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70、80後童年記憶,這些消失的鄉村老手藝


隨著經濟發展,中國鄉村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房屋建設得越來越現代,很多傳統習俗也在漸漸消失,特別是很多曾經在鄉村中不可或缺的傳統手工藝,已經成為了一個遙遠的記憶,攝影師深入到南京一個叫樺墅的村莊,拍下了這個村莊裡已經消失和即將消失的老手藝,記錄下我們對故鄉的記憶。

篾匠蘇玉洪,70歲,匠齡40餘年,一根竹子一把鋸子一個彎刀,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道具在他手中卻能變成一個個精美的工藝品:竹簍、菜籃、簸箕、笆簍、涼椅……他就是樺墅村的篾匠蘇玉洪。其實,真正的高手與大師往往均在民間的土壤之中孕育、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啊!此理,自古亦然。

木匠沈華明,77歲,匠齡54年,木匠是一種古老的行業。在樺墅村,一提到木匠,很多人就會聯想到:沈華明老人。年輕時起,砌高爐,打棺材,做水車,雕花床……一直做到古稀之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其他行業一樣,傳統木匠活迅速被機械化所代替,現今所能見到的手工活計少之又少了。


箍桶匠秦有佳,55歲,匠齡10餘年,18歲學藝,30歲開始漸漸荒廢。箍桶匠又稱圓作木匠,舊時漢族民間專門製作與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秦有佳,做過箍桶匠,開過拖拉機,一輩子跟農田打交道,他說:“年輕的時候,心無雜念,才能坐的住,學手藝,靠的就是堅持。”對於,這個即將失傳的箍桶手藝,秦師傅,不以為然,也無以為繼。

鐵匠秦霞清,50歲,匠齡40多年,鐵匠也是一門古老的職業,打鐵或鍛造鐵器的工匠。樺墅全村也就剩唯一的一位鐵匠:秦霞清,村民都知道他是老鐵匠的兒子,50出頭,跟著父親學著手藝。祖傳的手藝,在他這代終結,這些背離時代遠去的手藝人的故事,就是故鄉的記憶。

烤鴨藝人孫龍江,77歲,匠齡35年,樺墅村烤鴨老藝人孫龍江,38歲學手藝,做了35年鴨子,誠信經營。“五好戶,雙文明戶,先進個人……”管了村裡人幾十年的“胃“,孫老說:做人地道了,你做的菜自然地道。

教書匠李朝祥,83歲,匠齡42年,在教育界做一個真正的有“匠心”的教書匠,其實不易。鄉村教師,為了農村孩子,甘願清貧,單調,其精神令人感動。解放後,52年開始教書,94年退休,李老師教了一輩子的書,村裡大多數人都是李老的學生,不求名利,心裡唯一的希望是把書教好。

在南京樺墅村,記錄的這些手藝人:箍桶匠、木匠、鐵匠、篾匠……。他們用質樸的工匠精神溫暖、感染著身邊的的人傳承淳樸的民風、守護著鄉村。更多旅途見聞,請關注頭條號:愛然影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