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秀的文章,背后隐藏着什么“特质”?

优秀的文章,优秀的作品,无不显示着人性的光芒,反映着时代痕迹,彰显着人类社会的前途与人类的命运。并且,在文章结构上有山回路转之感,在遣词造句上有天女散花之美。

如何写出优秀的文章优秀的作品?

首先,作者要有丰厚的文化沉淀。只有内心有了传统文化的优秀种子,才能在心中开放,才能用不同种子生出的各种花草充实自己的内心,进而反映到作品之中。红极一时的余秋雨作品《文化苦旅》,《霜冷长河》以及《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作品,无不显示着作者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渊博猎览,对各种文化的深刻见识和深度理解,正是他的独树一帜,独到见解,才反映在其作品中,形成了红极一时的“余秋雨现象”,其作品才能洛阳纸贵。

其二,要有深厚的人生经历。有些文章和作品是在阅读中和思想中形成的,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神话历史小说,但是一些伟大的作品,必须要有深刻的人生经历。唯有亲自经历过,才能对人间的酸甜苦辣,对社会的跌宕起伏,体会的彻骨铭心,感受的深刻入心。

煌煌巨著《红楼梦》如何产生?我们先来看看曹雪芹先生极其家族的兴旺衰落。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正因为这样,曹老先生才深刻的感悟了人生,体验了人性,了解了社会,小说开始几句《好了歌》,把人生百态刻画的淋淋尽致,入木三分。

第三,要有使命感。无法想象,一部优秀的作品没有灵魂?作品的灵魂来自哪里?来自作者对人生、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强烈的深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法想象岳飞没有强烈的“精忠报国”使命会写出《满江红》,无法想象屈原没有忧国忧民的思想会写出《离骚》,也无法想象一个不忧国忧民的政治投机者会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第四,作品要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一部作品,反应的是什么,不就是自己内心活动吗?项羽的《垓下歌》,正是反映了英雄迟暮的无奈与悲壮,成了霸王的人生绝唱,在乌江波涛中滚滚至今,唱落了多少英雄泪?

现在红透诗歌界的余秀华何尝不是用身体,用心灵在写作?其《走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不是反应了诗人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性欲的批判吗?

第五,文章的结构形式,遣词造句至关重要。一首《琵笆行》写得是极其紧凑又有气势,读它仿佛看到了古代的金戈铁马就在面前滚滚走过。

徐志摩一首《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作者的真情实感,给人留下了多么无尽的惆怅与思念?

遣词造句要精炼,言之有物,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是在说写文章要在文字上下苦功夫。

最后,一篇优秀的文章和作品,一定要如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精雕细琢。一部史记叫司马迁终其一生,曹老先生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忠实先生为了一部《白鹿原》,竟然真正的把它当做了自己埋在大地的枕头。

一篇优秀的文章,背后隐藏着什么“特质”?
一篇优秀的文章,背后隐藏着什么“特质”?
一篇优秀的文章,背后隐藏着什么“特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