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的“德意志之声”

突破传统的“德意志之声”| 乐评

王小京/摄

文 |高建

提到德国乐团的声音,相信大部分乐迷的脑海中都会浮现一种模糊但却趋于一致的印象:醇厚、绵延、蓬松、温润,这一系列由演奏传统、乐器构造、作品风格综合塑造而成的印记,伴随着从贝多芬、舒曼到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的无数经典音乐文献,构成了鲜明区别于俄罗斯、意大利、美国乐团的整体气质。但纵然有着传统底蕴的强烈影响,演奏风格的动态变化毕竟一刻不停,何况随着作品范畴的不断扩大、乐团成员的国际化引入,老眼光和旧标签或许不再适用于“德意志之声”这样的概念。

10月16日,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在新任音乐总监罗宾·蒂恰蒂的执棒下时隔10年重返国家大剧院。要知道这支“二战”后成立、隶属于西柏林广播电台的交响劲旅在德国乃至欧洲乐坛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历任首席指挥中更是包括了弗里乔伊、马泽尔、夏伊、阿什肯纳齐这样耀眼的名字,说它是德国声音的代表绝不为过。但是从当晚的的两首曲目安排: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马勒《D大调第一交响曲》就不难看出,蒂恰蒂和乐团希望呈现的是不同于19世纪德奥浪漫的20世纪管弦乐审美。

担纲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独奏的是一袭蓝裙的苏格兰当红小提琴演奏家尼古拉·本尼黛蒂,她在作品第一乐章中以克制的音量、悠长的气息,诉说着作曲家用“夜曲”这样一种罕见于协奏曲开篇的体裁营造的幽暗意境。第二乐章开篇的谐谑曲乐段是最具肖斯塔科维奇特质的音乐,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的弦乐声部以力度齐整的拨弦铺陈着独奏家凌厉的运弓,如精灵般跃动的木管乐器在高音区犀利地吹奏,呈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立体音场。而本尼黛蒂在第三乐章后半部的“华彩乐段”中展现出的精湛技巧,完全将肖氏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复调大师的魅力呈现出来。当然,如果与原作的题献者——奥伊斯特拉赫留下的经典录音相比较,这版在技巧上十分完满的演绎略显“规整有余,热情不足”。

众所周知,肖斯塔科维奇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称为马勒艺术精神的最佳继承者,因此将马勒的交响曲置于音乐会的下半场显然是一个恰当的选择。《D大调第一交响曲》开篇朦胧的弦乐泛音、涌动的木管音型、置于舞台后侧的小号共同构建出万物复苏的萌动景象,不但考验乐团的技法、更审视着诠释者的想象力。在蒂恰蒂纯熟自如的驾驭指引下,意气风发的第一主题与静谧的引子构成了极强的戏剧性对比,指挥家甚至会以下蹲等夸张的肢体动作来示意反复乐段的音量变化——乐团迅速做出了准确的反馈,这种默契令人赞叹。第二乐章的连德勒舞曲乐段,低音提琴声部的质地决然不同于勃拉姆斯作品中雾霭般的底色,而是化为了棱角更加鲜明、甚至粗粝感十足的脉动;第三乐章中段迷人的插部乐段,华人小提琴首席陆威奉献了歌唱感十足的甜美演绎,与身后的弦乐组保持着整体气质上的高度统一。当终曲处7把圆号和1把长号按照马勒的乐谱要求起立、吹奏出那坚定澎湃的壮丽之音,当蒂恰蒂克尽全力、激发出乐团爆棚的音响,观众的欢呼再一次充溢了整个音乐厅。

笔者在倍感震撼之余不禁感慨:独树一帜的底蕴传统固然是值得尊崇的,但表演艺术说到底还是在呈现作品、而不是强化演绎者的自我风格,面对马勒笔下包罗天地、又明晰澄澈的音符,这种现代感更强的“德意志之声”不是更加契合么?

- THE END -

快手、抖音账号

突破传统的“德意志之声”| 乐评

欢迎订阅2020年《音乐周报》!

杨小勇:这辈子能把歌唱好就满足了 | 人物

“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完整版来了

张国勇:交响乐中的仪式感

19岁假声男高音的舞台梦 | 人物

考级证书真的有用吗?

《梁祝》诞生60周年,见证者终于还原作品创作历史真相

歌唱的高音技术可以速成吗?

音乐教师有哪些隐性负担?| 争鸣

民族管弦乐队座位究竟怎么排?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A:

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