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里:中國至少應該有一座後現代生態城

學人 | 索拉里:中國至少應該有一座後現代生態城

學人 | 索拉里:中國至少應該有一座後現代生態城

原文刊載於《社會科學報》2013年04月25日期。

世界著名後現代建築哲學家,美國阿柯聖地基金會前主席,生態建築之父保羅·索拉里(PaoloSoleri)對中國非常友好,其晚年最大的希望就是在中國的大地上能崛起一座他心目中的生態城。

原文 :《中國至少應該有一座後現代生態城》

作者 |美國克萊蒙大學 王治河

圖片 |網絡

2013年4月9日上午,我正在辦公室忙著,突然收到麗莎發來的消息,“保羅·索拉里(1919-2013)今晨安詳在家中逝世”。這怎麼可能?我有些愕然。因為一個多月前我們還陪新華社記者採訪過他。當時看著老人依然精神矍鑠,對記者提出的問題反應依然相當敏捷。麗莎博士是索拉里先生的文字助手,這些年一直追隨在他左右,消息應該是不會錯的,但我還是不肯相信,後來看到《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都發了消息,看來這噩耗是真的了,不禁悲從中來。與索拉里交往的點點滴滴也

一一浮現腦際。

学人 | 索拉里:中国至少应该有一座后现代生态城

由於柯布院長的力薦,我多年前就開始關注索拉里的後現代城市思想。2005年10月我們研究院和蘇州大學會同蘇州市政府召開“走向可持續城市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當時蘇州大學校長助理任平教授希望我能推薦一兩位世界頂尖級的建築學家與會,我便毫不猶豫地推薦了索拉里先生,於是會上會下,第一次有機會目睹大師的風采。說實話,對於那些艱深的建築術語如“瓷穹殿”,“輕觸空間”等,我到現在是還二昏二昏的。但對於他的生態城的理念,我心領神會,打心眼裡喜歡,直覺“建設性的後現代城市”,也就是未來的理想城市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說他的阿柯聖地是“後現代的”,是因為它是對建立在汽車輪子上的以物為本的高耗能高汙染的現代城市的超越。說它是“建設性的”,是因為它旨在打通城鄉之間,城市與自然之間,城市各個部分之間,城市居民之間的隔膜,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城市與鄉村的並茂,工業與農業的共榮。

学人 | 索拉里:中国至少应该有一座后现代生态城

在索拉里看來,美國這個世界上城市化最發達的國家,之所以是“地球上最孤獨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緣於這種“阻隔”。用我國著名作家、《無土時代》的作者趙本夫的表達就是:城市用鋼筋水泥瀝青磚塊等現代物質將土地覆蓋,徹底切斷了人與土地的關係,“所有汙濁之氣、不平之氣、怨恨之氣、邪惡之氣、無名之氣,無法被大地吸納排解,一團團在大街小巷飄浮、遊蕩、彙集、凝聚、發酵,瘴氣一樣燻得人昏頭昏腦,吸進五臟六腑,進入血液,才有了種種城市文明病。”

而在索拉里的生態城中,自然環境和居民的生活進程之間像有機體、動植物組織和細胞在一個高度進化了的有機體中所做的那樣和諧互動。人們無需汽車一類的交通工具,太陽能可以滿足大多數甚至所有人的需要,它將製造業所產生的熱能轉化為可利用的能源;通過清除停車場,節約了大量的土地。這是一種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城市。

在城市內部建設上則也始終貫徹一個“通”字。就是城市與自然相通,工作場所與生活場所相通,工作場所與娛樂場所相通,自然,人與人之間也推重有無互通,那個碩大的公共木工車間和游泳池,就是供所有居民共同分享的。從中不難看出公平正義原則的支撐。人們在城市這個共同體中,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工作,真正過上一種人的生活。

通則久,不通則痛。或許索拉里深諳《易經》?

学人 | 索拉里:中国至少应该有一座后现代生态城

在蘇州會議期間,索拉里會上會下所表達的一個明確的願望:就是中國快速推進城市化,建了那麼多城市,其中至少應該有一座後現代生態城。

這一願望,他也不斷表達給參加完“生態文明國際論壇”後前來阿柯聖地參觀的中國代表。2009年,在馮侖先生運作下,已屆90高齡的索拉里先生再次來到中國的土地上,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立體城市:未來中國”論壇。在京期間,他再次表達了自己的願望,他說他從新聞中瞭解到中國激增了200多個新興城市,希望至少能有一座是中國版的阿柯聖地。可惜老人再次失望而歸。

客觀地說,對於今日的中國來說,要建個阿柯聖地式的生態城,技術、資金都不是問題。那問題出在哪裡呢?出在觀念上。因為當今中國的現代性思維依然強勢,現代城市理念依然占主導地位。紐約、洛杉磯等大城市代表了先進,代表了主流,是我們要追趕的圖騰。

殊不知,在索拉里看來,這無疑是個悲劇。因為用柯布博士接受《文匯報》採訪時的話說,“美國的主流城市化模式正是中國所要避免的”。

学人 | 索拉里:中国至少应该有一座后现代生态城

如果說幾年前人們尚痴迷於建大城市因此聽不進索拉里的肺腑之言的話,那麼經過北京霧霾的大規模洗禮之後,應該不難發現這位小個子意大利人所說其實是得道之言。他所設計的生態城無疑代表了人類的未來。難怪《紐約時報》曾稱他的阿柯聖地樣板城為“我們生命中正在進行的最重要的實驗”。

幸運的是,索拉里的夢想在跨越半個地球的另一片沙漠上正在變成為現實。位於阿聯酋阿布扎比市郊外,一座新能源示範城――馬斯達爾城正在建設中。這個能夠容納10萬人的生態城,未來將不再消耗一滴石油。這個預計2016年建成完工,總投資約220億美元,佔地6.4平方公里的未來能源生態之城並非我們想象中的一個普通城市項目,它的電力將由太陽能電池版提供,而製冷則由聚光太陽能提供,設計理念科學、環保,與阿柯聖地完全一致。這種零排放生態城正在全球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学人 | 索拉里:中国至少应该有一座后现代生态城

我想最能告慰索拉里老人的不是孤零零地建一兩座阿柯聖地式的生態城,而是利用開發西部的大好時機,利用中國的後發優勢,沿著絲綢之路修建一串媲美萬里長城的索拉里式的線性瘦身城,中間用輕軌連接。每座城市因地制宜而建,各展各的風采,城市四周由田野環繞,農民一邁腿出城幹活,一撤腿回城休息娛樂。這樣,一旦生態災難來臨的時候,倚靠這種城鄉互哺,中國很有可能獨善其身。與此同時,困擾中國朝野上下多年的城鄉對立也得以自然消弭。那一天的到來,將是中國人民的福祉,更是索拉里老人含笑九泉的日子。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359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