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工廠進駐移民安置點崗位送到群眾家門口

10月22日,筆者在凱里市東出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公交站臺下車,來到一棟嶄新的樓房,走進透亮的玻璃門,映入眼簾的是凱里市東出口安置小區雙喜煒益製衣廠,100多位搬遷群眾正忙得熱火朝天。

“她們正在參加製衣培訓,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就業。”凱里市東出口安置小區雙喜煒益製衣廠負責人林初慶一邊指導搬遷群眾一邊說。雙喜煒益製衣廠自今年10月初開展培訓工作以來,積極參與配合凱里市打贏脫貧攻堅戰,承擔搬遷群眾培訓任務,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培養服裝設計與製作技能人才,拓展搬遷群眾的脫貧致富途徑。

裁片、輔料、線團擺放整齊;剪刀、錐子、鉤針位置綁好。“比做農活強多了,剛開始不熟悉,現在越來越熟悉了,很輕鬆。”在東北角的一個縫紉車前,一個工人熟練地飛針走線,她很滿意目前的製衣廠培訓工作。

該企業成立於1988年,系中外合資企業,是福建省最重點的服裝工貿企業,公司現有職工2500多人,在福建省有56家加工分廠,職工達4000人,集團職工達10000人,生產管理經驗豐富。如今,資質豐富的雙喜煒益製衣有限公司入駐凱里市東出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對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凱里市東出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規劃建設住房4207套,計劃安置黔東南州移民搬遷群眾1.8萬,分為A(一期)、B(二期)兩個地塊實施,其中A地塊,建築面積51.88萬平方米,佔地300畝,移民安置房共29棟,住房3002套;B地塊(二期)總建築面積約24.99萬平方米,佔地375畝,住房1205套。

“主要產品有防寒服裝系列,包括各種男裝、棉褸、童裝、滑雪服等,運動服裝系列,休閒服裝系列,勞保服裝系列,包袋、床上用品等。產品出口到歐洲、美國、日本、南美、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及我國香港等地。”凱里市東出口安置小區雙喜煒益製衣廠負責人林初慶高興地介紹道。

通過企業進安置小區的引領作用,搬遷群眾的就業渠道越來越寬。凱里市東出口安置小區雙喜煒益製衣廠佔地面積超4000平方米,擁有現代化標準工業廠房30000平方米及職工宿舍大樓,設備齊全先進、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可以解決700多搬遷群眾就業。

該製衣廠還派專家到現場兼職授課,實施師帶徒,使搬遷群眾儘快學習和掌握服裝設計製作知識和技術,歷練技能,並根據人才需求,開展“訂單”培養,實現招工與求職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同步,縮短企業用人成長週期,有效地保障搬遷群眾就業。

“我現在把孩子接過來凱里市二十五小學讀書,放學之後他直接回到家,我可以安心地做工。”家住7棟一單元的搬遷戶潘女士笑得像花兒一樣。

凱里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黔東南州各縣和凱里市各鎮(街道)的搬遷群眾普遍喜歡居住在這裡,形成了“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的凱里模式。

為解決搬遷出來怎麼辦的問題,凱里市積極開展搬遷群眾的就業培訓,把安置小區內的空間充分利用起來,培育凱里市企業進安置小區的模式,健全產業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易地扶貧搬遷一戶一人就業的目標。

由於製衣廠操作簡單的特徵越來越凸顯,得到更多搬遷群眾的歡迎,該製衣廠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五個體系”建設而興起,搬遷群眾不但在家能夠就業,還能夠從農民向市民迅速轉變身份。

藉助扶貧車間、“出門七有”的模式,讓搬遷群眾走向了遠離“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脫貧之路。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原始勞作方式,現逐步向工業化、多元化轉變。“好房子”有了,“好路子”多了,“錢袋子”鼓了,“好日子”來了,搬遷群眾的生活變得五彩繽紛、紅紅火火。(楊勝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