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乐平有着怎样的民俗风情?

生活习俗

衣着服饰

乐平居民穿戴为汉族通行款式,没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历来如此。改革开放后,居民衣着服饰变化较快,中等收人家庭已达到“丰衣”程度,富裕人家开始追求高档和名牌,贫困居民也很少“缺衣”,衣衫槛褛者已很少见。青年乃至中年男女衣着服饰都以新潮为主流。中山装几近绝迹,仅有少数老人偶尔穿着。女性大部分佩带珍珠或黄金首饰,年轻女人化妆外出已成时尚。饮食乐平居民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大米饭(粥),自制咸菜、自腌咸鱼腊肉。菜肴调味尚辣。这些传统习俗至今无大变化。城市居民早餐吃咸菜喝稀粥的习惯已经改变,多数是吃面食早点。乐平传统的特色食品糕果仂、麻糍、狗肉已经商品化,想吃都能买到。

房舍

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四间房式”(4 房1 厅)民居。该建筑形式已被日本一博览会以“江南农舍”典型收人展览。90 年代民居建筑逐渐突破传统款式,青砖灰瓦逐渐为平顶楼房所替代。据不完全统计,90 年代以来全市农村新建的房舍已超过新中国成立至80 年代末建造民舍的总和。过去农村盖新房注重“阴阳风水”,忽视总体规划。现在这种旧观念已开始淡化,转而注重规划,注重全村整体安排。

传统节日习俗

乐平民间重视的传统节日除春节(民间仍称“过年”)、端阳、中秋外,还兴冬至、清明祭祖,元宵合家团聚。

春节是民间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外出的人一般都赶回家乡团聚“过年”。但过年的礼节少了,禁忌少了。乐平正月初二只给头年新逝的亡人灵位拜年,不能随便走亲戚,更不能对活人道“拜年”。这一禁忌至今依然为大众所保持和遵守。

元宵节属广义的过年范围。乐平元宵旧时闹花灯,现在已不多见。还有一个特点是元宵节不吃元宵(汤圆),只吃糯米果和饺子。

清明节祭祖风气日盛,很多旅居外地的人都回乡祭祖,旅居海外的也有少数人回乡祭祖。

端午节是划龙船的节日,原来划龙船的风气很盛。

中秋节风俗在民间已经逐渐淡薄,连月饼消费都比以前少了。但送礼风气依然。

冬至除祭祖外,农村宗族还有敬老活动,多数大村庄冬至那天都办酒席招待全村60 岁以上的老人,包括本村本姓居住在外的老人。因此,冬至可以说是乐平民间的“老人节”或“敬老节”。农村宗族还有冬至为新生儿和新媳妇上谱的风俗。

民间小吃

水桌酒

是别具一格的乐平酒宴,以每道菜均带汤水而得名。过去每逢红白喜事,均以水桌招待客人。先将办喜事的数十斤乃至上百斤猪肉切成若干长条状,放锅内用水煮。掌握好火候,及时把煮熟的肉捞出,无论肥瘦,均切成长约四寸、宽约二寸的肉块装碗,每桌8 块瘦肉在上,8 块肥肉在下,用小碟盛酱油蘸食。肉汁则用来煮豆腐、海带、粉丝、粉皮、油条、肉丸、猪肝等菜,一般每桌10道汤菜左右,多则16 道,因菜肴均用汤水制作的缘故,菜均不用盘装,一律用碗,故称为“水桌”酒。

白切狗肉

乐平白切狗肉选用本地农家优质土狗,通过特殊工序蒸制而成,从选料、宰杀、清蒸、白切到佐料,各道环节都十分讲究。《本草纲目》"狗肉"条:安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宜肾,补胃气,壮阳道,暖腰膝,益气力,补五劳七伤……。狗肉中富含蛋白质、少脂肪,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十几种氨基酸。狗肉性温味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蛋白质品味极佳,尤以球蛋白比例大,对增强机体抗病力和细胞活力及器官功能有明显作用。乐平白切狗肉因其制法技艺、食用方法独特,更具色泽晶莹、香味弥久、油而不腻、鲜嫩爽口、温中带补、健肾强筋的特点,自古以来就远近闻名。乐平白切狗肉制作时采用传统的大铁锅密封清蒸,约两小时后方可出锅,狗肉出锅后呈金黄色,清香入脾。待狗肉稍微冷却后将其切成片状,蘸以土制酱油食之,酱油中附洒新鲜大蒜、姜丝及辣椒等作料。乐平白切狗肉又以接渡镇咀上邹家村烹制的为最,相传该村同一个家族的邹姓师傅能蒸出地道的乐平狗肉。师傅们凭借一手传内不传外的祖传绝技,闻香就知狗肉是否熟烂。连用的刀,也是李洪村的万铁匠一家所打。“一把稻草杆蒸熟一只狗”更是狗肉师傅的看家本领。乐平自古就有“狗肉不上桌”的说法,意指一般不上正宴,又指因味道太好,等不到上桌便抢吃光了,如是四五个亲朋、三两个挚友,随聚随食,再伴饮少量白酒,其情其景其味更有一番境地。

高桥饴糖

在市场上饴糖有很多种,但高桥饴糖尤有特点。它色泽红润,甜而不腻。主要制作方法有浸泡、蒸料、作坯、熬糖四个过程。首先把大米放入缺内加水浸泡1.5~2 小时,并反复搓洗,然后捞起用清水洗净,涤去水。然后将泡过的大米用大火蒸煮70~100 分钟,米熟透后把米取出,倒入清水缸内浸泡,让其充分吸水,约10~15分钟,饭粒开始膨胀取出,重新猛蒸1.5~2 小时,将米饭取出,倒入木桶内扒散。待稍微冷却后,将预先制好的麦芽浆(大麦或小麦置于28~30℃的室温下催芽,芽长1.5~2厘米时粉碎成浆)均匀地硒在米饭上,反复搅拌均匀.当米饭还未完全冷却时,快速入缸密封发酵.12 小时后,发酵基本完全,把65 公斤沸水倒入坯料中反复搅动,使其冲发坯料,再密封1~2小时,坯料自动浮上水面即可。最后把发酵后的坯料过滤取汁,除去浮渣入锅熬制。熬制时前、中期大火猛熬、后期文火慢熬,并且边熬边搅拌。当汁液变稠,呈黄色时用瓢勺舀在模具中,迅速灭火,即成。大米饴糖具有润肺、滋补、化食等功效。

油条包麻糍

它为乐平民间小吃,将新鲜滚热的麻糍平铺在两根或数根刚炸好的油条上,洒上白糖和熟芝麻,再将油条对折,形成油条包麻糍,然后放在白糖和熟芝麻上一滚即可食用。油条包麻糍吃起来香甜可口,老少皆宜,既有油条的香脆,又具麻糍的香甜。将两者合理搭配可谓相得益彰,此小吃始于何年,无人知晓,但历经长久,风靡不衰。

塔前糊汤

它源于清末年间,以其诱人的香味、美味的口感以及具有开胃、消食、醒酒等功效而被作为饭席的必备汤品,同是也享有“塔前糊汤,百米飘香”的美誉,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保健汤、可口汤、舒心汤。主要配料有:猪肝、瘦肉、冻米、香菇丁、豆芽末、笋末、生粉、猪油渣及香葱少许。主要做法是倒入少许食用油,等油6成热后,将猪肝、瘦肉放入锅内翻炒一下,然后将香菇丁、豆芽末、笋末也放入锅内翻片刻,并放少许盐、生姜、味精等配料,直至炒出香味就出锅备用。然后将锅洗干净,放入食用油,油6 成热后,放入约500 毫升水,煮沸为止,然后将炒好的配料倒入沸水中,用勺搅匀散开,不能让配料结成块状。将生粉用凉水搅拌均匀,缓缓倒入水中,同时用勺子不停的搅动,直至锅内出现泡状为止。最后将猪油渣、冻米放入锅内,煮上1 分钟就可起锅。起锅后,放入少许葱末,并在汤的表面放些麻油,即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