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理财收益那么好,还有人会去银行定存?

琅琊榜首张大仙


主要原因在于,理财产品收益虽然高于银行存款,但是它有个致命的地方就是你急用钱的时候——无法随时取出,必须等到期后赎回才行。



根据我本人的理财经验,再说下理财产品和银行存款的优缺点,让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配置。

01.

银行存款安全性高,保本保息,是应对突发用钱情况必备的资金存放处。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存在银行的存款在不超出50万的前提条件下,银行如果发生意外,有50万存款的储户给予保本保息,优先赔付。

另外,银行存款虽然说你存三年或者五年定期,到了你急用钱的时候,只要在营业时间内都可以支取,只是要牺牲一点利息。相对于急用钱时去借钱划算多了。



02.

理财产品主要是用于购买货币基金、债券、境外投资等,虽然收益高但是不到期无法提前赎回。

选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由于其是把钱用来购买投资收益较高的货币基金、债券及境外短期投资等,没到期是无法赎回的。

说下我个人的一次经历,在今年三月份的时候想要买房子,都提前预约好了要付首付时发现,支付宝里购买的7/30/60/180/365天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没到期不能提前赎回,急得我没办法到最后凑不到那么多钱就没买了。





总结

银行存款利率低但是安全有保障,取现自由方便。理财产品收益高,灵活度较低。如何配置要结合自身的消费及突发用钱数额进行合理配置,找出两者的平衡点。


小方聊投资理财


相比较而言,理财收益是高于银行定存的,那为什么还有人选择银行定存?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理财有风险

我们都知道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理财产品两种。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风险系数增大。对于喜欢安全保本型投资理财方式,厌恶风险的客户群体来讲,吸引力降低,转投更安全的银行存款和国债。毕竟银行存款保本保息,国债是最安全的投资理财产品。

理财具有封闭期

理财产品一旦购买,到期之前无法赎回,一旦有资金需要,理财账户中的资金鞭长莫及。而银行存款遵循“存取自由”的原则,到期前提前支取,只不过损失部分存款利息收益,本金没有损失风险。

理财门槛高

理财产品门槛动辄5万元起步购买,虽然有些银行推出了门槛1万元起的理财产品,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每月扣除生活所需,还要承担房贷支出,所剩无几,想理财而不得。

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覆盖率低

对于喜欢存款的人群,多集中在偏远乡村,这部分人面对的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他们多会推广储蓄存款产品,缺少理财产品。而能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没法做到营业网点下沉,多最低在县城比较集中,所以即使想购买理财,还得考虑有没有销售理财的银行网点。

存款变理财保险时有发生

前几年,存款变理财保险的事件多有发生,造成理财保险类产品口碑较差,让大众望而却步,看到“理财”二字就本能拒绝。

银行存款不断创新利率提高,并且部分存期较长的定存利率高于银行理财

利率市场化进程下,很多银行为了提高揽储,不断提高存款利率,甚至进行存款产品创新,推出一系列如智能存款产品,以其高流动性,高利率,保本保利息,深得储户喜爱。即使普通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类标准储蓄存款,三年期利率都能在4%以上,比起当前理财市场平均收益率也仅4%左右,差距不大。

综上所述,银行存款作为主流的投资理财方式,因为其安全性高,保本保息性,对大多数人来讲,更具备吸引力。而理财产品作为风险和收益共存的理财方式,对于追求一定收益、风险承受能力强的群体吸引力更强。


财富公元


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的关系,就像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也就是说银行存款是基础,理财产品是辅助,银行存款仍然是吸引客户资金的主渠道,无论理财产品收益多高,都不可能改变依赖银行存款而存在的这种依附关系。

银行存款是金融业的枢纽,地位不可能被动摇。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银行相当于金融业的枢纽,无论以各种形式存在的资产、资金、衍生品,最终会以现金的形式等值体现在银行的账务中。就像“孙悟空永远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

比如我们购买理财产品,必须通过银行转账,转账后的资金不会消失,假如这些钱用于投资黄金,黄金公司仍然会把这些钱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把等值黄金计入您的账户,等到您理财结束,再进行反向操作,现金和收益再次回到您的银行账户。

理财产品是以银行存款为基础,并受供求关系影响。

理财产品是以银行定期存款为基础定价的。银行理财产品可以看成是一种变相的“贷款”,是一种非贷款的融资模式,它的风险收益水平是参考银行定期存款做出的。

众所周知,理财产品的风险是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根据风险定价原则,收益也会高于银行存款,否则没有人去购买理财产品。

但是,理财产品如果收益非常好,安全性、方便性、灵活性又能达到或超过银行存款的水平,理论上就不会有人去存银行定期。

如果这样,银行存款全部转入理财产品,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理财产品的收益将大幅下降。更关键的是,市场上没有这么多的理财产品。

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货币基金,货币基金收益率曾经达到6%,风险又很低,所以余额宝、零钱通大行其道,结果收益率从6%降到4%,再降到的2.3%左右,但是,期间银行存款利率几乎没有变化,根本原因就是任何理财产品都不可能替代银行存款。

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不容忽视

投资者一定要有风险意识,银行理财产品也好,货币基金也好,都是属于风险投资,虽然全局性、系统性风险不会发生,但是局部的、单产品的风险是存在的。

就好比出门选择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都可以选择,但是风险是不一样的,飞机虽然能提高效率,但是一旦出问题就是灾难性的,投资也是相同的道理。

理财产品风险程度也不一样,存款利率虽然低,但是最安全的理财方式,也是最大众化的理财方式,所以总会有很多的人去存银行定期。


互金直通车


有人想银行理财收益高,为什么有人还去存款呢?

根据银保监会介绍,截至2018年底,我们国家银行理财产品累计余额超过32万亿人民币,其中非保本理财产品高达25.38万亿元,约占总理财产品的79%。而2018年6月,我们的住户存款规模就已经超过了68万亿元。所以,还是存款的人多。

我们考虑投资理财,并不是仅仅看收益高低,应当参照收益率、安全性和流动性,来综合考虑。因此,理财产品和银行存款的差别主要在这么几个方面:

收益率

收益率的高低是人们选择理财产品的一项重要因素。

根据融360监测的信息显示,2019年3月15日至21日,银行共发布理财产品2371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4.3%。实际上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2~4%之间的也不少。

银行存款的利率差距不大。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实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国有大中型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是在基准利率上上浮20~30%,三年期定期存款能够达到3.3~3.575%之间。大额存单由于起点是20万元以上,利率上浮更大,利率能够上浮40~55%,利率能够达到3.85~4.26%。一些地方性小型银行、民营银行、网络银行,由于名声不显,吸储压力比较大,开出的优惠利率更高,能够高达5~6%。

安全性

安全性是人们理财的另一项重要考虑内容。

根据银保监会的介绍,2018年底的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中,79%的银行理财产品都属于非保本理财产品,利率高对应的就是风险大。非保本理财产品不仅收益率不能够得到保障,而且本金甚至也有亏损的可能。

银行存款是更为安全的,不仅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还有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目前,我们国家只有海南发展银行被央行要求破产。其他银行还是非常安全的,而且央行的监管措施越来越严格。

根据存款保险制度的规定,存款保险的内容是储户所有账户内的存款和利息。存款保险制度实行限额偿付,如果银行破产存款和利息50万元以内可以得到全额偿付。所以,非常安全。

流动性

流动性平时人们考虑的不多,但也是一项重要的对比方式。

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在封闭期内是不可以提前兑现的。多数理财产品并不是像余额宝一样,可以直接提取。细心的大家也可能发现,余额宝即使直接提取也是有快速到账和普通到账两种方式。快速到账一般是两小时以内,快的时候几分钟到就可以。普通到账,一般是2~3个工作日以后,也是有延迟性的。

银行存款,只要我们愿意牺牲利息可以立马转为活期存款,立刻提现,非常方便于我们应急。而且有的银行定期存款可以提前兑付一部分,能够有效防止全额提现,导致全部存款的利息损失。

起购线

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的起购线也是不相同的。

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起购线是1万元或者5万元。收益率越高的产品起购线越高,有的能够达到50万甚至上百万元。

银行定期存款,一般没有太高的起存线,有的是50元,有的是1000元,另外银行大额存单起购线是20万元以上。

综上所述

总体来看,银行存款还是有非常大优势的。另外,存款是银行挣钱的根本,银行吃的就是贷款和存款之间的利差。银行也会采取各种方式保证银行存款的规模,理财产品和存款的收益相差不会太大。

所以,银行存款也是会一直受大家欢迎下去的。


暖心人社


无论理财产品收益如何波动,对于选择银行普通定期存款的人来说,都是没有多大影响的,因为理财产品不仅没有保本承诺,甚至可能面临着亏损的风险。何况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等收益率都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而部分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反倒是成为揽储重要工具,且能提前锁定收益。

尤其是在资管新规实施后,要求所有“保本”型理财产品退出历史舞台,这让所有普通投资者更加谨慎。毕竟大多数普通投资者都是看重本金百分之百安全性。

就拿中老年人来说,手头持有的现金都是自己的一生积蓄,只有放到银行的定期存款才能安心。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奢求有多么高的理财收益,但前提是本金绝不可以亏损。

相信这个很容易理解,在投资理财产品时,肯定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及偏好来定,如果是稳健型投资者,是不会敢于冒风险选择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因为大家都知道高收益高风险。

现在的定期存款也不再是过去的那么单一,推出了像智能存款这类创新型金融产品,本质上属于银行1-5年期定期存款,但又支持随存随取,且提前支取时可以采用靠档计息的方式,比起传统银行定存更划算更给力。



总之,购买理财产品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高收益高风险的产品,也同样不适合所有普通投资者。众所周知,定期存款纳入存款保险条例的保护范围,50万元以内100%保护。

举个例子,储蓄国债收益率五年期票面年利率也只有4.27%,为什么那么多老年人排队抢购呢?原因很简单,无非就是市场上适合他们的靠谱投资方式不多,而低门槛、高性价比的国债就成为广大市民的首选。


东震木


我在银行里上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银行定存,就是银行定期存款,是最安全的。天塌了也没事,有国家罩着,50万以内安全无忧。

理财属于风险产品,这个钱是投资到别的产品上去的,比如债券,信托,理财,房地产REITS,风险级别高。

特别是银行严监管以后,理财产品收益无保证,部分低风险爱好者倾向于存银行定存。


财经早知道007


实事求是的讲,如今的理财收益并不好,并且收益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一方面资管新规实施后保本理财产品逐渐减少,再有一年多的时间就会彻底退出市场;另一方面随着货币宽松央行降准,市场流动性充裕,不差钱后理财收益自然会下降。


我们先来看看最新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变化情况:

近期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基本在4.3%上下浮动。


对于多数人来说,理财会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存款变保险是很多人的梦魇,正因为此类事件高发,使得消费者对于保险、理财都充满警惕,进而对理财产品敬而远之。一些银行诱导储户购买非保本理财产品造成本金损失,也大大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的意愿。


如今三年期大额存单年收益率已经跟理财产品基本相当,以按月付息的三年期大额存单为例,年利率4.18%,拿着利息继续理财,综合收益率就能超过4.40%,已经稳稳跑赢理财产品。


除了大额存单,还可以购买三年期国债,年利率也能达到4%。很多银行还有智能存款类产品,年利率也在4%以上,显然越来越多保本保收益的选择下,预期收益较高,实际收益不稳定的理财产品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熟悉互联网理财的朋友大多知道,当下民营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比较高,多家银行年利率都超过了5%,最高甚至达到6%,这已经是当下保本保收益的最高标准了。


在债务违约高发,各种P2P平台纷纷爆雷的当下,选择银行定期存款是更安全的选择。


财智成功


现在的理财收益也没有好到哪去啊,理财利率是在逐月下降,定期存款的利率却被爆出各种上扬。

在银行理财(风险不算高的pr2级)的利率大致在4.5%上下。反观存款呢?大额存单最高4.2625%,民营银行的五年期存款更是有超过5.0%以上,甚至高达5.68%的智能存款。

我分析选择存定期的投资人不仅冲着上述提到的高利率而去,还有其他因素。

一、理财习惯

在整个社会当中,掌握着大部分财富的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人。40岁以下的人,要么是刚刚踏入社会没几年,不会有太多财富积累,要么是面临结婚生子,需要大量开支。40岁以上的人,工作了一二十年,攒下了不少财富,他们才是银行的重要客户。

这类客户的理财习惯是在年轻时就培养出来的,年轻时,银行哪有什么理财,想要攒钱,要么放在家里,要么到银行存定期。久而久之,等他们有了财富,自然会选择定期存款。

最关键的是,定期存款从来都没有出过问题,每次都能按时兑付。大部分老百姓不仅习惯于将自己的钱办理成定期存款,对于定期存款的安全性也比较信赖。

二、风险偏好

你再强调银行理财的风险低,历史数据的表现特别好,对于那些冲着保本保息来的客户来说,这些都是不可信的言论。他们总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国家对非法集资危害的宣传语:你看的是他的利息,他看的是你的本金。

其实呢,非法集资和银行理财完全是两码事儿。很多人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们对于银行理财总是抱有质疑的态度。这类人群就是典型的风险偏好较为保守的人群。没有办法纠正他们,也没有理由纠正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存款产品才是最合理的。

三、存款流动性

银行理财的流动性相对定期存款是较弱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银行理财过了募集期以后,再次开放赎回以前,几乎都是不能赎回的。这对于那些不确定什么时候用钱,或者总是担心可能会因为各种事情用到钱的人来说,十分不方便。

无论是大额存单式的定期存款,亦或是智能存款式的定期存款,无论存款产品怎么创新,都不会放弃其允许提前支取的特点。甚至智能存款靠档计息,就是为了弥补定期存款一旦提前支取就变成活期利息的短板。

总结:

定期存款产品的受众群体十分广大,至少这类人群目前还掌握着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之所以这些人群还一直坚持定期存款,我想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的理财习惯比较倾向于定期存款,风险偏好也相对保守,再加上定期存款本身就有不少优势。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不妨关注我,银行研究僧。


银行研究僧



俗话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尽管理财收益普遍高于定期银行存款利率,但定期存款保本保息固定收益,极低风险,支取灵活等特点还是会吸引部分投资者,只是比例较小而已。

定期存款仍然是保守型投资者的首选。2018年4月,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理财产品加速向非保本净值型转变,2020年底将成为最后期限,意味着过去懒人理财,躺着赚钱的时代即将成为历史。彻底打破刚性兑付,发行机构不再对产品保本兜底,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这对于厌恶风险投资者而言,一时是难以接受的。而定期存款不仅保本保息固定收益,而且还有50万以内的最高限额偿付,受到存款保险条例保护,这对于普通大众投资者而言,也具有一定吸引力。毕竟在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市场中,各种暴雷违约事件频出,其实口碑效应并非想象的好。



理财产品不仅具有风险属性,收益随行就市,而且还有门槛条件。在银行定期存款市场中,以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例,大额存单利率高达4.2625%,部分小银行5年期利率也在4-5%区间。而银行系理财产品最新平均预期收益率现在已经降到4.3%左右,与小银行定存利率已相差无几,但风险显然高于定期存款。而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无非是网贷平台理财和信托集合理财等。对于前者虽然预期收益率可以达到6-8%,但违约频出,确实令投资者难以放心。至于后者,虽然预期收益率在8-10%区间,但起投门槛高(一般100万起投),且普通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是与其不匹配的。在风险测评中,肯定不是合格投资者,不能投也投不了。

定期存款不可能走向消失。选择定期存款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不仅仅是安全可靠,口碑情怀,资产多元化配置等的需要,还有避风港和储钱罐的作用。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天弘余额宝总规模摸高2万亿,可是随着监管趋严和资金市场流动性变化,仅2018年三个季度规模就缩水4400多亿。而当年全国居民住户存款高达72.44万亿,比2017年末增加7.24万亿,增速达到10.2%,连续三年实现持续增长,再次证明银行定期存款的不可或缺。


龙门山财经


近一年来,理财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对银行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也有了新的认识。目前来看,理财收益并没有想象中好,因为从去年开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连续下滑,现在大约只有4%左右,而且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只是预期收益率,并不是确定的收益率。特别是去年九月份理财新规发布以后,银行理财产品不再承诺保本保息,对人们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差了。

再看银行存款,对于特别看重安全性的人来说,即使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比定期存款利率高一些,他们还是愿意把钱存在银行,况且现在的银行存款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比方说,如果资金超过20万元的话,可以存银行大额存单,三年期的利率普遍超过4%。此外,随着民营银行对存款产品的创新,智能存款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家普遍了解到,民营银行的存款也是受到存款保险条例保障的,而且存期灵活,利息基本都超过4%,有的产品甚至需要抢购。

也就是说,无论安全性还是收益性,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没有什么优势,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把选择银行存款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