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主人公之后怎样了?

小毛八


凿壁偷光的主人翁叫匡衡,字稚圭,是西汉后期人。少年时家里穷,作为一个立志要出人头地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偷偷学习,于是就有了《凿壁偷光》的故事。在艰苦的环境下认真求学,熟读经史子集,尤其善于研究《诗经》,受到当时很多人的称赞,曾与当时的名士萧望之、梁贺等人辩论,因此被其它人推举为官。

寒门出贵子的典范

匡衡刚开始做官时只是一个小小的文笔官员,因其文采出色,常常得到别人褒奖,甚至被人称为“才智有余,经学绝伦”。在汉元帝继位后,因其酷爱儒家,匡衡就被人推荐给汉元帝讲学,最初升为郎中,在大殿中给那些在朝的官员讲《诗经》,又升升职为博士兼任给事中,到汉元帝在位的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被提拔为丞相,为百官之首,并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可以说位极人臣的匡衡,靠自己坚持不解的努力经学,达到了古代官员的最高峰。作为社会最底层出生的匡衡,但任丞相之后积极了解民疾疾苦,真心为百姓办事,得到其它官员和百姓的一片称赞。可此时的汉元帝,却远离贤臣重视宦官石显等人,疏远了诸大臣之间的关系, 让石显把持朝政。匡衡多次上书汉元帝,希望铲除宦官势力肃清朝堂,但事与愿违未能如愿。

苦难出生匡衡悲惨的结局

按照汉朝的分封制度,凡是封候的人,都会被赐予一定的土地,作为其采邑供其生活。匡衡当时被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封地是3100倾,而封地中的税收都归匡衡所有,这来之不易的财富,对于那个为了看书砸别人家墙的,穷小子匡衡来说应该感到满足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匡衡被封候以后,测量人员在给他侧量封地的时候,也测错了多测出了400倾地给匡衡,也许是匡衡知道测错了,却隐瞒不报企图掩盖过去。但这事却被被别人抓住了把柄,准备找机会扳倒他。

屋漏偏逢连夜雨,博学多识的匡衡,却疏于对子女的管教。他儿子匡昌因为他的关系被任命为越骑校尉,有一天,这位官二代喝酒过度,借着酒力杀了都城一百多名百姓,被官员抓获。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的事,匡衡作为父亲积极营救自己的儿子,赦免其子的死罪。可这时,那些想要扳倒匡衡的人借机,弹劾匡衡说他封侯以后,多占附近居民400倾地为自己封地。两件事一起爆发,让匡衡无力回天,最终,剥夺了他爵位,收了他的封地,被贬为平民,无颜再回家乡的他死在了匡谈村。


综观匡衡的一生,因贫穷而积极奋进,奋斗有名气地位后,就得意忘形忘记了曾经的自己。从而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不仅匡衡,还有和珅等等,不都是贫穷到位高权重,最后身败名裂,跌入了人生的怪圈。

 


麇子文史


我们不知道的匡衡

“凿壁偷光”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深刻的印象,小学课本也曾讲过这个故事。讲的是:西汉时期,小时候的匡衡由于家庭贫困,白天帮家里人干活,晚上才能读书学习,由于家里点不起油灯,他发现邻居屋里倒是挺亮,便在墙上凿了个洞,光线从洞中穿过来,他便利用这微弱的亮光刻苦钻研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文学家。



匡衡最初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参加过多次科考,结果并不如意,可他并不气馁,多年后终于被汉元帝发现,从郎中一直青云直上,后来官至太子少傅。



随着官位的一步步升高,匡衡渐渐的迷失了信仰,走上了贪赃枉法之路,他在朝中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推行重赋剥削百姓,因仗着皇帝的宠信,越加放纵,在任安乐侯期间,非法占地四万多亩。



到成帝时,被人弹劾,免为庶人,晚年生活十分落魄,死去也无人记得,坟墓也曾多次遭人破坏,至今,仅存一座墓碑于世。


后青舂期哋詩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凿壁偷光这个故事,但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可能有不少人并不清楚。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名叫匡衡,东海郡承县人,西汉人。匡衡家境贫困,祖辈世代为农。虽然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但是匡衡却非常爱好读书。年少的匡衡没钱上学读书,也没钱买书。为了看书,他时常跑去问别人借书,但是,许多人都不愿意借给他。为了实现读书的愿望,他跑去给富人家打杂工,不求工资,不求管饭,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富人家能够把书借给他看一看。

然而,因为白天要干活,因此匡衡大部分时候只能是在晚上看书学习。因为家里穷,用不起油灯,他发现隔壁邻居的灯光挺亮,便找来凿子,在墙上凿开了个洞,借着洞里透出来的微弱的光来学习,这就成了广为流传的“凿壁借光”的故事。

因为爱好读书,刻苦钻研,长大成人之后的他,凭借着自身的才华,通过考试当上了官。

汉元帝在位时,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后来因为在政治上给皇帝提过不少有用的良言计谋、治国之道,深受皇帝赞赏,而被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后期,宦官石显依仗着皇帝的宠幸,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匡衡为了弹劾石显,纠举他的党羽,直言进谏。可以说,早年时期,他曾为国家、朝廷做出过不少贡献。

不过,后来,也许是长期处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环境里,这位“三好官员”在仕途中渐渐迷失了自我,开始走向堕落,沦为了贪官。比如,他非法扩张了食封的土地,通过其他的非法手段来谋取钱财收入,最后被汉元帝发现,被贬为庶民。

在他返乡不久之后,便病死在家中。

从匡衡的故事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有权,有钱了容易变坏,而坏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

大家觉得呢?


文 | 一木君

【以上仅个人观点,若有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一木MU。】


一木MU


西汉时著名的经学家匡衡,幼年时期,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他常常读书读到黄昏日暮,才遗憾地收起书本。有一天晚上, 他突然感到什么地方有微弱的光亮射来。睁眼搜寻,他发现原来是自家墙破,邻家烛光由墙的缝隙中透出。于是他找来凿子,把墙上的缝隙凿大,果然有了一束亮光。他拿书就着光束去看,直读到邻家熄灯之后。由于勤学苦读,匡衡的学问长进很快,后来受到汉元帝赏识,被封为安乐侯,当上了宰相。


李红爱运动


凿壁偷光出自西汉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而故事的主人公匡衡,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一部诗经得高位,一丝贪念离庙堂。

一部《诗经》得高位

匡衡是东海郡承县(今山东兰陵县匡王村)人,家境贫寒,靠给他人做帮工获得读书的机会,凿壁偷光的事情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根据当时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有才但不擅长考试,考了九次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作为西汉斜杠青年的匡衡有一个特长,讲《诗经》,“匡说诗,解人颐”这是时人对匡衡的赞语,意为“匡衡来讲《诗》,使人开心大笑不已。”

匡衡得到众人举荐,入长安讲《诗》,虽然当时的汉宣帝对此并不感冒,但是却成功引起了太子即后来的汉元帝刘奭(shì)的注意。汉元帝以“柔仁好儒”而著于史策,匡衡这样的明经儒士正合汉元帝的心意,而匡衡在向汉元帝上陈奏疏之时,也多引用《诗经》等儒学经义,言谈多符合法则义理,深得上心。

最终,在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接替病故的韦玄成担任丞相,并受封乐安侯,享有食邑六百户。


不过在他所授的食邑中,却埋藏有一颗不为人知的“定时炸弹”,最终迫使其去职归家。

一丝贪念离庙堂

当时的第一权臣为中书令石显,匡衡虽身为丞相也需低调行事,后汉成帝即位后,匡衡联合御史大夫等朝臣一同上奏,最终使得石显及其党羽罢官受惩。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廷尽忠的事情了,之后却因一丝贪念,而难以为自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重新划分郡国地界,办事官员发现匡衡的食邑有问题。匡衡的封地在临淮郡僮县乐安乡(今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东北),全乡总共有田地三千一百顷,南边以闽佰为界。初元元年时(公元前48年),临淮郡的郡图把闽佰误作了平陵佰。长达十多年,匡衡封地临淮郡,实际上便以原来的平陵佰作为封地的边界,这比以真正的闽佰为封界多出了400顷。

办事官员报知相府,此时石显已除,匡衡已是一个真正握有权柄的丞相了,在明知是自己多占了四万亩食邑的情况下,最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及时的加以改正过来,却在想着怎样才能归为己有。临淮郡官员为讨好匡衡,马上把这四百顷土地划给了乐安国,匡衡贪墨了这部分的田租,派人多收取了约有一千石的谷子。

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十二月)事发,遭到廷尉的弹劾,匡衡被削职为民,后死于其家。

从一个家贫无以读书的寒门士子,到位极人臣的帝国丞相,匡衡有恒心毅力,为后世学习之楷模,但一念之差,却使得数十年的奋斗成果付之东流,悔之晚矣。


历史攻略


匡衡后来官至丞相,但获得权势后,人又是另一副样子,他容易获得以往想得到却难得到的东西,身边也多的是奉承的人。

匡衡也喜爱金银珠宝,当丞相期间,贪污的事也没少做过,还喜欢贪土地,将诸多土地收入囊中,朝廷的臣子虽知此事,要么是恭维匡衡,获得一些小的好处,要么是不敢说,因为匡衡是皇帝面前的红人,只能赔笑忍着匡衡宰割自己。

汉元帝后期又宠幸宦官石显,石显也没少做过剥削百姓的事情,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逝,其子刘骜即位,为汉成帝,汉成帝喜好享乐,对朝事并不是很上心,匡衡就参了石显一本,弹劾石显,石显因此落马。

但匡衡的事情也被同僚告发到了皇帝那里,匡衡被贬为庶民,匡衡失势,回到老家十分不适应,他并不愿务农,没过几年,匡衡就是病逝了,不过也有人说,匡衡是受到了同僚的诬陷,匡衡实际是位直言进谏的清官,损害了其他同僚的利益,因而名声受损,匡衡心中有怨就去世了。


跪射俑


后来电力公司被感动了,免费为匡衡家搭通了电灯,匡衡就更努力学习,后来考上了建筑学院,并成为建筑设计师,由于匡衡在意每一户的采光,都非常用心将室内得到充分合理的光照,得到广大用户的赞美,最终成为优秀的知名设计师。


酒都乡佬倌


匡衡最后官至丞相,封候,后遭奸人打击陷害,被贬回乡,几年后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