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正民国江苏七师校史的误笔

补正民国江苏七师校史的误笔

“江苏七师”(或称“七师”),全称“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改元民国,蔡元培就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江苏省议会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法规,决议在江苏省设立七所师范学校(有些是在原师范学堂基础上改建)。七所师范学校依次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苏州(时省会所在),第二师范学校在上海(时属江苏),第三师范学校在无锡,第四师范学校在南京,第五师范学校在扬州,第六师范学校在淮安,第七师范学校在徐州。在海州的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在镇江的省立第九师范学校,则是此后相隔几年创办的。

补正民国江苏七师校史的误笔

七师是民国时期江苏省最早设立的七所师范学校之一,校址在今徐州市区公园巷内。邳县(今邳州)籍学者、教育家刘仁航先生受蔡元培之邀,就任开创七师首任校长。1913年(民国二年)春季始招新生,至1927年因时局变化停办,七师历时十四周年,八易校长。据徐州市教育史料,刘仁航和冯策(江苏盐城籍)为省立七师首末两任口碑最好的校长。

补正民国江苏七师校史的误笔

“七师”校史不容忽视的误笔

程希庚《建国前徐州六所师范学校(堂)简史》(载《徐州文史资料》第17辑、《江苏文史资料》第133辑,下称《简史》)评介七师首任校长刘仁航说:

刘仁航,江苏邳县人,日本留学,思想先进,作风正派,可谓品学兼优,是开创七师的首任校长。他所聘请的各科教师,都甚佳,深受社会人士和学生们的尊敬,故誉称七师为苏北最高学府。1914年(民国三年),因受清奴辫匪张勋的迫害,为避祸辞职(张勋已杀害了七师的周仲穆老师,又追捕刘仁航校长)。

补正民国江苏七师校史的误笔

《简史》在“军阀张勋对(七师)师生的迫害”章节中,更为详细地叙述这一段校史:

民国二年(1913)秋,“二次革命”失败,张勋进入南京,大肆抢劫杀戮,并殃及日侨二人,日本提出强烈抗议,张勋被迫丢掉“江苏督军”的纱帽,因为他统有匪兵(时称“辫子军”),又抢到“长江巡阅使”的官衔(袁世凯所封),进驻徐州,长达四、五年之久,给徐州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仅就对省七师师生的迫害简述于下:

周仲穆先生,名祥骏,江苏睢宁人。南社社员,同盟会员。学识渊博,士林仰慕。刘仁航校长聘请周先生为国文教师(教习),校内外均庆“得人”。

补正民国江苏七师校史的误笔

1914年(民国三年),张勋对周先生诬加的罪名是“敛财招匪,潜通乱党”,而残暴杀害了周仲穆先生。

张勋杀害周先生后,还要逮捕刘仁航校长,适巧刘校长正在南京开会,闻讯后,即辞去职务到苏州隐避。

张勋逼走刘校长之后,竟然兽性狂发,诬蔑七师是“乱党机关总部”,全校师生都是乱党分子,扬言要赶尽杀绝。全校师生大为惊恐,纷纷离校。学校的知名教师韩志正先生,首先潜赴江南避祸。张勋命令徐州镇守使张文生在城墙上架起大炮,狂吠要轰平七师。徐州地方人士,恳请张文生进行求情,张勋无耻地授意来人,必须给他建立生祠,歌功颂德,方允罢休。(按:张勋祠堂在今徐州市区鼓楼小学校址。)

徐州与所属邳州,凡史志涉及七师校史和校长刘仁航,大都受到《简史》影响。张慕文(邳县史志办)所撰《北方学者刘仁航》(载《徐州史志》1989年第一、二期合刊)即持此说,谓张勋杀害周祥骏先生后,还要加害校长刘仁航,适巧刘仁航赴宁开会,闻讯辞职,暂避苏州,后随考察团东渡日本留学。

补正民国江苏七师校史的误笔

遗憾的是《简史》关于七师校史和校长刘仁航的记述与史实不尽相符,其中存在不容忽视的误笔,笔者认为有必要加以辨析与补正,还七师校史的本来面目以正视听。

误笔补正与相关事件始末

试想,张勋在民国二年(岁次癸丑)进驻徐州,气焰嚣张,到处缉拿革命党人的所谓“癸丑夏乱”中,岂能不拿刘仁航先次开刀?刘仁航身为民国进步学者,堂堂苏省七师校长,与逆潮流而动的袁世凯势不两立,又岂能逃过此劫?事实恰恰如此。刘仁航既未去南京开会,亦不曾隐避苏州,而是首当其冲被张勋逮捕入狱,幸而获救,几遭不测;周祥骏被捕入狱且遭杀害,则在刘仁航脱险以后。

且看刘仁航对于自身被捕与脱险的记述。刘仁航对此直言不讳,他在《〈孔教辨惑〉自序》中说:“癸丑夏乱,既脱缧绁于彭城,走京师,遂付梓人。”梓人,指印刷业刻版工人。刘仁航第一部儒学著作《孔教辨惑》,民国三年(1914年)三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南京江苏省立印刷厂印刷。《自序》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年三月中浣吉辰,下邳刘仁航识于金陵旅次”。是时刘仁航“既脱缧绁于彭城,走京师”,就是说已经从张勋的牢狱中被解救出来,从彭城(徐州)来到南京。缧绁,本为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中国民国三年三月中浣”,即1914年农历三月中旬。中浣,乃是沿用古代官员旬休之说,在官九日,休息一日,休息日浣洗,故每月有上浣、中浣、下浣。三月中浣,即农历三月中旬休息日,或即指中旬。据《历书》:“民国三年农历三月一日”为公历1914年3月27日(星期五),民国实行星期日休息,由此推算,民国三年农历三月中旬只有一个星期日(公历4月12日,农历三月十七日);若仍以旬休日推算,“三月中浣”(中旬休息日)则为公历4月15日。前者距周祥骏被捕(4月20日)尚有8日;后者,尚有5日。这就是说,刘仁航被张勋逮捕而获救出狱,在金陵旅舍为《孔教辨惑》撰写自序之时,周祥骏先生尚未被捕入狱。

刘仁航被张勋逮捕入狱,不可能在“癸丑夏乱”之时。因为“癸丑八月”,刘仁航还在曲阜参加孔庙祭典呢。姚明煇(字孟埙,时任省立一师校长)撰写于孔子二千四百六十五年(即公元1914年)春正月之脢(初一)的《〈孔教辨惑〉序》可作证明,序文曰:“癸丑八月,祝圣于阙里(孔庙),海内通儒咸集,而刘子(仁航)亦至,大慰积念。”亦不可能在“甲寅孟春”(1914年农历正月),因为此时“宋芸子(宋育仁字芸子,时任国史馆纂修并主持馆务)莅徐,惠教宏多”(刘仁航《〈孔教辨惑〉自序》)。据此推断,刘仁航被张勋逮捕与营救出狱,应在“甲寅孟春”之后,至“民国三年三月中浣”之前,即1914年农历正月至农历三月中旬的时段内。

再看刘仁航被捕与解救始末的旁证。

蒋维乔,字竹庄,江苏武进(今常州)人。青年时因主张“不主故常,而唯其是而从之”,自号“因是子”。时任教育部参事,“悉此事本末”,后辞职回上海任职于商务印书馆,与刘仁航结缘为友。1916年,因是子在《〈乐天却病法〉叙》中忆及此事,曰:“民国初元,余供职于教育部,时江苏第七师范校长刘君仁航,为某帅(辫帅张勋)诬为乱党,羁诸缧绁,省公署函电交驰,不能救,则急电部中乞援。袁君希涛,仁航之师也,知事亟,乃相与协谋,行文陆军部,再电请于某帅,事方已。”

补正民国江苏七师校史的误笔

双手沾满革命志士鲜血的北洋军阀辫帅张勋将七师校长刘仁航逮捕入狱,消息迅即传至江苏省公署,省公署函电交驰,火急营救。然而自恃有袁世凯撑腰的张勋盘据徐州,声势显赫,如何会把小小的民国省署放在眼里;况且,曾几何时,讨袁军总司令部(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设在江苏地盘,张勋入据南京,纵兵抢掠三日,就是为泄心头之忿。

省公署迫于无奈,急电北京民国政府教育部乞援,幸遇供职于教育部的恩师袁希涛先生。袁希涛,字观澜,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光绪举人出身,曾任上海广方言馆汉文教习,刘仁航适出其门下。袁先生应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后改任教育部视学。袁先生深知张勋其人,对民国新潮学者尤其手下不留情,学子刘仁航凶多吉少。乃与同仁奔走谋划,当机立断,行文陆军部,转由陆军部致电张勋;陆军部总长段祺瑞为袁世凯心腹,张勋权衡利害得失,断然不会置陆军部函电于罔顾。事件确如所料,刘仁航虎口脱险,幸免于难。

补正民国江苏七师校史的误笔

大约是在刘仁航出狱之后或正当营救的进程中,来自周祥骏家乡周氏家族的一个土豪劣绅的诬告,积于夙愿而将“时髦”的罪名,曰“潜通乱党”,加在周祥骏先生头上,于是被张勋逮捕并迅即推上断头台。

周祥骏,号仲穆,世称“仲穆先生”,辛亥革命先驱,道德文章,远播徐淮。4月20日被捕,关押在铜山地方监狱,5月16日被杀害于武安门(西门)外。刽子手张勋决断之速,致使南社好友柳亚子营救未果,国民政府要员徐树铮急电张勋营救未及,也许正是基于刘仁航虎口余生之“鉴”。

赘 语

“君子楚囚脱,国士蜀碧新,避地走东海,桃源远帝秦。”这是刘仁航笔下纪录这一段经历的诗句。“楚囚脱”,意同“脱缧绁”,所不同者借用“楚囚”典故而已。“君子”则与小人对举,系刘仁航自指。“国士”,国中最优秀的人才;“国士蜀碧新”,说的是周祥骏先生无辜而被杀害,用“苌弘化碧”典故,苌弘是屈死者的形象,据说死后三年,其血化为碧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乃是秦时避乱者后裔所居之地,刘仁航借指自己东渡留学有如秦时避乱者去寻找一个安身或理想之境地。

刘仁航东渡归来,号“灵华居士”,受聘为江苏省视学,在上海主办中华模范自治讲习所,与因是子常相过从。一日,因是子问及刘仁航家世,仁航历述在徐州出狱避地留学东瀛修习哲学之事,因是子恍然曰:“君得非向者几遭不测之刘仁航乎?”相与抚掌大笑,感念“某帅有造于灵华者不可谓不厚矣”。

补正民国江苏七师校史的误笔

因是子先生所言也是,否则,刘仁航早就成为“蜀碧新”之另一“国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