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就沒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嗎?為什麼趙匡胤如此輕易就得手了?

盜帥夜留香YE


陳橋兵變

後周顯德六年(西曆959年),後周皇帝柴榮英年早逝。繼位的皇帝柴宗訓年僅七歲。在五代十國的大背景下,一個七歲的皇帝,註定無法穩定後周局勢。

果然,柴宗訓繼位不久,後周朝廷就收到消息——北漢和契丹利用柴榮剛死的機會,準備入侵後周。對於後周來說,北漢和契丹的聯合,無疑是最可怕的組合:因為法理上,北漢自稱自己是後漢的延續,按照北漢的敘事,後周是篡奪後漢政權的偽政權,而契丹則有強大的國力支持,這兩者結合,不論是法理還是實力,都是後周的巨大威脅。


因此後周朝廷委任趙匡胤組織軍隊迎戰北漢、契丹聯軍。不料,趙匡胤趁機發動了著名的陳橋兵變,逼迫後周皇帝柴宗訓禪位給自己,自此,後周滅亡,北宋建立。

只是,讓人感到不理解的是:英明一世的柴榮就沒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嗎?為什麼趙匡胤篡奪後周江山如此容易?

個人感覺,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傳統問題

在五代十國的大背景下,天子其實不過是大小軍閥中,綜合實力比其他軍閥略勝一籌的人。事實上,後周的江山,本身也是利用後漢隱帝軟弱無能,不能有效彈壓後漢境內的軍閥而得來的。對於五代君王來說,君主一旦出現弱勢,那麼,其他軍閥趁機取而代之,是一種傳統。在這種強大的傳統慣性下,一個七歲的孩子做皇帝,即便是沒有趙匡胤,也會有其他軍閥產生不臣之心,篡奪柴宗訓的皇位。


因此,有說法認為,宋太宗的皇位並非來自篡位,而是宋太祖趙匡胤唯恐自己死後,自己的兒子對內,鬥不過趙光義,對外,彈壓不住朝中的將領,於是讓趙光義來做自己的繼承人,是為宋太宗。這也側面佐證了五代的篡位傳統,在宋太祖在位後期,依舊有一定的影響力。

柴榮的佈防

柴榮號稱五代第一明君。對於自己死後,七歲兒子掌握朝廷的事情,柴榮也深知這背後的風險性。因此,安排了符彥卿、韓通和趙匡胤等人一起輔政。

柴榮安排這麼多人輔政的目的,就是讓他們互相牽制,防止輔政大臣人數太少、權力過於集中。


不料,柴榮的這一安排,最終還是破產了。趙匡胤利用掌握軍權的優勢,以及韓通等人的手段不敵自己的弱點,詐稱契丹、北漢入侵,對後周朝廷發動兵變,最終導致後周覆滅。

可以說,柴榮是留下心腹忠臣的,只不過,能力不足,沒能保住後周江山。

後周勢力的反抗

趙匡胤篡位成功後,部分後周的軍閥,以討伐趙匡胤為名,起兵造反。最終,因為軍閥自身的能力有限,這些反抗都被新生的北宋政權彈壓下去。

綜上而言,在後周的時代背景下,趙匡胤能篡位成功,是在瓦解柴榮的佈防、成功彈壓後周軍閥反抗的基礎上,從歷史必然性角度來說,任何一個後周武人,只要具備趙匡胤的條件和優勢,都會導致後周的覆滅。


藤樹先生


周世宗不是沒有給兒子周恭帝留下一些心腹,而是他看走了眼!周世宗雖然是英年早逝、年不滿四十就掛了,卻不是像後來宋太祖那樣猝死。在臨終之前,周世宗還是有大把時間安排身後事的,而且他也的確作出了相應的安排。但是,周世宗彼時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了對皇位威脅最大的張永德和李重進身上,以至於忽略了宋太祖可能存在的威脅。



張永德是周太祖的女婿、李重進是周太祖的親外甥,而周世宗雖然名為養子,實際上卻只是周太祖的內侄(柴皇后的親侄子)而已,這兩個人與周太祖的關係實際上比周世宗要近得多,李重進與周太祖甚至還有血緣關係!單就前面說到的這些,已經足以讓周世宗如芒在背、寢食難安了。但是,二人對周世宗的威脅遠不止如於此!張永德手裡握著禁軍殿前司,擔任著殿前都點檢,也就是後來宋太祖乾的那活兒!而另一支禁軍侍衛親軍司則掌握在李重進手裡,李重進擔任著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換言之,周世宗雖然坐在皇位上,但身家性命卻掌握在兩個對皇位有著直接威脅的對手手中!



正是因為如此,周世宗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防這兩個人上。加之宋太祖在周世宗面前一直襬出了一副“忠臣”的嘴臉,以至於周世宗如此精明之人,居然忽略了野心勃勃的宋太祖!周世宗晚年為了防患於未然,利用“點檢做天子”的小木牌發難,免去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職務。有很多人認為,那塊小木牌很可能是宋太祖為了搞掉張永德上位而玩出的把戲。但是,個人倒是覺得未必。即便搞掉了張永德,宋太祖憑什麼就那麼肯定周世宗會讓他出任殿前都點檢?個人認為,這件事很可能就是周世宗為了拿下張永德而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出大戲!至於李重進,周世宗則上演了一出明升暗降,將其晉升為了歸德軍節度使兼同平章事,即所謂“使相”。職務高了、事情自然也就多了,雖然李重進仍然兼任著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主要精力卻被分散了。於是,周世宗主動為其“分憂”,派出自己的親信韓通出任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間接控制了侍衛親軍司,逐步架空了李重進。



在暫時“擺平”張永德和李重進之後,周世宗的身體也每況愈下,不得不開始為身後之事作出相應安排。首先是將禁軍交給了自己認為可以信任的宋太祖和韓通,讓二人相互牽制,不至於一家獨大。之後又對宰相進行了分權,讓範質、王溥、魏仁浦分權,相互牽制。同時,又以宰相節制禁軍,企圖讓文臣與武將相互牽制,形成權力平衡。除此之外,便是周世宗的岳父符彥卿了。符彥卿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曾出任忠武軍節度使、天雄軍節度使、守太師等職,爵封魏王。不僅位高,而且在軍中頗具影響力。更重要的是,他是兩位符皇后(小符皇后即後來的符太后)的父親、周恭帝的外祖父(周恭帝非符太后親生,而是她姐姐大符皇后所生),為了自家的利益符彥卿也會盡力為外孫周恭帝鎮住場面!



但是,周世宗忽略了幾點,而這幾點恰恰是致命的!首先是韓通,周世宗的出發點是沒錯的,用韓通和宋太祖相互牽制。可是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韓通的性格。韓通這個人性格比較孤傲,雖然對周世宗忠心耿耿,但是和同僚的關係卻都不怎麼樣!相反,宋太祖和同僚的關係卻相當融洽,甚至和張永德的關係也非同尋常。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的上中層軍官,很多都是宋太祖的“好哥們”“好兄弟”!單單這一點,宋太祖足以架空韓通,變相控制侍衛親軍司,周世宗的第一個權力平衡就這樣被打破了!



再說第二個平衡。韓通本身與幾個宰相關係就非常一般,仗著自己是周世宗的心腹,根本不把幾個宰相當回事。而且,韓通自己也掛著同平章事的宰相銜,不甩那老幾位也很正常。同時,幾個宰相雖然有些節制禁軍的權限,可手裡根本沒有直屬軍隊,無論什麼事也繞不開宋太祖和韓通。這種相互牽制實際上非常牽強,幾個文臣宰相根本無力制衡兩大禁軍統帥。第二個平衡先天不足,不久之後便形同虛設。



這之後便是符彥卿了。周世宗對這位岳父的期望值非常高,但是他卻忽略了一點,符彥卿不僅是自己的岳父,而且還是宋太祖胞弟宋太宗的岳父!符彥卿的小女兒嫁給了宋太宗。說起來,符趙兩家也同樣是兒女親家。雖然說外孫當皇帝,符彥卿和老符家最得益。但是,符彥卿已經封王了,對於外戚家族而言,已經到頂了,而且是“超編”了!宋太祖當皇帝,老符家後人依然可以高官厚祿,損失並不是非常大。更何況,如果像後來那樣,宋太宗當上了皇帝,那符彥卿仍然是皇帝他岳父,沒區別!當然,建隆元年符彥卿還不可能預見到自己小女婿也能當皇帝。如此一來,如果是其他人篡位,符彥卿和符氏家族肯定會拼死一搏,可當皇帝的偏偏是自己另一位親家趙弘殷的兒子!符彥卿這支殺手鐧也失去了作用……



最後就是宋太祖了,周世宗當初設計這一套權力平衡體系時並沒有把宋太祖列入野心家的範疇,而是把他列入了可以信任之人的行列。如果是其他人,這一套權力平衡系統還是會發揮相當大作用的,只可惜,周世宗遇上了宋太祖、看錯了宋太祖,到頭來一切努力全部白費……所以說,並不是周世宗沒有給兒子留下心腹,而是周世宗看走了眼,錯把白眼狼當託孤之臣了……“陳橋兵變”,宋太祖黃袍加身,整個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大部倒戈,韓通獨木難支,被王彥升誅滅了滿門,成為了宋太祖這場不流血政變的唯一一點遺憾。在軍隊倒戈之後,文臣已然沒有了討價還價的本錢,範質、王溥、魏仁浦這些人只得接受既成事實以保全自己的富貴和全家的性命。而被周世宗寄予厚望的符彥卿,直接被小女兒(宋太宗符皇后)、小女婿拿下,保持沉默……一切順利,宋太祖幾乎沒有遭遇什麼實質性抵抗便輕而易舉當上了皇帝,順利到宋太祖自己都沒想到會如此順利,以至於最後連周恭帝的禪位詔書都沒有預先備好……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不流血政變就這樣陰錯陽差地發生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留下了,因為在柴榮心中,趙匡胤就是那個忠臣。實際上,柴榮臨死之前一頓神操作,防的根本不是趙匡胤,而是張永德和李重進。而趙匡胤正是柴榮用以防備張永德和李重進的棋子之一,只不過沒想到“這枚棋子”卻最終篡位了。

一.後周的禁軍系統

後周禁軍分為兩個系統:殿前司系統和侍衛親軍司系統。前者統帥為殿前司都點檢,下設副都點檢,殿前司都指揮使。後者統帥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下設副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等。原本,侍衛親軍司是最重要的禁軍系統。柴榮登基後,窩居太原河東地區的北漢政權欺負柴榮年輕,勾結契丹南下。柴榮御駕親征,在“高平之戰”中大勝北漢軍。但是高平之戰中,曾經發生過大將樊愛能、何徽不聽號令、不戰自潰的事情,柴榮深感五代以來驕兵悍將的危害,於是大力整軍,“選天下精狀補充殿前諸班”,從此殿前司地位壓過了侍衛親軍司,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位在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之下,高於殿前都指揮使。而具體負責為殿前司選拔精壯士兵和基層軍官的,就是當時柴榮的心腹將領,趙匡胤。

周世宗柴榮畫像

二.柴榮臨終前的權力設計

後周顯德六年,柴榮御駕親征遼國,意圖奪回自後晉石敬瑭時期就割給契丹遼國的燕雲十六州。結果柴榮在後周軍已拿下三關十七縣,節節勝利之時,突患重病,不得已而撤軍。回軍途中,軍中出現了“點檢做天子”的流言。而當時任殿前司都點檢的,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張永德。雖然柴榮不相信這個預言,並且自信的評價張永德說“吾觀之,終不是富貴之人”,但是古人還是十分在意這種讖語的,最終還是免去了張永德殿前司都點檢之職,而新任的都點檢就是未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這個流言是誰傳的,又是誰在柴榮病重這個關鍵節點上,將“點檢做天子”五個字寫在了三尺長的木板上呢?有人根據最後受益原則,推斷是趙匡胤導演了這一幕。但是,我個人覺得,導演這一事件的不可能是趙匡胤,而只可能是另一禁軍系統的統帥,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的李重進。

如果是趙匡胤傳的“點檢做天子”,以當時趙匡胤的資歷,正常情況下,位高權重的都點檢一職是根本輪不到他接任的。周世宗柴榮讓趙接任都點檢,是純粹的破格提拔。趙匡胤沒必要在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繼任殿帥的情況下,導演這樣的鬧劇。而李重進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親外甥,當年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郭威怕他反對柴榮,在生前就讓李重進跪拜了柴榮,為二人定下了君臣名份。李重進在朝中,最大的政敵正是張永德。二人一度劍拔弩張,關係十分緊張。李重進在此時陷害張永德,是完全有可能的。

宋太祖趙匡胤像

趙匡胤是柴榮心腹,雖然已經在後周軍隊中多次為統帥出征,獨當一面,但是和張永德、李重進等宿將比,資歷太淺。那麼為什麼柴榮要破格提拔趙匡胤呢?這就是柴榮自以為自己設計權力的巧妙之處:

柴榮病危,太子年幼。因此,他真正要防的人是在軍中威望資歷甚高的張永德和李重進這兩位禁軍大帥。張永德被閒置,啟用了資歷淺的趙匡胤,這本身就是削弱殿前司禁軍的信號。然後,李重進當年是跟柴榮爭過皇位的,誰知道強悍跋扈的李重進會怎麼對待未來的小皇帝?張永德已廢,那麼失去制衡的李重進也不可以留在中央。於是柴榮讓李重進在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同時,兼任淮南節度使,出鎮揚州,將其排擠出中央,讓其實際上脫離了侍衛親軍系統。最危險的兩人,都被廢掉了。那麼對於接任殿前司統帥的趙匡胤,柴榮真的就一點沒防備嗎?當然不是。

侍衛親軍司的實際指揮權,落入了副都指揮使韓通手裡。韓通,這個人,“性剛而寡謀”,不善於拉幫結派搞關係,柴榮出征時,多次委任韓通在京師汴梁留守。因此柴榮對其十分信任,自然放心的把兵權交給他。有了韓通坐鎮侍衛親軍司,殿前司是掀不起大浪的。

其次,柴榮新立符彥卿女兒為皇后(小符後),拉名將符彥卿為外援為小皇帝護航。符彥卿出身武將世家,自後唐起就是名將,已經出仕五代,此時是天雄軍節度使,魏王,真正的位高權重。

最後,讓範質、王溥、魏仁浦並相,範質為首相,另兩人為副相。同時,三大宰相不光管政事,其中魏仁浦仍保有原職樞密使,統管軍政,另兩位宰相加“參知樞密院事”頭銜,協管軍政。三大宰相親密合作,牢牢掌控了行政權和調兵權。沒有他們的首肯,趙匡胤、韓通想調動一兵一卒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總結一下週世宗柴榮臨終前的權力設計,就會清晰的發現,禁軍統帥兩個都是心腹,但是一個資歷淺(趙匡胤),一個不會處關係(韓通)。三大宰相平分相權,又同時參與軍政,合作卻又互相制約,同時可以牽制兩位禁軍統帥。之後再拉符彥卿為外援,如此穩固的權力結構,可謂天衣無縫,試問,誰還能威脅小皇帝?

三.天算不如人算

然而,柴榮低估了趙匡胤的社交能力和野心。

我們來看一看,柴榮駕崩後,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的主要將領:

兩大禁軍統帥,韓通不善交際,跟誰都不對付。趙匡胤很善交際,跟誰關係都好。

侍衛親軍司中,三把手韓令坤“素與太祖(趙匡胤)親善”,四五把手高懷德、張令鐸跟趙匡胤關係也很好,雖然沒到結拜為兄弟的程度,但是至少是沒有矛盾的。後來陳橋兵變,二人均態度明確的擁立趙匡胤,趙匡胤還將妹妹嫁給了高懷德。

殿前司,就更不用說了,全是趙匡胤的人。二把手慕容延釗是趙匡胤的結拜大哥。三四把手石守信、王審琦,是著名的“義社十兄弟”,最早和趙匡胤結拜之人。可以說,整個禁軍高級將領,跟趙匡胤關係不太親近的只有掛名遠離中央的李重進以及韓通。

如此的軍隊結構,就算趙匡胤之前沒有野心,柴榮死後,野心也該生出來了吧?

其實,柴榮選的宰相團隊也有問題。首相範質為人過於自負跋扈。柴榮病危之時,覺得權力拆分的還是不夠,想再加一個副宰相。這個人就是柴榮還不是皇帝時候的潛邸舊人王著。柴榮當著趙匡胤(名義上的武將之首)、範質(文臣之首)的面說“王著藩邸舊人,我若不諱,當命為相”。但是範質不想再分權,而且範質討厭王著,認為其嗜酒如命,結果公開違背柴榮詔命。柴榮駕崩後,範質對此事一拖再拖,最終王著也沒有被任命為副宰相。前面我講過,三宰相控制著調兵機構樞密院,沒有他們首肯,趙匡胤一兵一卒都是無法調動的。但是後來,傳言契丹入侵,範質也不經查證,就匆匆將大軍交給了趙匡胤,最終使得趙匡胤輕易獲得軍隊控制權,進而發動陳橋兵變。

另外,外援符彥卿也有個致命問題:符彥卿的二女兒雖然被柴榮立為皇后,但是符彥卿的小女兒嫁給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陳橋兵變,你讓符彥卿幫誰呢?而且滿朝文武,柴榮沒看走眼的只有韓通,也只有韓通聽說兵變後想著組織兵力抵抗,但是還沒到家就被趙匡胤心腹王彥升截住殺死了。這種情況下,符彥卿又能做什麼呢?

所以,柴榮臨死前看似將權力層層分割,互相制約,但實際上,對趙匡胤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限制。這隻有一個解釋,就是趙匡胤作為柴榮心腹,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柴榮根本沒想過他會篡位,也根本沒有防著他。在柴榮心中,趙匡胤是保護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選。只能說,柴榮這次是看走眼了。


杜少說歷史


趙匡胤就是柴榮的心腹忠臣,沒想到趙匡胤卻奪權了。




柴榮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郭威是後漢輔國四大臣之一,因為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所以最有威望,在出徵路上被手下將士擁立,當時沒黃袍是把黃色大旗扯下來給他披上的。

趙匡胤目睹了全部過程。郭威死後,因為被滅族所以沒有子嗣繼位所以讓養子柴榮繼位。趙匡胤跟著柴榮出生入死的幹,鞍前馬後的照顧,所以成了柴榮的心腹。柴榮重點防範的是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和外甥李重進。為了消彌矛盾專設“殿前都點檢”讓張永德擔任。由於注意力都集中到張、李二人身上了,所以忽視趙匡胤,趙匡胤結交文臣武將,培植私人勢力。柴榮一死,立即有邊報契丹和北漢來犯。趙匡胤奉命出征,剛走就有謠言出征之日冊立點檢為天子。趙匡胤此前接替張永德殿前都點檢之職。於是,三天後發生了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

不是柴榮沒有心腹忠臣而是心腹忠臣才有權力和機會奪權。回到京城後,待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還沒集結人馬就被趙匡胤的同黨追殺,全家被殺。然後就是禪位儀式。整個過程滴水不漏,一氣呵成,而且犧牲的只有韓通一家。事成之後,趙匡胤也沒有殺舊臣和宗室,甚至連前朝宰相都留任了。

趙匡胤敢戰善戰,敢幹能幹,而不嗜血,比同時代的大將強。


江南不缺水


周世宗柴榮:“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惜39歲便撒手人寰,凌雲壯志化作無奈嘆息,宏圖偉業都為他人做嫁衣!

柴榮他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以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來看,完全可以掃平天下、開創盛世,成為一代明君盛主,可惜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如老天在假他一些時間,也許中國歷史就會有一個與漢唐並肩的盛世,而不是處處被異族蹂躪的宋王朝。

而在死前的,他把一切安排的非常妥當,可惜,看走眼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參照郭威黃袍加身事件導演另一場黃袍加身的趙匡胤。

柴榮的具體安排是:

內宮方面:立魏王符彥卿女為皇后(即小符後),主持後宮,小符後是大符後的妹妹,主持中宮事宜,必能善待其姐兒子柴宗訓。以四子七歲的柴宗訓為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以五子柴宗讓為左驍衛上將軍,封燕王,前三個兒子和郭威一家死於劉承祐之手。

宰執大臣方面:擢升樞密使魏仁浦為宰相,晉封吳廷祚為左驍衛上將軍、檢校太傅、樞密使,執掌樞密院。魏仁浦、範質、王溥三位宰相參知樞密院使。為什麼這麼安排?五代以來。樞密使參與朝政。始於宰相分權,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樞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與議軍國大事,其權重於宰相。

論級別,宰相高於樞密使,論實權,樞密使高於宰相,柴榮將魏仁浦調出樞密院,是擔心魏仁浦權力過重,由吳廷祚接任樞密使,又擔心吳廷祚由此做大,所以讓魏仁浦、範質、王溥三位宰相參知樞密院使,讓四人互相牽制,平衡最高權力,四人都是文職出身,在軍界沒有任何根基勢力,所以四人執掌樞密最為可靠。

軍界調整:藩鎮長官換調,一是駐京兆的永興節度使王彥超改任鳳翔節度使,鳳翔是後周西面門戶,不容有失,而王彥超又是猛將,這個人事安排是為了防備後蜀孟昶,柴榮相信他對付的了孟昶,萬一王彥超在政治上靠不住,畢竟他在永興軍任職3年,難免培養出自己的勢力,而把他調至鳳翔,一方面對付孟昶,就算他叛變,在鳳翔沒有任何根基,也掀不起大浪來。

二是由駐青州的平盧軍節度使李洪義接替王彥超職務兼京兆尹,李洪義在京兆也沒有任何根基,也不會有後顧之憂。

三是解除張永德殿前都點檢職務,升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按說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柴榮的妹夫,但柴榮信不過張永德。原因是張永德的能力、名望和在軍界的勢力都讓柴榮非常不放心,張永德是周朝近親,出道早,官位高,自始至終都出在周朝最高權力中心,掌握禁軍已經三年,禁軍中親信、故舊非常多,人脈非常廣,如果柴榮死後,張永德起了異心,近水樓臺先得月,沒有誰能夠制服張永德。

於是張永德被解除兵權,加官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任都檢點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是趙匡胤,只不過是柴榮信任他罷了,畢竟趙匡胤在禁軍中的人脈關係跟張永德一樣廣,柴榮不相信自己繼位前就身居高位的張永德,而相信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趙匡胤,可惜他還是看走了眼,趙匡胤還是辜負了他的信任。可惜柴榮一片苦心,卻是趕走了妹夫張永德,便宜了所謂的心腹趙匡胤。

柴榮太累了,六年征戰勞苦,很少休息,操勞過度,一病不起,遂成千古遺恨,半年後,他的心腹愛將趙匡胤帶著他精銳的禁軍發動政變,奪取了後周天下。

柴榮死了,在他的人生即將到達頂峰的時候,命運給柴榮以及中國歷史開了一個苦澀的玩笑,這個不應該出現的玩笑直接葬送掉了一個幾乎可以媲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偉大時代,直接改寫了中國近一千年的歷史。

從此,漢民族崇文廢武,血性越來越少,漢唐以來奔放大氣的民族性格不在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內斂保守,當一個民族失去了對外開拓的血性和霸氣,在歷史的泥淖中不斷的沉淪,等待著這個民族的只能是毀滅,近千年來,漢民族的數次亡天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了,可以說,柴榮病死,趙匡胤奪位,是中國歷史至公元后以來第二次千年中最大的不幸。

有些觀點指責中國古代的民族主義,但如果沒有偉大的民族主義者,誰來保護我們的文明,誰來保護我們的發展成果,指望敵人發善心嗎?這不是痴人說夢嗎?可能性為零。其他三個古文明是怎樣滅亡的嗎?

人,只有自強才能自立,國家要生存發展,只能依靠自己,在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中,永遠不要相信道德對一個利益集團的約束,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鐵血自強,用刺刀而非道德來爭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你哪怕是想跟人家談判,你想跟人家去用道德,用法理來爭,你首先得有粗的胳膊,你得能掰過別人,你沒這些東西,什麼都白搭,想跟人家談,人家不跟你談,你沒有實力跟人家談。

所以從漢民族自己發展的利益來講,影響千年歷史發展的關鍵人物,不是趙匡胤,而是柴榮,柴榮的死,對近千年歷史是最具影響力的,柴榮如果不死,趙匡胤奪位的可能性是零。

無法理解命運之神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哪怕在多給柴榮五年時間,他也有足夠的能力來改變歷史,柴榮在他短短五年半的鐵血生涯裡面,幾乎戰勝了所有的敵人,卻唯獨戰勝不了命運,這大概就是天意了,於是,英雄死了,漢民族也錯過了又一次復興的機會。

周世宗柴榮年輕時向精通術數的左諫議大夫王樸發問:“朕當得幾年?”。王樸回答:“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柴榮聽後滿心高興回答道:“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這是何等的豪邁大氣,這是個有擔當的偉大男人對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可惜,歷史並沒有給柴榮三十年的時間,他在位緊緊五年半,太短了,真的太短了,屬於英雄的鐵血時代結束了。這是一個誰都沒想到的結局,也許,這就是天意吧!

最後,讓我們一起回顧下這位明君五年半的文治武功作為結束

政治:清吏治,選人才,施行德政、欽定律法

經濟:均定田賦,降低稅收,勸課農桑,疏浚河道,這一系列措施,使得後周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文化: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延聘文學之士,實行考試製度等。

武功: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


小雷閒話歷史


五代時期,兵強馬壯者為天子。柴榮作為一代明君,怎麼可能在自己身後不留後手呢?而且趙匡胤也不是輕易得手的。

早在柴榮病重之際,他就開始對有可能威脅到政權安全的將領作了重點防範。

比如,柴榮解除了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職務。張永德掌典禁軍,戰功卓著,另外有個身份是周太祖郭威女婿。世宗本來對他十分忌憚,結果他又在回師途中,發現了一個長三尺餘的木條,上書“點檢作天子”。所以世宗考慮到張永德是個潛在威脅,加上覺得他並非真正的輔政之才,乾脆免去其殿前都點檢之職,改任其為澶州節度使。

但是張永德留下的空缺卻由趙匡胤擔任。因此從黑色幽默的角度上說,柴榮為了鞏固其政權,反而讓趙匡胤有了奪取其政權的契機。

當然,就任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雖然掌握了三萬左右的精銳,但僅依靠這些力量,尚不足發動一場宮廷政變。

柴榮當時也留下了其他制衡趙匡胤的心腹重臣。比如當時任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的李重進能征慣戰,手握重兵。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後周的立國與發展中居功厥偉,被郭威、柴榮“委以心腹”,雖有勇而寡謀,卻誓死效忠周室。步軍都指揮使袁彥,也是趙匡胤的死對頭。

但可惜的是,世宗殫精竭慮安排的輔政格局,在其子恭帝即位不久就破壞無遺。先是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袁彥被排擠出汴梁,改任陝州節度使。袁彥離開後,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改任侍衛馬步軍都虞候,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高懷德升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張令鐸升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鐵騎右廂都指揮使王審琦升為殿前都虞候。

此後不久,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也被排擠出了權利中樞,改任淮南節度使。

在此之後,殿前司的實權派人物如下: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副都點檢慕容延釗、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審琦、鐵騎右廂都指揮使劉廷讓、控鶴右廂都指揮使馬全義。其中石守信、王審琦、劉廷讓三人,是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中的盟兄弟;慕容延釗與趙匡胤私交甚篤,趙匡胤“常兄事延釗”;馬全義則是趙匡胤心腹,可以說恭帝即位月餘,殿前司就變成了趙匡胤政變的大本營。

而本來應該制衡殿前司的侍衛親軍司的情況也大有變化: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暫缺 、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馬步軍都虞候韓令坤、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

這四人當中,韓令坤、高懷德、張令鐸三人都以趙匡胤馬首是瞻,這樣一來,侍衛親軍司中,除了韓通一人,大體上也被趙匡胤勢力控制了。

後世有人認為,年幼的恭帝和符太后不可能主動做出這種自毀長城的決定,一切都是趙匡胤在暗中操縱。理由就是趙匡胤的胞弟趙光義的妻子是符太后的姐妹,趙匡胤通過符太后這個沒有絲毫政治鬥爭經驗的女子,達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過這些人事調動,趙匡胤才藉著所謂“契丹南侵”的這個理由,將部隊帶出了汴梁城,並將其掌握在手中,才在京畿之外發動政變,“黃袍加身”。

而趙匡胤最後的成功,要結合五代的具體情況來看。五代是一個誰握有軍權,誰就等於擁有了政治發言權的時代。合格統治者首先的條件是能打,比如柴榮。但上個合格統治者的心腹重臣,未必會忠於這個統治者的兒子。雖然歷史上是趙匡胤成功了。但如果最後掌握權力的是其他柴榮的心腹重臣,一樣會想辦法造反奪權的。

這就是“主幼臣疑”必然會導致的情況。


冷兵器研究所


五代亂世,就是比拳頭硬的時代。成年皇帝尚且不能保證一定能坐穩皇位,更何況是一個只有七歲的小孩皇帝?我們現在之所以對後周高看一眼,主要是因為後周世宗柴榮太過於優秀了,因為他的優秀,讓很多人在下意識裡忽視後周其實也是一個五代政權,忽視了後周的立國根基其實並不比五代的其他四代要強多少。



那麼,後周的立國根基到底有多弱呢?不客氣的說,也就比後漢強一點,在五代中排倒數第二。柴宗訓的皇位被趙匡胤給篡掉,屬於非常正常的結果。

我這麼說,理由有三:

首先,後周的國運太短,從建國到被趙匡胤篡掉,只有區區九年,根本沒有時間培養效忠於柴氏的骨幹。

其次,後周皇帝的皇位也是篡來的。郭威能篡位,別人就篡不得了?上樑不正,就不要指望下樑不歪了。

第三,柴榮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法統其實很弱。而柴宗訓又是個七歲小孩子,他的統治基礎更弱。

因此,由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周世宗柴榮在去世時,他能信任的忠臣幾乎屈指可數,趙匡胤算是一個忠臣,柴榮也將兒子託付給了他。但是很可惜,柴榮看走眼了。

那麼,柴榮如果不重用趙匡胤,轉而託孤給其他忠臣,就能避免柴宗訓的皇位被權臣給篡了麼?

不好意思,答案非常殘酷,不可能!

因為,從中唐藩鎮割據以後起近兩百年,中原就是亂的!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單靠血緣就保住地位的,根本沒有成功的案例。這和大一統王朝傳承是完全不同的。柴宗訓在當時局面下,沒有一絲能保住皇位的可能性。因為在當時除了趙匡胤之外,還有大把的人,同樣對皇位蠢蠢欲動,這些人一樣有可能把柴宗訓取而代之。

前面說過了,柴榮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血統並不比張永德(郭威女婿)、李重進(郭威外甥)要強多少。柴榮可以繼承皇位,他們憑什麼不能上位?

所以,即使沒有趙匡胤,也會有錢匡胤、孫匡胤會冒出來篡位。柴宗訓的皇位,天生就註定了要被篡。柴榮想通過託孤給忠臣的辦法來給小兒子鋪路,這是不可能的。他當時唯一可行的傳位途徑,只能是把皇位傳給強者。最起碼的,也應該是把皇位傳給成年的柴氏宗親,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




可能有人會覺得,皇位不能傳給兒子,只能傳強者,這也太殘酷了吧?但是沒辦法,這就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悲哀。

五代之所以會被稱為亂世,就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哪怕是皇帝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三國時,孫策突然病死,他沒有把江東之主傳給兒子孫紹,而是傳給弟弟孫權;

南北朝時,高澄臨終前,他沒有把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也是傳給了弟弟高洋;

五代時,郭威的兒子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殺的乾乾淨淨。他在登基後,其實還可以考慮廣納後宮,再生幾個兒子。但郭威並沒有這麼幹,他是毫不動搖的栽培柴榮,完全不考慮把皇位傳給兒子。

孫策、高澄、郭威會選擇強者傳位,而不是傳給兒子,就是因為他們都明白,生於亂世身不由己的道理。而這個道理,其實柴榮也懂。只不過他沒有看透,沒有郭威那麼深的覺悟。

郭榮重病前,他為了保柴宗訓的皇位,費盡心思的去打壓張永德、李重進,重用趙匡胤來制約他們。然而結果是,張、李二人確實被打壓了。但反讓和郭威毫無關係的趙匡胤輕易得了天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柴榮費盡心思,只是便宜了趙匡胤。這或許就是柴榮和郭威在眼光和胸襟這兩方面的差距吧。



後來趙匡胤上位,他的頭號培養對象也是弟弟趙光義,而不是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這其中的道理,也是因為趙匡胤明白兒子太小了,鎮不住場子的這個道理。

當然了,趙匡胤重用弟弟也有副作用,就是後來趙光義尾大不掉,趙匡胤也拿他沒有任何辦法。最後趙匡胤之死,民間對此議論紛紛,都說是被趙光義給害的。

但是,不管怎麼說。北宋從五代亂世中給走出來了。趙匡胤的作用居功至偉,趙光義的功勞也非常大。試想,如果當初不是這哥倆交替上位坐皇帝,穩住了局勢。北宋會不會也是第二個後周呢?



總的來說,柴榮傳位給兒子,而不是培養兄弟繼位(柴榮有四個兄弟),這是一開始就在大方向上的錯誤。如果連這個大方向都搞錯,那麼柴榮在臨終如何佈置儲位問題,都必然是徒勞無功。

不過,如果柴榮能多活十幾年,一直活到柴宗訓能順利接掌大權,他傳位給兒子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只是很可惜,柴榮的命太薄了,而他的野心又大,既想撿芝麻,又不想丟西瓜,這怎麼可能呢?


Mer86


漢朝之後,篡位已經是一套很成熟的體系操作,直至唐宋更是如火純青。

要麼是勢力滔天,要麼是手握兵權。

趙匡胤是二者皆有,本是柴榮最為依靠的臂膀,若是柴榮活得好好的,壽命足夠長得可以為其後續者提供成長時間,相信趙匡胤會踏實最忠臣。

可惜啊,柴榮夭壽,他一死,北周會動盪不安,至少會為了爭權奪勢而殺個不亦樂乎。

趙匡胤是重臣,曉得這樣的事情嚴重性,奈何當時實行的父死子繼的傳承,故此只能採取政變一途。

要知道,這種取而代之的暴力程度在古代絕對是已經很罕見了,甚者趙匡胤當了皇帝還善待柴榮後裔。

換句話講,一塊打天下的幫派兄弟,老大突然掛了,老二自然會想接替,利用手頭掌控的幫派資源,不難在老大病危之際鋪排好一切,這一點比奄奄一息的老大試圖協助幼子理順所有還容易。

牆倒眾人推嘛,病危的柴榮如一面牆,老二如日中天,與其期待不知所謂的幼主會給啥樣的安排,倒不如相信老二給予的保障。

再說了,幼主可以給的安全感是遠遠不能及老二答應的安全感。

因此,有心帝位的趙匡胤稍微動一下心思,全體朝臣武將都心知肚明,掂量一下幼主與趙匡胤孰輕孰重,選擇不難做出。


鴻哥iouyh福小鋪


要說心腹,最心腹的莫過於趙匡胤了。不過柴榮臨終前還是做了一系列人事安排,為年幼的兒子保駕護航,其中就有掣肘趙匡胤的部分,可惜此時的趙匡胤氣候已成,不是一個七歲孩子能對付得了的。

顯德六年(959年),也就是柴榮去世的那一年,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年初柴榮身體還未有異樣,帶兵北伐,此時趙匡胤跟隨在柴榮左右,擔任水陸都部署,這個職位十分重要,是前線各路部署的總指揮,趙匡胤在柴榮心中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然而還不止這些。

柴榮平定關南以後,在行軍路上,審閱各地所上文書,得到一隻皮口袋,袋中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柴榮感到這件事十分奇怪,“點檢”是官職名稱,而在後周官職中,離他最近的便是“殿前都點檢”,當時由張永德擔任。在柴榮臥病回京後,對此事心存芥蒂,於是就命趙匡胤任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接替了張永德。

這一任命更能看出柴榮對趙匡胤的器重和信任。首先他顯然已經相信了“點檢作天子”這一讖語,否則不會一回來就換人,而他將趙匡胤換到這個位置,用自己最信任的人會避免讖語的發生;其次殿前都點檢這一職務對天子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掌統率親軍,總額左右衛將軍、符寶郎、宿直將軍、左右振肅等官,可以說整個皇宮的安危都繫於此人之手。

如此,還有誰能比趙匡胤更加心腹嗎?雖然是確實是心腹,但從柴榮臨終前的一系列安排看來,還是對趙匡胤有所防範的。

首先他安排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為宰臣,即為託孤重臣。以三人的資歷和能力,完全可以鎮得住文官集團,也可以對武將集團形成掣肘。

隨後他又佈置了武將集團,在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後,又相繼提拔慕容延釗為殿前副都點檢;韓通為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令坤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袁彥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其中除慕容延釗和韓令坤與趙匡胤關係融洽,韓通和袁彥則與趙匡胤極不對付,與之處處為敵。這樣就在武將集團中培養出對立勢力,有利於制衡和掌控。

最後柴榮還扶植了外戚,立符氏為後,以此來籠絡其父符彥卿,藉助符彥卿地方上的軍事力量,與朝堂間的託孤重臣制衡監督,以此保證幼子宗訓統治地位的穩固。

原本這一套安排可謂是四平八穩,保自己的兒子成長完全不在話下,但是可惜的是,柴榮高估了趙匡胤的忠誠,又低估了他的能力。

他安排的三位宰相,後來都成了北宋開國名相,符彥卿也被封為北宋國師,幾人全部選擇了與時俱進。至於韓通和袁彥,後者很識時務,並未抵抗,前者倒是進行了殊死反抗,但並不見得是為了柴家,而是因為自己與趙匡胤積怨太深,反抗也是死,不反抗也是死。不過對於趙匡胤來說,你越反抗我越興奮,要不然搞得好像我這皇帝是白撿的一樣。

實際上柴榮已經預料到臣強主弱的局面,只是沒想到自己一直最信任的趙匡胤,有如此的號召力。不過趙匡胤在奪位後對柴家後人倒是照顧有加,沒有做得太過,也算是對得起柴榮的知遇之恩了。


尹禾


後周世宗柴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生致力於統一天下,是五代時期難得的明君。不過也正是由於柴榮太過於勞心費力,他在39歲時就英年早逝,留下了7歲的小兒子柴宗訓繼承皇位。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代周建宋,成就了新的王朝。

(柴榮)

那麼,柴榮作為一代明君,難道就沒有意識到有人會篡位嗎?他為什麼不留下一些心腹忠臣來保衛後周的江山呢?

其實,柴榮是有準備的。為了保住後周的江山,柴榮可謂是煞費苦心。在他感覺到身體出現問題之後,他就已經開始作出了一系列的防範措施。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有兩個人最有可能威脅到柴榮的統治。

一是郭威的女婿,擔任殿前都點檢的張永德。當時的殿前都點檢,掌握著禁軍,而擔任此職位的張永德不僅屢立戰功,又是郭威的女婿,確實是個威脅。因此,在柴榮看來,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應該改為由自己信得過的人來擔任。

於是張永德就被柴榮從這個位置上拿了下來,由趙匡胤來填補他的空缺。(從後來的情況來看,柴榮的這一波操作,實際上是坑了兒子一把。)

除了張永德之外,作為郭威外甥的李重進也是一個危險人物。

就血脈上來說,柴榮實際上和郭威根本就沒有血緣關係,相反郭威死後,最應該繼承皇位的,本該是作為外甥的李重進。不過郭威深刻地明白,身在亂世中,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想要在亂世中建立起王朝,不應該靠世襲,反而應該是有能者居之。因此,為了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郭威在臨死前,專門找了李重進進宮,讓他當著自己的面給柴榮行禮,其目的就是防止李重進造反。

(李重進劇照)

後來,後周在柴榮的帶領下,日益興旺。李重進也跟著吃香喝辣耀武揚威,他沒有造反的理由。

可要是柴榮病死了,他又會怎麼樣呢?

李重進擔任著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他能征善戰且手握重兵,一旦造反,肯定會極大地削弱後周國力,這是柴榮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柴榮努力削弱李重進的實力,慢慢將他調離了權力中心,還提拔趙匡胤與之抗衡,可以說是用心良苦。

除了這些可能造反的人,柴榮還安排了一些非常忠心的人輔助柴宗訓。

比如宰相範質,就是一個固執而忠心的大臣,非常適合託孤。

事實證明,柴榮的這點眼光確實也沒錯,當趙匡胤率大軍進入皇宮之後,朝堂上唯一一個沒有屈服的人,就是範質。

除了範質,侍衛親軍馬步副都指揮使韓通也是忠心耿耿的人。雖然韓通這人性情比較急躁,而且不擅於和人交際。但他卻是個認死理的人,哪怕柴榮死了,韓通也一定會全力保衛柴家人安全。趙匡胤在兵變之前,曾將韓通的手下調到了其他地方,這讓韓通在聽說趙匡胤造反後,一時召集不了人馬,只能草率地進行抵抗,最後抵抗失敗被殺。

(趙匡胤劇照)

除了這兩人外,柴榮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託孤大臣,那就是趙匡胤。

對於趙匡胤,柴榮也曾專門在軍中安排了一些對頭打壓他,但趙匡胤為人極擅交際,和朝中大部分將領都保持著非常好的關係,而且他當年的“義社十兄弟”,大部分都在朝中擔任著重要的職位。這也直接導致後來柴宗訓登基之後,朝廷中的軍政大權,幾乎全落到了趙匡胤的手裡,他不稱帝才是怪事。

柴榮雖然是明君,但在選擇繼承人方面卻沒有郭威的遠見,想要在亂世中幹出一番事業,唯有通過禪讓的形式,讓更強的人來治理國家。

趙匡胤在後來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沒有選擇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而是培養弟弟趙光義,也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