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知識管理,你那些碎片化的知識換不了幾個銀子

前文回顧:

要贏在職場,就得“修身”——加強內在綜合能力的自我修煉。

一個人要想自我完善,必須具備一種能力,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擁有哪些有用的知識,並通過有計劃地管理,循序漸進地不斷提升。

這就是本節開始講述的一種能力:知識管理。

不懂知識管理,你那些碎片化的知識換不了幾個銀子

第三項管理:知識管理

——格物、至知

實現目標需要有能力支撐,端正心態需要有正確的認知,“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因此,我們需要進行知識管理來豐富和完善自己。

以前可能沒有知識管理這個概念,因為在求學和工作中,你的知識清單早由別人開出來了,一項技能就可能可以幹一輩子。

而在這個瞬息萬變、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為了適應競爭的需要,工作技能變得越來越複雜,知識有越來越多的交融性和不確定性,需要自己去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知識管理,越來越重要。

因此,在很多世界五百強企業裡又多了一個職位,叫首席知識官。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組織,都需要有效的進行知識管理。

例如麥當勞就有一米厚的運作手冊,只有在這些手冊的基礎上去做細化和完善,知識才能得以傳承,否則只能靠經驗。而經驗,隨著有經驗的人的流失,經驗就被帶走了。

不懂知識管理,你那些碎片化的知識換不了幾個銀子

因此,我在給很多中小企業做顧問的時候,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幫他們建立知識體系,建立手冊。

顯然,一個人的工作價值並不完全是由付出工作時間的多少來決定的,而是工作價值大小決定的——

價值從何而來?當然是與能力大小相關。

因此,我們應該在提高能力、提升智慧上加倍付出,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成長自己。

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為什麼“成功學”的激勵不能解決骨子裡的問題,我們不妨對照兩段話:

– 成功學:“要成為華人首富,你要比普通人加倍付出;要成為亞洲首富,你要四倍付出。”

– 猶太人《塔木德》智慧:“僅僅知道不停的幹活顯然是不夠的。”

我們對“你要比普通人加倍付出”要有正確的理解——

大多數人習慣在工作,或者說在幹活上加倍付出,如果你的同事都認真工作8小時,你加倍付出就得認真工作16小時,偶爾如此我相信很多人都做得到,長期如此就不可能了。

畢竟我們生存的目的不僅僅是工作、吃飯和睡覺,我們還需要有更多的時間享受人生,何況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如果要4倍付出就更不可能了。

對於猶太人,學習是一生的課題。

“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知識是最可靠的財富,是唯一可以終身享用的資產。”

可見,並不是勤勞就能致富,還必須依靠智慧來指導,用更好的方法和手段來提高勞動效率。

猶太人的智慧傳承三個階段

猶太人失國近兩千年,散落在世界各地,人口不到世界的1%,卻擁有27%的諾貝爾獲獎者,美國25%的超級富豪,美國東部的名牌大學中30%的教授,幾乎都是猶太人。

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馬克思被譽為影響世界歷史的三位偉人,他們都是猶太人。

猶太科學家中除了愛因斯坦外,還有尼爾斯·玻爾、“核和平之父”西拉德、“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氫彈之父”特勒、天才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控制論之父”維納、“世界語之父“柴門霍夫、“細胞吞噬者”梅契尼科夫等。

著名的猶太畫家有畢加索、拉斐爾、愛潑斯坦等,音樂家有門德爾松、梅紐因等,作家有海涅、茨威格、卡夫卡、愛倫堡等。在當代美國的一流作家中,猶太裔作家佔了60%以上。

最會賺錢的猶太人是控制歐洲經濟命脈長達200年,並且至今仍然控制世界黃金市場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而最知名的猶太經濟巨頭有:巴菲特、迪斯尼、羅森傑爾德、卡耐基、哈默、希爾頓、斯皮爾伯格、J.P.摩根、洛克菲勒、基辛格、考夫曼、普利策、路透、易茲哈克 、巴爾默、戴爾、喬-吉拉德、索羅斯等。

不懂知識管理,你那些碎片化的知識換不了幾個銀子

因為猶太人長期流落他鄉,很少有歸屬感和安全感,財富經常會因為戰亂而被剝奪,所以他們領悟到,什麼東西都可以被帶走,唯有腦袋裡的東西是別人剝奪不了的,那就是知識和智慧,因此,猶太人特別重視知識的學習和傳承。

我閱讀過一些關於猶太人的書籍,看到猶太人的一條規矩:

5歲的時候學習《聖經》;10歲的時候學習《密西拿》;15歲的時候學習《塔木德》。

令人有當頭棒喝的感覺。

這樣的學習邏輯,似乎在商業社會里,比國學的知識體系更有道理。

因為國學主要盛行於農耕文明時期,自給自足的生存環境,對商業經營與管理思考太少,而猶太人長期漂流,他們不是靠武力征服一個新的地區來獲取生存的機會,在每一個新的環境中都必須靠經營自己的事業,或者成為專家,或者經商,以此來生存。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5歲的時候開始學習《聖經》,首先是在精神層面上構建一個平衡、和諧並有歸宿感的心靈世界,這是人之所以存在的內核,因此,從有了基本意識之後就開始學習。“國學”迴歸,應該也是為了實現這樣的目的。建立信仰,方能使人不至於迷失,能否務實進取,這是根本。

不懂知識管理,你那些碎片化的知識換不了幾個銀子

亞伯拉罕·林肯說過:“沒有《聖經》,我們就不能明辨是非。我相信《聖經》是神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他們認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贖罪,進入天堂,因此必須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也就是首先學會自律,管好自己,棄惡從善。而《大學》裡說的就是慎獨。

但猶太人之所以能在商業社會上取得偉大的成就,恐怕更得益於後面的兩項學習。

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離開家庭,開始跟社會各種人發生接觸,這個時候他們要開始學習人和人相處的遊戲規則,也就是“他律”。

到了十歲左右,他們開始學習《密西拿》,則是為了在個體與群體、與社會之間建立一種秩序。

不懂知識管理,你那些碎片化的知識換不了幾個銀子

《密西拿》講述法律,涉及倫理行為、民政事務、民事侵權、結婚和離婚、濟貧等主題,所要掌握的就是在群體中學會遵守遊戲規則,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自私是人的本性,無數自私的人在一起,則需要約束,需要秩序。似乎我們的教育在這方面有些缺失。

《聖經》是使人在自制、自律的基礎上構建和諧的社會,而《密西拿》則會在有人不能自制、自律的情況下保障和諧的社會。有了這兩點,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群體中生存。

而到了十五歲以後,小孩開始自立成人,要為生存而奮鬥了。這個時候,他們開始學習《塔木德》的智慧,除了大量的生活常識,更主要的是商業社會的原理和方法,是為了掌握生存的技能。也就是說,如何通過價值交換來獲得財富。

不懂知識管理,你那些碎片化的知識換不了幾個銀子

猶太人失國幾千年,散落世界各地,寄生在各個國家和民族之中,財產經常可能被剝奪,但依然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於猶太人對智慧的堅守和傳承。因為智慧是別人無法剝奪的。

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成長的三個重要的階段:

– 第一個階段,是學會先搞定自己,包括我們所說的“契約精神”,學會自律。

– 第二個階段,學會掌握和人相處的遊戲規則,學會他律。

– 第三個階段,再開始學會生存的技能。

當然,時至今日,我們無需再原本的去學習是猶太人的典籍,還是“國學”原著,但猶太人關於智慧傳承的思路絕對值得借鑑。也許不是《聖經》,不是《密西拿》,也不是《塔木德》,但這三個步驟極為合理。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建立更適合當今時代對應的相關知識體系。

最後,我認為教育需要完成的一個重要能力就是:思考能力——知其所以然的能力。

很多教育誤人,就是因為教育者只知道傳授“知識”,教人“知其然”。甚至很多不負責任的教育,連“知其然”也不能做到。知識能否得到運用,“知其所以然”才是關鍵。

“知其然”者,也能具備一定的生存能力,但他往往需要“知其所以然”者去安排、去驅使。如果,無人願意驅使,就成為失業者了。因此,“知其然”者,成為技能性人才,是被動選擇者;“知其所以然”者,成為管理性人才,是主動選擇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