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手里的房子“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经济学家直言

20年前,在房改的23号文中,出现了一句话:“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年后,很多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都在后悔没有听这句话。

从上游的建筑业、水泥、钢铁、有色金属、挖掘机,到下游的家电、家具、家纺、装潢,再到金融、媒体服务、互联网、物业管理等第三产业,靠房地产生活的群体越来越多。

经济学家任泽平总结了几个数据,足以看出房地产的财富效应有多凶猛。

1998-2018年,全国公路、铁路里程分别由127.9万公里、6.6万公里增长至485万公里、13.2万公里,20年时间,公路里程增加了4倍,铁路里程翻倍。

这样的成就,足以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房地产的涨势更直观一些。2012至2018年,全国300城工业用地成交楼面价累计涨幅仅4.2%,而住宅用地成交楼面均价累计涨幅达178.6%。

6年时间,楼面价接近翻倍,加上开发商的建安费用、营销费用,终端房价的涨幅只会多不会少。

假如你手里攥了一堆房子,这些年做梦都能乐开了花。

但是,未来10年,情况会不会发生变化?对普通家庭来说,手里的房子“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10年后,手里的房子“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经济学家直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分析。

第一,房地产还能不能作为“经济增长点”?

这个话题有点大,国海证券宏观分析师樊磊在10月30日发了篇研报,很有针对性。

樊磊指出,如果2030年中国人均居住面积达到日本的水平,按照2017年底中国住宅存量约286亿平计算,住房销售面积可能会以每年3%左右的水平趋势性下行。

如果同时考虑居民部门杠杆率的瓶颈,新房销售均价每年上升的幅度,不能高于新房面积下行的速度。

说白一点,如果未来10年房价年均涨幅高于3%,那不买房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会导致房地产销售面积每年都会跌4%或者5%。

也就是说,如果不想看到居民杠杆率突破70%,房屋供应过剩,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会“由正转负”。

专家直言,2020年就是发生这一转折的关键年份。

目前,房地产投资的趋势增速在10%左右,而销售额的同比增速却是0,投到房地产里的钱虽然还在增长,可是购房者已经不太敢买房子了。

终端销售一旦出问题,回款收不上来,房地产相关的各行各业都得受影响。

10年后,手里的房子“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经济学家直言

因此,未来10年,房地产地位依然最重要,但新的增长点不会是楼市,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的房产配置,并非是越多越好,够住即可。

第二,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海通证券经济学家姜超在前段时间说,以往每一次的经济回升,要么靠房地产、要么靠基建。但这一次的企稳改善与以往大不相同。

原因有四:1.大规模减税降费;2.LPR降低企业利率;3.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4.消费税的改变。

税费的改变不用多说,相信大部分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变化,而央行在今年8月份改革了贷款利率报价机制LPR,LPR利率引入了中小银行参与竞争,有效的降低了贷款利率。

从9月、10月的LPR变化来看,1年期LPR出现了实实在在的下降,跟房贷利率挂钩的5年期LPR依然纹丝不动,资金都是逐利的,工厂、实体经济、制造业、商品流通的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实业。

还有消费税的变化,从生产环节改成流通环节,把消费税改成地方税,以汽车为例,各个城市每卖一辆车,都能为这座城市贡献一份收入。

那么,各地与其招商引资去盖汽车厂,还不如放开汽车限购,多修车库,这样车卖的越多收入就越多,还能承接房地产下行对经济造成的拖累。

第三,城市分化对有房族的影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里人多,哪里房子就值钱,就算整个房地产都不景气,人口越多的城市,持有房子,依然是最抗跌的资产。

10年后,手里的房子“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经济学家直言

这个道理人人都懂,最近两年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经济学家李迅雷日前指出,2018年东部地区的农民工数量减少185万人,东北地区农民工数量减少9万,而中西部地区则增加378万,呈现“孔雀西南飞”的特征。

人口从小地方往大城市走,是大势所趋,年龄渐长的农民工,从大城市往家乡回流,同样也是一种趋势。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不光是大龄民工,最近还看到一个新闻,“千禧一代”不约而同对特大城市敬而远之。

“千禧一代”一般指出生在1982年到2000年的年轻人,随着大城市物价和房价的不断攀升,全球范围内都在出现“千禧一代”逃离大城市的现象。

据报道,在韩国,一共有20万30多岁的年轻人正在逃离首尔。而美国最富裕的加州,一半以上的当地居民也正在考虑离开那里,到其他小城市生活。

在过去8年里,首尔地区该年龄段人口数量一共减少了近20万之多。该报告还显示,2018年一共有4.2万名年龄在30岁-39岁之间的年轻人选择离开首尔,为过去8年以来的最多。

这样的趋势也发生在北京上海,因为人口规模控制的因素,京沪等地人口呈现持续净流出状态,北京、深圳自调控加码后,二手房价持续阴跌。

10年后,手里的房子“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经济学家直言

不少2016-2017年高位接盘的购房者,近两年亏损幅度高达20%,几乎把首付都亏光了。

此外,三四线楼市因为人口常年流出,加上棚改总量减少,货币化安置比例下降,房地产库存再次上升,未来可能会面临“房子比人多”的局面,房价步入“稳中有降”的趋势也是必然。

因此,城市分化对有房族的影响很深刻,未来的人口格局,极有可能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即北上广深等城市控制规模,中西部三线以下城市人口持续流出,大都市圈周边城市、强二线省会,人口会加速填充。

换言之,10年后,特大城市的房子,因为人口、购房资格、卖房周期等严苛的限制,尽管依然值钱,但流动性会很差,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因为接盘的人越来越少,房子买的越多亏损可能性越大,手里的房子“越少越好”,有个大三居自住,满足上学、医保的需求就可以了。

10年后,手里的房子“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经济学家直言

潘石屹曾直言:楼市要回归合理状态,一个是让分子往上涨一些,分子是租金;二是让分母往下降一些,分母是房价。

分子和分母的的比喻,从侧面回答了房子持有多少的问题。

如果市场里的购房者都想着“囤房”,持有的房子越来越多,高杠杆的投机气氛盛行,房价依然会水涨船高,直到居民杠杆率不堪重负。

如果购房者们都拥有理性的置业理念,人们手中持有的房子越来越少,多余的钱都去用作实业,房价“稳中有降”的回落,租金回报率也会趋于合理。

笔者觉得,房地产行业好比是水,每个家庭持有的房产,都是其中游来游去的鱼。

鱼儿过多,活动的空间太小,鱼儿过少,又显得没有生机。不多不少,够住就好,才是未来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