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從三個角度淺析該電影的魅力所在及給我的現實思考

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這是一種近似於認命的教訓吧。——《步履不停》


前言:是枝裕和是日本著名的文藝片導演,很多人說他延續了另一位著名的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風格,比如小津有一部《秋刀魚之味》,通過“味道”帶出一個家庭關於女兒出嫁的擔憂。是枝裕和同樣有一部作品名叫《橫山家之味》(別名《步履不停》)。

整部電影充滿了濃郁的煙火味。不同於小津“理想型”的家庭,紀錄片導演出身的是枝裕和一直追求“寫實性”拍攝手法,食物作為感情元素的載體同樣在電影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他們都通過對於家庭瑣碎、流動的敘述帶給我們對於家庭價值觀層次鮮明的展示和思考,整部電影畫面唯美,帶有強烈的“物哀”美學展示。

《步履不停》的故事脈絡起點是一家人中大哥純平的忌日,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天半的時間裡。儘管時間不長,卻通過不同人的口吻還原出一家人15年來喜怒哀樂,勾勒出整個家庭不同人物的命運走向。

這一天,賦閒在家的二女兒良多帶著妻子由香裡和繼子淳史回家祭拜兄長,三女兒一家人早已在家等候,父親始終希望良多能夠繼承其醫生的家業,可是良多卻有自己的興趣,父子間情感的隔膜從未消弭,而母親與長子之死也有無法磨滅的思念之情。影片中由大量的留白畫面和頗具哲理的對話,將這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呈現在觀眾面前,帶動著情緒的跌宕起伏。

今天,我就從故事內容、象徵意義、“物哀”美學這三個角度來分析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在第四部分,我也會結合影片談談我對於親情與家庭的幾點思考。

《步履不停》:從三個角度淺析該電影的魅力所在及給我的現實思考


01、每一種食物代表一種追思,而做飯的過程具有強烈的儀式感,家庭的矛盾和解都在餐桌上得以消融

① 食物的象徵含義,以玉米天婦羅為例看錶達、延伸、影射的含義

是枝裕和的電影充實了生活的大量細緻入微的描述,看過他電影的觀眾都會被其中完全生活化的場景帶入到故事之中。《步履不停》中同樣有大量的此類場景,尤其是做飯的場景,雖然趕不上《舌尖上的中國》對於每位食材準確的介紹,卻通過母親切菜的熟練,鍋中的燉煮物沸騰的聲音,及毛豆在笸籮裡滾動的窸窣聲,讓觀眾體會到美食的誘惑,進而想起家的味道。

其實,每種食物都有含義。比如玉米天婦羅這道菜,就是長子最喜愛的食物。每天到純平的忌日,母親都會做這道菜,它承載了全家人對於逝者的追思和緬懷。母親曾經說“很奇怪,我好像沒什麼童年記憶,除非我把它們煮出來”。當天婦羅透過觸覺和味覺到達母親的味蕾時,就像一種記憶的傳承,母親在30年前偷玉米給純平做天婦羅時,純平還開心地說“早知道這樣我們就不用去市場買玉米了”。

由此可見,玉米天婦羅就如同一曲關於死亡的戀歌,將死亡與家庭復甦這對不可調和的衝突牢牢地粘合在觀眾心中,讓母親的無限思念化為一縷哀愁。

《步履不停》:從三個角度淺析該電影的魅力所在及給我的現實思考


② 從做飯的儀式體現家庭關係

在日本文化中,飲食文化至關重要。橫山家的每一頓飯都是精心準備的,而其中的儀式化特徵頗為明顯。廚房是母親日常最主要的工作場所,影片中不停地用特寫鏡頭對準各種廚房用具 。我們會發現這裡一切都井井有條,顯然母親為了讓家人吃上一頓可口的飯菜可謂煞費苦心。

母親先是訂了一份170美金的高級海膽壽司,從這項花銷上可以看出母親對於聚餐這件事的重視程度。在製作玉米天婦羅時,良多負責剝玉米,女兒攪拌粉漿,母親負責油炸烹飪,整個環節銜接的有條不紊,全家人對於做飯這件事用心且細緻。這不但是對美食的敬意,也體現出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

就連和兒子鬧彆扭的父親,當聞到飯香味時也會準時出現。在充滿儀式感的聚餐中,父親是最後一個環節,也就是必須等到全家人到齊才能集體開始用餐,這種儀式感承載的是日本家庭文化兼容幷包的精神,即使再大的矛盾面對食物時也不得損毀。

③ 從飲食文化到家庭關係

整部影片的一半時間都聚焦在了廚房中,甚至連很多衝突場景也不可避免地匯聚在了從餐桌上。比如吃完飯之後母親帶女兒和兒媳看良多小時候的照片,此時只留下父親和良多,氛圍直接由剛剛的歡快轉為了尷尬。儘管父親對於良多無法繼承醫生的衣缽多有怨恨,但他仍然希望能夠改變良多對於事業的願望。

即使在姐夫的面前,父親同樣不厭其煩地提起繼承診所的問題,受到良多的激烈反駁,還需要通過姐夫的插科打諢來調節氣氛。

可以說,影片通過飲食文化,將父子關係、母子關係不漏痕跡進行了渲染,每位有此經歷的觀眾都會感同身受。

《步履不停》:從三個角度淺析該電影的魅力所在及給我的現實思考


02、家是溫馨的港灣,儘管矛盾叢生,卻終究可以化解

在敘事方面,影片有強烈的私人化紀實風格,突破了慣用的敘事模式,而是採用生活流方式,以黑格爾“衝突律”為基礎。也就是圍繞事件衝突來構築故事,從清晨的母女對話開始,僅僅扣住了"家”這一主題。

電影理論家巴拉茲說: “電影的主要表現對象是物質的細節,同時也由於意識形態的衰落,我們的已經碎成片片的心靈事實上不可避免地會更宜於吸收物質生活的短暫瞬間。”

當回想起當年兒子和妻子偷玉米做天婦羅的事情時,父親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顯然,往昔的記憶碎片一點點從記憶深處被調取,那裡有對家最純真和美好的記憶。

可是歲月總是無情的,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對於未來有了自己的規劃,純平的逝去為整個家庭留下巨大陰霾,良多妻子對他說“你是長子”,可是良多堅持說自己是“次子”,在他的心中,哥哥是始終存在的人,也是這個家庭完整的標誌。父親強壓給他醫生的工作其實也代表了整個家庭情感的缺失,父親只是將這種情感從逝去的大哥身上轉移到了良多那裡。

這裡的矛盾看似與家的溫馨相矛盾,但這種“怨氣”並不是不可化解的,畢竟“血濃於水”。

在良多觀念中,自己只是在未來選擇上與父親的要求不同,所有的分歧點匯聚於此,也正止步於此。良多從來沒有將父親視為仇人,而父親同樣明白這個道理。當他們談論家庭瑣事時,氛圍是歡快的,而一旦涉及到職業,兩個人心中仍然“有刺”,但即使是“刺”,在良多心中對於父親仍然是懷念的。


《步履不停》:從三個角度淺析該電影的魅力所在及給我的現實思考


他因為愛上帶著孩子的由香裡,一直希望得到父母的祝福,所以在哥哥的忌日裡,他依然義無反顧地回到這裡。他的潛意識裡不僅有對哥哥的懷念,還有對未來的嚮往。家庭對他來說可以包容一切,他的缺點、他的任性,他的選擇。

不管是親子關係有矛盾,父親和母親之前其實也有矛盾。比如父親年輕時出外偷情,妻子在無意間提到她一直跟著,但幾十年過去了,母親早已釋懷,反而聽的父親一身冷汗。這種看穿不說穿的態度證明母親是聰明人,她知道丈夫會回頭是岸,幾十年仍然用心照顧著這個家。

還有父親對良多說,要多和母親溝通。為什麼呢?正是因為兩人之間有矛盾,父親希望兒子能安慰母親。從這一點上來看,父親主要是面子上下不來,他的內心對於妻子有深深的依戀。

時間是證明一切的最好良藥。在影片的歲月流逝中,我們看到了家庭最本真和美好的樣子。幾十年的日子有矛盾和衝突,但卻在每位成員的用心中得以化解,他們保留著對愛人對純真的愛,正是這份愛讓他們能這樣幸福的生活下去。


《步履不停》:從三個角度淺析該電影的魅力所在及給我的現實思考


03、物哀之美講究留白,色彩搭配極具美感

“物哀”一詞是由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學家本居宜長提出。物哀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包括對人的感動,對世相的感動和對自然物的感動。物指的是自然風景和風物,哀指代由這些景物觸發的關於環境中人的情思。

影片中其實帶有一種透徹心扉的淒涼感。每個人物都是平凡而真誠,這其中很多因素正是源於物哀理論的支撐,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①明暗色調的強烈反差凸顯人物心境和命運走向

影片中的彩色感受隨著父親的亮相而直觀可見,隨著父親的散步,整個家庭乃至居住環境呈現在觀眾眼前。綠色的樹木、灰色的大海、青澀的天空,這些都表現出淡雅、寧靜、甚至有些憂傷的味道,人物服飾也同樣是清一色的中性顏色,以黑白灰為主。這種色調體現的正是物哀思想。

通過整體色調的渲染,觀眾們可以感受到悲情與美好的結合,這是通過景物描述調動觀眾情緒帶來的直接感受,隨著鏡頭的移動,徐徐道出這一家人各自不同的命運走向,大兒子去世,二兒子努力過希望的生活,三女兒帶著兩個孩子當起全職太太,這種心態的變化和外界環境的色調相搭,尤其當母親看到那隻美麗的蝴蝶,認作純平的魂靈,觀眾們更加會被這種幽深玄空的色彩所吸引,體會到物哀之美。


《步履不停》:從三個角度淺析該電影的魅力所在及給我的現實思考


②簡潔的留白空間潛藏含蓄意境

留白是書畫藝術中常用的一種創作方式,在有限的創作空間裡利用空白來展現意境之美。這種技法追求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含蓄美。在簡潔的電影畫面上,所謂的簡潔更多的是不用實體語言,而是利用凸顯重點的色調變化,讓觀眾可以第一時間瞭解到創作者想讓觀眾瞭解的主體。

比如在拍攝母親時,會特意將鏡頭對準臉部,而空白處多為色調單一的廚房或者街道,這種方式讓人物立刻成為蒼白背景中的焦點。母親表情的一笑一顰都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再比如最後一幕,當父母在一同散步時,反而給出了遠景,人在綠色的樹木中漸行漸遠,雖然看似在拍整個環境,但是通過字幕點名了母親的離去,並且定格在了母親剛剛走過的臺階上。顏色與之前保持一致,仍然是淡色調,一種無力感隨著蒼白的顏色暈染在觀眾心頭。

③自然與人情的和諧統一

人物的出現離不開景物,一家人在小鎮的家中,鬱鬱蔥蔥的樹木青綠色構成了主畫面的色調。在這裡,乃買的父母就如同粗壯的樹幹,養育著已經成年的子女和他們的後代,這其實就是一種生命形式的轉換。

良多在陪母親散步時突然發現“我沒有陪她看過一場電影,也沒有開車帶她去購物過。”當他停下腳步,才發現原來母親才是自己虧欠最多的人,這種轉變因為樹木的枝繁葉茂而愈加珍貴,也映證了母親才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

孩子們在室外玩耍時飄落的粉色櫻花也充滿了濃郁的優勢。這種歲月的流逝是無情的,孩子們前一刻還在無憂無慮的玩耍,幾十年如飛煙,再回首時,他們會被與父親一樣在桌前陷入哀思。在日本物哀思想中,美是短暫而易逝的,所以才會在短暫的人生中去追求靜謐和絢爛,但很多遺憾正是由此產生的,這種悲情元素也融入到了影片的敘述之中,構成了死滅之中的永恆效果。


《步履不停》:從三個角度淺析該電影的魅力所在及給我的現實思考


04、基於影片《步履不停》,談談我對於親情以及家庭生活的幾點思考。

《步履不停》敘述方式是溫馨平和的,影片象徵了家庭的溫馨和包容,在這裡,有樸實無華的親情和茶米油鹽的生活,每個人的生活平淡如水,卻又炙熱如火,讓每位觀眾沉浸在對親情之暖和家庭的繁瑣之中,體會到最真實的生活本真,感慨於導演對於現實強大的把控力。

電影中的故事具有典型性,通過良品與父親的關係,讓我對於親情和家庭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這種理解主要體現在一下三個方面:

① 生活的本質是給予,子女應當時常換位思考,體會父母無私奉獻的愛的偉大

叔本華曾經說過“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不應該看他擁有多少高興的事,而應該看他是否正為一些小事煩惱著。只有幸福的人,才會把無關痛癢的小事掛在心上。那些經歷著大災難的人是無暇顧及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後,人們才會發現它們曾經存在。”

影片中的父母都在不停的付出,可是子女都覺得受之有愧。他們不僅是父母的子女,還是子女的父母。因此,每個人在索取的同時也正在給予,而給予還是索取取決於你對這個人或這項事情的熱愛程度。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所以在孩子面前,他們不聽地給予,造成他們想要逃離的想法,這一切都源於深深的愛。然而,誰又能說這份愛不值得歌頌呢?


《步履不停》:從三個角度淺析該電影的魅力所在及給我的現實思考


② 父親的信仰不應強加給孩子,人格都是平等的,放下執念才能互相尊重

影片中的父親是悲愴的,他每天都要在小鎮中散步,每位鄰居對他都有期待,這種期待本身就是一種愛,但是父親過強的執念讓他產生了道德綁架,似乎鄰居的去世與兒子無法繼承醫生家業有關係。但是要清楚,在和諧友愛的家庭環境下,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不能因為年齡經歷而強加,兒子的強烈反對正是在父親威逼利誘下產生的逆反心理。

當年,因為爺爺生病而學醫的父親由於沒能拯救爺爺性命而終身悔恨,這是基於他個人經歷的傷痛。但他的願望讓兒子來繼承,必須要尊重兒子的思想,良多明明不喜歡,父親卻一遍遍說服,甚至到了怨恨的程度。這是由於不幸的童年造成的,因此,想要從根本上杜絕這種情況,就要父親先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然而在尊重孩子的選擇,不管是堅持還是放棄,生活都是遺憾的藝術,正因為這種遺憾,生命才有追求夢想的價值。

③ 對於親人的離去,母親始終無法脫離源於自我保護的心理作用

母愛是偉大的,影片中最為親切和和善的母親每年都邀請純平救的人到家,只為讓他感受到這種壓迫感,父親說“他真是個廢物”,但純平用自己生命救回的正是這個人。母親每年都不會忘記兒子和被他救的人,這種思念甚至讓她產生了某種精神依賴,覺得純平從未離開,這其實是一份大愛,甚至到母親去世,我相信她都會一直想念純平。

在心理學上,對於兒子的追憶其實可以緩解母親的負面情緒,並且有助於幫助母親獲得積極的自我認知,有利於撫平她心理的創傷。純平的離去正如那隻蝴蝶一樣,帶走了母親的思緒,也讓他長留在母親心中。


《步履不停》:從三個角度淺析該電影的魅力所在及給我的現實思考


結語:

《步履不停》看完,既讓人感到惆悵,又會感到一陣暖意。母親對於每個孩子無私奉獻的愛讓人感慨敬佩。而溫暖的是全家人面對純平的離去採用了一種向前看的態度,沒有因為不幸降臨在這個家庭而有任何的抱怨。這部影片的魅力也正是體現在這些內容、象徵意義、物哀這三個方面。

我們從電影中全家人努力生活,從那些珍存起那些過往歲月中的美好片段中,也能感悟到很多現實指導意義與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