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家長在哪裡

《少年的你》確實拍得不錯!

周冬雨、易烊千璽的“毀容式”演技遠遠超越了人們的預期,曾國祥導演的視覺表達、劇情鋪陳、立意挖掘等方面給觀眾強烈的心靈震撼。影片能夠引發社會關注、反思以及觀眾熱議,乃是最大的成功。

《少年的你》,家長在哪裡

01校園欺凌的四個問題

影片揭示的現象,在全國各地的學校可以說時有發生,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校園的悲劇?人們該如何對待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面對欺凌行徑,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如何有效遏制校園欺凌不斷髮生?電影裡面可以找到點滴答案——

第一個問題:

鄭警官無奈地說:發生校園欺凌,我們找校長,校長找老師,老師找家長,家長在深圳打工,一年才與孩子見一次面。

欺凌事件好像很難釐清責任歸屬。

《少年的你》,家長在哪裡

第二個問題:

同學們在教室傳播陳念家的“醜事”,譏笑、狂笑、傻笑,各種笑聲將陳念團團圍住;胡小蝶跳樓,身體靜靜地躺在眾人的視線裡,沒有人主動衝上去探望,大家木訥地站立,唯有陳念走近,俯身體察。

胡小蝶、陳念是被欺凌者,圍觀的眾多學生何嘗不是被欺凌者——他們被欺凌成無知和茫然。

《少年的你》,家長在哪裡

第三個問題:

胡小蝶曾經說過:面對欺凌,我們該做點什麼?陳念做了,儘可能地逃跑,被幾位女生追打時,她逃進垃圾箱;無奈之下,她也選擇報警了,但是警察不可能天天跟者她。胡小蝶也做了,用輕生跳樓的方式展現自己的委屈和無助。

第四個問題:

在影片的最後,公佈教育、公安等很多部門的文件,體現了嚴正的態度。當然制度不是萬能的,誰也不能保證從此以後永遠沒有校園欺凌。

其實,四個問題的背後都指向了同一個問題:家長在哪裡?

02少年的你,家長在哪裡?

陳唸的家長。陳念看似生活在單親家庭,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欠著外債,整天忙著賺錢。她除了知道孩子學習好之外,恐怕對孩子的遭遇和隱忍一無所知。

《少年的你》,家長在哪裡

陳念因為太懂事善良了,知道家長的苦、生活的苦,為了不增添母親的焦慮和擔憂,她沒有把所有的事情跟母親全盤托出。

入獄之際,母親捧者女兒的臉,淚流滿面。可一切已然無法挽回。

魏萊的家長。魏萊是欺凌者,她霸道蠻橫、耀武揚威地欺負諸如陳念這樣的同學。片子中魏萊求陳念原諒的一段話中,提及到了自己父親,“我再也不想復讀了。我爸已經一年沒有跟我說話……”

一年時間失去父愛的魏萊內心一定受到極大的煎熬,她的酸楚、悲痛、壓抑也需要釋放。也許欺負弱小是她憤怒的出口。

小北的家長。小北13歲就開始完全失去父親母親的關愛,家庭把他扔向了社會。他憑藉日趨“成熟”的江湖經驗,在各種人群面前學習“人情練達”。

歲月在他的軀體和心靈留下一道道傷疤。

《少年的你》,家長在哪裡

小北和陳念,兩個同樣遭遇折磨的孩子,夢想著用自己的方式走出去。

家長本來應該是孩子最可靠、最強大的後盾。然而,當警察告訴小北,想找他媽過來時,小北的臉上寫滿憤恨和戾氣。

03家長是孩子心靈成長的第一責任人

幾乎所有校園欺凌事件中,都有家長身份或功能缺失的原因。

陳唸的母親雖然沒有離開孩子,並且經常關心孩子,可是人在心不在。

她一心放在如何發財上,跟陳唸對話內容,不是考試分數,就是灌輸考上大學就能創造幸福未來的信念。陳唸的被打罵、被凌辱,她一點不知。孩子過於獨立及忍辱求安的懦弱性格,是母親教育不夠、關愛不足的結果。

《開學第一課》上,董卿說過:“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賺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抵不過他敗家一年。”

我覺得最重要的“管教”就是關注並幫助孩子的心靈成長。

可能因為孩子沒有考好,魏萊的家長有意疏離孩子。這是家長最沒有水平、最沒有倫理道德的做法。無論什麼怨和仇,孩子總歸是自己的,家長的責任永遠存在。

孩子們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被關愛,這是天性。家長抹殺了他們的天性,那孩子還有什麼希望。孩子對家長的憤怒和怨恨,需要找尋到合適的發洩對象,那些弱小的個體就成為了“犧牲品”。

實施欺凌的孩子的心靈已經非常扭曲了。影片中還有一位參與欺凌的孩子的家長來到學校,在教室走廊用力的打罵孩子,老師和其他同學親眼目睹,試想這位孩子的心理陰影何日能消除?如此粗暴的家長難道不是校園欺凌的幫兇嗎?

小北因為是社會人員,所以沒有直接參與校園欺凌,但是他參與了對欺凌事件的處理。

小北既沒有家長在身邊,也沒有得到家長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他所有的價值觀都是自學而來的。所以出現不妥,是情理之中。

三位孩子的家長有的為了賺錢,有的為了成績,有的為了自身的情感生活,都放棄對孩子心靈的撫慰與引導。

《少年的你》,家長在哪裡

正如影片所述:大人們只會告訴自己,長大了就好了,卻沒有人教會她們怎麼長大。

怎麼長大,包含怎麼面對恐懼、焦慮、悲憤、壓抑等,怎麼處理衝突、化解矛盾、維護安全等,這些東西家長不能全部甩鍋給學校,更不能甩鍋給社會。學校主要負責傳授知識,社會只教會適者生存。家長才是孩子心靈成長的第一責任人。

04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教育家張文質認為: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

現代社會家庭結構的鬆散、不完整家庭的增多,社會價值和教育理念的多元,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變化,物質水平的提升等等情況之下,孩子教育的問題錯綜複雜。

但我覺得孩子的教育關鍵還是在家長。特別是家長必須擁有正確的三觀、健全的人格和和諧的身心。

影片中魏萊的父母在辨認屍體時的冷淡態度,使人嚴重懷疑他們的親子關係的和諧程度。親子關係緊張的家庭,一定是家長的認知水平和心理建設出現了問題。

《小歡喜》中喬英子家裡,父母長期不和,紛爭不斷,互相抱怨,母親的偏執性格把孩子推向了崩潰的邊緣。有偏執的家長就有崩潰的孩子。

《少年的你》,家長在哪裡

有句話說得非常好:

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沒有幸福的家長就沒有快樂的孩子。

如果家長的心理健康、心靈美好,充滿正能量,孩子就不可能成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

《少年的你》,家長在哪裡

感謝《少年的你》,讓更多的人關心孩子們的教育問題,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