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西北的風水寶地,七河地區以大玉茲之名開啟哈薩克草原農耕進程

當我們試圖瞭解哈薩克斯坦內部的地緣結構時,作為哈薩克有機組成的大、中、小玉茲,就成為了我們的解讀“窗口”。實際上哈薩克三玉茲的劃分本來只是一個歷史概念,但是隨著獨立後哈薩克斯坦民族文化的復興,三玉茲的區分正日益被更多的哈薩克斯坦人所認識和接受。而玉茲在哈薩克語中的本意是部分或地區,其基礎是個別氏族和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三玉茲指的正是哈薩克民族相對獨立發展的三個部分。

玉茲的產生和演變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其形成最早於16世紀下半葉~17世紀,而之所以會逐步分成大玉茲(烏魯玉茲)、中玉茲(奧爾塔玉茲)和小玉茲(基希玉茲)亦稱大帳、中帳和小帳,根源上還是由遊牧經濟的分散特點所決定的。其中本期主要解讀的大玉茲,主要分佈在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伊犁河流域,強盛時塔什干、撒馬爾罕等地亦歸其控制。

外西北的風水寶地,七河地區以大玉茲之名開啟哈薩克草原農耕進程

哈薩克大、中、小玉茲分佈示意圖:大玉茲佔據七河地區、中玉茲佔據哈薩克丘陵、小玉茲佔據裡海鹹海低地

其實哈薩克三玉茲的存在,反映了中亞草原內部依地理結構差異而產生的三個亞板塊。如果我們把視線推到更早的時間線上,在中亞草原上,從最西邊的裡海-鹹海北部低地,最東邊的七河流域,以及夾於中間的哈薩克丘陵,所對應的的分別是西側的阿蘭人、東側的烏孫人和中間的康居人,而如今取代三者之名的就是三玉茲。隨著歷史變遷,更鑑於中亞北部草原在歐亞大草原中的樞紐位置,考慮到每一個在這邊土地活躍的遊牧族群,都以部落的形式留下自己的印記,可想而知哈薩克現有的部落結構是如何複雜了。

外西北的風水寶地,七河地區以大玉茲之名開啟哈薩克草原農耕進程

哈薩克斯坦的三玉茲部落分佈圖

即便後來15世紀後期蒙古黃金家族後裔創建了哈薩克汗國,統一整個中亞草原,但是三玉茲巨大的地理差異以及部落區別,再加上游牧經濟的分散性,使得哈薩克各部落間以及部落內部爭奪牧場和財產的紛爭此起彼伏。在獨立性增強後,分裂隨之成為必然。於是1718年著名的頭克汗去世後,哈薩克人便再次陷入分裂割據的局面。更禍不單行的是,崛起於北疆的準噶爾汗國大舉攻入,大玉茲和部分中玉茲的土地落入準噶爾之手。大量的哈薩克人逃亡小玉茲,於是1723年也成了哈薩克歷史上的“大災之年”。但也是這次疆域的變動,直接改變了大玉茲與中玉茲、小玉茲板塊之間的地緣關係。其中的變化一言蔽之,就是一是大玉茲相比中玉茲有更多的農耕基因;二來大玉茲相比小玉茲而言,其文化更偏向東方,而靠近沙俄的小玉茲最終在1731年正式淪為沙俄保護國。

外西北的風水寶地,七河地區以大玉茲之名開啟哈薩克草原農耕進程

塔拉斯河谷西側的卡拉套山堪稱中亞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分界線

其實同樣以遊牧經濟為主的大玉茲,之所以農耕基因得以延續發展,跟所在的地緣板塊環境密不可分。為此我們不妨把視線投向大玉茲西側邊緣地帶的 ,前十多期我們專門解讀過發生過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爆發“怛羅斯之戰”的這片河谷。對於逐水草而居的遊牧勢力而言,在中亞這個普遍乾旱的環境下,其擴張的方向註定要沿著山麓的綠洲、草原去延伸,而在塔拉斯河谷的南側就是南天山山脈延伸出來的一條支脈—卡拉套山。雖然這條海拔僅有數百米,且中間存在明顯斷裂山口的山地,並不能對往來的商旅,以及遊牧民族的擴張造成障礙。不過以地緣屬性的角度來看,卡拉套山分割的不僅僅的北側的塔拉斯河谷和南側的錫爾河中游,更是中亞地緣板塊中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割線

外西北的風水寶地,七河地區以大玉茲之名開啟哈薩克草原農耕進程

卡拉套山以南是受錫爾河和阿姆河滋潤的河中農耕區

正是緊鄰著受錫爾河和阿姆河滋潤的河中農耕區,塔拉斯河谷的遊牧屬性與相鄰的中玉茲並不是十分顯著。因為從阿拉套山以北,包括塔爾巴哈台山,直到西西伯利亞平原邊緣,在古典時期完全是遊牧民族的樂土,那些從蒙古高原翻越阿爾泰山進入齋桑泊盆地(額爾齊斯河流域)的東亞遊牧民族,真正能夠在文化、種族上顯著影響這一區域,而這一區域就是大玉茲的核心—七河地區。而塔拉斯河谷僅是七河地區中的一小部分,與中亞農耕區相互影響的邊緣地帶。

外西北的風水寶地,七河地區以大玉茲之名開啟哈薩克草原農耕進程

注入巴爾喀什湖的五條河流,故巴爾喀什湖湖盆也可稱“五河流域”

對於七河地區來講,之所以整個區域能夠合併成一個更高級別的地緣板塊,根源在於注入巴爾喀什湖的阿亞古茲河、列普色河、阿克蘇河、卡拉塔爾河、伊犁河以及消失在莫因庫姆沙漠的楚河、塔拉斯河都是源出南北天山山脈及其支脈、阿拉套山和塔爾巴哈台山這片“中亞水塔”的北部,而且這七條河流所滋養的山前綠洲和草原帶,彼此連續,能夠享受到盛行西風帶來的大西洋水汽和高山冰雪融水。當然從七河地區的結構,以及河流的總流量上來看,佔據了巴爾喀什湖總入水量的75%~80%,造就巴爾喀什湖“東鹹西淡”神奇現象的伊犁河,毫無疑問是七河地區的地緣核心。這也意味著,掌控了伊犁河流域便有了爭奪整個七河地區的資本。或許這也是清末積貧積弱的國勢下,左宗棠拼了老命也要堅決收回伊犁河谷的重要考量:即便不能收回全部收回伊犁河中游,最低限度也要將伊犁河上游河谷控制在手。

外西北的風水寶地,七河地區以大玉茲之名開啟哈薩克草原農耕進程

巴爾喀什湖流域在大的地理環境中相當於一個大型“湖盆”

其實如果我們想要更透徹的看清七河地區的地理結構,不妨把視線抬高,以山、水結合的角度,來觀察就十分清楚了,如巴爾喀什湖流域。湖泊之所以能夠成為湖泊,是因為它比周邊地區要低,地理結構呈盆地狀態。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湖泊本身只是覆蓋了一個盆底。由高地圍就的“湖盆”面積,要遠大於水面面積。當我們以湖盆的視角來為巴爾喀什湖尋找邊界的話,就會發現這是一個介於哈薩克丘陵和天山山脈之間的凹地單元,包括在阿拉套山、塔爾巴哈台山和昆格山之間,七河當中的五條(阿亞古茲河、列普色河、阿克蘇河、卡拉塔爾河、伊犁河中下游河段)都是屬於這個湖盆的範圍,而湖盆的最低處就是 。

外西北的風水寶地,七河地區以大玉茲之名開啟哈薩克草原農耕進程

巴爾喀什湖南岸地形圖及伊犁河口三角洲示意圖

當然身處在亞歐大陸腹地,像巴爾喀什湖湖盆這樣的大片低地,基本上是沒有多大的降水,若想靠周邊山地供水,為整片低地塗抹成綠色,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就是說巴爾喀什湖流域整體上,不可避免的會呈現荒漠草原地貌,就像東側的準噶爾盆地一樣,所以巴爾喀什湖到阿拉套山之間的區域就有了另外一個地理標籤:薩雷耶西克阿特勞沙漠。當然這並不代表巴爾喀什湖南部的地緣潛力會小於北部的哈薩克丘陵,因為對於遊牧民族而言,地緣板塊內有多少河流和河流的流量才是決定草原面積、質量的關鍵因素。由此便可看出,被納入巴爾喀什湖流域的“五河地區”,憑藉著從天山支脈匯流下來的五條河流,不僅在山麓地帶形成連續的立體草原帶,而且能夠在匯入巴爾喀什湖前,形成大小不一的河口三角綠洲。 如水量巨大的伊犁河在匯入巴爾喀什湖前就形成了面積約9000平方公里的三角型綠洲。

外西北的風水寶地,七河地區以大玉茲之名開啟哈薩克草原農耕進程

楚河與塔拉斯河所處的地理結構更像是一個向西開口的“盆地”

而“七河”中的另外兩河:消逝在沙漠中 和塔拉斯河,與其視為“四周高中間低”的湖盆,不如視為存在西側出口的“盆地”,因為在這個“盆地”的西側還存在著海拔更低的圖蘭低地。如果要確定這個“盆地”的邊緣,那麼哈薩克丘陵以南、卡拉套山以北,東側隔著低矮的熱爾套山與巴爾喀什湖湖盆相連就是大致的地緣區位。實際上一路向西流淌的楚河和塔拉斯河也確實符合對這塊東高西低的“盆地”定位,甚至楚河和塔拉斯河還存在與錫爾河匯合,一同流入鹹海的可能。只不過楚河和塔拉斯河缺少類似伊犁河上游巨大的集水河谷,使得楚河和塔拉斯河的流量不足伊犁河的十分之一,再加上途徑莫因庫姆沙漠,河水大量蒸發、滲透,終歸消失殆盡。但這並不影響楚河和塔拉斯河成為七河地區的一部分,因為在乾旱的中亞,合併地緣板塊重要的並不是河流流向哪裡,而是河流所滋潤的綠洲或草原能否連接成一塊整體。

外西北的風水寶地,七河地區以大玉茲之名開啟哈薩克草原農耕進程

伊犁—阿拉木圖—比什凱克是古絲綢之路北線的必經之地

所以從哈薩克汗國在遊牧時期的地緣結構來看,由七河地區構成的大玉茲,不僅能夠享受天山冰雪融水滋養出的高質量草原,更因處在古絲綢之路的北線上,而成為中亞北部最重要的亞板塊,特別是伊犁—阿拉木圖—比什凱克一線所代表的 、外伊犁盆地和楚河河谷更是整個亞板塊的核心。無論是走“草原絲路”繼續西行還是南下進入河中農耕區,上述地區都是必經之地。所以在沙俄勢力滲透到中亞後,就選定了外伊犁盆地的阿拉木圖作為整個哈薩克草原的政治中心,正是基於此。

外西北的風水寶地,七河地區以大玉茲之名開啟哈薩克草原農耕進程

沙俄控制哈薩克這片土地之後,便著手推動遊牧向農耕和工業化轉型

但實際上,按照遊牧民族的地緣屬性而言,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族群在傳統上並不需要政治文化中心,更沒有首都。哈薩克三玉茲在各自的次級板塊發展,有著各自的活動中心點,俄國人設置阿拉木圖作為整個哈薩克草原(或稱中亞草原)的政治中心,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推動遊牧向農耕,甚至是向工業化的轉型。畢竟由於遊牧經濟的分散性,會加大俄國人全面管理這片土地的難度,也難以產生足夠多的經濟價值,再考慮到當時沙俄急速擴張的龐大體量也急需人口來填充。所以從戰略角度而言,提升人口潛力的最好方法,就是開發土地上的農業潛力(即農耕)。一畝種小麥的農田與一畝飼養牛羊的草場,誰能夠提供更多的食物,養育更多人口是顯爾易見的。這也是在河中地區從事農耕的烏茲別克人數量比哈薩克人和吉爾吉斯人總和的根源。於是具備一定農耕基因和自然條件的大玉茲在哈薩克三玉茲中脫穎而出。

外西北的風水寶地,七河地區以大玉茲之名開啟哈薩克草原農耕進程

哈薩克斯坦民族分佈圖:北部灰色分佈著數量眾多的俄羅斯族

當然隨著哈薩克農耕化、工業化的轉型在南面的大玉茲展開,俄國人也在加緊對中玉茲的北部,靠近西西伯利亞平原的邊緣地帶的“改造”,即大量遷入俄羅斯等東歐人口,發展工業化。所以到1979年,哈薩克斯坦全國1468萬人口中,哈薩克族僅有528萬,而俄羅斯族人數高達599萬,成為哈薩克斯坦的第一大民族;即便是在蘇聯解體前的1989年,哈薩克族人口為653萬,俄羅斯族也有620萬,二者不相伯仲。假如蘇聯沒有解體的情況下,哈薩克的俄羅斯化將是必然趨勢。所以在哈薩克斯坦獨立後,安撫境內數量眾多的俄羅斯族,避免再次分裂成為首要任務,所以經過兩三年準備,位於哈薩克丘陵西北部的 (即今努爾蘇丹)取代阿拉木圖成為哈薩克斯坦新首都,成為全國政治中心。而這裡顯然屬於中玉茲部落所經營的地盤。

外西北的風水寶地,七河地區以大玉茲之名開啟哈薩克草原農耕進程

哈薩克斯坦首都從南部大玉茲的阿拉木圖遷往北部中玉茲的阿斯塔納(今改名努爾蘇丹)

而失去首都政治中心的阿拉木圖,仍保留了科學部、教育、文化和衛生部以及國家銀行,今後仍將是哈薩克斯坦最大的經濟、文化和科技中心。這種職能拆分即是應對現實的困境,也是為了平衡大玉茲與中玉茲在國家生活中的作用。畢竟在哈薩克斯坦的版圖上,佔比超過國土三分之一的哈薩克丘陵是無論如何都無法被忽視的存在,相比以七河地區為核心的大玉茲,以哈薩克丘陵為代表的中玉茲要擁有更大的體量,也擁有不可忽視的地緣潛力,當然那是下期再敘的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