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翠凤:“穷没关系,我认定这个人”,他礼堂烧婚书许一生承诺

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驶它。——林语堂《吾国吾民》

民国时期,一对郎才女貌的新人在盈盈烛光之下叩首,满堂的红幔轻纱彰显着欢乐和喜庆,厅内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音犹在耳,新郎和新娘相对一笑,眉目都流转着情谊。

一声唱喏——“礼成!”门外的鞭炮声率先炸响了,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也跟着响起来。新娘撩开颊边晶莹剔透的珠串和一缕垂落的发丝,娇羞地等待着自己新婚丈夫牵起自己的手,却哑然地发现:丈夫掏出了结婚证书,正往那盈盈燃烧的烛火上放!

他抬起头,对着新娘展颜一笑,在烛火的映衬下,眉目温柔含情:“结婚证只有在离婚的时候,才会用得上,我一定是用不上了。”

廖翠凤:“穷没关系,我认定这个人”,他礼堂烧婚书许一生承诺

新娘站在原地,泪凝于睫,朝着丈夫露出了一个温柔的笑容。

而这位新婚丈夫,正是读者和笔者都熟悉的一位著名作家兼翻译家——林语堂。而新娘,则是林语堂相守一生的恩爱妻子,廖翠凤

1895年的10月10日,林语堂出生于福建龙溪,他自幼就十分聪颖,好读诗书,曾留学西洋,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之后,林语堂先后在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任教过。他也曾凭借着一部获赞无数的《京华烟云》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林语堂还与他人一同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他们主张文风“清淡”、“隽永”和“甘美”,作品具有“性灵”和闲适”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小品式的散文流派。

而林语堂和廖翠凤的相识,其实也并不浪漫。这还要从林语堂之前的恋人——

陈锦端开始说起。

廖翠凤:“穷没关系,我认定这个人”,他礼堂烧婚书许一生承诺

林语堂从福建到上海求学,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林语堂风度翩翩,又诗书气十足,获得了许多奖项,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隔壁学校——就是圣玛丽学校——的女生们都知道林语堂的大名,并且暗中倾慕他。

这其中,就有陈锦端。而巧合的是,陈锦端的两个哥哥陈希佐和陈希庆,恰好是林语堂的同窗好友。于是林语堂和陈锦端就这样相识了。

陈锦端出身名门,出落得貌美如花,林语堂曾经这样形容过她:“她生得的确是其美无比”,两个人也算郎有情妾有意,慢慢就走到一起。陈希佐和陈希庆也欣赏林语堂的才华,见到此番情形,非但没有阻止,反而乐见其成,常常为妹妹和林语堂创造相处机会。

书香倩影,在纯粹的大学校园里,林语堂拥有了一份纯洁的爱情。待到两人快毕业时,陈锦端和林语堂的事情,终于被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知道了。

廖翠凤:“穷没关系,我认定这个人”,他礼堂烧婚书许一生承诺

陈天恩不同意他们在一起,理由十分充分,现实而刻骨——林语堂没有钱。爱情可以只关心风花雪月,但婚姻不行,婚姻是由琐碎的油盐酱醋茶构成的。

而陈家,是上海巨贾,陈天恩早年从西洋归来,在医药行业和实业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早期还资助过孙中山先生。反观林语堂,父亲是一名清贫牧师,母亲没有工作。为了供林语堂上大学,筹措不了学费,还卖掉了家里的房子。林语堂的家境,可想而知。

林陈两家的家境悬殊,林天恩自然不肯让女儿受苦。同时,林语堂的父母也担心媳妇强势的娘家,会让儿子的生活变得很难过。于是到最后,陈锦端也退缩了。林语堂到陈家去找陈锦端的时候,陈锦端紧闭房门,不肯出来见他。而陈天恩则直截了当地告诉林语堂:“我已经为小女订了一门婚事。”

这下,林语堂和陈锦端的缘分被明明白白地斩断了。林语堂失魂落魄地离开了陈家,而因此连日累月地沉湎在失恋的苦痛之中。

廖翠凤:“穷没关系,我认定这个人”,他礼堂烧婚书许一生承诺

廖翠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和林语堂相识的。

陈天恩虽然不同意陈锦端和林语堂的事情,却也对林语堂的才学气度欣赏有加,秉着帮助林语堂仕途的想法,将他引荐给了廖家。和陈家交好的廖家同样是上海富贾,林语堂到廖家去做客的时候,廖家的二小姐就在偷偷地观察他。

这位二小姐,就是廖翠凤。

林语堂回忆说:“我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应邀到他们家去吃饭。在吃饭之时,我知道有一双眼睛在某处向我张望。后来我妻子告诉我,当时她是在数我吃几碗饭。另外我知道的,我路途中穿的那脏衬衣是拿到她家去洗的。却从来没人把我向她介绍过。”

后来廖翠凤也去了圣玛丽大学读书,和林语堂渐渐走得近了,也陪着他一点一点地走出失恋的阴霾。只是两人始终没有把话说破,林语堂害怕重蹈覆辙,因此廖翠凤一直在等待着,并为此日日夜夜黯然神伤。

廖翠凤:“穷没关系,我认定这个人”,他礼堂烧婚书许一生承诺

但是廖翠凤的母亲先一步发现了女儿的心事,她不仅怀着和之前陈天恩一样的担忧,而且对林语堂的前一段失败恋情耿耿于怀,害怕女儿枉送了一腔真情。

于是她跟廖翠凤说:“和乐(林语堂本名)他只是个牧师的儿子,没有钱。

廖翠凤斩钉截铁地说:“穷没有关系,我认定了这个人,就是这个人。”

廖翠凤的母亲又说:“要是你们结了婚,他心里还念着别人怎么办呢?”

廖翠凤还是坚定地说:“他不是这样的人。

廖家女儿虽然温柔贤淑,骨子仍有一股清明硬气和坚韧勇气,母亲便不再问了。

这些话传到了林语堂耳中,让他十分感动,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很快便向廖翠凤告白,挑明了两人的关系。

1919年1月9日,两人结为连理。林语堂在礼堂上烧婚书的惊世之举,也传为爱情的美名。而林语堂和廖翠凤,也的确是白头到老,相守了一生。

廖翠凤这般的女子,低眉婉转温柔,骨子里却坚定不移,愿为爱忍受清贫;林语堂这般的男子,君子之风,旧爱断得干净利落,说出口的誓言必会一生遵守。他们是刚刚好,是棋逢对手,是合该一生相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