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刹车,三季度业绩接近三年来新低

绿地刹车,三季度业绩接近三年来新低

作者 | 陆伽

绿地这份三季报,真是让人吃惊!

财报显示,绿地2019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为42.97亿,第二季度为45.6亿,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只有14.8亿!

发生了什么,绿地第三季度的扣非净利润竟然接近这三年来的最低水平?

10月24日,绿地控股发布了2019年前三季度报告显示,表面看,三季报整体表现尚可。

绿地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2940 亿元,同比增长 26%。

其中:房地产主业实现营业收入 1262 亿元,同比增长 21%;

基建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1389 亿元(内部抵消后),同比增长 38%。

实现利润总额 223 亿元,同比增长 37%;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18 亿元,同比增长 33%。

实现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 91 亿元,持续为正。

这些数据看上去还是比较亮眼的,但仔细分析,却发现绿地三季度的业绩实在是难如人意。

比如,1到9月绿地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34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670亿元减少12%。其中,第三季度绿地的合同销售金额668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近36%。

仔细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绿地的财务费用达到了39.5亿,而去年同期为24.4亿,仅此一项就增加了15.1亿。

前三季度的管理费用为82.4亿,去年同期为68亿,此项增加了14.4亿。

好在销售费用对比起来有所下降,去年同期为52亿,今年为42亿,但问题是,三季度绿地的销售很差,难道就因为省了这10亿销售费用,所以整体销售额不佳?

此外,绿地今年还增加了5.2亿的研发费用。

地产圈里这样下力气搞研发的,舍你其谁?

销售不如人意,成本还控制不住,反映到扣非净利润上,也很明显。

今年一季度绿地的扣非净利润为42.97亿,第二季度为45.6亿,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只有14.8亿!

这是17、18、19三年以来,绿地倒数第二差的季度净利润表现。何况,此时的销售成绩要高于2017年时,单季净利润如此数据,实在是让市场人士大跌眼镜。

从资产负债情况来看,截止今年前三季度,绿地资产总计1.039万亿,其中负债合计为9181亿,资产负债率为88%,依然处于高位,但值得高度关注的是,这已经是绿地连续第四个季度,把总资产控制在万亿水平线上了,资产规模停滞——这是绿地发展历程中从来没有过的。

2016年底,绿地总资产为7331亿;

2017年底,绿地总资产为8485亿;

2018年底为1.036万亿。

连续三年,均保持快速扩张势头。

但进入2019年后,绿地的扩张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

2019年一季度,总资产为1.08万亿,

2019年中为1.001万亿,

2019年三季度总资产为1.039万亿,与去年底基本持平。

对于创立于1992年绿地来讲,一年时间内总资产基本停滞不动,是非常罕见的。

横向比较,相比于其他大型房企,绿地的资产负债也算是急刹啊。

对比一下,万科2018年底总资产为1.53万亿,今年三季度时总资产为1.63万亿;

保利地产2018年底总资产为8465亿,今年三季度为9752亿。

值得提一句的是,资产规模控制住后,绿地的流动负债倒是减少了一些,2018年底时,绿地的流动负债合计7472亿,2019年三季度末为7079亿,三个季度里差不多减少了400亿的流动负债。

但对一家长期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的企业,资产规模停滞是影响巨大的。

可以看到,绿地2019年前三季度,累计新增项目 82 个,新增权益土地面积 1320 万平方米,权益计容建筑面积 2624 万平方米,权益土地款 649 亿元。其中,按权益计容建筑面积计算,住宅占比超过七成。

而在2018年的前三季度,绿地累计获取项目 97 个,新增权益土地面积 1792 万平方米,权益计容建筑面积 3565万平方米。

两相对比一下,今夕何夕?

绿地在今年三季报中也明确表示:根据市场环境,着力提高投资质量,严控投资风险。主动放缓了拿地的节奏,优化了投资结构。

但做过企业的都知道,企业是一个系统,人力、行政、财务,都是配套的,环环相扣,突然从扩散转入收缩,这种节奏变化,将会对各个业务条线都造成考验,也难怪绿地今年负面如此之多。

绿地今年的一个核心工作就是推进了转型工作,比如与上海医药集团旗下上海市药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股权收购+增资扩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贵州药材控股,绿地进入其他产业的动作频频,但相比于庞大的房地产、基建业务,绿地现在布下的这些转型小树苗们,可得耐心等待呢。

在大金融产业,前三季度累计募资 36.9亿元。推进债权、股权等基础业务经营。房地产基金坚持“优中选优”遴选项目,新增放款项目5 个,放款规模 8 亿元,并保持了较高的收益水平。加强了股权项目的投后管理,带来了良好回报。前三季度,大金融产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 23 亿元,同比增长 6.2%。

在大消费产业,三季度签约客商 22 家,新开展馆 3家,酒店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斯里兰卡、泰国、澳洲等地输出酒店轻资产管理项目 6 个。

在康养及科创产业,继续打造“康养谷”商业模式。杭州湾项目产业落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首批 15 家企业正式签约入驻。

唉,这些业务的数据和进展吧,不是不好,但放在绿地万亿的体量里,基本跟没有一样。小小水花,哪能撼动浩浩江水。

针对全年工作,绿地董事会还特意指出,还要“推进降负债工作,继续落实一揽子措施,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加强资金工作。加强银企合作,加强融资创新,加强逾期应收款清收。”

嗯,通过这一句,思路很明确,控制资产规模,那自然年报也好看不到哪去,而且按照绿地现在的拿地节奏,凉的恐怕不只是2019年。

绿地多久算是瘦身到位?

最后能减肥到位?还是会营养不良?

谁能现在就看到底?

从流通股东名单上看,有意思的是,阿布达比投资局以3700万的持股数量,杀入了十大股东名单。

这阿布达比投资局是目前全球前三大的主权财富基金(SWF)之一,成立于1977年,是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的投资机关,并且于2008年12月3日获得QFII资格。2015年5月,获批向中国股市投资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亿,一贯被媒体称为“中东土豪”。

阿布达比投资局用自己的真金白银说话,还是很看好绿地前景的。

只不过,那些转型的新亮点如同杯水车薪,见效还需时日,而公司规模是实打实的压住了,影响立竿见影。

所以,未来两年绿地的销售额、业绩,恐怕都只有《凉凉》这首歌相伴了,

“故作不痛不痒不牵强,都是假象”,这日子怕是难过,祝在绿地的朋友们、以及阿布达比投资局好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