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82岁老奶奶手工织粗布,一天织一米,不卖钱只为不让自己闲着


金秋十月,在河南三门峡渑池县与洛阳新安县搭界的深山里,今年82岁的宋法双老人正坐在一台老式织布机上,一丝不苟地弯腰低头织布,直到看见有客人进来才停了下来。虽然织布的情景在网上多见有报道,但像宋奶奶这种极其淳朴不带一点表演性质的织布场景,确实让人觉得很震撼。

宋奶奶生活的村庄,有二十几户人家,很多民居还保留着上个世纪的特色,由于村庄比较偏僻,走到这里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村里的路也修上了水泥路,可宋奶奶说他们很少出去,毕竟村里留下的多是老年人,想出去也不太方便,大家平时的活动半径不是村里就是地里,倒也过的平静安稳。

这台放在屋檐下的织布机,宋奶奶也说不清楚它有多少年历史了,她记得她年轻时候看到这台织布机的时候,它就已经很旧了,家里人说是祖上传下来的,然后她又用了六十多年,所以保守估计它的历史至少在百年以上。


老式织布机的构件比较多,具体到织布这一部分,主要有挡板、踏板、综、绳索、杼等构成。其中综的作用是它能够将“经线”交错上下分开,方便梭子带着纬线从中间穿过。综的下方通过引线连接两个踏板,织的时候轮流踏下踏板,综便带着经线分成两层,这样梭子带着纬线从梭口穿过,再用机杼挤压就织成了布匹。

宋奶奶织的这种老粗布,如今网上也有很多人在卖,另外很多也是用这种老式织布机织出来的。但是仔细观察宋奶奶织布机上的布,你会发现它们似乎不太一样,这里面的差别是织布用的线,因为很多以售卖为目的的粗布都是批发的工业线,而宋奶奶的线是手工做出来的。

据宋奶奶回忆,她十几岁就学会了织布,那时候织布、做针线活,是女孩儿们必备的是手艺,身上穿的衣服用的布都是家里人织的。如今宋奶奶穿的衣服也是买的,这些布显然是工业化生产的,她手里织的布现在已经不再做衣服,而是用来做床单。


82岁高龄的宋奶奶,身体很健康,耳朵不聋,就是眼有点儿花,这只老花镜放在她手边的筐里,需要做“细活”的时候就拿出来戴上,做完就又放回筐里去。

所谓的“细活”,就是有些经线容易断,毕竟是手工生产的东西,粗细不均的地方,难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候就要把它们接上。如果有同村年轻一点的人在场,宋奶奶会请她们帮忙,不过大多数都是她一个人戴上眼镜,屏住呼吸慢慢操作。

在问宋奶奶名字的时候,她说的方言让人听不大懂,这时候老人家从筐子里拿出一支粉笔,在地上写下了“法双”两个字,并且写的还比较工整。会织布能写字的八十多岁农村老人,这时候再一次让人敬佩不已。

这只放在织布机旁的线筐,也是上个世纪的产物,是用高粱杆的梃子编出来的,里面放的有棉线、蜡烛、老花镜等,还有一串钥匙,一看全是那种老式锁的钥匙。

织布的过程极其枯燥,如果让年轻人站一旁看上一会儿估计就会觉得累,何况一个老年人手脚并用上下左右忙活。宋奶奶说她现在一天大约能织一米布,织的这些布也不卖,要么自己用要么送亲戚朋友,另外平常也帮村里的乡亲们织。

虽然和摄影师并不认识,但在一行人离开的时候,宋奶奶还是停下了手中的伙计,把大家送到了院门外,这种对陌生人充满友善的淳朴民风,在豫西山区至今仍保留着。宋奶奶八十岁高龄仍在织布,不为钱不为利,只为不让自己闲着,这种农村老人普遍具备的勤劳品格,让人肃然起敬。摄影记录|张春光(图文乡土河南原创,剽窃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