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有留白之美,留白又有三美,玉之美,半之美,陰陽之美

中國畫的繪畫形式形式語言多種多樣,比如線條、筆墨、色彩等,留白也是其中重要的語言之一,國畫的留白是一大學問,無論寫意還是工筆,畫幅不在大小,在乎留白。計白當黑,似無卻有,筆精墨妙,含意無窮。但是留白是從何時開始的?又是為什麼要留白呢?又美在哪裡?

中國畫有留白之美,留白又有三美,玉之美,半之美,陰陽之美

留白一詞表面來看並不玄妙,是指書畫藝術創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留有想象空間。但對於更重意境的中國畫而言,留白卻尤其重要,而且這也成了與西畫主要的區別特徵。

大家知道西畫中所表現的白色現狀,是因自然界物體的固有色以及受光部分等實際因素而產生的。我們中國畫的白表現的則是一種虛無,是形象以外的無象之處。它並不說明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畫了,才處於被動性地留白,這也常被老外們所誤解了,認為還未畫完。但對於深刻的中國畫理而言,其實這只是個初級的,簡單化的觀念。

留白藝術與其他的繪畫語言相結合,形成了與西方繪畫體系相對的繪畫體系,正是由於這種特性,才顯得畫面更有靈活性,有著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從而具有了自己的審美體系,更接近藝術的本質。

中國畫有留白之美,留白又有三美,玉之美,半之美,陰陽之美

中國畫的空間是一種通過聯想和想象形成的事物,留白是創造意境的重要方法,也是構成畫面形式美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個好的留白往往能帶來畫整體質量的提高。通過有形與無形的對比,運用有韻律的線條,組成很好的視覺形象。但留白並不是空洞無物的,它們是藝術家所追求的更高的審美境界。

中國繪畫中的留白歷史,到底始於何時,已經給不出強有力的確鑿證據,我們只能大致可以發現中國畫留白產生於先秦形成於六朝,在唐代逐漸成長,宋代達到興盛。自此之後,中國畫留白幾乎成為了專屬,形成了中國畫最具特點的留白藝術,中國畫家利用“黑與白”恰到好處地在紙上描繪自然與理念之間畫面虛實關係,讓中國畫更多了專屬自己的美。

雲霧之美

中國畫有留白之美,留白又有三美,玉之美,半之美,陰陽之美

我們可以想象,也許是國畫中常用一些空白來表現畫面中需要的水、雲霧、風等景象,這種技法比直接用顏色來渲染表達更含蓄內斂,後來此技法漸漸被用到了其它繪畫中,使畫面構圖協調,減少構圖太滿給人的壓抑感,很自然地引導讀者把目光引向主體。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時多,去似朝雲無覓處?

也許能詮釋留白原始的美,雲霧之美

中國畫留白之玉之美

中國畫有留白之美,留白又有三美,玉之美,半之美,陰陽之美

留白,又稱“餘玉”,玉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含義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清楚,不但彌足珍貴還有美玉無瑕,將留白這一中國畫中的藝術表現手法,如此稱謂也足見留白對中國畫的重要性和如玉般的美。

留的白真的如白玉無暇,但更多了留白不空,留白不白,留白不能等同於空白。所謂“無畫處皆成妙境” “行得之於形外”。 國畫中的黑為墨,白為紙,二者為色之極端,墨可分五色,白又有無盡意。

自古道美人如玉,中國工筆仕女畫法有“三白妝”,也就是把臉部染出紅暈,而額頭和下頜、鼻子三處卻為白色。這種方法,使得額頭看上去更為寬廣明亮,下巴更為飽滿,鼻樑也更加高挺,這便與現代打造面部立體感的方式相近了,不知道這算是別樣一種留白吧。

中國畫有留白之美,留白又有三美,玉之美,半之美,陰陽之美

中國畫留白一半之美

“一半”,也是“留白”的藝術。齊白石一幅名為“蛙聲十里出山泉”的水墨畫,就是國畫中“留白”的經典之作。我們知道,對自然界可觀可觸的有形之物進行描摹,不是什麼難事,要讓抽象無形的語言、聲響、思維等入畫,就不是那麼容易了。然而,齊白石用幾隻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動的畫面,為我們展示了“蛙聲十里出山泉”這一蘊含極豐的神奇意境——看到幾隻小蝌蚪,我們似乎隱約可聞山泉上游、十里之外轟鳴山澗、響成一片的蛙聲。“蛙聲”在整個畫面中,難覓蹤跡。

也可以說,齊白石只畫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畫面通過虛出的一半,撩撥起觀眾“二度創作”的強烈慾望與衝動,在豐富的意念中填補另一半,使“蛙聲”這一難以描摹的意象,在人們的想象中得以生動而鮮活地再現。有限的畫面與觀眾無限的想象形成珠聯璧合的完美融合,作者與觀眾的共同創作水乳交融成無法言說的審美愉悅。多麼高明的“一半”,多麼趣味的“留白”!

中國畫有留白之美,留白又有三美,玉之美,半之美,陰陽之美

這種趣味,是相對於工筆的中國文人趣味,講究道禪之意,講究筆簡意足,講究意境,而不求絕對寫實。南宋馬遠夏圭的雲煙繚繞、一角半邊,給文人畫更提供了理論依據,到明時浙派、吳派都有說法,認為南方水氣,才體現出餘韻不盡的韻味。於是留白漸多。

日本研究雪舟的專家認為,這是一種只有中國士大夫才能瞭解趣味的認知體系,是詩境了。這是蘇軾和他的好朋友們開始推廣、梁楷到馬夏到趙孟頫和元四家再到明朝把書畫融合、使文人趣味佔據水墨山水主流,然後一路下來的。

陰陽之美

中國畫有留白之美,留白又有三美,玉之美,半之美,陰陽之美

中國畫會有留白的美學,一定是有道家影響,這點非常重要,古人對於世間萬物的理解都是正反兩面的,只有一面則另一面也不能成。

老子說過:知其黑守其白,“知其白”方能“守其黑”,這也是中國寫意畫的畫理。道教主張“一陰一陽之謂道”,這裡的陰陽,從色彩上說,即是黑與白,中國畫家運用黑白的方式來表現畫面的美。

中國畫有留白之美,留白又有三美,玉之美,半之美,陰陽之美

道家出世,故思想中有很強的返璞歸真、迴歸自然的思想,《莊子》中說的非常明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這些都是留白美學的精神內核,在構圖的經營上,周易對於中國畫的也有巨大影響,《周易》中雲:“一陰一陽之謂道”, 太極八卦中的黑白魚樣圖式,解讀著世間萬物生髮變化、循環往復、無窮無盡。

所以中國畫雖是在“黑”處著墨,但實際對白異常講究,這裡的黑白其實包含著虛實、明暗、繁簡等等對立相生的意義,不能單純以黑白論之。

中國畫有留白之美,留白又有三美,玉之美,半之美,陰陽之美

惲南田在《南田畫跋》中說:“今人用心在有筆墨處,古人用心在無筆墨處。倘能於筆墨不到處觀古人用心,庶幾擬議神明。”說的正是這種“計白當黑”的審美哲學。

當然,道家對畫家的影響不只是在技法上,在思想和精神方面有更大的影響,在中國畫藝術中,留白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和象徵性符號,也是畫家託物寄情的重要手段,它不僅促進了中國畫筆墨技法的生成,也成就了留白的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歷代畫家無不以留白手法創造空靈、悠遠、幽遠的境界,表現自己的人格理想和審美情趣,表達自己對蘊育萬物的“道”的解讀。

中國畫有留白之美,留白又有三美,玉之美,半之美,陰陽之美

最重要還有“留白”,又稱“布白”,留與布的意思雖也相通卻又大不同,布是佈局是有意識的主動的,留白對於中國畫到底意味著什麼,讓中國的畫家如此積極的有意去布?只能明天專門詳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