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实力强大的德国,为何输了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元气大伤?

asd57362118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希特勒失去了他在军中的威望,前线军官们不再相信他能带领大家取得胜利,德军焉能不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人非常不服气,他们一直认为德国的失败主要在于无能的德国政客们,而不是前线作战的官兵们,这为希特勒能够获取他们的支持提供了基础。希特勒能够上台,那是他切中当时德国民众希望国家走出经济 危机和重新成为世界大国的心理后,用一碗又一碗的“心灵鸡汤”所换来的。希特的支持者中,不乏德国的军官,希特勒 的“心灵鸡汤”让他们都愿意为之卖命,这就是二战初期德军能够战无不胜的主要原因,可是这些在苏德战场上发生了改变。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德军装甲部队一路狂奔,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来到莫斯科城外。苏联的防线没能挡住德军的进攻,这让自二战爆发后就一直获胜的德军官兵更是自信能够拿下苏联,可是他们遇到了苏联境内百年难得 一遇的严寒。1941年10月6日,德军准备对莫斯科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可是不期而至的大雪让攻势逐渐被遏制住,缺乏过冬衣物的德军士兵在严寒中饱受摧残,最后以战败收场。

如果德军提前准备过冬衣物的话,那么他们不一定会在莫斯科战役中战败。德军前线士兵纷纷要求严惩故意不发过冬衣物的家伙,可实际上德军没有及时发过冬衣物的主要原因在希特勒身上,他盲目地认为德军能够在冬天来临前占领莫斯科,于是他没有提早准备过冬衣物。希特勒既不会认为是自 己的错误决定致使德军战败,也不会处罚自己,他把战败的原因归于了前线提议撤退的指挥官们,尤其是布劳希奇这个陆军总司令。

莫斯科战役后,布劳希奇自动辞职,希特勒不仅没留他,还讽刺了他一番。布劳希奇的辞职,实际上帮了希特勒一个大忙,即便希特勒不明说,前线士兵们也会认为布劳希奇就是那个应该被惩罚的家伙。布劳希奇辞职后,希特勒自己当上了陆军总司令,这让前线指挥官们都非常震惊。如果希特勒是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前当上陆军总司令,那么军官们应该是不会有意见,但是军官们见识到希特勒在苏德战场上的一次次错误决定后,他们对希特勒这个陆军总司令能够带领德军获取胜利持质疑的态度。

希特勒策划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军官们都觉得应该继续攻打莫斯科,可是希特勒否决了军官们的提议,他偏执地决定攻打斯大林格勒。如果斯大林格勒战役获得胜利,那么希特勒将再次获得官军和士兵们的信任,可是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还是以战败收场。莫斯科战役的战败,希特勒可以用天气来推脱,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败,他真的找不出推脱的理由了。希特勒在德军内部的地位摇摇欲坠,许多军官都开始审视希特勒的行为,反对希特勒的军官越来越多,希特勒开始遭到军官们的暗杀。

1943年3月21日,格斯多夫将军在大衣口袋内装了两枚炸弹,他准备炸死共同参观苏联战利品的希特勒,可惜希特勒突然离开了,刺杀行动没能成功。同一个月内,特雷斯科夫少将炸弹安放在希特勒的专机上,如果不是炸弹失灵,那么希特勒就会死在空难之中。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用定时炸弹炸了会议室,希特勒差一点就被炸死。施陶芬贝格行动以前,非常多的将军知道这次行动,维茨莱本元帅、贝克上将、赫普纳上将和奥尔布里希特上将等,就连深受希特勒喜爱的隆美尔也知道刺杀行动,但是他们都没有向希特勒报告这个事情。希特勒在德国将军心里的地位发生了改变,这使得德国将军们不再愿意为他卖命,德军在战场上不战败就是怪事情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希特勒没有带领德军取得胜利,他在德军军官内心中的地位动摇了。许多军官内心中都开始质疑希特勒能带领德军获得胜利,这使他们无法在战场上为希特勒拼命,这就是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不断战败的原因。


金色渔钩


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德军失败的一个战役,在1941年这个冬天,德军已经从莫斯科城下大败而归,在这个冬天德军已经是损兵折将了。


这种场面在1941年和1942年的冬天非常常见,德军被冻僵的尸体被剁成堆。

苏德战场规模宏大,德军损失严重,而且苏军也并不象西方国家说的只会用人海战术。

虽然,在1941年冬天的反攻中苏军没有实现把德军全部赶出苏联的企图,而且自身损失严重,但是对于德军来说,首先是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已经破灭,虽说可以说是冬天帮忙俄国,但是自己被从莫斯科罗斯托夫打回了出发阵地。同时,德军也遭受了巨大的伤亡,这个冬天德军战斗减员37.6万人,而总减员高达90万人,这已经大大超出了德军的补充能力。

德军的好时候时1940年到1942年,虽然在莫斯科城下百倍啊,但是基本上德军还是处于优势地位。

在1942年夏天,德军已经无力在整个东线发动攻势,德军利用苏军在哈尔科夫的失误,在苏德战场的南线发动主攻,又是打的苏军一路溃逃,而到了斯大林格勒的时候,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首先进入了城市争夺中,在这一场城市攻坚战中,苏军首先消灭了70万德军,当然苏军的伤亡也不小,在随后的苏军反击中,有包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经过200天的血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被消灭,这是第一个被整建制消灭的德国集团军。当时的苏联报纸说到,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毁灭的是德国军队的精华,希特勒曾经以其巨大的打击力量而自豪。在赖歇瑙元帅的指挥下,该集团军首先入侵比利时,开进了巴黎,参加过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入侵,1942年从哈尔科夫突进到斯大林格勒。

随着战争的持续,苏军用大量鲜血作为学费
,逐步的从战争大学毕业,开始给德国人上课了。

对于德国来说,在苏德战场上已经是损失了200多万德军,这些德军大都参加过法国的战役,可以说是德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现在在苏德战场上被不断的消灭,虽然苏军的损失更为巨大,但是苏军凭借着超强的动员能力,不断的补充着损失掉的部队,而德军则无法补充损失掉的精兵。德国人的伤愈人员归队时间也比较长,其实这些老兵都是经过战场的人,比没有见过血的新兵要能打的多。


苏军方面的回忆录不多,虽说军科是几乎把苏军对德作战的10个方面军司令的回忆录挨个给翻译了一遍,但是成书的时间基本上都是10年以前,现在不好找了,现在是德国方面的回忆录比较多。

德国人写的回忆录都是说自己英明神武,打败了无数苏联人的进攻,苏联人在自己的阵地面前尸横遍野,这个有一定的道理,苏军的战术水平的确比德军要低,伤亡要比德国人打。但是德国人也不是神仙,我们能看到的回忆录都是活下来的人写的,自然都是有主角光环的,否则就不会有回忆录的诞生了,而在国内现在的回忆录中,德国人写的比较多,苏联方面的回忆录比较少,尤其是士兵这个层次的回忆录更少,我只记得有一个苏军狙击手的回忆录,还有是坦克装甲车辆里边曾经有过一个连载是苏军的一个自行火炮车长的,现在市面上的苏德战争的书,大部分都是西方国家出的,引用德国方面的资料比较多,所以给人感觉是德军英明神武,失败的有点莫名其妙。


通过残酷的战争,最终苏军攻占柏林,彻底结束了战争,虽然苏联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军功不可磨灭。

但是,战争这个事情从来都是双方的,而且读的书多了,就会发现呢,德国人也不是神仙,尤其是德国人相对于苏联人来说,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反而是有一点弱,在苏联人迅速成长的同时,德国人反而不能适应战场新的变化,这一点不如美国人,斯大林格勒一战以后,德军已经明显开始走下坡路了,但是大部分德军将领还是想着1940年的好时候,在面对不断成熟的苏军时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打得败仗越来越多,当然还是会有一些小的胜仗,但是如果看看地图就会发现,德军越打胜仗,距离柏林越近。


有痰


对于德国而言,战争的决定性要素从来不是战斗的不断胜利,而是资源。

不断胜利又如何,面对苏联的灰色大军,再多的胜利也不够,再多的俘虏也不够,苏联人口是德国的几乎两倍就决定了德国不可能在消耗战中击败苏联。

而德国的战斗,存在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战斗持续性不足。

这倒不是说德国的工业生产力不够,而是石油问题。

其实一直以来,德国失败的根源从不是其他而是石油不足。

德国在战争之初最大的助推力就是罗马尼亚的油田。

他的产量决定了德国闪电战的腾飞,可是随着罗马尼亚油田的产能有限,还有德国战争机器的不断扩大,闪电战的优势在石油缺乏的现状下成了伪命题。

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要性就在于石油资源的争夺。

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他位于伏尔加河流域,是苏联最重要的运输枢纽城市,巴库的油田,后方的粮食还有无数的补给品都是经过斯大林格勒运输到前方,没有了斯大林格勒,苏联的战争将失去战争潜力。

有鉴于此,才有决定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

可是,这样的阳谋,是个人都看的出来,更何况是斯大林,于是死守斯大林格勒就成了苏联必然的选择。

而德国则在之前犯下了错误,那就是为了政治目的强攻莫斯科。最后在莫斯科城下损兵折将不说,还消耗了大量的石油资源,让本就不多的后方储备捉襟见肘。

为了准备斯大林格勒战役,在苏联境内忍受冬天大半年,才在石油补给差不多足够之后发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

可是补给的所谓足够那等待的时间也给了苏联准备时间。

当闪击战变成了阵地战,德国的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苏联的战略纵深和那变态的天气,让无数人望而生畏,希特勒也在苏联经历了和拿破仑一样的困境。

纳粹德国在汇集了近百万人的大军不断轮流冲击斯大林格勒,最后却在准备充分的苏联人面前败下阵来,留下80多万人伤亡的数字之后,惨败而归,就连著名的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元帅也投降了。

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无疑对希特勒是当头棒喝,让他痛彻心扉。

德国士兵可不是苏联的灰色大军可比,都是精锐中的精锐,特别是其中担任主攻任务的第六集团军,几乎是德军最精华的部队,他们有最优秀的军官,最优秀的战士,最后却成建制的投降。

这损失无可估量!

巴巴罗萨计划时候意气风发出击苏联的德国500万大军(百万为仆从军),兵分三路在进入苏联战斗近两年后,其实已损失近百万人,再加上斯大林格勒战役损失的84万人,德国大军三去其二,而新招募的军队也没有之前的精锐,这就让德国大军变得虚有其表起来。

而且战役目的没有达到,也让德军的战略资源危机越演越烈,战略资源缺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后续装备也好,石油资源也好,补给不足。

补给不足带来的就是闪电战成了伪命题,没有了突击能力的德军,和苏联越老越多的大军比起来,节节败退就成了常态。

况且,苏联大军还有一个德军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来自美国那源源不断的援助,这都是苏军战斗力剧增的要素。

一个500万精锐三去其二,战略资源时刻处于短缺状态。

一个虽然牺牲众多,可是国内人力资源充足,还有大规模外援。

此消彼长之下,战略态势的转变不可避免,最后德国的颓势越发明显,也就成了必然。


阿斗不傻


“德国实力强大”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就综合国力而言苏联的实力远在德国之上,但由于德国的军事实力很强,在苏德战争初期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所以才会显得德国的实力很强大。二战爆发前,德国仅拥有人口约8000余万,而苏联的人口数量却高达1.8个亿,不仅如此苏联还拥有着非常丰富的农业、矿业等自然资源,这就导致苏联的战争潜力要远超德国。我们都知道,战争拼的是综合国力,没有强大国力支撑的军事实力只能是虚假的“繁荣”,一旦现有军事力量受挫将很难进行恢复,而德军就属于这一情况。

在制定“巴巴罗萨计划”之时,德国高层对苏德之间的国力差距也有所认识,所以德军的计划也并非是吞并苏联,而是希望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击垮苏联的军事力量,从而与苏联政府签订城下之盟。德国击垮苏联的信心完全来自于自身的军事实力,但是当德军的力量失去优势时,德国就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斯大林格勒一战,德军损失了25万人,有21个德国师番号从序列表中消失,这一损失对苏联而言或许不算什么,但对德国来说却完全不同。苏联人口基数很大,损失个几十万人根本不算什么,但德国却没有那个底气(毕竟人口规模只有苏联的一半),这样损失已经让他伤筋动骨。

德国军事力量强大靠的是“兵员质量”上的优势,而苏军更多的是依靠“兵员数量”上的优势,所以当德军损失众多的老兵后,德国的军事力量遭受的打击更大。另一方面,德军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惨败后,武器装备损失惨重,18个装甲师只剩下495辆坦克,而德国的军工业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一损失,这进一步加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德军实力的影响。由于德国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德军在人员和物资上的损失,所以“稍微”大一些的损失自然会让德军元气大伤。

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说的那样“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斯大林格勒战役过后,德国的军事力量遭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而德国的国力又无法弥补这一损失,最终德军也只能将战场主动权拱手让人。


战情解码


斯大林格勒战役一开始,德军是因为中央集团军受挫,所以希望攻其所必救,进而来调动苏军,从而使得德军中央集团军能够完成攻势。

但是谁也没想到,当德军选择进攻斯大林格勒之后,苏军竟是突然冒出来了几百万,并不知道哪里还冒出来不少坦克和火炮。

所以一个斯大林格勒,最后演变为了双方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像是一个熔炉让双方的部队都纷纷陷入其中。

当时苏联一共投入大约五百万的军队,还动员了超过一千万民众生产和运送,几乎是全力支持这场战役。


因为苏联当时也是想要通过斯大林格勒来聚歼德军,也就意味着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成为拉锯战和决胜之战。

而当时的德军,虽说攻势猛烈,可是也已经到了极点,双方都将所有力量押在了斯大林格勒。

可是德军没有想到是苏军的顽强,以及苏联的底蕴,苏军越打越强,德军越陷越深,甚至还不得不从其他集团军调来援兵。

这就让德军十分被动了,因为苏军后勤强于德军,其兵力补充更是远超德军,所以三个月之后,德军崩溃了。

德军先撤出了战场开始了局部的败退,而苏军缓过一口气之后,立马便是开始了反攻,收复了大片国土。

至此德军和苏军是此消彼长的存在,苏军越来越强,而德军越来越弱,因为苏联工业能力已经超过德国。


德国的战争储备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也是陷入了枯竭,许多资源告罄,这就意味着工业生产能力下降。

所以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就再也难以逆转战局,即便是能够局部取胜,也难以改变全局的败退,最终被苏军的洪流所覆灭!


小司马迁论史


德军远离本土作战,后勤远远跟不上集团军大规模作战,正如苏军用辽阔无边的空间换取,换回大量宝贵时间,苏军才有时间动员民众当兵,新兵得以强化训练,让苏军士兵越打越多,越打越强。德军越是进攻斯大林格勒,越会遭受惨重失败。由于德军缺衣少穿,缺弹少药没燃油,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哪有不失败的道理?希特勒想打胜仗,还怕坦克损失,还打什么仗?这仗没法打了。坦克是克敌制胜的利器,是步兵信心百倍打大胜仗的精神支柱和依托。希特勒在战争关键取胜时刻,抽走,调走所有坦克,希特勒成了天下第一大傻瓜,难道他的将军不加以抗命,制止希特勒的错误决定?难道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都是木头脑瓜大傻子?士兵们没有重武器有力支援,就会被敌人的枪炮屠杀贻尽。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这点军事常识都不懂,还打什么仗,还打什么胜仗?将在外,君命可以不授。将军们可以不听统帅部的错误命令,这是打大胜仗的关键。苏军越打越多,还越打越强。德军越打越少,越打越弱。英美大力援助苏联,是苏军战胜德军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莫斯科保卫战,德军精锐丧失贻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进攻苏军,坐等死亡,灭亡,歼灭,围歼。


中国美6220


二战中,彪悍的德军,为何输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无力再战”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第41号战争密令,要求“一但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指挥官和部队的优势必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迫使敌人就范。目标是,最终歼灭苏联红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

在制定具体执行方案之时,希特勒的参谋们建议再次向莫斯科发起突击,完成去年因冬天太冷,而无法完成的战前既定目标,但是这个方案被希特勒坚定的否决了。

希特勒认为负责进攻的中央集团军群,在经历苏联人在莫斯科的反攻之后已经伤筋动骨,且苏联在反攻之时出动的军团依旧在莫斯科一线严阵以待。

若德军再次攻打莫斯科,莫过于去啃一根苏联人准备的“铁骨头”,从效率和产出比来说是极其不理智的。与此同时考虑到德军在经过1年的战斗后,国内囤积的石油、金属矿产已经陷入告急状态。

务实的角度出发,应该向石油以及矿产资源丰富的高加索北麓、高加索北麓以及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一线推进,找到德国可以把战争继续打下的补给。

当时高加索北麓以及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的土地是苏联在丢掉乌克兰之后,最重要的矿产区、粮食产区,因而假如希特勒能将其拿下,不但自己的补给问题迎刃而解,苏联将陷入“缺衣少粮”的绝境。

但遗憾的是苏联人看出了希特勒的想法,在通往上述地区的枢纽城市斯大林格勒集结重兵防御,试图以此为支点构建起保护高加索北麓地区的防护层。

历史的结果告诉我们,这一次战争苏联人胜利了,在整场战斗之中德国人先后集结1040000人进行疯狂的进攻,结果在付出841000人伤亡后大溃败,他们的元帅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在战争中被俘。

其领导的德军第6集团军残部数十万人全部投降,第6集团军是直接接受希特勒指挥,由各部队优秀士兵抽调构成,属于希特勒“御林军”的级别。

因而他们成编制的被俘,对于希特勒来说可谓晴天霹雳。招兵容易,但是培养一个精锐的老兵难啊!在之前的莫斯科战役、列宁格勒战役之中,德国人已经相继付出了581900伤亡、390000伤亡。

搭配上这次斯大林格勒的841000伤亡,战争开打2年的时间里德国人损失了1812900人的战斗力,而根据相关资料的披露,整个二战中德军兵力最多时,也仅有780万人在作战。

20%的“战损率”好比一个拳头少了一个手指,表面上看依旧“有力”,实则已经内软了。再而1942年的时间点太关键了,1941年末日本轰炸珍珠港,把美国拖入战争。

经过半年的工业机器全开,美国于1942年中期已经拥有干涉欧洲战场的能力,所以当德军受损,四处找补给之时,源源不断的美国货送到了苏联手中,此消彼长之下,德国又相对的弱了下去。

二战中,彪悍的德军,为何输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无力再战”。这个“无力再战”指的是苏德实力之差越来越大,至于为何会越来越大,一方面确实是德国伤亡重。

但更重要的是苏联在美国的加持下快速恢复,德军却始终在找补给的路上,且随着英美在西欧、北非联合反攻,德军捉襟见肘的兵力不得不双线作战,这样一来苏德战场的兵力又少了。


袁载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轴心国的领头羊,实力最为强大的法西斯德国,为什么在斯大林格勒一战中失败后,就一蹶不振,从此就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

这个主要的原因,在孤独的人看来,有三大点:

一.德国自身的先天不足。虽然当时德国的工业发展水平高于苏联,但是它终究是一个幅员狭窄,人力资源和能源资源并不非富的国家。这一点,轴心国的二号元凶倭🐶(日本🇯🇵)也是如此。虽然它们都侵占了不少人力和能源资源都很丰富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毕竟不同于它们的本土。在这些被占领的地区,公开的和隐蔽的抵抗运动都是存在着的,这就牵制了它们继续发动战争的力量。



二.同盟国的实力强过了轴心国。由于战争的非正义性质,德国和倭🐶都得不到广泛的国际援助,它们只能在属于它们的狭小的圈子内,互相支援。它们的朋友圈内的成员,多半是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拿不出多少真金白银和大炮飞机来支援它们。相反,像意大利这个猪队友,不仅帮不上什么忙,反而要拖累德国抽调出不少的兵力,去保护这个扶不起的阿斗。


而同盟国,像美国🇺🇸、苏联,都是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工业强国。它们雄厚的工业实力,对战胜轴心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便是被队友们视为猪队友的中华民国,尽管她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但是她依靠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硬是和比自己强大了N倍的倭🐶死磕到底,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同盟国的正义斗争,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世界人民的援助,也源源不断的流向同盟国。这样的情景,与孤家寡人的轴心国的失道寡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法西斯德国的短视造成了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就元气大丧,并最终走向灭亡。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德国领导层,顽固地坚持不放弃它们控制的每一寸土地。有限的德国兵力,被死死的固定限制在它所占领的每一个地区,从而失去了机动灵活的作战机会。在占据优势的同盟国的不断打击下,德国的有限兵力最终被消耗始尽。而轴心国,也走向了坟墓。正如我们的伟大领袖毛爷爷所说的一样:“像希特勒这样的国家,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建立在进攻上的。进攻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山野耕樵


很多资料中,对二战中的德国有些过于神化了。但话又说回来,这和二战刚开始时,德国的武器装备和军队的总体实力是分不开的,那会儿的德国确实很强悍。

但他毕竟是人不是神,不败的神话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这不在斯大林格勒就遭遇了滑铁卢,但这不是德军在二战中的首败,此题只是重点说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是个迷之自信的人,也是一个战争狂人。

当时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建议,如果再要发动攻势就针对莫斯科。可希特勒断然拒绝了这一建议。


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苏联粮食、煤炭和石油的主产区。德国迫切需要这些资源。所以希特勒的目标就是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曾对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说:“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极为惨烈和血腥,双方伤亡人数超过200万。

在战争初期,德军的第6集团军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狂妄的希特勒认为攻打斯大林格勒不需要这么多人,所以他只留下了第6集团军,撤走了其他部队。这给了苏联红军一定的缓冲时间。


战役从1942年的5月8日开打,一直持续到42年年底。其间就是一茬一茬的人员消耗,这不必详述。主要说第6集团军。

到1942年11月30号。希特勒看不到希望,只得下令让第6集团军撤退。可德军的狂妄之人不止希特勒一个,空军司令戈林在明治运输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向希特勒保证能给第6集团军进行空中补给。

这间接的葬送了第6集团军存活的机会。

结局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第6集团军司令投降苏军,第6集团军整编制地被消灭了。

这可是希特勒直接指挥的重要力量,相当于他的御林军,直接连窝端了,这就好比给希特勒心尖上扎了无数钢针,那叫一个心绞痛。


其实这时候德军并未丧失战争主动权。只可惜他的猪队友小日本在亚洲战场上占到了便宜,有点飘了。日本偷袭了珍珠港,打掉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这可把美国人惹毛了。美国的工业实力和国力,这不用我多说。本身美国是中立国,他只想发战争横财。可硬让日本给拉到了战场上。

美国的工业机器全马力开动后,制造能力十分惊人。其后果就是美国源源不断的给苏军援助上好的武器,这让苏军从武器上得到了质的提升。

与此同时,德军正在寻找补给资源的路上,他的人员补充更是雪上加霜。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保卫战三场战役中损耗接近200万人。而他投在苏联战场上的最高兵力是700余万。


这样看来,德军不是不能再战,只是失血过多。再加上美国给苏联源源不断的补给,在这双重压力的打击下,德军已经无心再战了。


说史听涛


苏德战场进入42年,德军经过莫斯科会战失败后,兵力兵器遭到极大损失,而苏军已稳住了阵脚,东迁的工厂已开始为前线源源不断地提供作战物资,德军与苏军的兵力已基本达到对等,德军已无力再象41年那样进行全面进攻,而只能进行重点进攻了,于是就出现了双方在苏联的南部战略方向上集中兵力兵器和物资进行战略大决战。

历时数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使德军不仅损失了150万有生力量、3500辆坦克、12000门火炮、3000架飞机,也在南方战场出现了一个长达约300公里的战略缺口,而且双方力量对比也发生了逆转。为了弥补损失,德国进行了总动员,但直至库尔斯克战役前,德军这个损失也没恢复过来,苏德双方兵力对比为660万对530万、火炮105000门对54000门、坦克10000辆对5850辆、飞机10300架对3000架,苏军全面占优。再加上原来德军指挥层面上的优势也随着苏军的一大批火线上成长起来的优秀指挥官的出现,而荡然无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