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门前贴对联,乞丐来乞讨时主家就必须得给钱

在三教九流之中有一个行当,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也时常会见到,那就是乞丐。众所周知,乞丐这个行当起源非常古老,据说还有着非常严密的组织,不过您是否知道,有这么一个传说,说只要是乞丐来到门前贴对联的人家乞讨,这家的主人就需要给他,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说门前贴对联,乞丐来乞讨时主家就必须得给钱

乞丐,这个行当非常特殊,其他的行当多数都是一个或者最多两个祖师爷,唯独乞丐这个行当,根据现行的一些书籍记载和传说。现在的乞丐共计分为5大流派,这五大流派分别是:范派、李派、索派、高派、伍派,每个派别的祖师都不相同,乞讨的手法技巧也不相同。

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每一个门前贴着对联的人家都欠了乞丐一笔账,所以当乞丐上门讨要的时候,主家都要给乞丐施舍,即便是主家不想给,在拒绝的时候都只能说“没有钱”,而不能说“不欠钱”,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事情,和现在丐帮的一个流派,也是据传最古老的流派有关系,这个流派就是“范派”。

范派,据传说,是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乞讨门派,该门派的乞丐奉“范丹老祖”为自己的祖师。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乞讨的时候从不会吆喝说话,也不会说词表演,他们通常会在自己的手里拿上一个用来盛敛乞讨所得的容器,星期的过程之中,通过摇晃或者敲击手中的容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来达到乞讨的目的。

为什么说门前贴对联,乞丐来乞讨时主家就必须得给钱

除此之外,据民间说法,这一派的乞丐属于佛系乞讨,乞讨的时候,施舍人爱施舍就施舍,如果不施舍,他们也不会纠缠。同时,他们还非常有自尊,从不用手去接别人施舍的钱物、粮食,也不会去捡掉在地上的钱。

不过,您也不用担心他们这种情况会因为讨不到东西饿肚子,这是为什么呢?

喜欢传统曲艺节目的朋友一定听过这么一段快板中唱的莲花落节目:噢,大掌柜,你听其详,打周朝列国就有我这行。说孔夫子无食困陈蔡,多亏了范丹老祖把粮帮。借给你们吃,借给你们穿,借来这米山和面山,是直到如今没还完。我不论僧,不论道,不论你回、汉和两教,天主堂,耶稣教,孔圣人的门徒我都要。

这段莲花落就是说的这个故事。

话说当初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在从陈国到蔡国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这么不凑巧,刚赶上天降大雨,连绵大雨一下就是两个多月,阻断了道路,使得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都困在了半路。更要命的是当时孔子他们一行人所携带的粮食还不多,眼看就要断粮。

这场大雨下的诡异(都不知道地处北方的河南商丘到淮阳这个区域当时哪来这么大雨水),后面的事情更诡异。孔老夫子也是心大,出门不带钱的,一行人当时由于囊中羞涩无钱购买,只能借粮。结果打发弟子出去一看,当地人由于这场大雨也家家几乎都要断粮了。也不知道那时候当地人都是啥习俗,都不带多存点粮食的。

为什么说门前贴对联,乞丐来乞讨时主家就必须得给钱

孔子及众弟子困于陈蔡

这时候,有一个当地人告诉孔子的徒弟子路,说他们当地有一个人叫范丹,是个乞丐,只有他手里有粮食。

子路听完直挠头,估计他也不明白为什么当地这么诡异,老百姓家里没吃的,反倒是乞丐有余粮。百姓还不如乞丐?反正甭管怎么说吧,终归是有了个门路了。子路连忙回去报告孔子。

孔子也觉得这事有点麻烦,毕竟从乞丐嘴里要吃的,这事怎么听怎么不靠谱。但是没办法,眼看饿肚子了,总得试一试啊。于是,孔子的徒弟公冶长就去找范丹了。

结果,不出所料,公冶长空手而回。孔子问他怎么回事,公冶长非常无奈的说:“这个范丹脾气古怪,弟子找他借粮,他倒是没说不借,但是问了一个问题,要我回答,答对了才借。”

孔子看了看公冶长空空的两手,甭说了,肯定是没答对。孔子叹了口气,这下子看样得自己出手了,这已经不是吃饭的问题了,要是被人传出去自己的弟子连乞丐的问题都答不上来的话,还不得砸了自己的招牌,这以后还怎么混。

孔子跟着公冶长来到范丹的家,只见范丹只有两间破草房,连个挡风的院墙都没有,进了屋一看,屋里四壁空空,只有土炕上铺摊着一套烂被褥,旁边一个泥做的炭火盆,火上偎着一个破盖没嘴儿的砂锅。除此之外啥也没有。

孔子心里直打怵,这时范丹慢慢悠悠开口了,“听说您是大学者,可您的学生连我的问题都答不上来,要是您也答不上来,那借粮的事情再也休提。”

孔子毕恭毕敬的答应了。

范丹说:“什么多来什么少?什么喜来什么恼?”孔圣人随即答道:“小人多来君子少,借账喜来还账恼。”范丹听了高兴地连声喝彩:“好!好!好!”转身从袖筒里取出一个鹅毛翎筒,只见筒里装着满满的小米。范丹说:“来,圣人,把小米借给您。”孔子和众徒弟一看,不高兴了,心想:你范丹糊弄我,借就借,不借就拉倒,千不该万不该当着徒弟的面出我的洋相,叫我下不了台!可又一想:求人难啊!哎!借了吧!然后让徒弟拿过口袋接小米。范丹拿着鹅毛翎筒往下倒,口袋满了,可鹅毛翎筒里的小米只少了一点点。

孔子大惊失色,这才知道这个貌不惊人的乞丐居然还有这一手,恭敬行了一礼,离开了。

为什么说门前贴对联,乞丐来乞讨时主家就必须得给钱

孔子求粮范丹老祖

一年之后,孔子和他的弟子回家,再一次途径这里,范丹拦路要债,孔子又一次犯了难,身上的粮食虽然还有一些,但是不够啊。

没想到这时候范丹倒也大气,挥了挥手说:“没事,剩下的先欠着,以后让我的徒弟找你的徒弟要。”

看到范丹这么给自己面子,孔子也很高兴,于是就对范丹说:“可以,那你以后只要见到门前贴了对联的人家,那就是我的弟子,到时候你的弟子只管去讨要。”

为什么孔子会这么说呢,原来,当时,孔子的门徒们众多并且家境相差挺大,有的家境富裕有的家境贫寒,为了方便大家相互之间互相帮助,弟子们相互约定,每个人在自己家门前挂上一幅对联,这样子当同门路过的时候便知道这是自己的同门,如果有需要的便可以去寻求帮助。

为什么说门前贴对联,乞丐来乞讨时主家就必须得给钱

据说,对联是家中有读书人的标志

不过孔子这时候也留了个心眼,经过上次的事情之后,他也知道了眼前这位乞丐不是常人,于是就问:“敢问谁是您的弟子呢?”

范丹老祖回答:“我也没什么本事教别人,那就这样,跟我一样讨生活的人都算我的弟子吧。”

孔子想了一下,自己这一行还算顺利,许多君主都认可了自己的学说,日后自己的弟子会越来越多,而且自己的主张也会被实现,到时候天下安定、百姓富足,有太平日子过谁会跟范丹一样要饭呢,想来也不会有几个人,不会给自己弟子后代带来什么麻烦,就答应了。

可没想到,那些君主们都是在晃点自己,并没有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天下,虽然自己的门生学徒越来越多,但是那些因战乱无法生存被迫乞讨的人更多。可是当初许下的诺言已经说出口了,再也没办法收回来,孔子也只能就这么认了,而这一许诺也被众乞丐们传了出来,所以,才有了门前挂对联的人家,如果乞丐上门的话就得施舍的说法。

当然,以上的说法只是一个传说罢了,不过现在却有许多年纪轻轻,却不愿工作而选择假扮残疾人在街上骗取同情乞讨为生的人,据说他们收入颇高,还行成了一种产业,有些地方比如江西、四川、河南、陕西等有些山区里甚至一个村庄的人都去做这门营生,如此行为到底是有些过分了。在现在这个社会,只要付出努力,终归会是有饭吃的,这样一个行当,还是让它就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吧,毕竟不劳而获终归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参考资料:《传统曲艺大全》、《中国民间传说》

为什么说门前贴对联,乞丐来乞讨时主家就必须得给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