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解密德龙“蛇吞象”式重组渤钢,“硬汉”丁立国哭了

首次解密德龙“蛇吞象”式重组渤钢,“硬汉”丁立国哭了

首次解密德龙“蛇吞象”式重组渤钢,“硬汉”丁立国哭了

在丁立国看来,20多年里德龙一直在等待机会,而渤钢就是这个机会。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谢芸子

头图摄影|邓攀

接到一个电话后,“硬汉”丁立国哭了。他觉得无助。

“我经历过很多事情,经历过破产,也经历过生死,但对于渤钢的收购,有太多事件在预估之外。”在10月底接受《中国企业家》独家专访时,德龙集团董事长丁立国吐露心声。这也是德龙重组渤钢集团后,丁立国首次还原这起“蛇吞象”式重组背后的曲折历程。

他曾跟一位政府领导说,“太难了”,并一度落泪。但对方鼓励他,你是企业家啊。

从2017年接触,到德龙参与重组渤钢集团敲定,历时468天。十个月前,靴子最终落下。德龙通过“司法重整”方式参与渤钢集团混改。经评估,渤钢集团总资产1300亿,总负债将近3000亿,涉及天津市的107家金融机构。

丁立国称,混改涉及两个层面,第一层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账务处理,接收近60%股权,107家金融机构进行债转股,接收近40%股权。此外,德龙拿出了200亿现金补充,接收原渤钢旗下208家企业当中的17家钢铁实体企业。

实际上,有意参与混改的公司不少,用丁立国的话说,在诸多竞争对手中,德龙不是实力最强的,但提出的条件是最适合的。

“实际上德龙在此前已经蓄力了20多年,且在这十年中,德龙并没有参与其他的对外收购与企业重组。”在丁立国看来,德龙一直在等待机会,而渤海钢铁就是这个机会。

今年8月份,丁立国去美国做慈善交流时,还专门去参观了“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墓地。卡耐基墓地有一句话很有名:这里躺着一个善于和强者合作的人。丁立国在墓地没找到这句话,他在脱帽致意时的内心独白是:善于和强者斗争的人来了。

所谓强者是指他自己,“我们说斗争是跟自己斗争,挑战自己。”

入主8个月后

2010年,天津市国资委将四家大型企业——天津钢管集团(下称天津钢管)、天津钢铁集团(下称天钢集团)、天津天铁冶金集团(下称天铁集团)以及天津冶金集团进行整合,渤海钢铁集团(下称渤钢集团)顺势而生。

公开资料显示,渤钢集团曾是我国顶级的钢铁企业之一,高光时刻的总产能可达到2000万吨,位于世界前列。但好景不长,伴随行业整体产能过剩与企业内部的管理混乱,2015年下半年,渤钢集团开始衰败,次年,渤钢深陷债务危机。

2015年4月,天津钢管从渤海钢铁中剥离,2018年8月,渤海钢铁正式宣布破产,诸多意向企业“磨刀霍霍”。但德龙成为坚持到最后的参与者。

按照丁立国的计划,德龙将对渤钢集团的四家企业——即渤钢集团、天钢集团、天铁集团与天津冶金集团进行整合,并重组为新的公司——新天钢集团。

“其实这四家集团以前都是正局级的单位,行政级别相同,但渤海钢铁集团等同于一个空壳,并没有发挥出集团大股东的价值。”在并购重组后,丁立国建立了严格的董事会制度。新天钢的董事席位一共11位,其中德龙占6,原有债权人占4,另设一名独立董事。而在谈判之初,天津市政府就已明确表示要在这次混改中彻底退出,股份归零。

混改方案落地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从目前德龙的经历来看,收购重组“新天钢”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企业与职工的关系问题。在2月15日德龙入主后,新天钢提议车间把“四班两运转”改成“四班三运转”,四班两运转是12小时工作制,不符合《劳动法》规定,改成三运转的8小时工作制,也能减少工人劳动强度。但员工的反应却很强烈。

为此,丁立国专程赶到公司,除了跟职工座谈外,他还临时提出去职工家里吃饭,了解情况。

“站在工人的立场,我真的能够理解他们,企业过去50年,已积蓄了太多的问题,更多工人只是在寻找一个点去释放、去表达诉求。但我们也身处其中,所以必须要用管理的逻辑去解决问题。”丁立国告诉《中国企业家》。

有利之处在于,混改已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同的政策。据丁立国介绍,在德龙接收后,天铁职工的收入普遍提高了15%,还有一些阶段性的奖励指标。

如何理顺企业和地方的关系也是挑战。作为国企,天铁是一个正局级单位,但工厂的选址地点却在河北县城,企业要处理好跟周边村民的关系等。

让丁立国头疼的还有环保问题。天铁是天津企业,但是工厂在河北邯郸,邯郸市政府环保压力很大,钢铁厂的生产运转总是和雾霾天气挂钩。政府希望企业在混改过程中,把环境的问题同时解决。但挑战在于,渤钢破产后一些工厂早已停工,耗能的排放究竟是多大,还要重新测算。在考虑环保问题的同时,德龙也必须同时兼顾天津市政府对于钢铁的产能要求。

“原来老国有企业资产结构特别复杂,很多与主业无关的资产对我们而言都需要剥离。现在我们还在和国资委沟通,商议很多资产的界定与交割方式。”丁立国说。

丁立国的钢铁蓝图

关于参与此次混改,丁立国收到的支持“少之又少”,反对“多而又多”。也有朋友担心,混改所带来的资金压力,会影响到德龙自身的发展。

“我们准备接手新天钢1300亿资产的大盘子,在一开始支付的时候是面临一点压力,对于渤钢混改,更多银行持谨慎观望的态度”,丁立国认为,民营企业的借贷还是很困难,如果借不到钱,企业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但丁立国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新天钢重组后,德龙集团的钢铁产能可达到3000万吨,将一举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从政策大环境来说,当下也是最合适的时机,“混改是中央与地方的政策,今年不抓明年就没有机会了”。

为了参与渤钢混改项目,丁立国卖掉了自己在海外印尼投资项目的部分资产股份,请原来就有意向的日本企业当股东。

目前来看,丁立国的资金压力已基本过去。“一是新天钢通过混改后,本身的资产负债率下降到30%以下,一直以来,德龙的负债率也不高。银行在评估过程当中,会综合考虑‘新天钢+德龙’的组合,也会重点考察新天钢在德龙接手后的运营情况。”

“从这个角度看,发展的期望或者预期值远远大于静态分析风险的值。资金风险、管理风险都可控。”丁立国说。

从目前的经营数据看,他的判断也是成立的。4月份是混改的第一个完整月份,开始盈利。接收完成后的第5、6个月,产能全部恢复,现在是百分之百的产能。

此次混改后,丁立国对中国钢铁行业未来的定位之一是存量整合,在他看来,存量整合也是中国钢铁行业的唯一路径。现在德龙是新天钢的大股东,但是在国内德龙不再参与任何重组和混改。重组和混改的任务将来交给新天钢。

但“做生意就是做增量”,他把做增量的使命交给德龙。德龙的任务是通过“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市场。

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的前一天,丁立国在新天钢集团开会时称,“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抓住行业最好的时候,先追赶德龙,但德龙还不是第一。”

在丁立国看来,德龙在环保上的投入与表现都可圈可点,这无疑是新天钢需要的。“我们的环保技术是世界先进的,德龙在邢台的工厂已经实现了4A级景区的标准,其中的工业风格酒店已经建好。”

虽已年过五十,但丁立国还是希望自己能保持一个奋斗者的状态,有机会就冲上去。

曾有报道称,丁立国的野心是要把德龙打造成“中国的米塔尔”,但他似乎更愿意把自己定位成“做实业的”。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一件事,一辈子,一直干,一定成。”

“从投资角度,可能会寻找好的行业、在好的阶段的企业去进行投资;作为做实业的,必须要持续或者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丁立国说。有朋友说他是农民,农民就是需要精耕细作,“我不是猎人,猎人需要找各种机会”。他不否认钢铁行业的强周期性所带来的经营压力和挑战,但“应对周期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心态的准备和具体的措施”。

有广东的朋友形容他这个人看起来“脸若平湖、胸有奔雷”,他认为这是需要修炼的心理素质。“我一直都在做挑战自己的事情,参与渤钢混改、收购新天钢,这些都需要很多心力。”

当然,丁立国始终强调,自己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这也是他愿意“放手一搏”的基础。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德龙对新天钢是一次性的投入,未来的新天钢还是要靠自身的造血、自身的金融去解决自身问题。”丁立国说。

。END 。

欢迎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