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揭示了校園霸凌和殘酷青春背後的四個家庭教育真相

少年不識愁滋味”。

所謂“青春劇”,總讓人不自覺地想到那些瑪麗蘇劇情、無疾而終的戀愛、無病呻吟的矯情。

而這次不同。

電影《少年的你》上映4天就突破了6億票房,很難相信一部現實題材,體現校園霸凌的電影能有如此的成績。

《少年的你》揭示了校園霸凌和殘酷青春背後的四個家庭教育真相

劇中周冬雨飾演的陳念是個不幸的女孩,只因為給自殺同學的屍體蓋上了衣服,就成了校園霸凌的目標,高考在即的她,只想好好考試,考到北京的大學,走出陰溝一般的生活,但暴力和欺凌卻如陰影一般籠罩著她

媽媽因為欠債離家,老師只能給霸凌者以警告卻保護不了她,同學們冷眼旁觀,誰都不敢管,報警也沒能解決問題。

無助的陳念遇到了街頭混混小北(易烊千璽飾),另一個可憐的孩子。他們是兩個世界的人,卻互相溫暖,彼此救贖

兩個小時的電影淚點不斷,臺詞句句戳心。

少年的掙扎和成長,孤獨和愛,絕望和希望,如此真切地牽動著人心底的柔軟。

感人的背後,也留給人們關於家庭教育的深切思考。

1

冷漠的源頭——共情力的缺失

陳念被霸凌她的女孩推下樓梯,耳邊響起同學們好似關切的呼喚,卻沒有一個人過去扶她。

審訊他們的女警員言語冷淡刺耳。

霸頭女孩魏萊的父母,面對女兒的惡行只會指責受欺負的孩子心理素質差。

冷漠如同化不開的濃霧,讓陳念更加無助。

《少年的你》揭示了校園霸凌和殘酷青春背後的四個家庭教育真相

那些在學校裡欺辱同學的熊孩子,為什麼就這麼惡毒呢?一項調研顯示,這些霸凌者都缺乏基本的共情力,他們感覺不到被欺負的同學很痛苦,關閉了內心的感知力。

為什麼孩子會缺乏共情力和同理心,對他人的感受視而不見。一個底層原因是,他們從小也是被養育者這樣忽視的。

幾個月前看過一則新聞,小女孩一個人在商場裡大哭,周圍不見父母,哭了十多分鐘之後,她爸爸才出現在幾米遠的地方,衝她大喊:“別哭了,立馬停!”

《少年的你》揭示了校園霸凌和殘酷青春背後的四個家庭教育真相

原來是小女孩撞到了路人沒有道歉,爸爸要求她道歉她也沒反應,最後爸爸為了懲罰她就把她丟在商場裡,自己走開,讓她好好反省一下。

很多留言都讚揚這位父親的做法,說總比一味寵溺要好,犯了錯誤就該受到懲罰。

但設身處地看,孩子為什麼不道歉,是因為她還沒有學會關心別人的情感能力,為什麼孩子不會共情,看她爸爸的做法就知道了。一個那麼小的孩子被獨自丟在公共場合,哭了十多分鐘,這期間她該有多無助,多害怕?爸爸看著她哭,卻冷若冰霜,非但不能給她一點安撫,還冷言冷語地要求孩子不許哭。

父母眼中只有對錯,沒有活生生的孩子。孩子自己的感受被無視,長此以往,就關閉了對感情的感知力。

影片中隱隱透露出,壞女孩魏萊,也是一個從小被要求優秀,卻被忽視感受的孩子。

她在乞求陳念不要報警的時候說:“我真的不能再復讀了,因為這個我爸爸已經一年沒有跟我說過話了!”

冷漠的父母,自然教出來冷漠的孩子。

而劇中的陳念和小北,卻有柔軟的心,能看到別人的感受和需要,這使他們在劇中冷漠的氛圍裡顯得彌足珍貴。

受傷的小北對陳念說:“你是第一個問我疼不疼的人。”

《少年的你》揭示了校園霸凌和殘酷青春背後的四個家庭教育真相

2

理解是一盞燈

在學校,等著陳唸的是隨時可能出現的惡作劇,在家裡也沒好到哪兒去。

陳念媽媽欠債離家,她一個人生活中破舊的家裡,催債的人時常上門來鬧,砸房門的嘭嘭巨響,在一個人的房子裡顯得格外刺耳。她只能蜷縮在角落裡,瑟瑟發抖。

一次放學路上,陳念為了躲開在路上等著欺負她的人,繞道走進了偏僻的巷子,剛巧遇到了正在被群毆的小北,出於善良,陳念救了小北。

從此之後,小北成了她的保護者。在她上學放學的路上,不遠不近地跟著她。給無處棲身的陳念一方安全的空間。他們互相走進對方的世界,觸摸到彼此層層包裹的內心。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後面。”

《少年的你》揭示了校園霸凌和殘酷青春背後的四個家庭教育真相

曾經看過一句話:“被人理解真的是很奇妙的事情,是那種,你以為只有你自己蜷縮在看不見光的地方,而他提著燈來找你時,對你說:我可以坐在你旁邊嗎?”

周國平說:“孤獨是愛尋求接受而不可得,而愛是對他人孤獨的發現和撫慰。”

人生而孤獨,卻永遠在尋找一個能看見他,理解他的人。如果養育者能成為孩子找到的第一個這樣的人,那是何其幸運的事。

美國小說家卡羅琳·帕克絲特在她的作品《巴別塔之犬》中寫過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一個妻子從樹上墜地死亡,她的丈夫很不理解妻子為什麼這麼做。為了弄明白妻子尋短見的原因,丈夫想要教會家裡的狗說話,因為狗是當時唯一的目擊者。

後來,教狗說話這件事以失敗告終,但丈夫在對妻子生前種種的分析和回憶中,發現原來妻子一直在試圖對他訴說自己的痛苦,只是他一直沒聽見,或選擇視而不見。

家庭是一個人生命的港灣,養育者的理解和容納則能給孩子建造一個安全的避風所,讓他無論何時,都能找到內心深處的安全感。

有理解的地方,就有光和溫度。

3

陪伴——別讓他一個人長大

電影裡,父母們的形象是淡化的,是缺位的。給人一種強烈的感覺:這些孩子都是一個人長大的。

小北13歲時,為了讓媽媽能如願嫁出去而選擇離家出走,不做拖油瓶。他用自己的方式成全媽媽的幸福,從此成了小混混。

陳唸的媽媽雖然不靠譜,但她對媽媽從來沒有半句怨言,相反總是在囑託、安撫。無形之中,陳念和媽媽的角色互換了,好像她才是那個照顧人的人。

壞女孩魏萊從小

被父母苛刻要求,冷暴力,她把壓抑下來的苦悶和攻擊性發洩到了同學身上,最終釀成悲劇。

《少年的你》揭示了校園霸凌和殘酷青春背後的四個家庭教育真相

影片中的少年們,無論好壞,什麼事都自己承擔,自己解決。遇到問題,不求助父母,甚至不相信成年人。

不是因為叛逆,而是一次次失望後的放棄,和放棄後的孤獨。他們只能自己長大。

陪伴,從來都不是隻要給孩子吃穿就足夠的,孩子需要心靈的陪伴。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磊兒,母親去世,父親和後媽對他不聞不問。作為小姨的童文潔把磊兒接到自己家裡來,剛開始,磊兒彷彿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甚至會因為沉思而走丟。在小姨家裡,磊兒處處客氣,為別人著想,不給家裡人添麻煩,懂事的讓人心疼。

隨著劇情的發展,小姨、姨夫、表哥和朋友們不僅照顧他的生活,還關懷他的情緒感受,讓他成為溫暖家庭真正的一員。慢慢的,他們的陪伴讓磊兒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

《少年的你》揭示了校園霸凌和殘酷青春背後的四個家庭教育真相

董卿在《朗讀者》中說,陪伴是一種力量,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

作為父母,別讓孩子一個人長大。

4

真正的長大,是承擔責任

影片中善良正義的鄭警官,一直想要幫助陳念。陳念失手誤殺了魏萊,小北為了讓陳念能順利上大學,走出生活的陰影,而決定替她頂罪,小北說:“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而鄭警官卻想盡辦法要揭開真相,勸說陳念為自己的過錯負責。看似殘忍,強迫兩個少年面對現實,破壞他們唯一的希望,實則是教給他們真正的長大是什麼。

《少年的你》揭示了校園霸凌和殘酷青春背後的四個家庭教育真相

永遠承擔自己的責任,永遠直面真相,無論它有多殘酷,選擇自己該做的,這才是長大。

敢於直面殘酷,卻保留住心底的溫暖和希望,即使身在陰溝裡,也要仰望星空。

這是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力量。

最終,兩個少年都長大了……

長大從來不易,但慶幸的是,永遠都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