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盗帅夜留香YE


陈桥兵变

后周显德六年(西历959年),后周皇帝柴荣英年早逝。继位的皇帝柴宗训年仅七岁。在五代十国的大背景下,一个七岁的皇帝,注定无法稳定后周局势。

果然,柴宗训继位不久,后周朝廷就收到消息——北汉和契丹利用柴荣刚死的机会,准备入侵后周。对于后周来说,北汉和契丹的联合,无疑是最可怕的组合:因为法理上,北汉自称自己是后汉的延续,按照北汉的叙事,后周是篡夺后汉政权的伪政权,而契丹则有强大的国力支持,这两者结合,不论是法理还是实力,都是后周的巨大威胁。


因此后周朝廷委任赵匡胤组织军队迎战北汉、契丹联军。不料,赵匡胤趁机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逼迫后周皇帝柴宗训禅位给自己,自此,后周灭亡,北宋建立。

只是,让人感到不理解的是:英明一世的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如此容易?

个人感觉,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传统问题

在五代十国的大背景下,天子其实不过是大小军阀中,综合实力比其他军阀略胜一筹的人。事实上,后周的江山,本身也是利用后汉隐帝软弱无能,不能有效弹压后汉境内的军阀而得来的。对于五代君王来说,君主一旦出现弱势,那么,其他军阀趁机取而代之,是一种传统。在这种强大的传统惯性下,一个七岁的孩子做皇帝,即便是没有赵匡胤,也会有其他军阀产生不臣之心,篡夺柴宗训的皇位。


因此,有说法认为,宋太宗的皇位并非来自篡位,而是宋太祖赵匡胤唯恐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对内,斗不过赵光义,对外,弹压不住朝中的将领,于是让赵光义来做自己的继承人,是为宋太宗。这也侧面佐证了五代的篡位传统,在宋太祖在位后期,依旧有一定的影响力。

柴荣的布防

柴荣号称五代第一明君。对于自己死后,七岁儿子掌握朝廷的事情,柴荣也深知这背后的风险性。因此,安排了符彦卿、韩通和赵匡胤等人一起辅政。

柴荣安排这么多人辅政的目的,就是让他们互相牵制,防止辅政大臣人数太少、权力过于集中。


不料,柴荣的这一安排,最终还是破产了。赵匡胤利用掌握军权的优势,以及韩通等人的手段不敌自己的弱点,诈称契丹、北汉入侵,对后周朝廷发动兵变,最终导致后周覆灭。

可以说,柴荣是留下心腹忠臣的,只不过,能力不足,没能保住后周江山。

后周势力的反抗

赵匡胤篡位成功后,部分后周的军阀,以讨伐赵匡胤为名,起兵造反。最终,因为军阀自身的能力有限,这些反抗都被新生的北宋政权弹压下去。

综上而言,在后周的时代背景下,赵匡胤能篡位成功,是在瓦解柴荣的布防、成功弹压后周军阀反抗的基础上,从历史必然性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后周武人,只要具备赵匡胤的条件和优势,都会导致后周的覆灭。


藤树先生


周世宗不是没有给儿子周恭帝留下一些心腹,而是他看走了眼!周世宗虽然是英年早逝、年不满四十就挂了,却不是像后来宋太祖那样猝死。在临终之前,周世宗还是有大把时间安排身后事的,而且他也的确作出了相应的安排。但是,周世宗彼时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了对皇位威胁最大的张永德和李重进身上,以至于忽略了宋太祖可能存在的威胁。



张永德是周太祖的女婿、李重进是周太祖的亲外甥,而周世宗虽然名为养子,实际上却只是周太祖的内侄(柴皇后的亲侄子)而已,这两个人与周太祖的关系实际上比周世宗要近得多,李重进与周太祖甚至还有血缘关系!单就前面说到的这些,已经足以让周世宗如芒在背、寝食难安了。但是,二人对周世宗的威胁远不止如于此!张永德手里握着禁军殿前司,担任着殿前都点检,也就是后来宋太祖干的那活儿!而另一支禁军侍卫亲军司则掌握在李重进手里,李重进担任着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换言之,周世宗虽然坐在皇位上,但身家性命却掌握在两个对皇位有着直接威胁的对手手中!



正是因为如此,周世宗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防这两个人上。加之宋太祖在周世宗面前一直摆出了一副“忠臣”的嘴脸,以至于周世宗如此精明之人,居然忽略了野心勃勃的宋太祖!周世宗晚年为了防患于未然,利用“点检做天子”的小木牌发难,免去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有很多人认为,那块小木牌很可能是宋太祖为了搞掉张永德上位而玩出的把戏。但是,个人倒是觉得未必。即便搞掉了张永德,宋太祖凭什么就那么肯定周世宗会让他出任殿前都点检?个人认为,这件事很可能就是周世宗为了拿下张永德而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至于李重进,周世宗则上演了一出明升暗降,将其晋升为了归德军节度使兼同平章事,即所谓“使相”。职务高了、事情自然也就多了,虽然李重进仍然兼任着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主要精力却被分散了。于是,周世宗主动为其“分忧”,派出自己的亲信韩通出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间接控制了侍卫亲军司,逐步架空了李重进。



在暂时“摆平”张永德和李重进之后,周世宗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不得不开始为身后之事作出相应安排。首先是将禁军交给了自己认为可以信任的宋太祖和韩通,让二人相互牵制,不至于一家独大。之后又对宰相进行了分权,让范质、王溥、魏仁浦分权,相互牵制。同时,又以宰相节制禁军,企图让文臣与武将相互牵制,形成权力平衡。除此之外,便是周世宗的岳父符彦卿了。符彦卿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曾出任忠武军节度使、天雄军节度使、守太师等职,爵封魏王。不仅位高,而且在军中颇具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他是两位符皇后(小符皇后即后来的符太后)的父亲、周恭帝的外祖父(周恭帝非符太后亲生,而是她姐姐大符皇后所生),为了自家的利益符彦卿也会尽力为外孙周恭帝镇住场面!



但是,周世宗忽略了几点,而这几点恰恰是致命的!首先是韩通,周世宗的出发点是没错的,用韩通和宋太祖相互牵制。可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韩通的性格。韩通这个人性格比较孤傲,虽然对周世宗忠心耿耿,但是和同僚的关系却都不怎么样!相反,宋太祖和同僚的关系却相当融洽,甚至和张永德的关系也非同寻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上中层军官,很多都是宋太祖的“好哥们”“好兄弟”!单单这一点,宋太祖足以架空韩通,变相控制侍卫亲军司,周世宗的第一个权力平衡就这样被打破了!



再说第二个平衡。韩通本身与几个宰相关系就非常一般,仗着自己是周世宗的心腹,根本不把几个宰相当回事。而且,韩通自己也挂着同平章事的宰相衔,不甩那老几位也很正常。同时,几个宰相虽然有些节制禁军的权限,可手里根本没有直属军队,无论什么事也绕不开宋太祖和韩通。这种相互牵制实际上非常牵强,几个文臣宰相根本无力制衡两大禁军统帅。第二个平衡先天不足,不久之后便形同虚设。



这之后便是符彦卿了。周世宗对这位岳父的期望值非常高,但是他却忽略了一点,符彦卿不仅是自己的岳父,而且还是宋太祖胞弟宋太宗的岳父!符彦卿的小女儿嫁给了宋太宗。说起来,符赵两家也同样是儿女亲家。虽然说外孙当皇帝,符彦卿和老符家最得益。但是,符彦卿已经封王了,对于外戚家族而言,已经到顶了,而且是“超编”了!宋太祖当皇帝,老符家后人依然可以高官厚禄,损失并不是非常大。更何况,如果像后来那样,宋太宗当上了皇帝,那符彦卿仍然是皇帝他岳父,没区别!当然,建隆元年符彦卿还不可能预见到自己小女婿也能当皇帝。如此一来,如果是其他人篡位,符彦卿和符氏家族肯定会拼死一搏,可当皇帝的偏偏是自己另一位亲家赵弘殷的儿子!符彦卿这支杀手锏也失去了作用……



最后就是宋太祖了,周世宗当初设计这一套权力平衡体系时并没有把宋太祖列入野心家的范畴,而是把他列入了可以信任之人的行列。如果是其他人,这一套权力平衡系统还是会发挥相当大作用的,只可惜,周世宗遇上了宋太祖、看错了宋太祖,到头来一切努力全部白费……所以说,并不是周世宗没有给儿子留下心腹,而是周世宗看走了眼,错把白眼狼当托孤之臣了……“陈桥兵变”,宋太祖黄袍加身,整个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大部倒戈,韩通独木难支,被王彦升诛灭了满门,成为了宋太祖这场不流血政变的唯一一点遗憾。在军队倒戈之后,文臣已然没有了讨价还价的本钱,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些人只得接受既成事实以保全自己的富贵和全家的性命。而被周世宗寄予厚望的符彦卿,直接被小女儿(宋太宗符皇后)、小女婿拿下,保持沉默……一切顺利,宋太祖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实质性抵抗便轻而易举当上了皇帝,顺利到宋太祖自己都没想到会如此顺利,以至于最后连周恭帝的禅位诏书都没有预先备好……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不流血政变就这样阴错阳差地发生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留下了,因为在柴荣心中,赵匡胤就是那个忠臣。实际上,柴荣临死之前一顿神操作,防的根本不是赵匡胤,而是张永德和李重进。而赵匡胤正是柴荣用以防备张永德和李重进的棋子之一,只不过没想到“这枚棋子”却最终篡位了。

一.后周的禁军系统

后周禁军分为两个系统:殿前司系统和侍卫亲军司系统。前者统帅为殿前司都点检,下设副都点检,殿前司都指挥使。后者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下设副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等。原本,侍卫亲军司是最重要的禁军系统。柴荣登基后,窝居太原河东地区的北汉政权欺负柴荣年轻,勾结契丹南下。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大胜北汉军。但是高平之战中,曾经发生过大将樊爱能、何徽不听号令、不战自溃的事情,柴荣深感五代以来骄兵悍将的危害,于是大力整军,“选天下精状补充殿前诸班”,从此殿前司地位压过了侍卫亲军司,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位在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之下,高于殿前都指挥使。而具体负责为殿前司选拔精壮士兵和基层军官的,就是当时柴荣的心腹将领,赵匡胤。

周世宗柴荣画像

二.柴荣临终前的权力设计

后周显德六年,柴荣御驾亲征辽国,意图夺回自后晋石敬瑭时期就割给契丹辽国的燕云十六州。结果柴荣在后周军已拿下三关十七县,节节胜利之时,突患重病,不得已而撤军。回军途中,军中出现了“点检做天子”的流言。而当时任殿前司都点检的,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虽然柴荣不相信这个预言,并且自信的评价张永德说“吾观之,终不是富贵之人”,但是古人还是十分在意这种谶语的,最终还是免去了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之职,而新任的都点检就是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这个流言是谁传的,又是谁在柴荣病重这个关键节点上,将“点检做天子”五个字写在了三尺长的木板上呢?有人根据最后受益原则,推断是赵匡胤导演了这一幕。但是,我个人觉得,导演这一事件的不可能是赵匡胤,而只可能是另一禁军系统的统帅,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的李重进。

如果是赵匡胤传的“点检做天子”,以当时赵匡胤的资历,正常情况下,位高权重的都点检一职是根本轮不到他接任的。周世宗柴荣让赵接任都点检,是纯粹的破格提拔。赵匡胤没必要在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继任殿帅的情况下,导演这样的闹剧。而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当年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郭威怕他反对柴荣,在生前就让李重进跪拜了柴荣,为二人定下了君臣名份。李重进在朝中,最大的政敌正是张永德。二人一度剑拔弩张,关系十分紧张。李重进在此时陷害张永德,是完全有可能的。

宋太祖赵匡胤像

赵匡胤是柴荣心腹,虽然已经在后周军队中多次为统帅出征,独当一面,但是和张永德、李重进等宿将比,资历太浅。那么为什么柴荣要破格提拔赵匡胤呢?这就是柴荣自以为自己设计权力的巧妙之处:

柴荣病危,太子年幼。因此,他真正要防的人是在军中威望资历甚高的张永德和李重进这两位禁军大帅。张永德被闲置,启用了资历浅的赵匡胤,这本身就是削弱殿前司禁军的信号。然后,李重进当年是跟柴荣争过皇位的,谁知道强悍跋扈的李重进会怎么对待未来的小皇帝?张永德已废,那么失去制衡的李重进也不可以留在中央。于是柴荣让李重进在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同时,兼任淮南节度使,出镇扬州,将其排挤出中央,让其实际上脱离了侍卫亲军系统。最危险的两人,都被废掉了。那么对于接任殿前司统帅的赵匡胤,柴荣真的就一点没防备吗?当然不是。

侍卫亲军司的实际指挥权,落入了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韩通,这个人,“性刚而寡谋”,不善于拉帮结派搞关系,柴荣出征时,多次委任韩通在京师汴梁留守。因此柴荣对其十分信任,自然放心的把兵权交给他。有了韩通坐镇侍卫亲军司,殿前司是掀不起大浪的。

其次,柴荣新立符彦卿女儿为皇后(小符后),拉名将符彦卿为外援为小皇帝护航。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自后唐起就是名将,已经出仕五代,此时是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真正的位高权重。

最后,让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范质为首相,另两人为副相。同时,三大宰相不光管政事,其中魏仁浦仍保有原职枢密使,统管军政,另两位宰相加“参知枢密院事”头衔,协管军政。三大宰相亲密合作,牢牢掌控了行政权和调兵权。没有他们的首肯,赵匡胤、韩通想调动一兵一卒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总结一下周世宗柴荣临终前的权力设计,就会清晰的发现,禁军统帅两个都是心腹,但是一个资历浅(赵匡胤),一个不会处关系(韩通)。三大宰相平分相权,又同时参与军政,合作却又互相制约,同时可以牵制两位禁军统帅。之后再拉符彦卿为外援,如此稳固的权力结构,可谓天衣无缝,试问,谁还能威胁小皇帝?

三.天算不如人算

然而,柴荣低估了赵匡胤的社交能力和野心。

我们来看一看,柴荣驾崩后,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主要将领:

两大禁军统帅,韩通不善交际,跟谁都不对付。赵匡胤很善交际,跟谁关系都好。

侍卫亲军司中,三把手韩令坤“素与太祖(赵匡胤)亲善”,四五把手高怀德、张令铎跟赵匡胤关系也很好,虽然没到结拜为兄弟的程度,但是至少是没有矛盾的。后来陈桥兵变,二人均态度明确的拥立赵匡胤,赵匡胤还将妹妹嫁给了高怀德。

殿前司,就更不用说了,全是赵匡胤的人。二把手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结拜大哥。三四把手石守信、王审琦,是著名的“义社十兄弟”,最早和赵匡胤结拜之人。可以说,整个禁军高级将领,跟赵匡胤关系不太亲近的只有挂名远离中央的李重进以及韩通。

如此的军队结构,就算赵匡胤之前没有野心,柴荣死后,野心也该生出来了吧?

其实,柴荣选的宰相团队也有问题。首相范质为人过于自负跋扈。柴荣病危之时,觉得权力拆分的还是不够,想再加一个副宰相。这个人就是柴荣还不是皇帝时候的潜邸旧人王著。柴荣当着赵匡胤(名义上的武将之首)、范质(文臣之首)的面说“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但是范质不想再分权,而且范质讨厌王著,认为其嗜酒如命,结果公开违背柴荣诏命。柴荣驾崩后,范质对此事一拖再拖,最终王著也没有被任命为副宰相。前面我讲过,三宰相控制着调兵机构枢密院,没有他们首肯,赵匡胤一兵一卒都是无法调动的。但是后来,传言契丹入侵,范质也不经查证,就匆匆将大军交给了赵匡胤,最终使得赵匡胤轻易获得军队控制权,进而发动陈桥兵变。

另外,外援符彦卿也有个致命问题:符彦卿的二女儿虽然被柴荣立为皇后,但是符彦卿的小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陈桥兵变,你让符彦卿帮谁呢?而且满朝文武,柴荣没看走眼的只有韩通,也只有韩通听说兵变后想着组织兵力抵抗,但是还没到家就被赵匡胤心腹王彦升截住杀死了。这种情况下,符彦卿又能做什么呢?

所以,柴荣临死前看似将权力层层分割,互相制约,但实际上,对赵匡胤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限制。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赵匡胤作为柴荣心腹,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柴荣根本没想过他会篡位,也根本没有防着他。在柴荣心中,赵匡胤是保护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选。只能说,柴荣这次是看走眼了。


杜少说历史


赵匡胤就是柴荣的心腹忠臣,没想到赵匡胤却夺权了。




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郭威是后汉辅国四大臣之一,因为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所以最有威望,在出征路上被手下将士拥立,当时没黄袍是把黄色大旗扯下来给他披上的。

赵匡胤目睹了全部过程。郭威死后,因为被灭族所以没有子嗣继位所以让养子柴荣继位。赵匡胤跟着柴荣出生入死的干,鞍前马后的照顾,所以成了柴荣的心腹。柴荣重点防范的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为了消弥矛盾专设“殿前都点检”让张永德担任。由于注意力都集中到张、李二人身上了,所以忽视赵匡胤,赵匡胤结交文臣武将,培植私人势力。柴荣一死,立即有边报契丹和北汉来犯。赵匡胤奉命出征,刚走就有谣言出征之日册立点检为天子。赵匡胤此前接替张永德殿前都点检之职。于是,三天后发生了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

不是柴荣没有心腹忠臣而是心腹忠臣才有权力和机会夺权。回到京城后,待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还没集结人马就被赵匡胤的同党追杀,全家被杀。然后就是禅位仪式。整个过程滴水不漏,一气呵成,而且牺牲的只有韩通一家。事成之后,赵匡胤也没有杀旧臣和宗室,甚至连前朝宰相都留任了。

赵匡胤敢战善战,敢干能干,而不嗜血,比同时代的大将强。


江南不缺水


周世宗柴荣:“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惜39岁便撒手人寰,凌云壮志化作无奈叹息,宏图伟业都为他人做嫁衣!

柴荣他未能实现为君30年、扫平天下的愿望,但以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来看,完全可以扫平天下、开创盛世,成为一代明君盛主,可惜却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如老天在假他一些时间,也许中国历史就会有一个与汉唐并肩的盛世,而不是处处被异族蹂躏的宋王朝。

而在死前的,他把一切安排的非常妥当,可惜,看走眼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参照郭威黄袍加身事件导演另一场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柴荣的具体安排是:

内宫方面: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即小符后),主持后宫,小符后是大符后的妹妹,主持中宫事宜,必能善待其姐儿子柴宗训。以四子七岁的柴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五子柴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王,前三个儿子和郭威一家死于刘承祐之手。

宰执大臣方面:擢升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晋封吴廷祚为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傅、枢密使,执掌枢密院。魏仁浦、范质、王溥三位宰相参知枢密院使。为什么这么安排?五代以来。枢密使参与朝政。始于宰相分权,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

论级别,宰相高于枢密使,论实权,枢密使高于宰相,柴荣将魏仁浦调出枢密院,是担心魏仁浦权力过重,由吴廷祚接任枢密使,又担心吴廷祚由此做大,所以让魏仁浦、范质、王溥三位宰相参知枢密院使,让四人互相牵制,平衡最高权力,四人都是文职出身,在军界没有任何根基势力,所以四人执掌枢密最为可靠。

军界调整:藩镇长官换调,一是驻京兆的永兴节度使王彦超改任凤翔节度使,凤翔是后周西面门户,不容有失,而王彦超又是猛将,这个人事安排是为了防备后蜀孟昶,柴荣相信他对付的了孟昶,万一王彦超在政治上靠不住,毕竟他在永兴军任职3年,难免培养出自己的势力,而把他调至凤翔,一方面对付孟昶,就算他叛变,在凤翔没有任何根基,也掀不起大浪来。

二是由驻青州的平卢军节度使李洪义接替王彦超职务兼京兆尹,李洪义在京兆也没有任何根基,也不会有后顾之忧。

三是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按说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柴荣的妹夫,但柴荣信不过张永德。原因是张永德的能力、名望和在军界的势力都让柴荣非常不放心,张永德是周朝近亲,出道早,官位高,自始至终都出在周朝最高权力中心,掌握禁军已经三年,禁军中亲信、故旧非常多,人脉非常广,如果柴荣死后,张永德起了异心,近水楼台先得月,没有谁能够制服张永德。

于是张永德被解除兵权,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任都检点就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是赵匡胤,只不过是柴荣信任他罢了,毕竟赵匡胤在禁军中的人脉关系跟张永德一样广,柴荣不相信自己继位前就身居高位的张永德,而相信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赵匡胤,可惜他还是看走了眼,赵匡胤还是辜负了他的信任。可惜柴荣一片苦心,却是赶走了妹夫张永德,便宜了所谓的心腹赵匡胤。

柴荣太累了,六年征战劳苦,很少休息,操劳过度,一病不起,遂成千古遗恨,半年后,他的心腹爱将赵匡胤带着他精锐的禁军发动政变,夺取了后周天下。

柴荣死了,在他的人生即将到达顶峰的时候,命运给柴荣以及中国历史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这个不应该出现的玩笑直接葬送掉了一个几乎可以媲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伟大时代,直接改写了中国近一千年的历史。

从此,汉民族崇文废武,血性越来越少,汉唐以来奔放大气的民族性格不在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内敛保守,当一个民族失去了对外开拓的血性和霸气,在历史的泥淖中不断的沉沦,等待着这个民族的只能是毁灭,近千年来,汉民族的数次亡天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了,可以说,柴荣病死,赵匡胤夺位,是中国历史至公元后以来第二次千年中最大的不幸。

有些观点指责中国古代的民族主义,但如果没有伟大的民族主义者,谁来保护我们的文明,谁来保护我们的发展成果,指望敌人发善心吗?这不是痴人说梦吗?可能性为零。其他三个古文明是怎样灭亡的吗?

人,只有自强才能自立,国家要生存发展,只能依靠自己,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中,永远不要相信道德对一个利益集团的约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铁血自强,用刺刀而非道德来争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你哪怕是想跟人家谈判,你想跟人家去用道德,用法理来争,你首先得有粗的胳膊,你得能掰过别人,你没这些东西,什么都白搭,想跟人家谈,人家不跟你谈,你没有实力跟人家谈。

所以从汉民族自己发展的利益来讲,影响千年历史发展的关键人物,不是赵匡胤,而是柴荣,柴荣的死,对近千年历史是最具影响力的,柴荣如果不死,赵匡胤夺位的可能性是零。

无法理解命运之神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哪怕在多给柴荣五年时间,他也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变历史,柴荣在他短短五年半的铁血生涯里面,几乎战胜了所有的敌人,却唯独战胜不了命运,这大概就是天意了,于是,英雄死了,汉民族也错过了又一次复兴的机会。

周世宗柴荣年轻时向精通术数的左谏议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王朴回答:“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满心高兴回答道:“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这是何等的豪迈大气,这是个有担当的伟大男人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可惜,历史并没有给柴荣三十年的时间,他在位紧紧五年半,太短了,真的太短了,属于英雄的铁血时代结束了。这是一个谁都没想到的结局,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最后,让我们一起回顾下这位明君五年半的文治武功作为结束

政治:清吏治,选人才,施行德政、钦定律法

经济:均定田赋,降低税收,劝课农桑,疏浚河道,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后周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化: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佚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延聘文学之士,实行考试制度等。

武功: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等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


小雷闲话历史


五代时期,兵强马壮者为天子。柴荣作为一代明君,怎么可能在自己身后不留后手呢?而且赵匡胤也不是轻易得手的。

早在柴荣病重之际,他就开始对有可能威胁到政权安全的将领作了重点防范。

比如,柴荣解除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职务。张永德掌典禁军,战功卓著,另外有个身份是周太祖郭威女婿。世宗本来对他十分忌惮,结果他又在回师途中,发现了一个长三尺余的木条,上书“点检作天子”。所以世宗考虑到张永德是个潜在威胁,加上觉得他并非真正的辅政之才,干脆免去其殿前都点检之职,改任其为澶州节度使。

但是张永德留下的空缺却由赵匡胤担任。因此从黑色幽默的角度上说,柴荣为了巩固其政权,反而让赵匡胤有了夺取其政权的契机。

当然,就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虽然掌握了三万左右的精锐,但仅依靠这些力量,尚不足发动一场宫廷政变。

柴荣当时也留下了其他制衡赵匡胤的心腹重臣。比如当时任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的李重进能征惯战,手握重兵。副都指挥使韩通在后周的立国与发展中居功厥伟,被郭威、柴荣“委以心腹”,虽有勇而寡谋,却誓死效忠周室。步军都指挥使袁彥,也是赵匡胤的死对头。

但可惜的是,世宗殚精竭虑安排的辅政格局,在其子恭帝即位不久就破坏无遗。先是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袁彥被排挤出汴梁,改任陕州节度使。袁彥离开后,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改任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升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张令铎升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铁骑右厢都指挥使王审琦升为殿前都虞候。

此后不久,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也被排挤出了权利中枢,改任淮南节度使。

在此之后,殿前司的实权派人物如下: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铁骑右厢都指挥使刘廷让、控鹤右厢都指挥使马全义。其中石守信、王审琦、刘廷让三人,是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中的盟兄弟;慕容延钊与赵匡胤私交甚笃,赵匡胤“常兄事延钊”;马全义则是赵匡胤心腹,可以说恭帝即位月余,殿前司就变成了赵匡胤政变的大本营。

而本来应该制衡殿前司的侍卫亲军司的情况也大有变化: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暂缺 、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马步军都虞候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

这四人当中,韩令坤、高怀德、张令铎三人都以赵匡胤马首是瞻,这样一来,侍卫亲军司中,除了韩通一人,大体上也被赵匡胤势力控制了。

后世有人认为,年幼的恭帝和符太后不可能主动做出这种自毁长城的决定,一切都是赵匡胤在暗中操纵。理由就是赵匡胤的胞弟赵光义的妻子是符太后的姐妹,赵匡胤通过符太后这个没有丝毫政治斗争经验的女子,达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过这些人事调动,赵匡胤才借着所谓“契丹南侵”的这个理由,将部队带出了汴梁城,并将其掌握在手中,才在京畿之外发动政变,“黄袍加身”。

而赵匡胤最后的成功,要结合五代的具体情况来看。五代是一个谁握有军权,谁就等于拥有了政治发言权的时代。合格统治者首先的条件是能打,比如柴荣。但上个合格统治者的心腹重臣,未必会忠于这个统治者的儿子。虽然历史上是赵匡胤成功了。但如果最后掌握权力的是其他柴荣的心腹重臣,一样会想办法造反夺权的。

这就是“主幼臣疑”必然会导致的情况。


冷兵器研究所


五代乱世,就是比拳头硬的时代。成年皇帝尚且不能保证一定能坐稳皇位,更何况是一个只有七岁的小孩皇帝?我们现在之所以对后周高看一眼,主要是因为后周世宗柴荣太过于优秀了,因为他的优秀,让很多人在下意识里忽视后周其实也是一个五代政权,忽视了后周的立国根基其实并不比五代的其他四代要强多少。



那么,后周的立国根基到底有多弱呢?不客气的说,也就比后汉强一点,在五代中排倒数第二。柴宗训的皇位被赵匡胤给篡掉,属于非常正常的结果。

我这么说,理由有三:

首先,后周的国运太短,从建国到被赵匡胤篡掉,只有区区九年,根本没有时间培养效忠于柴氏的骨干。

其次,后周皇帝的皇位也是篡来的。郭威能篡位,别人就篡不得了?上梁不正,就不要指望下梁不歪了。

第三,柴荣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法统其实很弱。而柴宗训又是个七岁小孩子,他的统治基础更弱。

因此,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周世宗柴荣在去世时,他能信任的忠臣几乎屈指可数,赵匡胤算是一个忠臣,柴荣也将儿子托付给了他。但是很可惜,柴荣看走眼了。

那么,柴荣如果不重用赵匡胤,转而托孤给其他忠臣,就能避免柴宗训的皇位被权臣给篡了么?

不好意思,答案非常残酷,不可能!

因为,从中唐藩镇割据以后起近两百年,中原就是乱的!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单靠血缘就保住地位的,根本没有成功的案例。这和大一统王朝传承是完全不同的。柴宗训在当时局面下,没有一丝能保住皇位的可能性。因为在当时除了赵匡胤之外,还有大把的人,同样对皇位蠢蠢欲动,这些人一样有可能把柴宗训取而代之。

前面说过了,柴荣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血统并不比张永德(郭威女婿)、李重进(郭威外甥)要强多少。柴荣可以继承皇位,他们凭什么不能上位?

所以,即使没有赵匡胤,也会有钱匡胤、孙匡胤会冒出来篡位。柴宗训的皇位,天生就注定了要被篡。柴荣想通过托孤给忠臣的办法来给小儿子铺路,这是不可能的。他当时唯一可行的传位途径,只能是把皇位传给强者。最起码的,也应该是把皇位传给成年的柴氏宗亲,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




可能有人会觉得,皇位不能传给儿子,只能传强者,这也太残酷了吧?但是没办法,这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哀。

五代之所以会被称为乱世,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哪怕是皇帝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三国时,孙策突然病死,他没有把江东之主传给儿子孙绍,而是传给弟弟孙权;

南北朝时,高澄临终前,他没有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也是传给了弟弟高洋;

五代时,郭威的儿子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杀的干干净净。他在登基后,其实还可以考虑广纳后宫,再生几个儿子。但郭威并没有这么干,他是毫不动摇的栽培柴荣,完全不考虑把皇位传给儿子。

孙策、高澄、郭威会选择强者传位,而不是传给儿子,就是因为他们都明白,生于乱世身不由己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其实柴荣也懂。只不过他没有看透,没有郭威那么深的觉悟。

郭荣重病前,他为了保柴宗训的皇位,费尽心思的去打压张永德、李重进,重用赵匡胤来制约他们。然而结果是,张、李二人确实被打压了。但反让和郭威毫无关系的赵匡胤轻易得了天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柴荣费尽心思,只是便宜了赵匡胤。这或许就是柴荣和郭威在眼光和胸襟这两方面的差距吧。



后来赵匡胤上位,他的头号培养对象也是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这其中的道理,也是因为赵匡胤明白儿子太小了,镇不住场子的这个道理。

当然了,赵匡胤重用弟弟也有副作用,就是后来赵光义尾大不掉,赵匡胤也拿他没有任何办法。最后赵匡胤之死,民间对此议论纷纷,都说是被赵光义给害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北宋从五代乱世中给走出来了。赵匡胤的作用居功至伟,赵光义的功劳也非常大。试想,如果当初不是这哥俩交替上位坐皇帝,稳住了局势。北宋会不会也是第二个后周呢?



总的来说,柴荣传位给儿子,而不是培养兄弟继位(柴荣有四个兄弟),这是一开始就在大方向上的错误。如果连这个大方向都搞错,那么柴荣在临终如何布置储位问题,都必然是徒劳无功。

不过,如果柴荣能多活十几年,一直活到柴宗训能顺利接掌大权,他传位给儿子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只是很可惜,柴荣的命太薄了,而他的野心又大,既想捡芝麻,又不想丢西瓜,这怎么可能呢?


Mer86


汉朝之后,篡位已经是一套很成熟的体系操作,直至唐宋更是如火纯青。

要么是势力滔天,要么是手握兵权。

赵匡胤是二者皆有,本是柴荣最为依靠的臂膀,若是柴荣活得好好的,寿命足够长得可以为其后续者提供成长时间,相信赵匡胤会踏实最忠臣。

可惜啊,柴荣夭寿,他一死,北周会动荡不安,至少会为了争权夺势而杀个不亦乐乎。

赵匡胤是重臣,晓得这样的事情严重性,奈何当时实行的父死子继的传承,故此只能采取政变一途。

要知道,这种取而代之的暴力程度在古代绝对是已经很罕见了,甚者赵匡胤当了皇帝还善待柴荣后裔。

换句话讲,一块打天下的帮派兄弟,老大突然挂了,老二自然会想接替,利用手头掌控的帮派资源,不难在老大病危之际铺排好一切,这一点比奄奄一息的老大试图协助幼子理顺所有还容易。

墙倒众人推嘛,病危的柴荣如一面墙,老二如日中天,与其期待不知所谓的幼主会给啥样的安排,倒不如相信老二给予的保障。

再说了,幼主可以给的安全感是远远不能及老二答应的安全感。

因此,有心帝位的赵匡胤稍微动一下心思,全体朝臣武将都心知肚明,掂量一下幼主与赵匡胤孰轻孰重,选择不难做出。


鸿哥iouyh福小铺


要说心腹,最心腹的莫过于赵匡胤了。不过柴荣临终前还是做了一系列人事安排,为年幼的儿子保驾护航,其中就有掣肘赵匡胤的部分,可惜此时的赵匡胤气候已成,不是一个七岁孩子能对付得了的。

显德六年(959年),也就是柴荣去世的那一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年初柴荣身体还未有异样,带兵北伐,此时赵匡胤跟随在柴荣左右,担任水陆都部署,这个职位十分重要,是前线各路部署的总指挥,赵匡胤在柴荣心中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然而还不止这些。

柴荣平定关南以后,在行军路上,审阅各地所上文书,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感到这件事十分奇怪,“点检”是官职名称,而在后周官职中,离他最近的便是“殿前都点检”,当时由张永德担任。在柴荣卧病回京后,对此事心存芥蒂,于是就命赵匡胤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接替了张永德。

这一任命更能看出柴荣对赵匡胤的器重和信任。首先他显然已经相信了“点检作天子”这一谶语,否则不会一回来就换人,而他将赵匡胤换到这个位置,用自己最信任的人会避免谶语的发生;其次殿前都点检这一职务对天子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掌统率亲军,总额左右卫将军、符宝郎、宿直将军、左右振肃等官,可以说整个皇宫的安危都系于此人之手。

如此,还有谁能比赵匡胤更加心腹吗?虽然是确实是心腹,但从柴荣临终前的一系列安排看来,还是对赵匡胤有所防范的。

首先他安排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宰臣,即为托孤重臣。以三人的资历和能力,完全可以镇得住文官集团,也可以对武将集团形成掣肘。

随后他又布置了武将集团,在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后,又相继提拔慕容延钊为殿前副都点检;韩通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令坤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袁彦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其中除慕容延钊和韩令坤与赵匡胤关系融洽,韩通和袁彦则与赵匡胤极不对付,与之处处为敌。这样就在武将集团中培养出对立势力,有利于制衡和掌控。

最后柴荣还扶植了外戚,立符氏为后,以此来笼络其父符彦卿,借助符彦卿地方上的军事力量,与朝堂间的托孤重臣制衡监督,以此保证幼子宗训统治地位的稳固。

原本这一套安排可谓是四平八稳,保自己的儿子成长完全不在话下,但是可惜的是,柴荣高估了赵匡胤的忠诚,又低估了他的能力。

他安排的三位宰相,后来都成了北宋开国名相,符彦卿也被封为北宋国师,几人全部选择了与时俱进。至于韩通和袁彦,后者很识时务,并未抵抗,前者倒是进行了殊死反抗,但并不见得是为了柴家,而是因为自己与赵匡胤积怨太深,反抗也是死,不反抗也是死。不过对于赵匡胤来说,你越反抗我越兴奋,要不然搞得好像我这皇帝是白捡的一样。

实际上柴荣已经预料到臣强主弱的局面,只是没想到自己一直最信任的赵匡胤,有如此的号召力。不过赵匡胤在夺位后对柴家后人倒是照顾有加,没有做得太过,也算是对得起柴荣的知遇之恩了。


尹禾


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生致力于统一天下,是五代时期难得的明君。不过也正是由于柴荣太过于劳心费力,他在39岁时就英年早逝,留下了7岁的小儿子柴宗训继承皇位。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代周建宋,成就了新的王朝。

(柴荣)

那么,柴荣作为一代明君,难道就没有意识到有人会篡位吗?他为什么不留下一些心腹忠臣来保卫后周的江山呢?

其实,柴荣是有准备的。为了保住后周的江山,柴荣可谓是煞费苦心。在他感觉到身体出现问题之后,他就已经开始作出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有两个人最有可能威胁到柴荣的统治。

一是郭威的女婿,担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掌握着禁军,而担任此职位的张永德不仅屡立战功,又是郭威的女婿,确实是个威胁。因此,在柴荣看来,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应该改为由自己信得过的人来担任。

于是张永德就被柴荣从这个位置上拿了下来,由赵匡胤来填补他的空缺。(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柴荣的这一波操作,实际上是坑了儿子一把。)

除了张永德之外,作为郭威外甥的李重进也是一个危险人物。

就血脉上来说,柴荣实际上和郭威根本就没有血缘关系,相反郭威死后,最应该继承皇位的,本该是作为外甥的李重进。不过郭威深刻地明白,身在乱世中,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想要在乱世中建立起王朝,不应该靠世袭,反而应该是有能者居之。因此,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郭威在临死前,专门找了李重进进宫,让他当着自己的面给柴荣行礼,其目的就是防止李重进造反。

(李重进剧照)

后来,后周在柴荣的带领下,日益兴旺。李重进也跟着吃香喝辣耀武扬威,他没有造反的理由。

可要是柴荣病死了,他又会怎么样呢?

李重进担任着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他能征善战且手握重兵,一旦造反,肯定会极大地削弱后周国力,这是柴荣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柴荣努力削弱李重进的实力,慢慢将他调离了权力中心,还提拔赵匡胤与之抗衡,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除了这些可能造反的人,柴荣还安排了一些非常忠心的人辅助柴宗训。

比如宰相范质,就是一个固执而忠心的大臣,非常适合托孤。

事实证明,柴荣的这点眼光确实也没错,当赵匡胤率大军进入皇宫之后,朝堂上唯一一个没有屈服的人,就是范质。

除了范质,侍卫亲军马步副都指挥使韩通也是忠心耿耿的人。虽然韩通这人性情比较急躁,而且不擅于和人交际。但他却是个认死理的人,哪怕柴荣死了,韩通也一定会全力保卫柴家人安全。赵匡胤在兵变之前,曾将韩通的手下调到了其他地方,这让韩通在听说赵匡胤造反后,一时召集不了人马,只能草率地进行抵抗,最后抵抗失败被杀。

(赵匡胤剧照)

除了这两人外,柴荣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托孤大臣,那就是赵匡胤。

对于赵匡胤,柴荣也曾专门在军中安排了一些对头打压他,但赵匡胤为人极擅交际,和朝中大部分将领都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而且他当年的“义社十兄弟”,大部分都在朝中担任着重要的职位。这也直接导致后来柴宗训登基之后,朝廷中的军政大权,几乎全落到了赵匡胤的手里,他不称帝才是怪事。

柴荣虽然是明君,但在选择继承人方面却没有郭威的远见,想要在乱世中干出一番事业,唯有通过禅让的形式,让更强的人来治理国家。

赵匡胤在后来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没有选择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而是培养弟弟赵光义,也是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