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讓孩子知道,人一輩子總得有一次痛苦的記憶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同時,她也是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委員和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

她經常作客於央視的《今日說法》,曾在央視《開講啦》、鳳凰臺的《世紀大講堂》《鏘鏘三人行》等欄目做嘉賓,廣受歡迎。

跟其他法治人物不同的是,李玫瑾教授在分析當事人犯罪心理時,常常聯繫到當事人的幼時成長環境、家庭教育。

在2019上海家庭教育高峰講壇上,她笑稱“我在分析案件時常常受到疑議,但是當我把這些基礎性的東西拿出來的時候,卻造成意料之外的反響。”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讓孩子知道,人一輩子總得有一次痛苦的記憶

李玫瑾教授在2019上海家庭教育高峰講壇


0~3歲有恩於他,3~6歲一定要立威於他

,還有一種就是我們養到位了,比如說我很有情感,有媽媽一直在自己養,這個孩子情感很豐富。

但是大家記住到三歲上下要轉折,這個轉折非常重要,也就是說0~3歲有恩於他,3~6歲一定要立威於他。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讓孩子知道,人一輩子總得有一次痛苦的記憶

愛是一種營養,但是他不是全部的營養。

另外一個營養要跟上,這就是性格的培養。

那麼為什麼要在這時候立呢?因為他能夠表達了,他能跟你溝通了,這時候才開始要教了。

在教的過程當中就是你要懂他,最重要的讓他要懂你。

所以我講當孩子再跟你哭鬧的時候,這時候他的哭鬧就不是一個生理的哭鬧了,他是心理的了。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一定會抵抗,所以這抵抗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你對他如何立這個規矩。

你抓住他一件不對的事情,這誰都可以做,但是無論誰做,一定要一個人,就是不要讓孩子一對兩個人,為什麼?

因為你在管他的時候,他看另外一個人的眼睛,你這就等於完全失效了,所以一定要一對一。

那講到這個話順便跟爺爺奶奶講,我們在教育當中一定要有一個理念,就是不要“越位”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讓孩子知道,人一輩子總得有一次痛苦的記憶

“越位”什麼意思?只要孩子的爸媽在跟前,無論誰在,有爸爸在媽媽在,你就不要管,讓他管。

如果他管的不對,你可以在孩子不在的時候單獨跟他講,但是你不能當著孩子的面阻止他父母的管教。

給孩子立規矩,要確立四個“不要”

那麼這個時候呢,我們作為管孩子的,怎麼辦呢?

就把他抱起來,帶到臥室裡把門關上,讓他隔絕和外面的關係。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讓孩子知道,人一輩子總得有一次痛苦的記憶

然後我曾經講過四個“不要”:

第一不要罵他,第二不要打他,第三個不要在這兒蹲下來跟他講道理,第四呢,你不要走開。

為什麼?不打不罵大家容易理解,關鍵是你在這會兒講道理,他在哭你說話那叫噪音,沒有教育意義;那麼為什麼不要走開,走開叫單獨禁閉,也沒有教育意義。

為什麼?他看不到你的表情。一定要把你的表情呈現給他:這個表情就是說你要做的不對,你鬧是沒有意義的,我完全無視,我會看著你鬧。

所以四個不要做,就做一件事:你要哭就哭吧,但是你要知道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讓孩子知道,人一輩子總得有一次痛苦的記憶

他哭的時候會閉著眼睛,你呢就笑眯眯的看著他,然後呢,他第一次第二次睜眼一定很憤怒,怎麼還不管我啊?

然後第三次睜眼睛的時候都累了,但你又不走開,也關注著他對吧?所以這樣的話呢,他心裡就會想:哎呀,算了,別哭了,哭到現在也就這樣!

這時候他當他聲音漸弱,自己不哭了,你呢?可以起身走開,幹嘛呢?去拿一塊熱毛巾去。

他看你走了他很意外,他其實不希望你走掉,可是你很快又回來了,一回來他很高興,然後熱毛巾一給他擦臉。

他一定心想,唉呀,你還是愛我的啊!

擦完了你把毛巾放下,你說你還哭麼,要哭接著哭,讓他知道哭徹底沒用,所以這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

有時候在網上說李玫瑾老師這個太殘忍了,我說這不殘忍,因為人總得一輩子有一次痛苦的記憶,痛苦的記憶是一個代表阻止的句號

當他這樣哭完以後,你把他鞋子脫掉,你說你哭累了吧,來上床睡一會,這時候再講道理,他就能聽得進去。

其實陪伴,無聲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他哭的時候你坐他對面,哭完了陪著他,你的表情和態度就是一種教育。

6歲前性格培養不到位,後續的問題會多很多

我們還可以做的一些事情就是在孩子4歲、5歲,我曾經講過,4歲上下要讓他學會一個等待,或者說叫忍耐、自律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讓孩子知道,人一輩子總得有一次痛苦的記憶

前兩天我看一篇文章講日本,日本人他們有一些基本的原則,第一就是自律,第二不給人添麻煩。

不給人添麻煩,我覺得這是人太高級的美德了啊,因為我在生活當中我遇到那種給別人添麻煩,自己不自知,還經常就得寸進尺。

這就屬於一個修養,但是修養實際上是性格,性格在哪兒呢,在父母的教育。

所以我講6歲之前,爸爸媽媽不要輕易離開孩子,為什麼?這是他人生的起點,你把這個階段所有做好,你後邊會一順百順,你在這個階段做不好,你後邊問題會很多。

比如說,我們很多家庭經常談到孩子,就是說我這孩子到中學不愛學習了,就想跑,就想玩。我一聽我就明白,他6歲之前性格培養沒到位。

就是這孩子坐不住,他坐不住的原因在哪兒?有很多都是老人帶的問題。

因為老人生活是沒有節奏的,他退休了,想什麼時候出去買菜就什麼時候買菜,想什麼時候做飯就什麼時候做飯,所以(老人帶的)孩子也是沒有節奏的。

沒有節奏會有什麼問題呢?就是他到成年,他的生活也是沒有節奏的。

現在城市我們可以孩子送幼兒園了,幼兒園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週六、週日還是要注意,因為我3~6歲這個階段就是給孩子立規矩的。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讓孩子知道,人一輩子總得有一次痛苦的記憶

比如週六週日你讓他在家,要一定要坐在桌前做一件事兒:可以搭積木,可以拼版,也可以畫畫。

要求是什麼呢?要求他比如說要畫10分鐘;到5歲上下就要到20分鐘多一點了;到他6歲前,他坐在桌前能到半個小時、40分鐘。

這樣的孩子你讓他送到學校,回來寫作業沒有問題,這半個小時他是已經習慣了對吧,這就是你在3歲到6歲有意而為的結果。

相反,你在這個階段不訓練他,直接讓他上學,很多孩子剛開始就是坐不住的。

培養孩子的習慣和觀念,讓青春期不再成為親子結冰期

性格當中包括兩個問題,一個是習慣,一個是觀念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讓孩子知道,人一輩子總得有一次痛苦的記憶

像我曾經看一個媽媽抱著一個孩子,一邊走一邊說:“以後到人家呀,人家的東西咱不能搶啊,那玩可以,玩完以後呢走的時候要謝謝人家,然後你要覺得特別好的,你也不能拿人家的東西,那是人家的,你可以悄悄的告訴媽媽,媽媽回來給你買。”

我就在想這個媽媽,這個帶著孩子這個過程,串了一個門回來的路上講的這番話,就是給孩子一個觀念:東西是有你我之分的,人家的是人家的,你是你的。

所以性格培養,就是像怎麼跟人打交道,在和人相處當中有哪些規則,有哪些原則,然後自己怎麼去做,媽媽一定要有意而為的把這些東西給他。

不需要你多麼去講,而是說你在生活當中你只要去做,你的親身示範,你不經意的幾句話,都會成為孩子性格形成的一些重要的依據。

這個問題可以延伸到下一個問題,我簡單說一下青春期。

青春期呢是我們現在問題最多的,包括咱們17歲孩子跟媽媽發生爭吵啊,這個出現的悲劇;然後還有我們前兩年吧,爸爸把一個孩子手機搶過來從曬臺扔下去,結果這孩子從曬臺上跳下去了。

所以我講啊,青春期是什麼呢?我認為是他一個接近成年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幫助他成長,而不是還把他當做小孩子來管。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讓孩子知道,人一輩子總得有一次痛苦的記憶


青春期的教育,首要的就是父母要調整心態,你要把他當大人,就是當大人以後要給他一個選擇權。

你不要看有些人多大成就,不過如此啊,真正很重要的是均衡發展:有好的健康,又有好的家庭,還有好的人際關係,然後工作上得心應手就夠了。

我覺得陸士楨老師,就是那個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院長啊,他說的一句話,我特別認可,他說:

“有時候你希望孩子很出息吧,結果他飛得很高,很遠,最後你生了他白生,基本就不屬於你的了。相反你的孩子吧,看似能力不是很強,但是他討一份工作就在你身邊,到一定時候你會發現他更珍貴啊,他在你身邊讓你感覺到生活很幸福。”

所以人生啊,我剛才講的,有些話題可以早點跟孩子去聊,但最重要的是母親、父親自己要明白。如果我們大人明白,孩子就會活得很輕鬆很快樂。

那麼今天我的課就講到這,謝謝大家,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