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渔夫发现了桃花源,为什么却进入了一个北方的村子?

东晋时期,中国南北划江而治,南方中国在东晋政府的领导下依然可以保持传统的中国人口聚落结构,而在

五胡乱华期间,北方中国的人民们则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少有汉族人民能够获得稳定的生活。

中原的大小城市在持续的战争中也日渐破败,人民流离失所,成为流民。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新的聚落方式逐渐产生,人民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聚居方式,以姓氏为核心的大宗族观念在中国北方悄然产生。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虽为假想之预言,但其中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部分人民的生活状态。

南方的渔夫发现了桃花源,为什么却进入了一个北方的村子?

陶渊明《桃花源记》

故借此机会,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入手,探析当时北方特色的堡坞聚居形式。

引言

陶渊明,中国东晋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诗人。其人在东晋年间曾经出仕担任东晋的官吏,但是由于对东晋黑暗腐败的门阀政治感到绝望与厌倦,因此后来隐居山林,潜心写作,流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桃花源记》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书》记载:“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肯复仕。”

南方的渔夫发现了桃花源,为什么却进入了一个北方的村子?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

文中记载一位渔夫在捕鱼时迷路,误入一个隐藏在桃花林之中的,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风景优美,屋舍俨然。在其中居住着一群避世而居的人民。他们在秦乱时便隐居在此,不问世事。渔夫在这里受到了很好的款待,里面的人民也十分热情,但是在送渔夫离开时他们希望渔夫不要向外人透露这一消息。

可渔夫出去后便食言向官府通报了自己的奇遇,但是无论人们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再找到这个地方了。

南方的渔夫发现了桃花源,为什么却进入了一个北方的村子?

时人绘桃花源图

这篇文章虽然为虚构的作品,但是其中对于桃花源这个地方的部分描写显然受到了当时北方部分特殊聚落的影响。

加上陶渊明声名显赫,交游广泛,因此也与不少北方人士有过接触,他的文章难免不受到影响。因此下面我将为大家分析当时中国北方的人民聚居形式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中国北方的民族对立

自从西晋遭受八王之乱以来,中国北方便征伐不断,汉族人民的生活饱受战火摧残,到胡人入主中原之后,汉族人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下滑。

首先入主中原的是后汉皇帝刘渊,他作为汉化较好的匈奴人之后,依然没有摆脱民族本位思想,在他当权时,中国北方采取了胡汉分治政策,置左右司隶管理汉人。此时匈奴人的各种权利都明显优于汉人,但是匈奴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较深,在后汉期间,中原百姓的生活还算安稳。

《晋书》记载:“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人。”

南方的渔夫发现了桃花源,为什么却进入了一个北方的村子?

后汉之主刘渊

但是后来石勒与石虎建立的后赵政权推翻了刘渊的后汉,他们掌权时依然秉持着胡汉分立的政策,但是汉族人民受到的压迫明显更多。如果说石勒还算得上枭雄的话,那么后面上位的石虎就是赤裸裸的暴君了。在石虎掌权期间,他对于中原人民横征暴敛,还搜刮民女充盈其后宫。为了补充不断消耗的军队,他还加大了徭役的覆盖面,将中原大地可用的壮丁都收归到自己的部队中。

南方的渔夫发现了桃花源,为什么却进入了一个北方的村子?

后赵武帝暴君石虎

《晋书》记载:“将讨慕容皝,令司、冀、青、徐、幽、并、雍兼复之家,五丁取三,四丁取二。”

而且他们的民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比较小,还保留着游牧民族凶猛的习性。汉族人民不仅要生活在政策的高压之下,在平日生活中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是侮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原人民只能选择离开故土,寻找新的家园。

东晋时期中原汉人的迁徙方向

在东晋时期,中原大地一直是各个势力争夺的焦点,长安,洛阳,邺城等城市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那里有居住着大量的汉族百姓。这些久居中原的汉族人民终于经受不住连天的战火,选择大举迁徙。

当时人们的迁徙主要有三个方向:

  • 其一是渡过长江,投奔汉族掌权的东晋王朝

但是那时东晋依旧立足未稳,需要赢得江南士族的支持与信任。因此在这个时候大举接受难民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且当时江南的经济情况并不是特别好,接受大量难民后能否妥善安置也是巨大的问题。这就导致有许多难民聚集在长江沿岸却得不到东晋的支持,最终被胡人残杀殆尽。

《资治通鉴》记载:“时河北大乱,遗民二十余万口,渡河欲来归附;会庾已还,威势不接,皆不能自拔,死亡略尽。”

  • 第二种选择是进入西北的凉州投奔当地的大族张氏

从西晋到东晋早年这段时间内,中国北方东起辽东,西至长安,大半个中国都战事不断,惟有偏居西北的两周得以幸免,并没有太多战事发生。在那里,中央政权也没有有效的统治,当地的主要负责人是张氏一族,为汉人政权。因此长安附近的居民纷纷前往凉州投奔,因为去往凉州要取到长安,那时中原的主战场,因此凉州虽好,却终究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南方的渔夫发现了桃花源,为什么却进入了一个北方的村子?

凉州张氏领袖张轨

  • 第三种选择便是前往辽西,投奔慕容一族领导的鲜卑政权

那时慕容一族刚刚在内战中击败了宇文一族,掌握了整个鲜卑民族的控制权。作为汉化最好的少数民族,他们一开始对中原流民采取怀柔政策,还设置侨郡来安置这些流民。他们大多被安置在现在的辽宁西部,这些难民对于辽宁的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难民们在辽东的生活一开始是极为不错的,直到鲜卑政权也出台了一系列剥削汉族难民的政策,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晋书》记载:“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

南方的渔夫发现了桃花源,为什么却进入了一个北方的村子?

前燕皇帝慕容儁

在人口大迁徙的浪潮中,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坚守故土,没有离开自己的家乡,在城市破败的东晋时期,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了一个个小的据点,顽强地在中原大地生存着。

东晋时期中原地带人民屯建堡坞

在人口大迁徙的背景下,当时中原人口首次来到了历史最低点(第二次中原凋敝的情况还是到五代十国时期才出现的)。当时留在中原的人民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家园。在战争中不仅城市被毁,就连农田也难以保全,百姓失去了自古以来的城市-乡村二元聚落的庇护,沦为难民。

这个时候,北方的汉族人民团结了起来,他们以姓氏为纽带,团结了所有自己家族的人,并且以此为单位开始建立新的聚居点。

这种风气与当时地处江南的东晋完全不同,东晋的士族们在利益的驱动下,正在让传统的大家庭走向小家庭制度。而在饱经苦难的北方中国,大家族宗法制正在成为维护民族形态的最后依靠。

《宋书》记载:“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无不竭力营赡,若不至者,以为不义。”

在人民聚集起来之后,便要寻找合适的地方定居,其重要的因素无谓水源,地势,以及防御功能因此当时北方宗族往往选择在依山傍水之地建立坞或者堡垒,来供家人居住。并且会在其外建设防御工事,往往只留一个出入口,这些都与桃花源记中对于桃花源的记载有着相似之处。

《水经注》记载:“洛水又东,经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

南方的渔夫发现了桃花源,为什么却进入了一个北方的村子?

檀山景色

中原的汉族人民生活在这些堡坞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防御了战争的侵袭,为中原汉族文化留下了火种。

《桃花源记》背景分析

《桃花源记》中所记载的桃花源的地势环境与东晋时期坞的选址十分类似,都是隐蔽在山林之中,选取依山傍水之地居住。其中对于“小口”的描述也十分符合为了防御外来敌人的“峄孔”。

除此之外,其中的人向渔夫介绍自己的祖先是为了“避秦时乱”才带领大家躲进了山洞之中,其中的秦可能暗指东晋之时曾经统治北方的“前秦”,而非实指秦始皇所建立的秦帝国。加上其带领家人建立居住地的方式与当时北方宗族聚居的形式也相契合,因此《桃花源记》中对于桃花源的描写很有可能是取材于当时北方的这种独特聚居方式。

陶渊明虽然是借题抒发自己隐士的情怀,但是却没有表现出这种封闭聚落所体现的富有抗争精神的一面。

评价

《桃花源记》作为千古名篇,其最为宝贵的价值就是体现了高士德隐逸之情。但是结合陶渊明所处时代背景来看,我们知道当时的人民终究不能脱身世外。当时选择留守故土的中原人民用近乎完全封闭的堡垒将自己保护起来,依旧顽强地生活在北方土地之上,并且坚持与外来民族进行抗争,这种坚韧不拔,富有反抗色彩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气质的优秀表现。

这些难民虽然生活艰难依旧不忘故土,虽然困顿依然接济同胞,这样的家国观念和奉献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源动力!

参考文献:《晋书》、《宋书》、《水经注》、《资治通鉴》、《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