随孔子周游列国去了。

闵子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之精神,体现了闵子骞的孝廉德治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魅力。我们应当教育广大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立起强烈的文化自信、道德自信。明德,重在官德,为官之道在于明德。以人格的魅力引领道德风尚,不断赋予孝廉德治新的内容,促进全社会培育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言必有中”传孝俭

闵子骞曾在鲁国国都曲阜仓库做事,鲁国人要改建长府(即曲阜)仓库。《论语集注》先进篇中记载: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为鲁国人要改建长府仓库,闵子骞气愤地说:“依照老样子,怎么样?为什么一定要改建呢?”孔子表扬闵子骞说:“闵子骞这人平时不爱讲话,一讲话就击中事情的要害。”孔子的道理总是言不妄发,发必当理,惟有德者能之。

闵子骞崇尚节俭,廉洁奉公,秉承良好的“节俭政风”,感化世人,教化社会。孝俭,是每个公仆的为官之道,彰显儒家思想认同。孝俭文化作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对于孕育和睦家风、和谐民风、清明政风,都有着重要作用。节俭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政风育民风,民风淳则政风清。父母培育儿女,注重勤俭持家,好民风塑造好公民,好政风培养好公仆。

“曹溪一滴”传孝义

公元前521年阳春三月,闵子骞15岁,他已读完私塾启蒙班、中班,闵子骞就要投师孔门,入高班了。闵子家境贫穷,当时贫家贫交不起充当学费的束脩?(干肉条),便别出心裁地灌装了一陶罐家园边曹溪的泉水,封口用牛尿布紧紧扎上,一头书笺细软,一头陶罐清波,闵子骞一路挑担而行,直奔孔子私立学堂——曲阜杏坛,为孔夫子奉上一份特殊的礼物。闵子骞入杏坛报名时,同学中有的送腊肉,有的送干肉条,而闵子却送给老师一陶罐清凌凌的泉水,有的同学嗤笑说:“曹溪之水,怎能抵得上束脩(腊肉)?”闵子学堂前站立,低头不语。孔子抱罐,细饮慢品清凌凌的泉水,顿觉甘美清爽,香甜怡心,当即自言自语地说:束脩百条,不及曹溪一滴也”,当即又给同学们讲述了“鞭打芦花”的感人故事;讲学时又特意说道:“闵子骞千里求学,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脩百条。”赞扬学生闵子骞真诚信实,尊师重道的伦理道德和人格品性。后来,一传十,十传百,颂扬老师孔子“兼爱众生”, 学生闵子骞“忠诚信实”的“曹溪一滴”民间故事,便流传开来。 在闵子骞故里——皖北宿州,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曹溪一滴”的民间故事

都能娓娓道来。从古遗址出土的“盅形器”( 酒杯)文物物件看,在公元前六、七世纪,闵子故里就用曹溪泉水酿过酒。如今当地闵姓村民仍有酿酒、喝酒的传统习惯至今。现安徽曹溪酒业有限公司酿制的“曹溪一滴”酒,在白酒界享有“人生一世,曹溪一滴”之美誉。

现代社会更应该继承和弘扬闵子骞尊师重道、忠诚信实的精神。当前,我们建设诚信社会,需要来自制度力量的刚性约束,守纪律,讲规矩,更需要来自自身道德力量的滋润强化。因此,当今社会,宣扬闵子骞“忠诚信实” 的“曹渓一滴”民间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曹溪一滴”感人肺腑的孝义故事,亦将起到净化观念、激浊扬清的精神感悟作用,这将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世代相传,润物无声。


闵子骞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在宿州

闵子骞孝贤天下,是儒家文化的代表。由于旅游事业的不断升温,打造名人效应,开发旅游资源,是人们的需求,也是当政者的一大功绩。因此,争夺历史名人的故里和墓冢地,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据我所知,全国有四个地方,他们分别是宿州市的闵子祠村,山东费县的闵家寨,山东省鱼台县的大闵村,及济南市的历城区,争相把闵子骞的出生地和墓冢地作为属地,荣宗耀祖,开发旅游。但事实证明,闵子的故里和墓冢地定格在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子祠村,这一不争的事实,在全国范围内已无可非议。2019年3月30日(农历二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为了打造宿州市闵子祠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闵氏宗亲先祖闵子的祭祀地,在宿州市闵子祠召开了全国性的“纪念闵子骞诞辰2555周年家祭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闵氏宗亲代表、曲阜孔子研究学院的专家学者180多人,齐聚宿州市闵子祠,共商传承弘扬孝贤文化大计。中华全国闵氏宗亲联谊会会长闵春光(上海人),出席大会并讲话,闵春光说:“宿州市的闵子祠及墓,就是闵子全国闵氏后人的根,光凭这两棵2500多年的松柏树和银杏树,就确信无疑,我们的先祖闵子骞就生在这里,葬在这里。”曲阜孔子研究学院教授梅庆吉也在这个家祭大会上发表演讲,说:“我到过全国各地的闵子祠和闵子墓,可以说宿州市的闵子祠规模最大,建祠最早,闵子墓及两个弟弟的墓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梅庆吉并在网络上,发表一篇题为“到安徽宿州参加首届祭闵子骞大典”,印证这一事实。

2017年11月初,一座明中期、具有近500年历史的墓碑被发掘发现,重见天日。墓碑上清晰的看到其碑面上所刻的用繁体中文赫然标明的“大明嘉靖拾捌年歲次乙亥春正月拾日”等字样。大明嘉靖拾捌年即公元1539年,它告诉我们:这座墓碑离现在已经有480年,在全国来说,这座闵子骞原墓碑是最早的一个。宿州市的武新坦、单冬冬、闵凯、闵繁伦、闵庆河、闵繁宝、闵祥仁等闵子研究专家及闵子后人,曾出席在湖北省孝感市、山东省鱼山县、山东省临沂市等全国的“孝贤文化节”会议,武新坦并在会议上发表演讲,论证闵子骞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就在宿州,在全国有了话语权。2018年2月8日,由上海文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设计的《中华孝文化园风景区修建性旅游规划项目》,业经得到安徽省规划厅、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纳入了国家财政部项目库。安徽省副省长张曙光于2016年6月30日、国家文物局长刘玉殊于2019年4月21日,分到宿州市的闵子祠及墓造访调研,得到了国家及省市领导人的重视与认可。而且,宿州市孝文化研究会对闵子骞的研究,在全国来说是领先的,先后成立了闵子书画院、中华全国闵氏宗亲联谊会皖北分会,出版发行了三本专著,李宏勋的绘画艺术作品《新编二十四孝图》、武新坦的历史人物传记《孝圣闵子骞》、侯四明、韩玺钊点校的明代《闵子世谱》,他们把闵子骞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定格在宿州是有充分论述论政的。

闵子骞的出生地及墓冢地在宿州的依据:

(1)、“文物发掘发现”说

考证一个历史人物的出生地及墓冢地最有权威的印证,是文物发掘发现,一旦有文物发现,就可以如数家珍了,对闵子骞祠及墓的印证,完全可以按照古台寺古文化遗址的文物发掘发现说。

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闵子骞


图为2013年5月,古台寺古文化遗址被

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

闵子故里——现今的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子祠村,在远古时代,根据考古发掘发现:公元前6077~前5700年和公元前5858~前5650年,距今约8000年,就有人类刀耕火种,生存繁衍。考古专家吴加安曾对作者说:“古台寺比古还古,8000年前,古台寺的土地曾经滋生华夏文明,说明这里的地气有仙气,只有地灵才能人杰啊!”是的,2500多年前,离古台寺遗址只有1000多米的闵贤集,孔门十哲之一,春秋先贤、驰名中外的中华第一孝闵子骞,就在这里出生,就在这里长眠。

王吉怀、吴加安和梁中合在《安徽省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试掘简报》中认定:古台寺遗址,位于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么庄南约200米,与小山口遗址相距10千米,西边是京沪铁路,东边是206公路国道。遗址高出地面约10米,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定,古台寺遗址地层堆积除耕土层外,则包括了汉代堆积,大汶口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堆积,出土文物有陶罐、石刀、石斧、玉佩等。小山口遗址和古台寺遗址的早期遗存属同一文化类型。距今约8000年,是已确定的安徽省最早的新石器早期文化。

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闵子骞

古台寺古遗址出土的“盅形器”(现存宿州市博物馆)

在古台寺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几件像小茶杯一样的器皿和残片,考古专家称之为“盅形器”,杯的底径不过5厘米左右,器壁厚约1厘米,质地为夹砂红褐陶。为防止烧制时不炸裂,先民们在陶土里加了云母和沙子,以增加耐温热急变性能。器形就好似皖北农村食用的窝窝头,就连手捏的又粗又深的指纹印也清晰可辨,可足以看见原始杯盏的朴拙之风。当时,古台寺遗址周边的先民们刚从茹毛饮血的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盅形器”的出土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两个联想,一是那时候,先民们很可能会蒸窝窝头了,二是那个时代已经有了酒,“盅形器”就是先民们喝酒的酒杯。这可是考古专家的推断,如果这个推断被史学界认可的话,那么,皖北地区的酿酒史将推前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那么,闵子骞及先祖们在2500年前有饮酒的传说,就可以变成无懈可击的事实。那么,祖先们在这里酿造的“曹溪一滴”和“闵子家酒”就是当时的名酒。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人宣布,中华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而宿州市就是它的源头之一!

考古学家面对古台寺遗址、小山口遗址出土的文物,是如何解读历史的呢?闵子骞的先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通过考古发掘得知,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皖北地区,就已经普遍种植水稻和小米了,因为在古台寺遗址、小山口遗址中发现了这两种农作物的硅酸体实体。古台寺遗址的么庄、闵祠自然庄至今还种植水稻,可想而知,古台寺遗址周边的闵贤集是多么地文明、发展和繁荣,不难看出,春秋末期,闵子骞的前辈,为逃避“三桓弄权”的相互残杀,迁至这里生存,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合乎情理的,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2)、古代文献记载说


《史记》记载:“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未鲁国人,少孔子十五岁。”,那么,今天的宿州市曹村镇的闵贤村,究竟当时的属地,是鲁国,还是宋国、宿国,说法不一。依宿州市不少地方留下的历史遗迹,及不少与此相关资料的记载,可以充分证明,今天的的宿州市曹村镇的闵贤村,当属鲁国的属地。可以认定:宿州市埇桥区的北部,包括夹沟、栏杆、解集、杨庄、支河、曹村等乡镇的地域均隶属鲁国,但是属于鲁国的边沿地带。《阙里志》记载:春秋时期,吴鲁两国相邻。一天,鲁国营地(今鲁营集)军马脱缰跑至国界外的夏路吴庄,此庄地处鲁国边界。一天,吴国戍卒把军马逮住杀而食之。从此,两国关系紧张,各自集结军队严阵以待。鲁国外交官子贡,主张先礼后兵,通过外交途径和解,在鲁境会盟,由鲁国在云台山前筑起盟台。子贡能言善辩,说服吴国,理论结果,吴国割据夏路吴庄,以此为界,赔偿鲁国损失,事件得以和平解决。后来夏路吴庄变成了“夏鲁吴村”,此村名,沿用至今。明天启年间,空城犹存,后人在城内建庙一座,名曰“吴王夫差庙”,以示纪念。无可争辩的事实,以解集乡夏鲁吴村为界,向北便是鲁国属地了。解集乡向西15公里,便是曹村镇。可想而知,曹村镇闵贤集一带也当属鲁国属地。显而易见,曹村镇闵贤集一带当时隶属于鲁国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元代《说苑》里收入了《闵子骞单衣记》。故事述说闵子骞6岁丧母,其父再娶姚氏,生两个弟弟,即闵革、闵蒙,而后发生了“鞭打芦花”的故事,至今芦花湖的遗迹还历历在目,闵子骞的佳句“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单。”还传颂至今。据元代费县尹邵祖在《重修闵子祠记》中记载:宇内有闵子墓者,一在今之宿州,此处墓冢高大俨如山丘。一在濮之范县(今河南省濮阳市),今日之费县,据考证,费县基本定论为闵子骞儿子闵沃盈之墓,而河南省范县张庄乡骑堤村在一家院子旁边有一座土包,称其闵子墓,周边有许多异性坟墓,无实据查考闵子墓的真实留存。显然,宿州市闵子祠村处就是闵子骞之墓了。闵子骞在费县干过费宰,时间不足一年,便辞官跟随孔子周游列园,所以,费县闵家寨既不是闵子的出生地,也不是闵子骞的墓冢地,费县的百姓对此也表示认同。

(3)、“古代志书”说

宿州州志自明代从成祖朱棣永乐起,到清代光绪止,先后编修宿州州志10次。因屡遭战乱,或毁或佚,至现在仅存5部。明孝宗朱祐堂弘治12年(1499),宿州知州曾显重修《宿州志》两卷两册,现存安徽省图书馆;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6年(1537),宿州州判余鍧再修的《宿州志》八卷两册,现存浙江省宁波“天一阁” 图书馆,宿州市埇桥区档案局仅存其影印本;明神宗朱翊钧万历24年(1596),宿州知州崔维岳再修的《宿州志》,现北京图书馆存有日本影印胶卷一部;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州董鸿图主修的《宿州志》,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光绪十五年(1889)知州何庆钊主修的《宿州志》,现存安徽省博物馆。

明、清《宿州志》,五种现存版本,都对闵子骞系宿人,都有明确的记载。而最有说服力的实证是: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秋,宿州添注判官余鍧主编的《宿州志》对闵子骞是宿州人,有明确的记载,并对《家语》之说予以批驳。嘉靖《宿州志》第348页中,记载:闵子骞,名损,宿人。按《家语》:‘鲁人,卒葬历城东五里。’后人遂以闵子非宿人也。切祥春秋时,宿属青州,为鲁地,故《家语》以为‘鲁人’。今宿有闵子、闵孝两乡及闵子墓。而近墓又有所谓‘骞山’者(闵子骞游玩处),皆因闵子得名,其为宿人明矣。德行、孝友著有经传,不敢赘录。”嘉靖《宿州志》263页、264页记载:宿州坊乡,即当时宿州设有闵子乡,辖符离集、褚庄集、夹沟集、新丰集、闵子集,宿州还设有闵孝乡、孝义乡、仁义乡,看来,他们一是对孝道的尊崇,二是对闵子骞以地名作纪念,行孝道,树孝风。清末名臣李鸿章在北京修建“安徽会馆”,主体三院五进,共有房舍165间。第三进为神楼,楼上奉祀文昌,关圣神像。楼下正厅高悬李鸿章手书“斯文在兹”匾额,奉祀孝圣闵子骞,介绍闵子骞生平时,记载闵子骞为宿州闵子乡人,说本臣是乡人(同乡)祀奉。以闵子孝贤之遗风,砥节砺行,以展鸿业。“明”志、“清”臣都把闵子骞记载为宿人。

按《家语》文中记载:鲁人闵子骞卒葬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东五里。此言也是一段神话的梦幻传说,绝不能置信,因闵子骞出生地在鲁国,历城地域在齐国,当时,两地不是一个国度,况历城始建闵子祠,是宋代济南太守李肃之于1074年所建,离曹村镇闵子祠初建于汉代,相差近1000年,此碑记载苏辙以梦幻传说所撰,人云亦云,此乃也无从查考也。江苏省《滕县闵氏家谱》、江西省《九江闵氏家谱》曾记载:闵贡,字仲叔,闵姓第十八代孙,公元前28年出生,闵贡为寻根归祖,从甘肃陇西迁至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闵子祠村居住,后病卒于宿州,葬在闵子祠村闵子墓北100米处(今属汉古墓群),闵贡后代迁至江西省九江市、江苏省滕县等地。

(4)、明代“闵子世谱”说

明朝万历年间,在宿州知州熊钟弘的大力支持下,张云汉耗费20多年编撰《闵子世谱》,清顺冶十四年任柔节刻本印刷。清乾隆盛世,颁布圣旨,向全国各巡抚釆集历史典籍、善本古籍,然后经审阅,皇室批奏,入录了纪晓岚主持编撰的《四库全书》,手抄收藏。正因为《闵子世谱》入录清乾隆《四库全书》,清代紫禁城文渊阁才藏有手抄本《闵子世谱》流传至今。《闵子世谱》是宿州市唯一的一部入录清乾隆《四库全书》的刻本古籍。经宿州市孝文化研究会、埇桥区方志办专家学者们近2年的不懈努力,在埇桥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闵子世谱》校注本,于2018年12月,由黄山书社出版社出版发行,面示读者。《闵子世谱》收录闵子及后裔生平事绩资料较详,填补了国内外研究闵子骞的诸多空白,并把闵子骞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定格在宿州,所以出版《闵子世谱》校注本对提高宿州知名度,传播中华孝贤文化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而又丰富的文化遗产。

《闵子世谱》记载:闵子历代有祠,闵子祠毁于金元之乱。闵氏春秋以后,建炎以前有世谱,第谱亡于金元兵之难,子姓无不遗恨。由明万历年间张云汉编撰,清顺冶任柔节刻本印刷的《闵子世谱》,是南宋建炎元年以前闵子世谱的延续和充实。只有《闵子世谱》刻本印刷问世,闵子才得以薪火相传。安徽巡抚采进本《闵子世谱十二卷》,是编兼及闵子后裔之事,故曰世谱。该书对闵子的生平,闵子的封号,家规家约,闵子后裔的迁徙,诗联碑,重修闵子祠碑记,闵子的历史地位及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保存了重要资料,凸显了历史变迁,是记述闵子及后裔的正史之书。该书收录闵氏资料较详,可补史传之不足。清乾隆批准《闵子世谱十二卷》入录《四库全书》五十九卷史部2136种全录:传记类-圣贤之属存目(32部),至此,闵子骞同许多历史人物一样,纳入了中国的灿烂文明史,永载史册。

《闵子世谱》一书的最基本内容及特点是:考证了闵子生平。闵子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在历史上存有争议。但《闵子世谱》一书把闵子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定格在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子祠村。任柔节在序中说:夫闵子自鲁人,不必辨。其为宿人,以宿之名始于唐,在春秋为宋别邑,鲁宋相邻。其墓,据《阙里志》,以今在宿境者为真。

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闵子骞


闵子之墓,高6米,直径40米。

《闵子世谱》闵振芦传中,述说:“汝读《论语》云:德行颜渊、闵子骞乎?夫子骞大贤,我宿人也。生于斯,葬于斯。由周迄今,宿东北有闵子乡、闵子集、闵孝乡、孝义乡、闵子祠、祠后闵子墓,墓后东西两小冢,是其两弟。墓左有骞山,墓右有洗絮沟、晒书台。祠东有洗砚池。山之侧有摸儿寒。山之麓没绵贤。祠西南曰两子山。祠东曰姚婆山。祠南二里许曰闵子桥。天下有其实而后有其名。不然,宁有假合之迹,而可以传不朽者乎?其为宿人,明矣。”可以说,闵子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定格在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无可争议。

(5)、“现存遗址实物物证”说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子祠村现存的实物物证:

(1)、古树:闵子祠院内有一株古柏,树龄约在2500多年前,高16米,胸径1.86米,相传为闵子骞亲手所植,称之为“闵公柏”。后院银杏一棵,树龄也在2500多年左右,树高13米,胸径1.21米,也为闵子手植,称之为“闵公孙”。现“闵公柏”、“闵公孙”两棵古树,已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名古树”。

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闵子骞

“闵公孙”银杏树

(2)、骞山:闵子墓东200米,206公路国道738公里东侧,兀立着一座小山,海拔187米,山上奇花异草,树木茂密,风景如画,是闵子骞游玩和晨读的地方。山因人而得名,人称:骞山。

(3)、芦花湖:闵子祠西北约500米处,一望无际的湖水碧波荡漾,岸边芦苇丛生。每当秋末季节,白茫茫的芦花,如晨霜,如白雪,微风乍起,如粉蝶飞舞一般,名曰: 芦花湖。使人悠然忆起“鞭打芦花”的孝贤故事。

(4)、骞山汉墓群古遗址

埇桥区曹村镇骞山汉墓群位于206公路国道738千米处,即骞山西侧,闵子墓向北100米处。从骞山向西看去,一座座土包一个连着一个,约占耕地100余亩。如今,虽经承包户多次平整,但耕地还是高高低低,坑凹不平。其实,这里便是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骞山古汉墓群。这里长眠着2000年前人们的祖先。骞山西麓亦有一大型墓葬,1994年被盗,考古人员进行了相关调查,对墓葬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可初步确认其为骞山古汉墓群是闵氏家族的后裔墓。据《江西省九江市闵氏家谱》记载:闵贡,字仲叙,公元28年出生,卒于安徽省宿州市北90里闵子村(此墓尚有遗存)。后人迁至江西省九江市。1996年,被宿县地区行署批准为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5)、闵子祠有三座墓。闵子祠后有闵子骞之墓,俨如山丘,高6米,直径40米,近旁有两座中型墓,即两个弟弟闵革、闵蒙墓,墓高2米,直径24米,总占地面积为6400平方米,整个墓地松柏藏密,素有“闵墓松风”之称,为宿州八景之一。

而济南历城、山东省的费县、河南省的范县等3个地方均是一个墓,并且不是闵子骞的墓,鱼台县是清代闵三洋之墓。

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闵子骞

“闵墓松风”远景

(6)、汉画像石在闵子祠

入闵子祠大门,步向中厅西墙,两块醒目的汉画像石映入你的眼帘。据当地闵姓老人介绍说,汉画像石是从骞山汉墓群挖掘出来的,在一次重修闵子祠时,镶嵌在闵子祠围墙的西墙。由于这两块汉画像石的出土,可以推断闵子祠始建于汉。汉画像石中有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闵子祠的汉画像石也不例外。如汉代“牛耕图”、“狩猎图”、“建筑图”、“车马出行”、“迎宾宴飨”、“六博对饮”、“舞乐百戏”等。它反映了汉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使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汉画像石是汉代厚葬风俗制度的产物,属于墓葬中的艺术品。就雕刻者的本意来看,并不是为活着的人创作欣赏的,但艺术家和工匠们认真的创作态度,发思古之幽情,使汉画像石成为一个时代艺术形式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和领域。闵子祠围墙西墙上的汉画像石,就是中国汉画像石刻的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精美的雕刻,无论在创作研究,还是对闵子孝道文化的探讨,都是弥足珍贵的瑰宝。描绘闵子骞“鞭打芦花”、“曹溪一滴”等故事的汉画像石仍存在闵子祠中。

(7)、孝泉

闵子祠门前东南约5米,有一龙井,人称孝泉,传说他是骞山下龙的眼睛,龙眼常年不断地喷出琼浆,哺育着闵祠村辛勤、善良、朴实、孝廉的村民,使他们太平安乐,年丰人寿。人称龙井是孝泉。龙井开凿的年代无从查考。从明成化年间重修闵子祠碑文中查找,就有龙井的介绍,可见龙井的开凿的时间应在明朝之前,最少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

孝泉的四周用毛石圈成。盖在孝泉井口的块石凿成圆弧,直径为50厘米。那块石,经过天长日久的风蚀雨淋,人畜擦磨,光滑得像镜面一样,耀眼锃光,圈石边有三道深深的汲水的绳痕,镌刻着孝泉的年轮,记载着闵姓人们祖祖辈辈孝道的历史。泉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营养丰富,人们年复一年地喝这泉水,养育着一代一代孝敬祖辈的儿女。今日之孝泉,仍有不少村民喝这泉水,但由于自来水工程的不断升级,喝自来水的人多了,孝泉只能是孝义的见证。

(8)、宿州市闵子祠,现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闵子骞


闵子祠现状照

闵子祠始建于汉,兴盛于唐、宋,元初毁于兵火,明成化年间,提学御史司马公垔命知州万君本巨资重修,建屋十间,石门一座;明嘉靖丙申年间,巡按御史苏公佑命知州应君照撤而新之,建正堂三间,东西两序各三间,前堂三间,门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门内东为宰牲所,西为庖厨所,各三间,门外碑亭二座,东西对列,石门一座,匾曰:“闵子祠”。清道光年间,民国元年均按此规模重修过。闵子祠现存三道庭院,前有影壁墙,殿宇19间。正堂中塑有一坐北朝南的闵子像,须生文面,一派大儒风度,祠外有两座碑亭,原存碑110余座。年份最早的是宋理宗赵昀的颂闵子骞,诗曰:子骞达者,誾誾成性。德高四科,学先百行。天经地义,孝哉闵子骞。父母昆弟,莫间其言。现存在大殿内的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宿州知州高其佩手书碑一座,诗文曰:内外言无间,诗歌谁无论。独能传圣道,一德共乾坤。墓树朝常静,冢山夜不昏。匪徒瞻拜起,相与励贤孙。现宿州市曹村镇有闵祠村、闵贤村,居住着闵子骞的后人,达5000余人。上述一切物证、实证,印证了闵子骞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就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的闵子祠村。

本文参照主要文献及著作:

1、《论语集注》 雍也篇、先进篇

2、《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传》 司马迁著

3、《阙里志》 明 陈镐撰,孔胤植补

4、《闵子世谱》 明 万历年间张云汉编撰

清 顺冶十四年任柔节刻本 侯四明 韩玺钊点校

5、《宿州志》 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

宿州添注判官余鍧主编

6、《宿州志》 清光绪 宿州知州何庆钊主编

7、《新編二十四孝图》 骆承烈文 李宏勋绘画

8、《孝圣闵子骞》 武新坦编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