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让孩子知道,人一辈子总得有一次痛苦的记忆

李玫瑾教授,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同时,她也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和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她经常作客于央视的《今日说法》,曾在央视《开讲啦》、凤凰台的《世纪大讲堂》《锵锵三人行》等栏目做嘉宾,广受欢迎。

跟其他法治人物不同的是,李玫瑾教授在分析当事人犯罪心理时,常常联系到当事人的幼时成长环境、家庭教育。

在2019上海家庭教育高峰讲坛上,她笑称“我在分析案件时常常受到疑议,但是当我把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拿出来的时候,却造成意料之外的反响。”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让孩子知道,人一辈子总得有一次痛苦的记忆

李玫瑾教授在2019上海家庭教育高峰讲坛


0~3岁有恩于他,3~6岁一定要立威于他

,还有一种就是我们养到位了,比如说我很有情感,有妈妈一直在自己养,这个孩子情感很丰富。

但是大家记住到三岁上下要转折,这个转折非常重要,也就是说0~3岁有恩于他,3~6岁一定要立威于他。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让孩子知道,人一辈子总得有一次痛苦的记忆

爱是一种营养,但是他不是全部的营养。

另外一个营养要跟上,这就是性格的培养。

那么为什么要在这时候立呢?因为他能够表达了,他能跟你沟通了,这时候才开始要教了。

在教的过程当中就是你要懂他,最重要的让他要懂你。

所以我讲当孩子再跟你哭闹的时候,这时候他的哭闹就不是一个生理的哭闹了,他是心理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定会抵抗,所以这抵抗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你对他如何立这个规矩。

你抓住他一件不对的事情,这谁都可以做,但是无论谁做,一定要一个人,就是不要让孩子一对两个人,为什么?

因为你在管他的时候,他看另外一个人的眼睛,你这就等于完全失效了,所以一定要一对一。

那讲到这个话顺便跟爷爷奶奶讲,我们在教育当中一定要有一个理念,就是不要“越位”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让孩子知道,人一辈子总得有一次痛苦的记忆

“越位”什么意思?只要孩子的爸妈在跟前,无论谁在,有爸爸在妈妈在,你就不要管,让他管。

如果他管的不对,你可以在孩子不在的时候单独跟他讲,但是你不能当着孩子的面阻止他父母的管教。

给孩子立规矩,要确立四个“不要”

那么这个时候呢,我们作为管孩子的,怎么办呢?

就把他抱起来,带到卧室里把门关上,让他隔绝和外面的关系。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让孩子知道,人一辈子总得有一次痛苦的记忆

然后我曾经讲过四个“不要”:

第一不要骂他,第二不要打他,第三个不要在这儿蹲下来跟他讲道理,第四呢,你不要走开。

为什么?不打不骂大家容易理解,关键是你在这会儿讲道理,他在哭你说话那叫噪音,没有教育意义;那么为什么不要走开,走开叫单独禁闭,也没有教育意义。

为什么?他看不到你的表情。一定要把你的表情呈现给他:这个表情就是说你要做的不对,你闹是没有意义的,我完全无视,我会看着你闹。

所以四个不要做,就做一件事:你要哭就哭吧,但是你要知道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让孩子知道,人一辈子总得有一次痛苦的记忆

他哭的时候会闭着眼睛,你呢就笑眯眯的看着他,然后呢,他第一次第二次睁眼一定很愤怒,怎么还不管我啊?

然后第三次睁眼睛的时候都累了,但你又不走开,也关注着他对吧?所以这样的话呢,他心里就会想:哎呀,算了,别哭了,哭到现在也就这样!

这时候他当他声音渐弱,自己不哭了,你呢?可以起身走开,干嘛呢?去拿一块热毛巾去。

他看你走了他很意外,他其实不希望你走掉,可是你很快又回来了,一回来他很高兴,然后热毛巾一给他擦脸。

他一定心想,唉呀,你还是爱我的啊!

擦完了你把毛巾放下,你说你还哭么,要哭接着哭,让他知道哭彻底没用,所以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方法。

有时候在网上说李玫瑾老师这个太残忍了,我说这不残忍,因为人总得一辈子有一次痛苦的记忆,痛苦的记忆是一个代表阻止的句号

当他这样哭完以后,你把他鞋子脱掉,你说你哭累了吧,来上床睡一会,这时候再讲道理,他就能听得进去。

其实陪伴,无声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他哭的时候你坐他对面,哭完了陪着他,你的表情和态度就是一种教育。

6岁前性格培养不到位,后续的问题会多很多

我们还可以做的一些事情就是在孩子4岁、5岁,我曾经讲过,4岁上下要让他学会一个等待,或者说叫忍耐、自律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让孩子知道,人一辈子总得有一次痛苦的记忆

前两天我看一篇文章讲日本,日本人他们有一些基本的原则,第一就是自律,第二不给人添麻烦。

不给人添麻烦,我觉得这是人太高级的美德了啊,因为我在生活当中我遇到那种给别人添麻烦,自己不自知,还经常就得寸进尺。

这就属于一个修养,但是修养实际上是性格,性格在哪儿呢,在父母的教育。

所以我讲6岁之前,爸爸妈妈不要轻易离开孩子,为什么?这是他人生的起点,你把这个阶段所有做好,你后边会一顺百顺,你在这个阶段做不好,你后边问题会很多。

比如说,我们很多家庭经常谈到孩子,就是说我这孩子到中学不爱学习了,就想跑,就想玩。我一听我就明白,他6岁之前性格培养没到位。

就是这孩子坐不住,他坐不住的原因在哪儿?有很多都是老人带的问题。

因为老人生活是没有节奏的,他退休了,想什么时候出去买菜就什么时候买菜,想什么时候做饭就什么时候做饭,所以(老人带的)孩子也是没有节奏的。

没有节奏会有什么问题呢?就是他到成年,他的生活也是没有节奏的。

现在城市我们可以孩子送幼儿园了,幼儿园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周六、周日还是要注意,因为我3~6岁这个阶段就是给孩子立规矩的。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让孩子知道,人一辈子总得有一次痛苦的记忆

比如周六周日你让他在家,要一定要坐在桌前做一件事儿:可以搭积木,可以拼版,也可以画画。

要求是什么呢?要求他比如说要画10分钟;到5岁上下就要到20分钟多一点了;到他6岁前,他坐在桌前能到半个小时、40分钟。

这样的孩子你让他送到学校,回来写作业没有问题,这半个小时他是已经习惯了对吧,这就是你在3岁到6岁有意而为的结果。

相反,你在这个阶段不训练他,直接让他上学,很多孩子刚开始就是坐不住的。

培养孩子的习惯和观念,让青春期不再成为亲子结冰期

性格当中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习惯,一个是观念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让孩子知道,人一辈子总得有一次痛苦的记忆

像我曾经看一个妈妈抱着一个孩子,一边走一边说:“以后到人家呀,人家的东西咱不能抢啊,那玩可以,玩完以后呢走的时候要谢谢人家,然后你要觉得特别好的,你也不能拿人家的东西,那是人家的,你可以悄悄的告诉妈妈,妈妈回来给你买。”

我就在想这个妈妈,这个带着孩子这个过程,串了一个门回来的路上讲的这番话,就是给孩子一个观念:东西是有你我之分的,人家的是人家的,你是你的。

所以性格培养,就是像怎么跟人打交道,在和人相处当中有哪些规则,有哪些原则,然后自己怎么去做,妈妈一定要有意而为的把这些东西给他。

不需要你多么去讲,而是说你在生活当中你只要去做,你的亲身示范,你不经意的几句话,都会成为孩子性格形成的一些重要的依据。

这个问题可以延伸到下一个问题,我简单说一下青春期。

青春期呢是我们现在问题最多的,包括咱们17岁孩子跟妈妈发生争吵啊,这个出现的悲剧;然后还有我们前两年吧,爸爸把一个孩子手机抢过来从晒台扔下去,结果这孩子从晒台上跳下去了。

所以我讲啊,青春期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他一个接近成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帮助他成长,而不是还把他当做小孩子来管。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让孩子知道,人一辈子总得有一次痛苦的记忆


青春期的教育,首要的就是父母要调整心态,你要把他当大人,就是当大人以后要给他一个选择权。

你不要看有些人多大成就,不过如此啊,真正很重要的是均衡发展:有好的健康,又有好的家庭,还有好的人际关系,然后工作上得心应手就够了。

我觉得陆士桢老师,就是那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院长啊,他说的一句话,我特别认可,他说:

“有时候你希望孩子很出息吧,结果他飞得很高,很远,最后你生了他白生,基本就不属于你的了。相反你的孩子吧,看似能力不是很强,但是他讨一份工作就在你身边,到一定时候你会发现他更珍贵啊,他在你身边让你感觉到生活很幸福。”

所以人生啊,我刚才讲的,有些话题可以早点跟孩子去聊,但最重要的是母亲、父亲自己要明白。如果我们大人明白,孩子就会活得很轻松很快乐。

那么今天我的课就讲到这,谢谢大家,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