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們的印好在哪兒?吳昌碩“虛素”

今天我們讀一方吳昌碩大師的印。

一、吳昌碩與西泠印社

在當今藝壇,提起篆刻,大多就會提起西泠印社,西泠印社的影響在書法篆刻界很大,現在網上還有這樣的爭論:“究竟是西泠印社的社長厲害還是中書協的會長厲害?”這當然是笑談。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藝術本來就沒有辦法排出個第一第二的排名,但卻足見西泠印社的藝壇地位。

大師們的印好在哪兒?吳昌碩“虛素”

(吳昌碩在西泠印社,右一為吳昌碩)

1904年,西泠印社成立,大家公推吳昌碩為首任社長,這當然是因為吳昌碩在那個歷史時期,是藝壇公認的詩、書、畫、印“四絕”藝術大師,在早期的西泠印社,吳昌碩是標誌性人物,甚至我們可以說,或許正是由於他的原因,西泠印社在中國藝術界才具有了非常廣闊的影響。

大師們的印好在哪兒?吳昌碩“虛素”

(吳昌碩在錦帶橋)

實質上,對於研究近代篆刻,吳昌碩是個重要的入手點,甚至是個非常合適的入手點,所以,在我們所有的讀印文章中,吳昌碩大師的印選得最多。

二、吳昌碩的一方自用印

今天我們讀的這方印,是吳昌碩大師1912年刻的一方朱文自用印,印面文字是:“虛素”,如圖:

大師們的印好在哪兒?吳昌碩“虛素”

(吳昌碩:虛素)

據邊款記載,吳昌碩刻這方印時,吳昌碩已經69歲,邊款的文字並不複雜,如圖:

大師們的印好在哪兒?吳昌碩“虛素”

(印蛻和邊款)

注意,這方印的邊款是圖畫和文字結合,畫是達摩坐禪像,畫上文字是:“榻穿能坐偈持無墮,易筋經法師傳我。老缶詺。”後款是:“凡智與言從虛素生則無邪欲也。”意思很明顯,文圖合一,就是禪意虛空,樸素無塵。這是凡人修佛的至高境界。吳昌碩晚年信佛,因此,這一方印是他極珍愛的一方印,如果大家留意,吳昌碩七十多歲的作品到八十多歲的作品上,大多鈐有此印,比如繪畫:

大師們的印好在哪兒?吳昌碩“虛素”

(吳昌碩:國色天香)

注意落款,畫這幅畫時 ,吳昌碩七十六歲,右下角的壓角章,就是這方“虛素”。再看一幅字:

大師們的印好在哪兒?吳昌碩“虛素”

(吳昌碩:野馬)

注意落款,寫這幅字時,吳昌碩八十四歲,左上角的引首章,就是這方“虛素”。顯然,這是一方吳昌碩極珍愛的自用印,所以,它自然是吳昌碩的得意作品,讀一下

三、精彩的一方印

我們無數次地重複過吳昌碩的篆刻創作難點解析:“夫刻印本不難,而難於字體之純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佈,方圓之互異。”(吳昌碩《耦花庵印存》序)實際上,吳昌碩的大部分成熟作品,都系統體現大師是如何解決這些難點的。

1、字體之純一(印從書出)

這方印的用字,是吳昌碩特有的“吳體”篆書,吳昌碩的篆書,融合了濃郁的石鼓文特徵與漢隸氣息,用自家書法入印,這是自清代鄧石如“印從書出”之後,篆刻家們最常用的創作模式,既然用的文字篆法不是規整圓轉的小篆,也不是方正整齊的繆篆,那麼調整好文字的書法書寫時序性特徵的表現以及筆墨特徵就成了最主要的問題,這方印的文字就是字體純一,筆墨味道濃厚的一方印,如圖:

大師們的印好在哪兒?吳昌碩“虛素”

(書寫性)

既有書寫的筆墨之感,也有書法特有的時序性,一筆一筆交代清楚,我們標出了部分筆畫,其中時序性最明顯的是素字下部的“絲”部,當然,這種時序性特徵並不是吳昌碩首創,在明代朱簡的印裡,已有先例。只是,在吳昌碩手裡,這種書寫性被表現得更加充分。

大師們的印好在哪兒?吳昌碩“虛素”

(朱簡:湯顯祖印)

注意看,顯字兩個絲部的處理,也是充足的書寫時序性。如果仔細觀察,甚至邊框方面,這種時序性和書寫性也是存在的。

2、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佈

疏密理論濫觴於鄧石如,即“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經趙之謙發揚光大,即“印林無等等咒”之說,之後,但凡印家,一經創作作品,必然會受這種理論的影響。吳昌碩的這方印當然也是如此,如圖:

大師們的印好在哪兒?吳昌碩“虛素”

(疏密配置與朱白分佈)

印中兩字,“虛”字密實緊湊,甚至“素”字也作了重心上提,而在“素”字的下部留出兩大塊留白,這當然是認真經營出來的,有了這種經營,這方印的疏密衝密異常明顯,視覺效果突出。

3、方圓之互異

這方印裡的圓是明顯的,除了素字下部的兩個圓是文字裡特有的特徵,還有大部分以圓筆收束的筆畫,而且字形也由於書寫性的原因,體現出充足的“圓”,例如“素”字最下部的兩筆,又比如“虛”字頭部、右部的重筆,都處理成了圓勢。

而這種圓又不是單一的,這方印裡“方”的元素也不少,如圖:

大師們的印好在哪兒?吳昌碩“虛素”

(方的元素)

因為過分的圓繪喪失這方印的力量,因此,在印中的大部分轉折筆畫處和部分筆畫的收筆,吳大師用的方折和方收,未做成方筆收尾的,他做成了殘破的方,總之,他需要這方印在圓勢之外,還有大量方的元素與圓的元素互相對抗。

當然,這方印的精妙之處尚未說盡,其他還有比如邊框的處理,上下幾處殘破的透氣破滯(上部破實的滯,下部破虛的滯,意在求得中和)等,這是吳昌碩專精的方向,我們會有專門的文章專門討論“做印”這件事,今天就不再展開說了。

(【布丁讀印】之5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