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何可以轻易夺了后周江山呢?

月光侃历史


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辜负后周世宗厚恩。能够篡位成功,主要原因五代十国各朝代不停的收紧节度使,也就是地方军事力量的权限,把军权集中于中央禁军。

到了后周,只有禁军有能力改朝换代,而赵匡胤作为禁军统领,控制了这一支最强战力。次要原因则是周世宗对兄弟赵匡胤的信任,导致他临死布局没有防备赵匡胤。

而周世宗早死,继承人孤儿寡母,自然而然被五代乱世传统的强势军头赵匡胤捡了桃子。

五代上承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历史。地方节度使掌握很大的权利。后梁,后唐,后汉后周都是地方强藩起兵,实现了改朝换代。所以五代各君主对地方上的强大藩镇一直不遗余力的进行打击和削弱。力图不断扩大中央控制力。

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生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朱温准备吃下河北,逼得王镕和王处直都投向李存勖。李存勖时期节度使权力大受打压,结果不到三年全国藩镇群起反对李存勖。李从珂想要削石敬瑭的权,结果石敬瑭勾结契丹反了。

石重贵跟契丹人正在打仗,结果最大的藩镇刘知远坐山观虎斗。后面来摘桃子。

刘知远儿子想要削藩。把郭威全家杀了,结果在外的郭威带兵打进京城来了。

无论怎么说。到了周世宗时代,削藩大业成就巨大,地方藩镇精兵不断的被皇帝抽调补充进入中央禁军。周世宗可是一个马上打天下的皇帝。在不断亲征的过程中。既能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又能把不听话的大将顺便解决掉。

到周世宗死时。地方节度使已经没有能力像前朝一样随便建立一个新朝代了。

但人性相通,周世宗对强大的禁军也不很放心。自己在的时候能控制住这支禁军。死后孤儿寡母可不一定。所以周世宗临死前把原来的殿前督检点换掉。换上自己的心腹兄弟赵匡胤。没想到换上来的赵匡胤结果也一样。所以后周孤儿寡母就悲剧了。

后周相比前面几个朝代和宋朝还有一个不利之处。就是郭威全家被杀后。郭荣(柴荣)是以郭威养子身份继位。他死后后周没有其他继承人。他的血缘上的兄弟不是郭威的法理上的继承人。所以只能传给自己的儿子

后来赵匡胤就学聪明了。在乱世不能传给掌握不住大局的孩子。为了统治的稳定。他传位给弟弟


丁强888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六月中,周世宗幼子柴宗训(周恭帝)即位,由宰相范质、王溥及大将韩通、赵匡胤等文武大臣辅佐。七月,在宰相范质等主持下,后周朝廷对殿前、待卫二司统帅作了部分调整:以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曹州节度使袁彦为陕州节度使,免去禁军之职;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陈州节度使韩令坤为侍卫马步都虞候;以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高怀德为夔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以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常州防御使张令铎为遂州节度使,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其他将校都各自加官有差。

至此,侍卫、殿前二司将帅为:侍卫马步司都指挥使为李重进,副都指挥使为韩通,都虞候为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为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为张令铎;殿前司都点检为赵匡胤,副都点检为慕容延钊,都指挥使为石守信,都虞候为王审琦。然李重进以侍卫马步司都指挥使、淮南节度使统军驻守扬州,以监视、防备南唐军队,所以侍卫司实由副都指挥、同平章事韩通掌控,而且根据周世宗的生前安排,京城守备也归韩通负责由于这份名单中,在京诸将帅除韩通之外,石守信、王审琦皆为赵匡胤的义社兄弟,慕容延钊、韩令坤与赵匡胤的关系十分密切,高怀德与赵匡胤交往颇深,而张令锋是出名的仁厚之人,故对赵匡胤发展个人势力来说甚为有利。此时因后周王朝出现了“主少国疑”的局面,政局不稳,一时间人心猜疑,谣言四起。加上执掌朝延军权的韩通乃一介武夫,胸无点墨,且又性格狠暴,人称“韩瞪眼”。由此人心渐归向赵匡胤。

自唐代覆灭以来,五代各政权的更替如同走马灯般地进行着,“城头变幻大王旗”,使历来被视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容侵犯的皇权,一变而成了有兵权、有实力的武人可随意抢夺的东西。由于五代乱世,礼义沦丧,君臣关系是以利益为维系的组带,利合则为君臣,利分即成仇敌。因此,贪图于权力递嬗中可以搜取大量财物的禁军将士,颇喜欢拥立新天子。既然现今英主已逝幼帝在位,故那些不甘寂寞的禁军将士又萌生了效法其前辈贩卖天子宝座的念头,加上别有居心者从中积极活动,使得局面逐渐失控。五代时期的武将,一且掌握中央军权,往往会萌生纂位野心。故统率着禁军精锐殿前司数万人马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文有赵普等一班幕府谋土相辅,武有义社十兄弟等一班战将拥护,于是也野心渐起,而其谋士、军中弟兄纷纷活动。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春正月初二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州)报称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浩大,请求派兵援助。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辨真假,慌忙令澶州节度使慕容延钊率兵抵御。又命赵匡胤率兵北上御敌,赐于他金带、银器、鞍马、铠甲、器仗数十万。初三日(2月3日),赵匡胤领军出汴梁爱景门,宣徽南院使昝居润安排筵席,朝廷众大臣饯送于郊外。大军当晚驻扎于京城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将士们谋划拥立赵匡胤为天子,由都押衙李处耘转告供奉官都知赵光义,两人随即与归德军节度掌书记赵普商讨。谈论中,诸将突然闯入,众说纷纭,赵普及赵光义以理劝退,诸将稍稍引去,不久又复趋集,露白刃要胁,赵普于是同意,派人前往京城安排内应,将士们则环列于赵匡胤的大帐,等待天明。

初四(2月3日)清晨,赵匡胤因酒醉尚未清醒,将士于大营四周鼓噪喧哗,赵普及赵光义入账禀告赵匡胤,赵匡胤惊起,披衣而出,将领们持兵器罗立于庭。赵匡胤不及说话,诸将士即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纷纷下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坚拒,众将士不听,迫其上马南行回京。赵匡胤见势不可免,便揽辔对诸将说:“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就必须听从我的命令,不然,我不当这个皇帝。”众将皆下马跪地说:“唯命是从!”

于是赵匡胤对那些将领们开始“约法三章”暨:“

1.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

2.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

3.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三军将土拥立赵匡胤代替后周,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获取钱财,既然所拥立的新皇帝答应事成之后有重赏,自然应允照办。赵匡胤的这道命令使得陈桥兵变与五代时期其他频繁发生的兵变有了本质差异,当年郭威黄袍加身的时候进开封城可是大肆抢掠的,所以此次兵变成了天下由乱到治的转折点。得到三军将士全力拥戴的赵匡胤,先遣亲将潘美去京城向宰相等大臣通报兵变之事,再遣幕僚楚昭辅入城安慰其母亲杜氏等家眷,告诉兵变已获成功,然后整齐三军直扑守卫空虚的开封城。赵匡胤的殿前都点检公署在皇城左掖门内,当时已紧闭大门,严设守备,看到楚昭辅到来,石守信才打开大门“纳之”。 赵匡胤所派信使将陈桥兵变的急信送人开封城中皇宫之时,早朝还未散,宰相范质等大臣正在偏房内用点心,范质得悉赵匡胤“黄袍加身”现正率军回京,不由大惊失色,即刻与王溥等大臣觐见符太后,急商对策却都束手无策,只得先回宰相办公的政事堂再说。在下殿时,范质紧紧抓着王溥之手,指甲深深刺人王溥的皮肤,几乎刺出了血,十分痛悔地叹说“仓猝派遣大将出征,实是吾辈之罪也。”王溥忍痛,一声也不敢出。

此时,任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见宰相们如此,便恨恨而出,跃马回侍卫司,集合帐下亲军将士,杀向位于左掖门内的殿前都点检官署,企图劫持或杀死赵匡胤的家人,以挟制赵匡胤。但赵匡胤对此早有防备,守卫殿前都点检官署的石守信先已在左掖门附近设下伏兵,一见韩通走近,乱箭齐发,韩通亲军人数本不多,而且听到陈桥兵变的消息后士气不振,见状便四散溃逃,韩通虽然勇悍,但孤家寡人,无计可施,也只得随众而退。

这时已回到开封城下的赵匡胤他们却遇到了小麻烦。因开封城的陈桥门正当陈桥驿来路,所以回城将士直至陈桥门外,招呼守城士兵赶快打开城门。按原先约定,留守京城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应当搞定此事,让赵匡胤顺利入城。但不知是何缘故,守卫陈桥门的袛候班士兵在陆姓、乔姓两位军校率领下,严拒兵变将士入城。赵匡胤只得率部队绕到旁边的封丘门,这次没再发生意外,守城者望风大开城门。

根据《随隐漫录》记载,赵匡胤登基以后,那忠于职守的陆姓、乔姓两位军校义不臣服新朝,皆自杀而死。此后,为让三军将土忠于自己,已是天子的赵匡胤,曾特意来到陆姓、乔姓两位军校生前所居的营房,赞叹说“真是忠义孩儿!”命令在此处建造忠义庙,并命令将袛候班改名孩儿班,其军帽后垂青、红两条飘带,其粉青色的表示为周世宗守孝,红色的代表祝贺赵匡胤登基。

当殿前司勇将王彦升率前锋进入城中,正遇到败退下来的韩通,已是孤家寡人的韩通无力再战,便逃回自己家中躲避,不料王彦升不依不饶,跃马直追,闯人韩通家中,杀死韩通及其妻、子多人。据载韩通有四子四女,仅幼子守谅及四女幸免于难。赵匡胤即位后,追赠韩通为中书令,将其以礼安葬。

赵匡胤则回殿前都点检公署,脱下黄袍。不久,众将逼拥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枢密院事范质、参知枢密院事,尚书省右仆射王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刑部尚书魏仁浦至公署,迫其表态。范质等无可奈何,只得下拜,高呼万岁。赵匡胤于是登崇元殿行禅让礼,登基称帝,建国号“大宋”,改元建隆,大赦天下。

赵匡胤登基之后,如何处理前朝皇室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如果按照之前的朝代都是赶尽杀绝的。为了稳定人心,宋太祖颁布圣旨优待帝母子,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宋太祖厚待前朝太后、天子的做法颇为高明,不仅由此安抚了后周皇室及其亲戚、友朋、部属,也向天下百姓显示了自己的心胸气度,留下了好名声。“夺天下于孤儿寡母之手”的宋太祖,见过许多抢得龙椅的

“真命天子”大杀前朝皇室全族,从而结怨世人,大失民心,成为一个又个短命王朝。为使国祚长久,传说宋太祖在祭祀祖宗的太庙偏殿内建有“誓碑”,立下誓训,其中第一条便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反之罪,只可于狱中赐自尽,不得于街市上处决示众,亦不得连坐其亲属。”

在后世民间传说中,宋太祖还赐给周世宗的后代“誓书铁券”,即免死金牌。如在《水浒传》里的“小旋风”柴进,就是周世宗柴荣的后人,因此,他敢在自己府宅中收留过不少遭到官府通缉、追捕的梁山好汉,就是仗有宋太祖赐给他祖上的“丹书铁券”。看来大宋历代皇帝对此都很好地遵守了,柴氏子孙获得了很好的照顾,后周皇陵亦设专人守护。宋仁宗还曾特下诏书,命令官府根据柴氏族谱,推举年龄最长者一人,主持每年岁节时的祭祀之事。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赵匡胤夺取皇位后初次进入皇宫,见到宫中嫔妃抱着一个小孩子,问是谁,回答说:“这是周世宗的儿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随侍赵匡胤左右,赵匡胤回头询问赵普等人,赵普等人说:“除掉他。”潘美与另一名元帅在赵匡胤身后不说话,赵匡胤招呼潘美询问,潘美不敢回答,赵匡胤说:“我即位于周世宗,如果杀了他的儿子,不忍心这么做。”潘美说:“臣与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辜负了周世宗,劝说陛下不杀,陛下必定对我生疑。”赵匡胤说:“送给你做侄子。周世宗的儿子不可以做你的儿子。”潘美于是带着这个孩子回家。之后赵匡胤也不问这个孩子的情况,潘美也不说。这个孩子就是潘惟吉,后来做到了刺史。在五代那个时候,赵匡胤已经比较仁慈了。

在京城内的原北周官员,虽然突然面对一个强悍的新天子及其忠于他的强大武装而一时手足无措,俯首称臣,但仍有不少官员抱着观望态度,甚至心怀贰心。史载知开封府李昉,当后周显德末年赵匡胤声势显赫、朝官纷纷依附之时,即与其保持距离,待赵匡胤自陈桥兵变后返回京城,李昉又独不人朝觐见。因此,宋太祖为争取民心,下令搜捕在兵变将士进开封城时趁乱抢劫者,全部在市中斩首示众,并对被害者予以赔偿。同时,宋太祖又采取留用全部后周官员的方法来化解其不满情绪,使改朝换代之大事能在平稳中完成,并派遣使者携带即位诏书招渝四方。但除与宋太祖关系密切的忠武军节度使张永德、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即刻表示归附外,其他节度使并未马上表态。据陈师道《后山谈丛》载,当时有京东地区的节度使首先向朝廷使者仔细打听了宰相、枢密使、禁军将领和近臣的姓名,在得知一切未改其旧之后,才下拜归服。

韩通被杀,虽说符合新天子的心意,但为了争取原属韩通麾下将士的归附,宋太祖以表彰忠义为名,“易姓受命,王者所以应期;临难不苟,人臣所以全节。…言念元勋,将加殊宠,苍黄遇害,良用怃然”,赠韩通官中书令,以礼安葬,并授与韩通之幼子韩守谅东头供奉官之职。关于韩通被杀,宋人几乎众口一词,说是出于王彦升的擅杀,称宋太祖当初“誓军入京不得有秋毫犯”,及听说韩通被杀,“以建国之始,不及罪王彦升”,但还是因为“专杀韩通”,王彦升虽有拥戴之功,终身未被授任节度使之官,以示惩罚。随着宋太祖怀柔政策的推行,新王朝逐渐获得士大夫的拥护。

随后赵匡胤平定李重进之乱,与赵普雪夜定策,杯酒释兵权,实行先南后北的战略,最终在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

后人有诗词赞曰:“甲马营中香孩儿,志气倜傥真雄姿。殿前点检作天子,陈桥兵变回京师。黄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止…。”


李显忠


唐朝灭亡后,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一共才五十年出头,每个朝代也就十年时间,每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不到四年,怎一个乱字了得!除了后梁与后唐是两个死对头,其它四个政权唐、晋、汉、周都有内部演变关系,跟宋代周相似。

当初郭威上演黄袍加身,以周代汉,赵匡胤无非是有样学样,完完整整“翻拍”了一遍剧情而已。不过,跟郭威代汉遍地血色不一样,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只死了一个人,是一次很“温情”的政变事件。

那么,赵匡胤为何如此轻松,兵不血刃就解决了问题呢?

一块小木牌,将赵匡胤推向军中第一人,为政变奠定基础

虽说五代十国是个比拳头大的时代,但也不是谁都能有机会试试龙袍。赵匡胤提着脑袋,追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让自己一步步跨入后周军界大佬界别。这很重要,部队讲究上下级关系,赵匡胤没有过得硬的个人威望,什么都无从谈起。

对赵匡胤最至关重要的一个事件,就是那块著名的小木牌,上书“点检作天子”,也有史料说,写的是“点检做”。这个故事就是一笔糊涂账,时至今日也没人能还原真相。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有一天柴荣无意捡到一块小木牌,上面有“点检作天子”几个字。点检,就是殿前都点检的简称,乃后周禁军最高指挥官,当时由柴荣的姐夫张永德担任。

这个谶言,让重病的柴荣惴惴不安,为了消除隐患,他免去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改由赵匡胤担任,从此赵匡胤成了军中第一人。

关于这块莫名其妙的小木块,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张永德所为,有人说是赵匡胤所为,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存在无法解释的地方,成了一个永久的谜。

一则谣言,让赵匡胤轻松获得军队指挥权,政变顺利实施

显德七年正月,京师开封突然传来一则消息:契丹联合北汉,举兵南下!此时柴荣刚刚驾崩不久,得到消息后,大臣们一片慌乱,最后在范质等人的提议下,决定由赵匡胤率禁军北上御敌。

事实证明,所谓契丹入侵就是个谣言,赵匡胤一行走到陈桥驿,披了件黄袍就又回来了,根本没去打契丹,也没有契丹入侵的后文。

那么这个谣言有什么意义呢?让赵匡胤获得军队指挥权!古代的军职不等于军权,军权平时在皇帝手里,统兵权和调兵权是分开的。将军们只有统兵权,无法调兵,要想调兵,必须由皇帝的兵符。

也就是说,赵匡胤虽然有军职,但是在没有皇帝的兵符情况下,他调动不了军队。这个谣言的结果就是,让赵匡胤拿到了调兵的兵符,这时的赵匡胤才是真正可怕的老虎!

一对孤儿寡母,势单力孤命运由人,只有束手就擒

柴荣驾崩后,留下一对孤儿寡母,继任的皇帝是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和小符太后(符太后的妹妹)。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比较惨,由于后汉隐帝刘承祐的猜忌,全家被杀的光光,包括他的儿子们,仅剩一个养子柴荣。所以郭威驾崩后,将皇位传给了义子柴荣。

这个情况导致皇族势力相当孱弱,柴荣去世后,缺少皇族势力支撑的柴宗训,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大臣们身上。

赵匡胤即位后,他的母亲杜太后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你得了皇位,其实就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

一群废柴文官,既无能为力,也习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

本来柴荣对以范质、魏仁浦、王溥为首的文官集团寄予厚望,怎奈这些文官面对枪杆子无能无力,而且表现得很无能,赵匡胤一个谎言,他们轻易就上当受骗了。

当赵匡胤回兵开封时,大臣们集体屈膝换主,承认了赵匡胤代周的事实。唯一反抗的是马步军副指挥室韩通,被王审琦杀害。韩通也是整个政变过程中,唯一的流血事件。

单纯地以道德标准,去谴责这些大臣们,其实有点冤枉他们。五代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场景隔几年就来一次,大家都麻木了,要是都反抗,还不得满地人头?

最典型的就是被称为“不倒翁”的冯道,一生侍候了十位皇帝,无论谁上台,他一律跪迎,包括对契丹。在冯道的意思深处,他已经没有了死社稷的概念,他把自己的义务定义为,以自己的本事辅佐君主,君主失国跟我没关系!

跟他有同样思想的大臣有一大批,包括范质他们。当赵匡胤进入开封,范质他们只要求赵匡胤善待柴氏后人,就对赵匡胤集体称臣了。

一个畸形时代,唐末藩镇势力的后遗症

武将左右国运,是五代十国的癌症,这个病症始于唐末的藩镇割据。唐朝自安禄山造反后,藩镇势力就进入无法遏制的疯长,最后演变为军阀势力,最终吞噬了大唐。

唐以后的五代,依然无法解除藩镇势力,社会的动荡,反而加剧了割据势力的发展。不光五代相互的迭代受到军阀势力左右,即便每个朝代内部,也充满藩镇势力之间的恶斗。这种情况导致,五代皇位传承,极少有按法律程序上位的,大都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

赵匡胤陈桥兵变,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这也是北宋建立后,一直致力于军队改革,不断削弱武将权力的原因,这个问题不解决,还会有刘匡胤李匡胤出现。

综上所述,赵匡胤能轻易取代后周,一方面是他个人的地位具备了代周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他精心策划的结果。更主要的是社会大环境,给了赵匡胤机会!


寻根拜祖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宋安之来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可以轻易篡夺了后周江山,只是通过一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进行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就建立了北宋呢?

究其原因在于当时五代十国属于是“重武轻文”,军人通过政变建立政权的事情比比皆是。像赵匡胤篡夺的后周政权,本身就是后周太祖郭威通过兵变建立的,而且也是黄袍加身式的兵变,可以说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其实就是学习了后周太祖郭威,而且学的是有模有样的!

可以说五代十国就属于武夫治国的时代,拥兵自重,甚至以此进行改朝换代的大将是比比皆是。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出现的藩镇林立问题,唐朝150多年时间都没有将这个问题解决,所以最后唐朝亡于藩镇朱温之手。而唐朝灭亡以后,之前那些藩镇摇身一变,成为大军阀,甚至建立了各个割据政权,因此出现了五代十国乱世。

而赵匡胤篡位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时五代第一明君周世宗刚刚英年早逝,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继位,所谓幼主当国最为危险。

更关键的是周世宗柴荣北伐卧病回京以后,为了防范张永德,命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接替张永德。等到柴宗训继位以后,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可以说权势进一步加大,拥有发动兵变的实力。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宋太祖赵匡胤学习后周太祖郭威,来了一出黄袍加身式的兵变,篡夺了后周江山,建立了北宋。可以说北宋的建立,就属于是五代十国“重武轻文”乱世中,通过发动兵变建立的一个普通政权。

当然宋太祖赵匡胤并非寻常人,虽然在那种历史背景下建立了北宋,但很明显的跳出那个死循环。他当时进行了中央集权,削除了地方上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再也没有拥兵自重的条件,并且还进行了重文轻武,在种种措施之下,北宋才得以结束五代十国,更是有了两宋300多年的江山。



宋安之


我是清风醉史,我来回答此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篡周立宋,可以说是在中国历史上最轻而易举的谋朝篡位。能如此顺利不外乎两个原因:

1.皇室衰弱,孤儿寡母庸碌无为。

2.军权在握,内外勾结,静心谋划,逼迫禅位。

改朝换代之所以能够成功还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

一、历史背景

文治武功都可以排在中国帝王前列的后周皇帝柴荣正值壮年突然病逝,年仅七岁的太子柴宗训即位。

因为周世宗死得太过突然,朝内政局并不稳定,天子年幼,符太后主政能力所限,并不能掌控朝局。内部,各大臣怀有私心,互相串联,上下并不一心。外部,强敌环伺,尤其是与辽国的大战一触即发,更是让人担忧。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经过精心的谋划,一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好戏上演了。


二、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忽然有急报传到京都,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边境。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赶紧找来宰相范质商量对策,范质向太后建议,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领军出战。

旨意下达后,赵匡胤因所部人马数量不足,拒不接旨,因赵匡胤跟随世宗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在朝中威信很大,不能太过逼迫,只好做出妥协,授予太尉之职,可调动全国兵马。

赵匡胤见目的达成,遂统帅大军出了京都,行军至陈桥,按兵不动。

此时的京都谣言四起,“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朝中文武百官已慌作一团。赵匡胤虽不在朝中,但京都发生的一切都心中有数,他走出这步棋,就是为了制造朝中混乱让他有机可乘,并使跟随他出征将士坚定造反的决心。

时机已到,兵变开始。他的亲信开始在军中鼓噪军心“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将士的情绪很快被煽动起来,兵变成功。既然造反了,就得有个仪式感,所以就有了后面的“黄袍加身”。



三、黄袍加身

赵光义和赵普见军心可用,授意亲信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并下拜口呼万岁。

赵匡胤再三推让不过,只好接受,无奈地说:“我有号令,尔能从乎?”众将士唯命是从。于是带领大军即刻回到京都。守卫都城的将领石守信等人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见到他领军回京,立即开城门接应。只有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想带兵反抗,被王彦升杀死。

四、逼迫禅位

控制住皇帝、太后和各大臣后,赵匡胤约束部下不得抢掠扰民,并善待太后和小皇帝,因此得到后周官员的支持。

不久,赵匡胤登基称帝,降周恭帝为郑王,建立大宋皇朝。北宋建立之初,原后周边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等都尊宋太祖为新帝。只有极个别蕃镇起兵反抗,但被迅速平灭。不到半年,原后周统治区局势基本稳定。

结语:

这次改朝换代,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充分体现了赵匡胤高明的政治手段。他在带兵入城后,严肃军纪、勿令抢掠的行为,与五代时期纵兵大掠的情形大相径庭,因此赢得了民心,很快坐稳了皇帝宝座。


清风醉史


赵匡胤之所以能如此轻易地夺了后周的江山,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他本身的实力,更多的是柴荣的自作聪明。使得赵匡胤和皇权之间就隔了一层窗户纸,轻轻松松地便能拿到手。

五代十国的大环境

自唐朝出现藩镇,并且尾大不掉之后,许多人对于皇权的敬畏之心淡化许多。“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包括当朝为高官者)都已习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这种对于篡权极为宽容的舆论环境,扫除了赵匡胤夺取皇权的最大障碍。因为这意味着,只要他快速控制中枢,便可以一战而成功。不用担心大量的勤王之师以及文武百官的反抗。后来事情的走向,也正像预想的一样,波澜不惊之间,天下已经成了赵家的天下。

赵匡胤的实力

赵匡胤为什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便可以迅速控制皇城?只因为那时赵匡胤的实力已经太大,禁军虽然被柴荣一分为二,但是这两部分中,掌握实权的几乎都是赵匡胤的人。殿前司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属于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而这两人后来也成为宋朝开国功臣,由此可见他们在这场政变中的作用。而且,当初赵匡胤赶回开封的时候,也是石守信打开的城门。

侍卫亲军司的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怀铎,是赵匡胤的心腹。此外,亲军司都虞侯韩令坤、殿前司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平常都和赵匡胤玩得挺好。在赵匡胤造反之后,禁军高级将领中,也只有一个韩通想要对抗赵匡胤,还被人立马杀死,其他禁军指挥官都无动于衷。而在文官系统中,次相王溥,曾经送给赵匡胤一栋豪华的房子。高级文官和禁军交接,难保这其中有什么猫腻。后来,“辽国入侵”的消息,没有经过仔细证实,便立马派赵匡胤出击,这里面便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柴荣的自作聪明

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柴荣是郭威皇后柴氏娘家的侄子),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如果单从血缘上来讲,李重进比柴荣更有机会登上帝位。但郭威收柴荣为养子,并让李重进向柴荣下跪,以此来显示两人尊卑不同。但柴荣登基后,对张永德和李重进的提防却是一点没有减少。

柴荣对张永德的忌惮,从他迅速解除张永德的兵权便可以看出。此时的张永德是殿前司都点检的职务。有一天,有人捡到一个木牌:“点检为天子”。柴荣对木牌的来历查都没查,便立马解除张永德兵权,给他安排了一个虚职。而对于李重进,虽然仍然保留着侍卫司都统领的官职,但却被外放扬州做节度使。相当于柴荣“宗室”的张永德和李重进,都被柴荣故作聪明地刻意打压,禁军便一下子落入到赵匡胤手中。

而此时,登上皇位的,只是柴荣7岁的儿子和小符太后。小符太后的父亲符彦卿,被进封为魏王,就藩镇,算是为这对孤儿寡母寻找的强力外援。但是柴荣没想到的是,符彦卿的小女儿,正是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而且变起肘腋间,符彦卿也来不及反应。所以,柴荣的诸多安排都落空,皇权被赵匡胤轻松摘取。

综上所述,赵匡胤之所以能轻易夺了后周江山,是和当时的风气密切相关。再加上柴荣一系列自作聪明的安排,使得赵匡胤在禁军中一家独大。当赵匡胤对皇权产生了觊觎之心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制止他。可惜柴荣此前的儿子都被杀死,柴宗训登基岁数太小,柴荣也英年早逝,只能说天意如此了。好在赵匡胤继位后,对柴宗训及其后人极为优待,赐丹书铁券,也算是足够厚道了。


历史摩天轮


在当时,夺取江山并不是多难的事,毕竟我们看五代从后唐开始,朝代的转换一直都在将军手上 像唐、晋、汉、周的开创者哪一个不是将军出身?这就是典型的枪杆子里出政权。


后周给他打了一个好底子

当时后周的创始人郭威是一个有胆识、有谋略的皇帝,他大胆改革、启用文臣,造就了一些不同于前朝的新气象。之后柴荣又在郭威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当时柴荣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叫做“作三十年皇帝,用十年开拓天下,十年休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在他执政五年多的时间里,他就取得了高平大捷,迅速收复了南唐江北会淮南的十四州。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力大为增强。

可惜,柴荣就连十年皇帝都没当上就死了,留下了孤儿寡母,让后周的政局陷入了危难。也就是柴荣的死才给了赵匡胤的机会。因为看柴荣这励精图治的样,想要统一河山其实并不难。


黄袍加身很简单

我们现在只了解赵匡胤黄袍加身,靠着欺负孤儿寡母当了皇帝,但其实黄袍加身并不是赵匡胤的专利。这在当时五代十国,这都发生好几回了。只要将军带兵出征,军队拥立他当皇帝,回头再攻下城就可以变换大王旗了。

比如后周的创始人郭威就已经在十年前演了一出“黄袍加身”了,当时刘知远在建立后汉仅一年后就因病去世,然后托孤给了郭威等大臣辅佐。然后其他几位大臣因为在朝中专权 ,就被隐帝弄死了,还派人令郭威部下击杀郭威,最后让郭威逮着机会,直接黄袍加身打回了京城。

十年后的960年,赵匡胤率兵北上抗击辽兵和北汉联军。等他出门溜了一圈就跑了回来,然后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大臣们只能被迫接受事实,至于那孤儿寡母更不用说了。


其实我觉得赵匡胤不是难在怎么夺取后周政权,而是怎么不让别人夺他的政权。这也就引出了另一个典故“杯酒释兵权”了,当年一起跟他打天下的兄弟们也随时有可能像他一样起来玩黄袍加身,但是赵匡胤这人倒也不心狠,干脆就释了他们兵权,让他们回家享受荣华富贵去吧。这其实才是最难的,既没有忘恩负义,又能保证自己的政权。


邯郸醉


因为五代时期天下乱局以开,兵强马壮者为天子之风盛行。后周皇帝柴荣新丧,且继位者柴宗训实在太过年幼仅有八岁,身处乱世不但没有解决天下纷争的能力并且北有强敌契丹南有数十个大大小小割据势力,于是后周各路军头才纷纷选择支持赵匡胤,这才有了后来的陈桥兵变,大宋立国。
赵匡胤虽然是兵变的获利者,但他知道必须遏制这股风气,否则大宋将成为继梁唐晋汉周后的第六个短命朝代。于是这才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重用文官分行政权军事权、禁军的三衙鼎立制度等,使得这股自唐末五代开始横行六七十多年的兵变之风终为消弥,但同时也为贯穿宋王朝始末的重文轻武埋下了祸根,当然后世几百年后的事情后人也很难再去怪罪赵匡胤了。 (原创)


飘飘乎欲仙


赵匡胤能够轻易夺权,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赵匡胤当时掌握军权,京城的禁军都归他调动。五代时期,崇尚武力,多数政权交替都是通过武力完成的。


其次,柴宗训母子孤儿寡母,当时柴宗训只有7岁,还是个小娃娃,没有执政能力,周世宗留下顾命大臣范质和赵匡胤辅佐。范质是个文官,治理国家有一套,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面对手握重兵的赵匡胤,毫无反击之力。


再有,赵匡胤蓄谋已久。早在周世宗还在位的时候,赵匡胤就制造谣言“点检做天子”,周世宗起了疑心把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免职,让他无比信任的赵匡胤接任。周世宗去世后没多久,赵匡胤就制造了辽军来犯,要出兵抵抗的由头,出兵前,又放出谣言,“出军之日,点检做天子”,造成京城内外人心浮动。黄袍也早早做好了。


向阳花开7290


主要是因为“主少国疑”,柴荣刚死不久,后周皇帝还是个娃娃,太后一介女流不懂政治,只剩下两个宰相,而且赵匡胤在军队深耕十余年,自己身为禁军三统帅之一,还有“义社十兄弟”及一大帮追随者。“随便”制造一个北汉入侵就把宰相搞蒙圈了,拿了所有的禁军军权,如此一来,不容易也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