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透析16年,寫下《流動的日記》激勵病友

“陽光灑滿整個房間,灑在每個人的身上……過去那些恐懼,一下子煙消雲散了。即便是透析患者,也一樣可以幸福地活著。”大連市中心醫院血液透析室裡,流傳著一本《流動的日記》,它是由透析患者盛淑娥16年來的透析日記摘錄集合而成。16年裡,老人每週要透析三次,由家往返醫院累計路程兩萬多公里。她用生命的奇蹟,激勵著一批又一批的病友,也感動了全體醫護人員……

老人透析16年,寫下《流動的日記》激勵病友

《流動的日記》在透析室流傳

10月29日,一名大連網友將《流動的日記》發佈到了微博上,旋即引發廣泛關注。網友稱,他陪家人到大連市中心醫院檢查。在血液透析室裡,一名老人的樂觀與堅強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透析這一步,病房裡的患者有愁眉苦臉的、有心灰意冷的……可阿姨卻在談笑風生,似乎沒得過嚴重腎病。”他後來才得知,老人接受透析治療已有16年之久。

網友說,老人不想拖累子女,堅持自己來醫院透析,用親身的生命奇蹟去感染病友,“這種精神真的太棒了!”老人寫了16年的透析日記,醫護人員把日記整理、複印出來,給病房裡的患者看,並取名叫《流動的日記》。“大家一起鼓勁兒,這個太偉大了!”網友表示,老人特別開朗樂觀,給她拍照時,還特意囑咐要把“老夥計”拍進去。原來,她管透析儀器叫“老夥計”。對著鏡頭,老人還擺出了勝利的手勢。他說,衷心祝願老人和病友的身體都能好起來。

老人透析16年,寫下《流動的日記》激勵病友

老人充滿樂觀與感恩精神

老人叫盛淑娥,今年73歲,家住沙河口區幸福e家小區。退休前,老人在大連市婦聯工作。盛淑娥說,當她得知自己罹患了尿毒症時,心裡絕望了。用儀器淨化血液,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她很難接受這個事實。“血液透析會不會有併發症,將來是否需要換腎?”一連串的疑問,讓她感到恐懼。

後來,盛淑娥想清楚了。“我得好好活下去,有病了咱就治,絕望中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的!”《流動的日記》裡,字裡行間滿是樂觀的態度。她在日記中寫道:“陽光灑滿整個房間,灑在每個人的身上,一派溫馨、和諧、美好的氣氛,我高興地和大家談笑風生,一種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原來透析這麼神奇啊!太好了,讓我起死回生了!過去那些恐懼,一下子煙消雲散了。”對於長達16年的透析治療,她描述為“漫長而幸福的透析之路”。

盛淑娥的日記裡,寫下了不少感恩的話語:“這種幸福的感覺,不僅來自於透析治療的本身,還要感謝國家的醫保政策及醫院醫護人員的照顧。”

老人透析16年,寫下《流動的日記》激勵病友

老人用生命的奇蹟,激勵著一批又一批的病友。

“數字化”管理帶動一批病友

盛淑娥的女兒張女士說,媽媽從接受透析治療開始,突然更加忙碌了。她看到媽媽在草稿紙上寫寫畫畫,好像在記錄什麼東西。“起初以為是日記,但仔細一看,都是數字,包括心跳、血壓等各項指標;有時還有一段話。”張女士說,媽媽生病後對自己的生活和治療都很自律,她用了時髦的詞兒“數字化管理”來形容母親的狀態。

張女士說,媽媽每逢週一、週三、週五去醫院透析,清晨5點40分準時出門,透析結束後於中午返回家中,生活非常規律。通常,盛淑娥每天都會記錄自己的身體狀態。然後,她隔一段時間就會把每日的記錄內容彙總,形成真正的“日記”。日記裡,最主要的就是自我激勵的話語,當然也有她的感悟,包括讀書、過日子、子女等多個方面。

目前,盛淑娥的日記已“更新”到80多篇。其中,在序號為74的日記中,她寫下:“渾身舒適,感覺越來越好;食慾旺盛,睡眠安穩;血壓穩定在正常數值;皮膚由灰黑色轉變為正常顏色。”盛淑娥的自我激勵和自律管理,帶動了一批病友爭相模仿,這讓老人自己也感到意外。

老人透析16年,寫下《流動的日記》激勵病友

老人寫的《流動日記》

“她從來沒拿自己當病人”

“盛阿姨透析了16年,仍然精神頭倍兒足地鼓勵著大家。生老病死為人間常態,關鍵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考驗。即便身體有恙,也要有足夠的信心去戰勝疾病,活得美美的!”一名病友的家屬如是說。

鮮為人知的是,盛淑娥除了患有尿毒症,還在五年前不幸被查出患有直腸癌,當時接受了手術治療。女兒張女士說,她從內心裡也很欽佩母親的樂觀與堅強,“談之色變的所謂絕症都沒能難倒她!”今年7月,盛淑娥還接受了甲狀旁腺的切除手術。

在大連市中心醫院血液透析室護士長肖萍的眼中,盛淑娥是一名少見的患者,“她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一個病人。”肖萍說,尿毒症患者病程長,在生活和飲食等方面需要控制,並且要密切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她感受到,盛淑娥在自律的同時,又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嚮往。“這種精神的可貴之處在於,透析室裡因她而形成了良好的氛圍,讓更多的病友從另外一個角度感受到一種‘士氣’,從而積極配合治療。”

醫生為《流動的日記》作序

談及母親身上的樂觀精神,張女士認為這與她過往的經歷有關。“父親1999年因為直腸癌晚期去世,之前母親照顧了他11年。”張女士說,正是這段難熬的日子,讓她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同時,父親曾是一名軍人,本身是一名樂天派,這種氣質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母親。

在大連市中心醫院血液透析室裡,這本《流動的日記》也感動了全體醫護人員。他們拿到盛淑娥所寫的日記草稿後,經過精心整理,最終形成了精華版本的作品。為了方便患者傳閱,腎內科醫生劉書馨為《流動的日記》作序。

序中稱,這本《流動的日記》是由盛淑娥16年來的透析日記摘錄集合而成。16年裡,盛淑娥每週要接受三次透析治療,由家往返醫院累計路程兩萬多公里,超過了地球赤道周長的一半。老人的樂觀與堅強,激勵著所有患者,感動著全體醫護人員。這本日記,讓人感悟到生命的價值和靈魂的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