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清史:皇太極喜愛的寶物,乾隆帝卻嗤之以鼻

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清史:皇太極喜愛的寶物,乾隆帝卻嗤之以鼻

話說,明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多爾袞等四貝勒統帥一萬精騎遠征察哈爾,捷報頻傳。

察哈爾林丹汗已在前一年病死,後金此次出兵,主要是徹底平定這個曾經強悍的死敵。

遠征的結果不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還意外得到了一件寶物——傳說中秦始皇傳國玉璽!

多爾袞用快馬發回奏章稱:“天錫至寶,此一統萬年之瑞也!”

奏章傳開,後金汗廷一片歡騰。

文館漢官鮑承先上奏,“大寶呈祥,天賜玉璽,乃非常之吉兆也”,建議由工部特製寶函,皇太極擇吉郊迎,然後以此璽鈐行敕諭,“頒行滿漢蒙古,俾遠近聞知,鹹識天命之攸歸”。

皇太極驚喜若狂,連連點頭,一一允准。

這尊傳國玉璽得以重見天日,實在是上天垂愛!

《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四載:相傳這尊傳國玉璽藏於元朝大內宮廷之中,當元順帝為明洪武帝所敗,倉皇丟棄都城,攜璽逃至沙漠。元順帝崩於應昌府後,玉璽遺失。過了兩百多年,有牧羊人在山岡下放牧時,發現有一頭山羊連續三日不肯吃腳下的草,只是不斷地用蹄刨地,牧羊人大惑不解,用鏟深挖,竟然挖出了這尊歷代傳國玉璽。

多爾袞奉還玉璽之日,皇太極渡過遼河,隆重遠迎到一百多里之外的陽石木,傳諭左右說:“此玉璽乃歷代帝王所用之寶,天以畀朕,信非偶然也!”

後金大小臣工、特別是明朝降臣降將,諛聲四起,大拍馬屁。

都元帥孔有德說:“自古受命之主必有受命之符,昔文王時鳳凰鳴於岐山,今皇上得傳國寶璽,二兆略同。”

總兵官耿仲明上疏:“天賜寶璽,可見天心之默佑矣。惟願早正大統,以慰臣民之望。”

……

既然這尊玉璽是“歷代傳國玉璽”、“歷代帝王之寶”、“鎮國傳世之寶”和傳承兩千餘年的漢代寶璽,皇太極如果不去汗稱帝,那就是逆天而行、辜負天意了。

於是,皇太極鈐用此寶,去汗稱帝,改國號“後金”為“清”,定年號為“崇德”,以天子自居,大清事業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但是,這尊玉璽傳了一代又一代,傳到清高宗乾隆手中,乾隆只保留了皇太極私刻的四寶,即“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以上漢文篆書滿文本字)及滿文篆書“皇帝之寶”,而對被皇太極等人稱為“歷代傳國玉璽”的寶貝嗤之以鼻,束之高閣。

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清史:皇太極喜愛的寶物,乾隆帝卻嗤之以鼻

為什麼會這樣呢?

乾隆皇帝是清朝諸帝中最通曉儒家典制的人,他一望皇太極傳下的“歷代傳國玉璽”就知道是贗品,為了不讓天下人恥笑,他堅定地棄用。

那麼,乾隆皇帝是根據什麼斷定這貨是假的呢?

最簡單的,有三點。

一、據《後漢書·徐璆傳》引衛宏註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令良工用藍田山美玉製成玉璽,璽鈕雕如龍魚鳳鳥,正面所刻為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而皇太極這枚假貨正面所刻只有四個字,為“制誥之寶”。所以說,皇太極朝的君臣沒文化就是沒文化,竟然傻乎乎地拿著假貨當寶貝。

二、秦末天下大亂,漢高祖劉邦領兵率先攻入關中,秦亡國之君子嬰將此璽獻給了劉邦。劉邦即帝位後,“傳國玉璽”一直存放在長樂宮內,成為皇權的象徵。西漢末年,大司馬王莽獨攬朝政,有心篡奪皇位,逼迫太后王氏交出“傳國玉璽”。王太后氣憤之下,將玉璽擲於地,玉璽上雕刻的螭虎被崩落一角。王莽得到後,命人以黃金鑲補。皇太極這枚假貨並無黃金鑲補的痕跡,進一步證明是十足假貨。

三、傳國玉璽曾經經過曹丕、石勒之手,曹丕命人在玉璽左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石勒則命人在玉璽右肩部加刻了“天命石氏”字樣。皇太極這枚假貨根本沒有這些字!

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清史:皇太極喜愛的寶物,乾隆帝卻嗤之以鼻

話說回來,“傳國玉璽”雖然是世間至尊之寶,也不過是一死物,即使沒有它,只要以德撫有天下,也是海內鹹服、實至名歸的皇帝、天子。元順帝敗亡時,攜帶玉璽遠遁塞外,玉璽不知所蹤。即大明王朝立國近三百年,並無此寶,但明朝諸帝並未覺得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清朝入關,定鼎中原,最擔心的就是天下民眾非議其得國不正。為此,乾隆帝惴惴不安,而自乾隆帝以下諸帝,一直都在秘密尋訪那枚被賦予“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傳國玉璽。

那麼,後來的清朝皇帝有沒有找到那枚真正的“傳國玉璽”呢?

1924年11月,馮玉祥等人驅逐末代皇帝溥儀出紫禁城時,警察總監張壁和鹿鍾磷等人曾在宮中進行過地毯式搜索,並無所獲。看來,數代清朝皇帝都沒有找到。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清史》,京東套裝滿100減50,噹噹5折搶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