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急了:2022提前三年實現百萬電動汽車產能 中國是關鍵

新聞要點

▨ 大眾2022年電動汽車產量達到100萬臺;

▨ 2025年,大眾在華電動車型將達到15款,針對這一目標,短期內大眾及其合作伙伴將投入150億歐元;

▨ 2028年大眾集團將實現2200萬輛產能,1160輛可能來自中國,超過50%。


巨頭,急了

北京時間10月29日消息,據路透社網站報道,根據大眾生產計劃,大眾集團將在2022年底前將電動汽車產量提高至約100萬輛,在這個計劃中,特斯拉將成為其重要的競爭對手,而主要戰場在中國。

大眾在2016年發佈的大眾2025戰略明確提及,大眾將從2020年開始投放電動車型,並在2025年實現電動汽車銷量100萬輛的目標。如今,大眾將提前三年實現100萬產能,繼豐田今年初將電動戰略提速五年後,面對新老競爭者頻頻出招,大眾也急了。

據悉,大眾在中國安亭、佛山兩家工廠的電動車型生產線已經就緒,明年新車型就將下線。根據大眾的計劃,這兩家工廠產能將達到60萬輛。

對比起來,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第一臺量產特斯拉才剛下線,今年36~40萬的交付目標仍然相對艱鉅,而特斯拉最終的目標是希望借上海工廠快速實現50萬臺的年產能,而對於大眾來說,2018年啟動的安亭新能源工廠項目和佛山工廠的新能源基地已提供了現成的基礎。

大眾急了:2022提前三年實現百萬電動汽車產能 中國是關鍵


錢、工廠和平臺

為了給自己的電動化轉型提供資金,大眾計劃提高燃油SUV車型的銷量佔比,到2020年大眾燃油版SUV車型銷量佔企業總銷量的比重將由2018年的23%提升至40%。

賣更多高利潤車型,以支撐新技術研發所需的資金,這是不是平衡眼下大車企面臨利潤下滑和新技術研發需求難題的好辦法?估計奔馳寶馬也有類似困惑。

用火電能源造出的電池來造車,到底算是環保嗎?能耗轉換的數字比例下降能夠解決這個悖論,但如今賣SUV開發EV的思路則讓人深思;

也許,在討論電動汽車原罪時,辯論雙方又多了一條依據。

百萬產銷並非易事,大眾的計劃還包括生產基地改造、MEB平臺系列車型的快速投放,以及向競爭者開放MEB平臺。

首先是8大工廠改造保證產能。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上週在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時指出,特斯拉憑藉其Model 3車型已成為大眾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不過他也指出,在沒有足夠的生產設施的情況下,初創公司很難實施大規模量產的計劃。

對此,大眾則表示,計劃在2022年之前對全球8家工廠進行設備更新,用於生產電動汽車。

目前大眾正在改造兩家德國工廠:漢諾威(Hanover)和茨維考(Zwickau),以及中國的安亭工廠和佛山工廠。另外四家工廠分別位於德國、捷克和美國,,這正是大眾到2023年推進電動出行而投資300億歐元(約合332.4億美元)計劃的一部分。

產品層面,大眾希望MEB平臺能充分提升規模經濟效應,進而將電動汽車的價格降至20000歐元(合22262美元)左右,例如ID3在德國的起價低於3萬歐元(合33363美元),而特斯拉目前最便宜的Model 3的起步售價仍然在3.5萬美元,加上選裝件實際價格達到4-5萬美元。

同時,大眾集團將通過向旗下的奧迪、斯柯達、西雅特和保時捷品牌推出電動汽車平臺來提升規模經濟效應。

另外,大眾還將通過授權的方式向福特開放MEB平臺。這將在未來六年為大眾汽車帶來100億美元的營收。負責監督電動汽車生產的大眾汽車董事會成員托馬斯·烏爾布里奇(Thomas Ulbrich)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透露,“福特與大眾的協議將成為進一步許可交易的藍圖。”

大眾帶節奏,福特也加碼了:前不久,福特也宣佈將在北美、歐洲和中國擴大電動化佈局,包括推出野馬原型的電動SUV,擴大充電網絡等。

除此之外,大眾也將中國作為決勝未來的關鍵戰場:大眾方面表示,到2028年大眾集團將有能力生產2200萬輛電動汽車,而其中1160萬輛可能來自中國工廠。短期內,大眾汽車及其中國合資夥伴將投資150億歐元,到2025年為中國市場生產15種不同的電動汽車。

據瞭解,大眾在中國的第一款MEB車型將是一款SUV車型。MEB平臺目前有兩款概念SUV車型,ID CROSS和ID ROOMZZ。

大眾急了:2022提前三年實現百萬電動汽車產能 中國是關鍵

ID ROOMZZ

大眾急了:2022提前三年實現百萬電動汽車產能 中國是關鍵

ID CROSS效果圖

生產之痛

大眾的工廠改造能夠幫助其快速實現純電車型的大規模量產從而降低成本和售價,但生產仍然是所有新能源車企的痛點。在大眾擴張計劃出臺之際,投資者已開始質疑那些無法盈利但一直在擴大業務的企業,這種情緒也削弱了那些新興造車企業擴大融資的能力,而能否融到錢則是這些企業實現量產和銷售最後變現賺錢的關鍵。

這樣看迪斯的意思就很清楚,關於電動汽車,在量產這裡才是真正的轉變。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本月早些時候在Twitter上亦表示對於實現大批量生產的企業的尊敬,因為這非常困難。

除了工廠生產,供應商是另一個難題,他們需要跟上這些巨頭的步伐。

以電池為例,大眾汽車正投資500億歐元(約合555億美元)購買電池,也就是說,如果供應商能夠跟上需求,大眾汽車將會進行鉅額投資,因為這將幫助降低採購成本。大眾集團負責採購的董事會成員斯蒂芬·佐默(Stefan Sommer)上個月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這一領域投資很大,但即使像三星、寧德時代、LG化學和SK這樣的大公司也對大手筆投資表示猶豫,因為這些企業還沒有看到相應的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