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灯拆违设“地标”,多举措进行微改造

亮灯拆违设“地标”,多举措进行微改造

随着越秀区海珠广场改造的逐步完成,让此地成了不少市民的网红打卡点。日前,记者走访发现海珠桥桥底的改造也即将完工,多幅文化墙精彩亮相,多元素彰显广府特色。与此同时,广州不少被市民诟病许久的桥下空间,经过一轮微改造,也充分被利用起来,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如中山一立交镶嵌“城市地标”、黄埔立交建立港湾式公交站,临江大道琶洲大桥底化身观景台,桥底空间在微改造中变得越来越受市民喜欢。

海珠桥引桥

微改造后

成为街坊“打卡点”

“帮我们一家三口拍个照可以吗?”一位推着婴儿车的陈女士对记者说道。她表示,自己住在附近的泰康路,经常过来江边散步。“这属于海珠桥的引桥部分,之前桥下的几间房都是封闭的,用于堆放保洁工具,最边上一间没有门,堆放着地砖、旧家具等杂物。改造之后,我们觉得十分具有文化气息,适合一家人散步。”

记者走访发现,如今桥下不仅有通行的功能,墙上还绘制了贸易场景,有世界各地的客商、帆船、瓷器、西关花窗、飞鸟和骆驼等元素,共同描绘出当时广州作为通商口岸的繁华景象。桥下休闲广场还有另外两幅文化墙,一面是本地的地标建筑物,有广府牌坊、赤岗塔、解放纪念碑、五羊雕像等。另外一面则是解放军进入广州城的场景画。第三条廊道的两面都是广州市花——木棉花,在阳春三月绽放的盛况,与现在海珠广场花草树木焕然一新的绿化景观交相辉映。

休闲广场还增加了憩息场所,有四张黄色的五叶花瓣椅子供市民休息。新装的灯光也偏向暖色调,对行人十分友好,桥底的地上还有七彩变化灯光,像是小型的灯光秀,有不少小孩子在这里嬉戏玩闹。

经常来海珠广场散步的罗叔在逛完桥底后,就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建议。“我们逛海珠广场的东、西广场,都是没有厕所的,如果在桥底能有设立厕所,补充这方面的设施,让市民更加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造连同紧挨着的海珠广场地铁A出口的上下楼梯处也做了相应的亮化,此前这个位置被许多市民投诉因为路面漆黑看不到台阶,容易导致扭脚摔跤。

琶洲大桥

拆除违建化身观景平台

在琶洲大桥北岸桥底即临江大道与科韵路交会处,有一处临江的观景平台,傍晚时,不少市民在此散步纳凉,还有的家长带孩子来玩模型飞机。街坊刘先生向记者表示,改造前,大桥底下有一栋蓝白色的违建,自从大桥建成起就一直存在,直到今年周边进行违建的统一拆除,不仅拆除了这个桥梁的安全隐患,而且还腾挪出来一大片的空间,改造成一个大型的广场,供市民使用。

他说,“这里的视野十分开阔,对面就是琶洲的高楼大厦还有住宅群,还能看到海珠的赤岗塔。而且这附近的生态保持得好,早晚都有白鹭在这里觅食,不少白鹭还待在桥底歇息,有不少摄影发烧友专门来这里拍摄水鸟。到了晚上周边不少街坊还会来这里跳广场舞,可惜这里没什么运动基础设施,要是补上就更好了。”

除此外,还有不少滑板发烧友在这里聚集。“我们最近几个月都是在这边玩,这边的广场大,做滑行动作的时候,也不用担心空间不够,并且有两个不同的台阶,方便我们做跳跃的动作。周边能有一个广场给我们玩还是很开心的。以前要跑很远,路上浪费很多时间,家附近就能约上一帮朋友一起玩滑板,很带劲。”滑板爱好者小陈说道。

中山一立交

城市地标“走马灯”亮眼

中山一立交此前经常被过往的司机吐槽,得开近光灯才能放心通过。此处路况十分复杂,立交的桥下空间被分割成多个区域,一个环岛分离多个车道,复杂的立交环境让不少通过的市民略有些晕头转向。记者走访发现,如今的中山一立交在多方面改造后,已经大为改善。

负责此处保洁的陈师傅向记者介绍说,此前这里的桥下比较昏暗,改变最大的就是灯光,桥墩全部装上镂空的城市地标图案,有 “五羊雕塑”“镇海楼西塔”“猎德大桥塔”“中信大厦“等,晚上,这些图案还会透出灯光来,开车经过有“走马观灯”的即视感。另外,桥的两边新添了植被,给立交增加了一抹绿色。

有市民提出,改造后的桥下的确是比之前敞亮了不少,墙上的图案具有本地色彩,十分讨人喜欢。但不少行经此处的非机动车,往往在车行道同机动车抢道,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建议能有辅警或者志愿者在这里指挥一下过往的非机动车遵守交通规则。

黄埔立交

“港湾式”公交站秩序井然

华侨医院(潭村)公交车站因为临近医院,人流量很大,不少人此前在此乘车感觉不方便。老广州Vickymama告诉记者,之前有一次从这里下车去暨南大学,人行道非常难走,旁边的灌木丛霸占了大量空间,还有铁丝网围着。巴士出入站通道分布不合理,整个站点秩序有点乱。

记者走访此处,发现如今也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原本的灌木丛、铁丝网已经被清除,空余出来大量空间,中间部分拓宽了人行道,并且人车分流。一边分离成三条车道,左边和中间两条车道是专用的公交道,最右边可以供其他车辆通行。边上的空间则设置了石凳,供给行人休息,灰白相间的砖纹和灯饰装饰着墙面,富有现代气息。

专家观点:

活化大面积桥底空间

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经营

林德景观设计总监杨紫君表示,高架桥底部空间活化应注意三个要点。

首先活化桥底选位应易管理,不要出现卫生、安全等管理死角。分布的功能要明确,充分调研周边社区人群需求,作为社区活动空间的补充。其次,灯光需充足,高架桥下一般都比较暗,充足的灯光能改善使用者心理感受和解决一些安全监控问题。如果有种植物,植物需耐阴易打理。设施要人性化,要考虑不同使用人群的特殊需求,例如老年人的无障碍通行需求。最后,大面积的高架桥空间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经营,例如各种运动场、驾校、停车场等,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

【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