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周进是《儒林外史》里面提携范进的人,出场要早过范进。书中第二回周进出场时的装扮是这样的,“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玄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显示了他生活的极度寒酸。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作为科举制度的长途跋涉者,考了几十年,屡试不中,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还饱受众人奚落,完全就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年纪轻轻的梅玖,只是因为进了学,成为秀才,都可以编出一首宝塔诗来来讽刺他:

“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

还有一个中举的王进,借宿在周进教书的私熟里,除了自个大吃大喝还编出神神鬼鬼的故事戏弄和冷遇他。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书才教了一年,周进就丢了饭碗了,随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可以说,已到了科场梦醒之时。然而,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他多年的心结却又被触动了。

他想进贡院看看,但他是童生,是不能进入贡院的,看门人的鞭子将他打了出来。这对读书人来说真是一种耻辱,周进无助地站在贡院冷冷的门外,世界对他而言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当他恳求别人带他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周进的人生也一举进入高潮:

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和他姐夫一起做生意的几个商人因感念他一生的坚持与挣扎,答应凑了二百两银子帮他去圆梦。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随后,几个人帮助周进捐了个监生。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人生开始华丽转身,一路开挂。

春风得意马蹄疾,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后面官至主管教育的国子监司业,四品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正厅级干部。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从前瞧不起周进的人态度判若两人,写那首宝塔诗戏弄他的梅玖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辞退了他的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奇怪吗?不奇怪,这就是世事和人性。成功前,他和范进一样,备受歧视,讥讽嘲笑,清贫压抑;成功后,众生仰慕,魑魅魍魉,举世皆亲。正所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在《儒林外史》里面,士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食物链关系。一旦科场失意,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整个阶层的鄙视和唾弃。一旦跃过龙门,跻身上流社会,便发现整个阶层全都笑脸相迎。

阶层上升的实现,本来就相当艰难,不管古代还是当下。几百年过去了,在这个功利的世界依旧如此。就像成功学和鸡汤盛行的当下,只要你是成功的,财富、地位、权力等等都可以使你所说的话成为金科玉律。而你是一个失败者,任何话都是苍白无力的喷粪,掀不起一丝一毫的波澜。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周进的人品相当不错,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逆来顺受。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范进到北京考试,他记得范进家穷,怕他钱不够,还要借钱给范进。他发达后各种乱七八糟的人都来攀附,他也没有太多搭理。

"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细细看过,不可听著幕客,屈了真才。"

这句内心的独白表明周进骨子里有着读书人的忠厚善良,迂而不恶。为了照顾范进这个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穿得破破烂烂,冻得哆哆嗦嗦的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第一名的秀才。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范进与周进,也许都经历过不堪的命运,所以心心相惜。一个是真诚的感激,一个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一个过了知天命之年,一个差不多古来稀之时,一个悲伤地要寻死,一个高兴地发了疯,这都是人性使然。而且,嘲笑欺负过他们的人,他们并不计较,而对帮助过他们的人,都懂得去感恩。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周进以前没有发迹前,在所有人都看不起周进的时候,当地富农荀老爹依旧把周进当成儿子的老师对待,帮衬着他。后来范进被派到山东作主考官,临走前特地来拜访周进,问他有没有什么要交待的。

周进说,以前在汶上教书时,教过一个叫荀玫的孩子,他当年才7岁,他家是务农的,不知道还有没有继续念书了。如果这次你看见他来考试,只要不是特别差的话,麻烦你录取了他吧。此时周进已经是80来岁的老人了,但近20年前荀老爹对他的那一点点尊敬,他一直记着并心存感激。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吴敬梓当然不是要写这两个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他的本意是讽刺科举制度泯灭人性,迫害知识分子的残酷现实。但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除了科举考试还有别的出路吗?

答案是:NO。

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不按血统门第,而按科目考试的成绩来选拔人才,这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至少在逻辑上肯定了知识和学问的价值,肯定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这个因素。

而且科举制度对全社会开放,不管年龄,出身,阶层,在理论上承认在考试面前、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像周进范进那样的乡村穷读书人也可以参加,各等级的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挤入上层社会。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周进和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巨大变化告诉了我们一点:就是活在社会上最底层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考试来追求自身命运的改变。对于范进这种穷书生来说,相对于其他的官宦之子,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公平途径只在于考取功名,博取政治地位,以期能够衣锦还乡或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不仅仅是科举制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封建时代才有,在利益驱动的整个阶段都会有,贯穿于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当中。

即便在于今日,中国依旧是全世界报考公务员最狂热的国家之一,改变社会和经济地位亦是诸多人报考公务员投身官场的重要因素。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前日看到一幅拍于84年的老照片,照片中深夜华灯下的天安门广场,有许多的大学生在寒风中看书学习,场景很是令人感动,然而下面的评论却寒了心。评论道:这些刻苦学习的人现在在哪里?这些人现在就是你口中天天骂的贪官污吏。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年少时可以讽刺科举,嘲笑范进周进,而长大后想生活过得更好一点,想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更宽一些,去考研考博考公考教师考职称考各种资格证,考到四五十岁的一大把,这些难道不是一个个范进周进么?

而为了生存空间,为了肩膀上的责任和义务,你真的能够在浮世中坚守自我,保持人性?你就不去拍客户拍领导的马屁了?你就不在酒桌饭局上搭着笑脸说一大堆言不由衷的话了?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周进和范进发迹前的各种穷困潦倒的状态让人心酸。而人没有真正穷过是真不知道穷的滋味是怎么样的。

因为穷,你将自卑和越来越不自信,在很多机会面前,做事畏首畏尾,甚至因为害怕结束而不敢开始。因为穷,你感觉灵魂都被禁锢住了,甚至连你自己的影子也嫌弃你,因为穷,你会感觉到无限的绝望和恐惧焦虑。而一旦被这个穷人思维禁锢住,你将一辈子难有起色。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但是,你穷,别人会同情你,而你一直穷,别人不会一直同情你,甚至会嘲笑你。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有这么一句话:“生活没有上帝,只有有担当的人,才能得到幸福”。


人到中年,不读懂这两个厅级官员的范进周进,不足以谈人生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的孤独和寂寞甚至屈辱而坚持过来的。

周进和范进的冷暖人生告诉我们,命运再不堪,都不要轻言放弃。坚持下去,要坚信生活会改变,唯有奋斗,才能走出荒凉,获得你想要的尊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