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血戰鋼鋸嶺》是典型的硬(LAO)派、熱血戰爭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7,imdb評分高達8.1。《血戰鋼鋸嶺》中寫實、專業的武器、訓練、戰鬥等場面經過了“神秘人士”的調較,為這部大片增光添彩。其實不光《血戰鋼鋸嶺》,很多國外戰爭影片中都有這些“神秘人士”拔刀相助,讓影片專業、寫實、拳拳到肉。

這些“神秘人士”就是電影軍事顧問(Military Advisor)。這是一個不太被人所經常談起的行業,他們為特定的類型片(多為動作、戰爭和科幻)提供專業的技術諮詢和輔助,主要負責演員前期訓練和現場指導、劇本的軍事細節考證、電影涉及軍事場面的設計、軍用道具裝備的挑選和使用。他們既能幫助導演完善電影的細節,也能協助演員更好地演繹真實的軍警形象,為電影整體保駕護航。


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美軍槍械

以下武器介紹圖文均選自赫英斌先生著、指文圖書出版《二戰美國陸軍單兵裝備》及所屬單兵裝備叢書。

M1911A1半自動手槍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影片中的美國陸軍官兵所攜帶的制式手槍。古銅色的表面,木質握把護板,長程扳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M1911手槍成為受各方歡迎的軍用手槍,並一再追加訂單,直到戰爭結束,在美國陸軍中就有270萬把M1911手槍,在二戰期間,M1911A1唯一的變化就是把胡桃木握把片改換成褐色塑料握把片。M1911手槍採用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7發彈匣供彈。作為一款半自動手槍,該槍結構簡單,結實耐用,性能可靠,成為世界最為著名的軍用手槍之一。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電影劇照:這幅劇照出自影片中,主人公多斯一行初登沖繩島不久後,在一座建築物中短暫休整時的鏡頭。圖中左二是盧克•佈雷西飾演的斯密提•瑞克,其右腰部攜帶了一個M1916的槍套,槍套中裝著M1911手槍。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二戰美國陸軍單兵裝備》第131、132頁。M1911半自動手槍由美國著名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John Moses Browning 1855-1926)設計。1907年,美國軍方開始招標.45口徑的左輪手槍或半自動手槍作為其新一代制式手槍。經過勃朗寧改進的手槍通過了所有的測驗而大獲全勝,憑藉其出色的性能,贏得了軍用制式手槍合同。1911年3月29日,由勃朗寧設計,柯爾特公司生產的0.45英口徑半自動手槍被選為美軍制式武器,並正式命名為“柯爾特.45口徑M1911型半自動手槍”。它於1912年4月開始裝備部隊,併成為美軍裝備的第一支半自動手槍。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M1卡賓槍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在二戰期間M1卡賓槍及其變形槍是一種相當有效的步兵近戰武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更稱這種連珠炮火力似的卡賓槍為“為我們贏得太平洋戰爭勝利的最大因素”。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電影劇照:已經登上“鋼鋸嶺”的美國陸軍士兵手持M1卡賓槍準備越過沙包掩體,向前方的日軍進攻。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電影劇照:遠處的影片主人公多斯在為即將攀登上“鋼鋸嶺”和日軍血戰戰友們祈禱。左一由薩姆·沃興頓飾演的格洛弗上尉背掛著M1卡賓槍,一手拿著步話機等待多斯祈禱完畢後呼叫海上的海軍炮火覆蓋“鋼鋸嶺”上的日軍據點和陣地。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二戰美國陸軍單兵裝備》第133、134頁。這裡展示的是製造於1944年的M1卡賓槍,1943年對M1卡賓槍進行了改進,早期M1卡賓槍上的照門為L形翻轉式,大覘孔射程設定在150碼(137米),小覘孔為300碼(275米)。後來的M1和M2卡賓槍都把照門改為滑動式,距離從100米至300米內可調,而且也可以調整風偏,並且護木減薄。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M1A1湯姆遜衝鋒槍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湯姆遜衝鋒槍是美國研製的第一種衝鋒槍,樣槍出現於1918年,由美國自動武器公司生產,其最早生產型號為M1921型,後來又相繼出現了M1923、M1927、M1928A1型和M1型5個系列。湯姆遜衝鋒槍被認為是衝鋒槍元老之一,在20世紀20年代成為了匪徒殺人越貨的黑幫武器,因而聲名狼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該槍出現了轉機,雖然美國陸軍裝備不多,但法國、英國和瑞典都購買了一批自用,到1941年8月,各盟國政府共訂購該衝鋒槍318900支。在美國成立裝甲部隊後,乘員急需一種火力猛尺寸小的自動武器,湯姆遜衝鋒槍一時成為搶手貨,由於湯姆遜衝鋒槍火力猛、結實耐用而深受士兵的歡迎。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電影劇照:取自影片中一段美國陸軍士兵手持M1A1射擊的連續特寫慢鏡頭,攝影機採用俯拍和跟拍,隨著這名士兵一直緩慢且穩定地前進,退膛和拋殼的細節被藝術化處理,將團隊整體的進攻感濃縮到單個士兵身上,效果十分震撼。此處為攝影和導演精心設計的,還沒有觀影的朋友在觀看過程中需一定注意此處。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電影劇照:一隊美國陸軍士兵在掩體前向日軍射擊。注意中間最高的那位陸軍士兵,手持的正是M1A1衝鋒槍。此處對應電影是美軍在向日軍的一座碉堡進行火力壓制。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二戰美國陸軍單兵裝備》第139頁。上圖所展示的是M1928A1湯姆遜衝鋒槍,口徑為11.43毫米,採用半自由槍機式,用一個“H”形延遲塊在發射瞬間通過不同角度的摩擦阻力來延遲槍機開鎖,結構比較複雜。槍口裝有克茨喉縮補償器,發射柯爾特11.43毫米手槍彈,採用20、30發彈匣或50發彈鼓供彈。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M3衝鋒槍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在美軍正式列裝湯姆遜衝鋒槍後不久,便提出研製一種新式衝鋒槍,以取代質量大成本高的湯姆遜衝鋒槍。1942年12月,經試驗後正式採用M3衝鋒槍。在定型後,軍械局選擇位於印地安那州安德森的通用動力公司的導向燈分廠製造這種衝鋒槍,該廠在金屬板材衝壓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技術,由它來製造M3衝鋒槍再合適不過了。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電影劇照:這把槍在影片中為特殊配屬,配屬者是由文斯·沃恩飾演的豪威爾中士。這個角色在影片中很有意思,典型的老兵形象,和本片主人公多斯的關係發展也是一大看點。豪威爾有一場單獨展示M3A1衝鋒槍射擊的戲。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二戰美國陸軍單兵裝備》第140頁。M3衝鋒槍口徑為11.43毫米,採用自由槍機式,實施連發射擊,沒有快慢機,機匣為圓柱形,採用鋼板衝壓而成,拋殼口有防塵蓋,採用伸縮式鋼絲槍托。通過更換槍管、槍機和彈匣適配器可以迅速將.45口徑換為發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根據M3的外形,人們給它起了一個綽號叫“黃油槍”。二戰後,M3繼續在美軍中使用,直到1990年,這種衝鋒槍仍然保留在美國武器裝備清單中。M3衝鋒槍還在朝鮮戰爭中由伊薩卡槍械公司恢復生產,在朝鮮戰爭結束後的1955年-1956年,該廠還在一直在生產M3A1衝鋒槍,共製造了33227支,該廠與導向燈分廠的產品部件可以互換。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M1半自動步槍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M1步槍由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約翰·坎特厄斯·伽蘭德(John C. Garand )設計,因此也稱之為伽蘭德M1步槍,這是世界上大量生產和成功使用的第一支半自動步槍,其出色的表現,深受美國官兵的喜愛,巴頓將軍就盛讚M1步槍是“一件偉大的武器”和“世界上最致命的步槍”。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電影劇照:此處鏡頭出自本片主人公多斯初到新兵營時,拒絕參與射擊訓練。在新兵射擊訓練時,多斯的戰友們多裝備M1半自動步槍。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電影劇照:這是即將登上“鋼鋸嶺”的一隊美國陸軍士兵,大部分背掛著M1半自動步槍。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二戰美國陸軍單兵裝備》第137、138頁。1936年1月9日,美國陸軍經過16年反覆研製與試驗後,採用了新型半自動步槍,並正式定型為“美國M1型.30口徑步槍”,裝備戰鬥部隊。這是一種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迴轉閉鎖,採用比較獨特的8發彈夾供彈,當最後一發槍彈發射後,彈夾便由退夾器拋出。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M1918A2 勃朗寧自動步槍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當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勃朗寧自動步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於是政府找了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和新英格蘭輕武器公司(New England Small Arms Corp)作為M1918A2的生產承包商,這兩家公司在二戰期間一共生產了168000支M1918A2。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電影劇照:盧克·佈雷西飾演的斯密提·瑞克手持著一把M1918A2準備射擊,這個角色在影片中十分驍勇善戰。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M1919機槍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勃朗寧機槍設計於1916年。1917年5月,美國陸軍簽定了45000挺機槍的訂貨合同,開始正式裝備美國陸軍,成為一戰、二戰戰場上步兵的主要壓制性武器之一。勃朗寧M1917機槍由雷明頓、柯爾特和新英格蘭威斯汀豪斯三家公司製造,到1918年底共生產了56608挺。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原理,楔閂橫動帶動閉鎖卡鐵起落閉鎖方式,250發彈帶供彈,實施自動射擊。二三十年代笨重的水冷式機槍已經完全不能適應作戰需要,於是改為氣冷式,陸續推出了M1919和M1919A1等型號。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電影劇照:美軍士兵手持M1918A2的槍口向來勢洶湧的日軍士兵吐出火舌。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電影劇照:圖片下方M1919機槍的機槍手正在掩體內躲避日軍的子彈,而豪威爾中士卻依然露出掩體觀察敵情。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M2HB 勃朗寧12.7毫米重機槍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這種機槍在美軍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在二戰後仍繼續在部隊中服役。圖中展示的是裝在M63防空機槍座上的高射機槍型,採用200發彈鼓供彈。這種重機槍也可以安裝M1槍架作為地面機槍使用,或者架在車載槍架上作為車輛機槍使用。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歷史圖片:影片中,主角的連隊初登沖繩島時,有一輛陸軍第77步兵師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從隊伍中間穿過,其炮塔頂部裝有一挺M2HB。由於沒能蒐集到這一處鏡頭的劇照,這裡用一張歷史照片代替。圖中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第6坦克營的一輛M4A3坦克,在為海軍陸戰隊的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可見炮塔上部的那挺M2HB。值得一提的是,這裡同樣位於沖繩島的戰場。有趣的是,海軍陸戰隊曾戲稱主角多斯所在的陸軍第77步兵師為“海軍陸戰隊第77師”,對77師的兩棲和離島作戰水平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二戰美國陸軍單兵裝備》第143頁。.50口徑(12.7毫米)機槍的研製始於1918年,根據美國陸軍遠征軍的要求研製的,在成功研製出第一挺水冷式12.7毫米機槍後,氣冷式機槍於1918年11月12日首次試射,並於1923年被正式採納,型號為M1921型,1933年重新命名為M2型。為了保持良好的持續火力,加大了槍管,隨之定名為M2HB(HB即Heavy Barrel,重槍管),M2HB除槍管加重外,還取消了油壓緩衝器,簡化了機槍結構。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M1巴祖卡火箭筒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在二戰和二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巴祖卡系列火箭筒都是美國陸軍所擁有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中的佼佼者。巴祖卡火箭筒是一種簡單實用的反坦克武器,因為其管狀外形類似於一種名叫巴祖卡的喇叭狀樂器而得名。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電影劇照:一名美國陸軍士兵肩扛M1巴祖卡火箭筒向日軍陣地的側翼發起攻擊。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二戰美國陸軍單兵裝備》第148頁。上圖展示的為M1A1型,誕生於1943年7月,它改進了筒身和電池的結構,外觀上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取消了前握把和筒身上方的接線盒。為了更好地保護射手免受後噴尾焰的傷害,M1A1還在筒口部安裝了一個大型的喇叭狀擋焰圈,而且為了保證使用安全和延長電池的壽命,在握把上增加了一個手動保險。M1型發射的M6火箭彈十分不可靠,所以軍方馬上就用M6的改進型M6A1來代替原來火箭彈,M6A1火箭彈全長549毫米,重量為1.54公斤,由戰鬥部、引信、發射藥管和彈尾翼4大部分組成。圖中展了M1A1型火箭筒及M6A1火箭彈,火箭彈塗成橄欖褐色,並且帶有黃色標識。


本文摘自《二戰陸軍單兵裝備:美國》


高度還原,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二戰美軍單兵裝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